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保证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视。他指出: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 之一。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就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经济,高度广泛的民主而且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否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会缺少思想文化上的动力和保证以及智力支持,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邓小平指出: 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 (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思想方面,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并且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邓小平还联系当前广大干部、党员和青少年思想实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总目标。他说: “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8页)在这里,邓小平科学地指明了思想建设同文化建设的关系; 共产主义思想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由此可见,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就必须加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建设,大力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改变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我国的精神文明,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高度发展的经济、新型的民主政治和高度发展的思想文化有机统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