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采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采薇cǎi wēi见“夷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薛稷《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李颀《登首阳山谒夷齐庙》: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 采薇 采薇《诗经·小雅》篇名。《诗序》以为文王时伐𤞤狁、遣戍役之作。《鲁诗》及《齐诗》则说是周懿王时作品。今人多认为是周宣王时戍卒之诗。全诗六章:首章叙述离家远戍原因;二、三两章写久戍不归,思乡情深;四、五两章追述征战生活紧张而劳苦;末章抒发归途中饥渴苦楚及悲伤。诗中借“采薇”起兴,用薇之出芽由嫩而老暗示戍边时间之久,烘托戍卒思乡愁绪之深。又运用叠字、叠句、叠章手法,展现人物心理活动,加浓抒情色彩。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用节物变换表现戍卒情感变化,婉转生动,是著名写景抒情佳句。 ☚ 鹿鸣 蓼莪 ☛ 采薇 采薇《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采薇》,遣戍役也。 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𤞤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三家《诗》则以为诗作于周懿王时,清人有以为作于周宣王时。目前尚无定论,一般倾向于三家《诗》说。全诗六章,章八句,描述一位守边战士服役思归的感伤情绪,以及御敌、恋家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在题材上为后世边塞诗之祖。全诗抒情含蓄委婉,怨而不怒。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情景交融,为千古传颂名句。其所创造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王夫之《薑斋诗话》)的意境,为后世杜甫《哀江头》等诗所用手法之权舆。 ☚ 天保 出车 ☛ 采薇 采薇(小雅·鹿鸣)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和《东山》一样,都是边塞诗的鼻祖。然而因为它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千古传诵的名章佳句,却使它更为有名。 这四句诗好在哪里呢? (一)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高度融合,开了后代诗歌创作的不二法门。(二)“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薑斋诗话》),为诗歌中运用反衬法表情达意,提供了典型范例。(三)“杨柳依依”,意象生动而富有无限生命力,千百年来人们折柳相送,依依惜别,实自此生。这四句诗受到历史上的交口称誉,良有以也。 ☚ 东山 黄鸟 ☛ 《采薇》
《诗经》
【注释】①薇:野豌豆苗,豆科植物,嫩叶可食。作:生,指初生。止:句末语 气助词,无实义,表确定语气。②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 义。归:回家。岁:年。莫:通 “暮”,本文指年末。③靡:无。室:与 “家”义同。 ��狁(xiǎn yǔn):北方族名,春秋时称戎狄,秦汉时称匈奴。 ④不遑:不暇,没有空。遑,闲暇。启居:指休息、休整。启:跪,危坐。 居:安坐,安居。⑤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⑥烈烈:炽 烈,形容忧心如焚。载……载……:即又……又……。⑦戍:防守,这 里指防守的地点。使:使者。聘:问候。⑧刚:坚硬。⑨阳:农历十月, 小阳春季节。⑩盬(gǔ):止息,了结,停止。启处:与上文“启居”同义。 (11)孔:甚,很。 疚:病,痛苦。 来:同“��(lài)”,慰勉。(12)尔:同“ (ěr)”,花盛开的样子。维:语助词。常:即棠棣,植物名。华:同“花”。 (13)路:通“辂(lù)”,指大车。斯:语助词。君子:指将帅。(14)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高大健壮的样子。(15)定居:安居。捷:战胜。(16)骙 (kuí)骙:强壮的样子。(17)依:凭借,指乘坐。腓(féi):庇护,掩护。(18) 翼翼:整齐的样子。象弭(mǐ):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弭,弓的一种, 其两端饰以骨角。鱼服:鱼皮制的箭袋。服,通“箙(fú)”,盛箭的器 具。(19)日戒:日日警惕戒备。孔棘:很紧急。棘,通“急”。(20)昔:指出 征时。往:当年离家出征。依依: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一说依恋的 样子。(21)思:语末助词。雨(yù):动词,落,下。霏(fēi)霏:雪花纷纷飘 落的样子。(22)迟迟:迟缓。(23)莫:没人,没有谁。 【大意】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 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只因��狁来侵犯。没有空闲来休整,为跟�� 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思 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 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桠。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 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我今 远行难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 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 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士兵掩护 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 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 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 哀痛谁体会。 字数:1509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4页. 采薇 题解 采薇采薇①,薇亦作止②。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③。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④。 王事靡盬⑤,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⑥?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⑦?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⑧。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⑨。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⑩。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①薇(wēi):野菜名,又名野豌豆,多年生草本,可食。 ②作:生。这里指薇芽刚开始长出。下文的“柔”、“刚”分别指薇初生的嫩苗和已老而粗硬的薇叶。止:语尾助词。 ③玁狁(xiǎn yǔn):北方少数民族。西周时称玁狁,春秋时称北狄,秦汉以后称匈奴。 ④阳:夏历十月。 ⑤盬:休止。 ⑥尔:同荥,花繁盛貌。 ⑦路:大,指车的高大。 ⑧业业:高大貌。下文“騤騤”:“翼翼”分别为强壮貌、整齐貌。 ⑨腓(fēi):隐蔽。 ⑩象弭(mǐ):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 ⑪棘:同亟,急。 赏读 诗的一、二、三章是征人自叹行役之苦。诗人以采薇起兴,薇菜的“作止”、“柔止”、“刚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行役的无休无止。而采薇充食,反映出边地征戍生活的艰苦。“不遑启居”,“不遑启处”,更表现出战事的紧张。除此之外,诗人连给家人捎信的人都没有,和家人已失去了联系。艰苦、紧张与家人隔绝的境遇,激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而战事紧张的现实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又不能使自己归去。主人公内心处于极度的矛盾和痛苦之中。四、五章诗人描写战马的健壮,战车的整饬,军容的威武,士气的高昂,反映出战场的紧张激烈,也表达出王师必胜的信心。第六章写归途忧思。这种忧思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主人公虽然迈上归程,但痛定思痛,征戍之苦仍难以释怀;二是主人公在归途上,跋涉艰难,饥渴难挨;三是主人公离家既久,音讯不通,家人存亡难以知晓,四是景物变迁引起作者的内心伤感。 全诗表达感情复杂,既有盼归不归的哀怨,也有保卫和平,戮力王室的心念。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飞”四句,语言质朴,却充满强大的情感力量。同一个“我”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有今昔之别,一“往”一“来”表明时间的流逝,也表明欢乐和痛苦的转换。眼前景引起过去景,在鲜明的对照中衬托出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这四句被视为《诗经》中最佳之句,千古传颂。 采薇
【注释】 ①薇:菜名,即野豌豆。亦:语助词。作:初生。止:语气词。②莫:古“暮”字。③靡:无。狁(xian yun险允):古北方少数民族名。周曰狁,秦曰匈奴。④不遑:没有闲暇。启:跪。居:坐。⑤柔:幼嫩。⑥烈烈:忧貌。如火焚之甚。载:语词。载饥载渴即又饥又渴。⑦戍:戍守。定:止。我戍未定:指我们征戍之事未完。或指无一定处。使:使者。聘:探问。⑧刚:坚硬。指薇菜茎叶渐老变硬。⑨阳:阴历十月。《笺》:“十月为阳。”一说为温暖,亦通。⑩靡盬:没有止息。启处:与上文“启居”同义。(11)孔:大,甚。疚:病痛。孔疚:非常痛苦。来:至,归。一说读为“徕”,慰问。谓无人慰问。(12)彼:那。尔:三家诗作“薾”,花盛开的样子。维:是。维何:是什么。常:棠棣。(13)路:即“辂”字。大车。斯:犹“维”。(14)戎车:兵车。业业:高大貌。(15)骙(kui奎)骙:马强壮貌。(16)腓(fei非):庇护,掩护。(17)翼翼:行列整齐的样子。弭(mi米):本是弓的两头缚弦的地方,有时亦名弓为弭。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鲨鱼皮制的箭袋。(18)日戒:日日警戒。棘:同“急”。(19)依依:形容柳条茂盛随风飘拂的样子。(20)思:语气词。霏霏:霰雪纷纷飘落之状。(21)迟迟:形容道路悠远。或解为缓缓而行。 【译文】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刚刚发新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又到年底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𤞤狁去厮杀。无暇安居终日忙,为跟狁去厮杀。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嫩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心中忧愁似火烧,又饥又渴实难熬。我们戍守无定处,没法托人传家信。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越长越坚硬。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小阳春。官家差役没个完,无暇回家去安身。满怀忧愁心病添,此番征战难生还。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耀眼明。高大兵车谁乘坐?将帅驱驰乘战车。驾起兵车去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哪敢图安居?一月三战不停蹄。驾起四匹好公马,四匹公马真神气。将帅威然依车立,兵士凭它作隐蔽。四匹马儿多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弭。哪有一天不报警,𤞤狁入侵很紧急! 回想当年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归来路途中,寒风雨雪满天飞。道路泥泞漫又长,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凄凉满怀悲,如此哀伤谁体会! 【集评】 《毛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 汉·郑玄:“我来戍止,而谓始反时也。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 清·方玉润:“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章彩。”(《诗经原始》卷九) 近·吴闿生:“至《毛传》解我心伤悲二语云:君子能尽人之情,故人忘其死,则能道诗之微旨者矣。”(《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 【总案】 这是一首久役归来的战士唱的歌。虽写归役,但毫无凯旋的味道。齐鲁韩三家认为是懿王国衰时,诗人忧时之作,很有道理。诗的前三章,以“采薇”起兴,从“薇”萌芽到长成嫩苗,到老便不可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征役的漫长。战士们转战边陲,饥渴劳苦,久戍不归,既是“玁狁之故”,又由于“王事靡盬”,反映了战士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双重压迫下的复杂心态。他们既有同仇乱忾,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又有恋念故国,自伤离乱的悲怆情绪。四、五章,借写兵车的声势,描述了军马倥偬,浴血苦战的情形。终章写战士归役时的感慨。回想当年出征时,杨柳依依,春光无限,而今凯旋时,却是雨雪霏霏,一片迷茫。季节的变化概括了漫远的时间,也衬托出战士们怅惘、凄凉的心境。战事是结束了,但等待他们的却是荒芜的田园,苦难的生活。似可喜,实可悲,谁能知道战士此时的哀伤呢?这一章借景表情,感时伤事,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是历代传诵的名句。 采薇《诗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②。曰归曰归③,岁亦莫止④。 靡室靡家⑤,𤞤狁之故⑥。不遑启居⑦,𤞤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⑧。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⑨,载饥载渴⑩。我戍未定(11),靡使归聘(12)。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3)。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4)。 王事靡盬(15),不遑启处(16)。忧心孔疚(17),我行不来(18)。 彼尔维何(19)?维常之华(20)。彼路斯何(21)?君子之车(22)。 戎车既驾(23),四牡业业(24)。岂敢定居(25)?一月三捷(26)。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27)。君子所依,小人所腓(28)。 四牡翼翼(29),象弭鱼服(30)。岂不日戒(31)?𤞤狁孔棘(32)! 昔我往矣(33),杨柳依依(34)。今我来思(35),雨雪霏霏(36)。 行道迟迟(37),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①本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的作品。描写出征士兵在归途中回顾同𤞤狁作战时的艰苦情况。薇,即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可食。②作,生,指刚刚萌生。止,语助词。③曰,语助词,无实义。归,回故乡。④莫,古“暮”字。岁暮,犹“年末”。⑤靡,无。这句意为终年在外,有家犹如无家。⑥𤞤狁(xian yun险允),我国古代北方民族。 西周称𤞤狁(一作“猃狁”),春秋时称北狄,秦、汉时称匈奴。⑦不遑,不暇。启居,跪坐和安坐。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⑧柔,柔嫩。指始生之薇。⑨烈烈,犹炽烈。⑩载饥载渴,意即又饥又渴。载,语助词。(11)戍,防守。定,停止,结束。一说指“定处”。(12)聘,问,问候。这句意为没有人可为自己探问家中安泰否。(13)刚,坚硬;指薇菜将老而粗硬。(14)阳,十月为阳。(15)靡盬(gu古),无止息。(16)启处,犹“启居”。(17)孔,甚,很。疚(jiu救),病,苦痛。(18)来,返,归。一说“来”作“慰抚”解。不来,谓无人慰问。(19)尔,借作“”,花盛的样子。 维,语助词。 (20)常,即常棣,一作“棠棣”。或谓即郁李,俗称白樱桃。华,同“花”。(21)路,借作“辂”,大车。这里可解为车高大的样子。斯何,犹言维何。(22)君子,指将帅。(23)戎车,兵车。(24)牡,雄马。业业,壮健的样子。(25)定居,犹言安居。(26)三捷,多次获胜。三,多数之称。捷,胜。一说,为“接”的假借字,谓接战,交战。(27)骙(kui揆)骙,威武强壮貌。(28)腓(fei肥),庇,掩护。此言戎车是将帅所乘,兵卒为之护卫并借作掩护。(29)翼翼,整饬的样子。形容四匹马训练有素。(30)象弭(mi米),以象牙为饰的弓弭。弭,弓两端攀弦处,饰以骨角,叫“弭”。鱼服,鱼皮制作的箭袋。(31)日戒,日日警戒。戒,警惕。(32)棘,急。(33)昔,指出征时。(34)依依,形容杨柳茂盛而随风摇曳的样子。(35)思,语助词。与上文“矣”对文。(36)雨(yu玉)雪,下雪。“雨”是动词。霏霏,雪盛的样子。(37)迟迟,迟缓。 〔分析〕 《采薇》诗的作者,是一位参加戍边战争的战士。他通过对征戍生活的回忆,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复杂感情。全诗共六章,按其内容又可分成三个部分。前三章是第一部分,概括地描叙了两年艰苦而又紧张的征戍生活以及出征战士沉重的精神负担。 第一章,前四句触物起兴,唱叹采薇作食的艰苦生活和期盼复员归家的心情。诗句极简单,文理却极微妙。“采薇”本是采集野菜的简单动作,可是作者通过复叠,使读者眼前展现出不停地采集野菜的景象。“曰归”句则运用复叠写出了主人公念念不忘复员,扳着指头数归期的心理状态。在这里作者充分调动了叠词的艺术作用。豌豆苗的生长在早春季节,上两句刚描写早春的军中采薇图,下两句便抒写主人公岁暮盼归的急切心情,极其概括地交代了这一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和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后四句则顺理成章地写战士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是𤞤狁的侵扰,破坏了他们温暖的家庭生活;是𤞤狁的侵扰,使他们紧张不安、无暇休息。 第二章的前四句与第一章复叠,仅以个别字句的变化,显出时序的推移。这种形式整齐而又简单的叠章,使其中的一点变化,像万里碧空中的一朵白云一样,格外耀眼,这就是《诗经》中常见的叠章所具有的特殊艺术效果。“心亦忧止”,点明这位战士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下四句则进而交代使其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的具体原因:军中艰苦的物质生活加重了主人公对家室的思念;然而驻防地点的不停调动,紧张得无法向家人通消息报平安的现状,更增添了他心中的忧虑。多少征人由于超期不归杳无音信而导致家庭瓦解,这种社会现实,能不使他忧心忡忡? 由此可见,第一章“靡室靡家,𤞤狁之故”,不只是指主人公由于出征而重过单身汉生活,而且含有战争将导致家庭破碎的担忧。 第三章前四句通过叠章手法,点明第二年又将过去。下四句写现状与忧虑。紧张的战争,令人无暇坐一坐、息一息,使主人公背上了恐怕不得生还的精神包袱。 第四章通过对战车的歌颂和战士们随车征战的积极热情,反映军中一致为“一月三捷”奋斗的旺盛士气。第五章前四句歌咏将士同仇敌忾,后四句赞美训练有素的战马、装备精良的武器与枕戈待旦的指战员。这一切都是战争胜利的因素。诗人虽没有直言战争的结果,但读者已从中看出了胜利的结局。这正是《采薇》诗含蕴不露,意味深长的特点。四、五两章是本诗的第二部分,形式上不用复叠而自成格局;内容则多写胜利的因素和信心,它象征着战争的胜利结束。 第六章是全诗的第三部分,也是这首诗备受读者称赞的部分。可是此章事理,若有矛盾:朝夕渴念家室的战士,常恐不得生还,一旦凯旋归来,愿望得到满足,这是人生莫大的乐事,为什么这位战士反而唱出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歌? 一般人出征时离乡背井,抛妻别子,照理是异常痛苦之事,为什么这位战士忆及此事,反而有“杨柳依依”之美感? 胜利复员,回家团聚,理当极度欢欣,雨雪饥渴事不足挂齿,为什么他却对此特别强调,把此时的境遇写得格外凄凉困苦?这些看似矛盾的问题,前人都未作出满意的解析。 《毛传》以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不是戍卒的悲叹,而是统治者遣戍卒时的慰勉之言,故曰:“君子能尽人之情,故人忘其死。”汉·郑玄的《笺》和唐·孔颖达的《疏》,都轻信《诗序》,以为《采薇》是周文王遣戍役之作。周文王预言戍卒归时之苦,表明他“已知其情,所以悦之,使民忘其劳也。”(《毛诗正义》)朱熹则引《程子》曰:“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诗集传》)这些说法不仅不能解释诗中的矛盾,而且与诗的旨义不合,因此,后之学者大都不取。 王夫之以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这种说法如指《采薇》六章的客观艺术效果则可以,如以为这是作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而苦心孤诣的表现,则难以信从。因为此诗的作者只是一个遭遇特殊的战士,他并非刻意为文的学士。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郁?”似乎看到了这位战士独特的感受。然其曲解战士之心曰:“壮士从征,不愿生还,岂念室家?”于是其结论仍归之于一般的“感时怆怀”。这显然无法解释上述种种矛盾。时下颇多以“痛定思痛”说分析伤感之因,似亦不切。 我以为这位战士不仅有充沛的爱国热情,而且有深厚的夫妇之情。因此,他不仅奋勇杀敌,“一月三捷”;而且有“我行不来”之忧,“靡使归聘”之恨,“靡室靡家”之愁。他常恐家庭产生变故,尤其是在经历了两年与家庭断绝音讯而又容易导致互相猜疑的非常时期之后,这种心理负担更加沉重。他既想了解家人的真情实况,而又很怕得到确实的坏消息。其疑虑并不因接近乡关而减轻,相反越来越重。后世诗人在抒写怀忧归乡者的特殊心态时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晚唐·李频《渡汉江》)这不仅是切合人情世态的妙笔,而且是解开这位战士凯旋归来而感到特别孤独悲伤之谜的钥匙。朱熹《诗集传》引《程子》曰:“古者戍役,两期而还。今年春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可见征夫复员之时,正值隆冬。此时“雨雪霏霏”本是常见之景,常人遇此,不值一提。然而这位战士,经过两年出生入死的战斗,尝够了“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杜甫《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三)的滋味。当此侥幸生还而满怀疑虑之际,不仅身遭饥渴,偏又遇此大雪,好像世上所有的不幸都集中于他身上,他怎么能不感到痛苦万分呢? 此时此刻,他又自然地回忆起当年出征时与亲人告别的情景。诗人对此虽未细叙,然以婀娜多姿的杨柳拟人,以依依飘拂的柳条,概括当年送别时的万缕柔情,是何等动人,何等贴切! 由此可见,战士在归途上赞美往昔,诅咒当日,都是他在特定心态下对真情实景的抒唱咏叹。 通过上述分析,能清楚地看到《采薇》第六章之所以得到交口称赞,其原因就在于独具异彩的情景交融之笔。论其特色,约有三点:首先,作者善于借眼前实景,抒写在特定遭遇下的特殊心态和感情,它不仅化情为景,借景言情,把情景交融为一,而且写出了它的独特性。如果不理解其特殊的心态,也就无法正确理解这一章情景交融之妙处。其次,以拟人手法写景,把复杂的思想感情寄寓于景物之中,不仅非常耐人寻味,而且特别生动贴切。再则,在修辞方面,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叠字艺术,“依依”写尽杨柳婀娜之态,“霏霏”笼括大雪纷飞之状,而且在对今昔两种情景作强烈对比描写时,自然形成隔句对的对偶形式。这种对偶,又称扇面对,形式精致。这在《诗经》时代,特别突出。尤其是如此精致的对偶,妙手天成,毫无刻意雕琢之态。 采薇
【注释】①薇:野豆苗,可食。②作:长出。止:语助词。③莫:即“暮”。④靡室靡家:远离家室,犹如无家室。⑤𤞤狁(xiǎn yǔn):西周时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⑥不遑:没有工夫。启居:歇息。⑦烈烈:火势盛貌。⑧定:安定,定处。⑨使:使者。聘:探问。⑩刚:坚硬。(11)阳:十月。(12)靡盬:没有止息。(13)启处:同“启居”。(14)疚:病痛。(15)来:通“徕”。慰问。(16)尔:通“”。花盛开貌。(17)常:棠棣树。华:花。(18)路:通“辂”。高大貌。(19)戎车:兵车,战车。(20)业业:强壮高大貌。(21)三捷:多次取胜。(22)骙(kuí)骙:马壮健之貌。(23)依:乘。(24)腓(féi):掩蔽。(25)翼翼:排列严整。(26)象弭(mǐ):以象骨镶饰的弓梢。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27)日戒:每日都戒备着。(28)孔棘:很紧急。(29)思:语助词。(30)霏霏:雨雪纷飞貌。 【鉴赏】这是边防士兵出征还归之诗。 全诗六章。诗中的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参加了抗御𤞤狁的战斗,终于要返归家园了。他踏上归程,便情不自禁地将从军的经过回想了一番。 首三章写士兵思归。士兵们在出征的日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归。早春时节,薇菜刚刚吐芽。士兵们盼望回家,一直盼到年底。他们无室无家,每天出征,无暇休息,是因为𤞤狁入侵的缘故。晚春时节,薇菜还很柔嫩。士兵们盼望回家,心里忧愁不已。他们不仅忧心如焚,而且又饥又渴。因为驻防不定,连捎封家信也不可能。盛夏时节,薇菜已经枯硬。士兵们盼望回家,一直盼到十月。王事没完没了,根本无暇休息,他们心里充满了忧伤与痛苦。更为可叹的是,他们出征日久,竟然没有谁来慰问一声。 中二章写战斗场面。诗以茂盛的棠棣之花引出高大的主帅之车。战车已经驾好,四匹公马高大,这预示着即将开始拼杀;岂敢定居一地,一月之中要打多次胜仗,可见战斗频仍。主帅乘坐在战车之上指挥战斗,士兵们则尾随其后借以隐蔽身躯。主帅驾着的四匹公马威武雄健,正在有序地奔驰;士兵们身背弓袋,手执劲弓,足见军容强盛和武器精良。 由于𤞤狁十分猖獗,不得不日夜戒备,随时准备出击。 末章写士兵返家。战斗终于结束了,士兵们才得以返回家园。当年出征之时,正值杨柳依依的春日;现在回家之时,却是雨雪纷飞的冬天。回家本该高兴,但士兵依然心情沉重。虽已踏上归途,但归路漫漫,行走迟缓,还要忍受饥渴,又不禁沉浸在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感伤之中。“莫知我哀”一句道尽了士兵的悲伤之情,真是以少总多之笔。此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奉为千古写景抒情的佳句。以“依依”形容杨柳,以“霏霏”形容雨雪,得物态之神韵;以杨柳代春天,以雨雪代冬天,正暗示时序之推移;“依依”显别离之难舍,“霏霏”状思绪之纷乱,真可谓景中蕴涵人情。 《诗序》说是文王“遣戍役”。此说谓周文王送士兵出征,事先就想到他们思归、激战和归来,于是代他们一一说出。这显然是违背诗意的穿凿附会,不可据信。 采薇【题 解】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首,据说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原诗共六段,这里节选的是最后一段,表达了凄婉动人的情感。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全诗以倒叙的方式,既点出了思家不得归的概况,又回忆了疆场战斗的辛劳。 所选的最后一段于全诗中可独立成章,是在前三章连咏采薇,表明情思之殷切、叹时光之流转后,进一步抒写了兵士解甲归里的情形。主人公虽能生还,但昔日的征戍劳苦只换来了今日的“载渴载饥”,令人黯然神伤!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借用“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个特定的时令和景物,写了出征战士所见归途景色和因此而产生的感慨。诗中那微风中低垂摇晃的依依杨柳,何尝不是当初出征时依依不舍地同家人告别的写照呢?那时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渴,又饥,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前途如同漫天飞雪,一片茫茫,又有谁能够知道他内心的无限悲哀呢?最后的杨柳雨雪,意境颇妙,以春光的明媚反衬从军别离的凄凉,以冬日的肃杀反衬死里逃生安然归家悲喜交加的感叹,情景交融,感染人心。 此诗中以乐景写哀、寄托不尽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的诗句,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 𤞤狁之故。 不遑启居, 𤞤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 王事靡, 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 𤞤狁孔棘!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采薇菜呀,采薇菜呀!薇菜开始出芽了。说是要回家呀,说是要回家呀! 一年也已经到头了。独自当兵在外,抛弃了亲人,离开了家园,就等于没有妻室没有家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𤞤狁来侵犯的缘故啊。一年到头奔波在外,东跑西颠,不能安定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𤞤狁来侵犯的缘故啊。 采薇菜呀,采薇菜呀! 薇菜已长得柔嫩了。说是要回家呀,说是要回家呀! 回不去家我心中忧愁死了。胸中烦闷得受不了,就像烈火在熊熊地烧。长期服役在外面,吃不饱,睡不好,又挨饿,又受渴,实在难熬。部队征战到处跑,地点不固定,连和家里通个信息都做不到,真是把人急死了。 采薇菜呀,采薇菜呀! 薇菜长得又粗又硬了。说是要回家呀,说是要回家呀! 又到了暖和的春天了。官家的差事没个完没个了啊,连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我忧愁得厉害都成了病,征战在外怎么也回不了家。 那鲜艳夺目的是什么花?原来是华贵的车帷上绣的花。那辆高高的大车是谁的车?那是贵人将军坐的车。那些军官高高地坐在战车上,驾车的是四匹又肥又壮的大公马。我们难道不能停下来歇歇脚吗?不行啊,我们总是连续作战,在一个月之中,就打了三个胜仗。 战车都驾着四匹雄壮的好公马,那四匹马真是健壮高大。长官们乘坐着车去作战,我们士兵也用它作掩蔽。四匹战马跑起来协调整齐,前后护卫的兵士们,佩着象牙装饰的硬弓,带着鱼皮制的箭袋,多么威武啊! 𤞤狁很厉害, 军情太紧急,我们哪敢不日夜警戒,不提高警惕? 想当初我从军出征的时候,正是春和日暖,东风袭袭,杨柳依依;到如今我退伍往家走,却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我腿也抬不动,慢慢腾腾地在道上走,口也渴,肚子也饿。回想起那艰苦战斗的日子,再看看眼前的情景,我真痛苦,真难过,没有谁能知道我内心是多么悲哀啊! 《采薇》是《诗经》中历来为人称道的名篇,它描述的是一个普通士兵的战斗生活,既表现了他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豪情,又反映战争生活的艰苦和他思乡恋家的哀伤。要正确理解本篇作品,弄清周和当时我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是必要的。周部族还在其未建国以前,就曾杂处于戎狄间,周在很久以前就已是一个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要有固定的居住区域和安定的生活条件。而当时的戎、狄,则还停留于不定居的游牧生活阶段。他们的经常骚扰抢劫掠夺,对周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威胁。据载,太王曾事獯鬻(也就是后时𤞤狁即狄), 由于狄贪心不足,最后不得不为了避开狄人,离开邠地,迁到岐山之下 (见《孟子·梁惠王下》);季历时,也曾大量对戎狄用兵,“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 (同狄) 王 (见《后汉书·西羌传》注引 《竹书纪年》); 文王也曾 “事昆夷 (又名混夷,即狄)”(见《孟子·梁惠王下》)。在整个西周时期,和戎狄之间也是长期战乱不止,“戎狄族,邻近西周,和西周交往最多,对西周的威胁最大。……𤞤狁的社会组织比较原始, 经常向周朝进行掠夺,给人民带来了许多痛苦……从穆王到懿王期间,𤞤狁的侵掠最厉害。宣王时期,号称中兴,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𤞤狁进行了积极的防御,安定了居民,制止了抢掠。”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诗经》 中的《出车》、《六月》、《绵》等篇里也都有大量的反映。直到西周的灭亡,周幽王也是死于犬戎之手;而平王为了避开强大的戎狄,不得不被迫东迁。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本诗中的主人公会有那样一种思想感情了。 关于本诗的创作时间,《毛序》说是“文王之时”,《鲁诗》、《齐诗》说是 “懿王之时” (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或以为宣王时,更或谓季历时”(见方玉润《诗经原始》),现在都无确凿的外证或内证。但是,只要我们了解了西周及原周族和戎狄之间的整个关系,至于不能确定具体时间,也就无碍于我们对作品的内容的理解了。 《采薇》全诗六章,章八句。对诗的内容,《毛序》和朱熹说是“遣戍役”,清姚际恒、方玉润则认为是“戍役还归之诗”(见《诗经通论》、《诗经原始》),今人一般皆从后说。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一二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写征夫久戍不归的思乡恋家之情。三章开头皆以采薇起兴。薇菜,不仅是下层人民常见之物,而且也是人民常用来充饥的野菜之一,征夫平时对这种菜当然是很熟悉的。即使在战斗行军过程中也会经常看见它,用薇菜来起兴,也就很自然了。因此,“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当这位久别家乡亲人的征夫看到薇菜发芽、长叶、粗壮时,就自然联系到时光的推移,离愁思乡之念便油然而生了。“曰归曰归”,诗人反复咏叹,正是这种感情的集中体现。说是要回家,但是却总是回不去,于是随着他所见到和想到薇菜的变化,他的思潮翻腾起伏了。“岁亦莫止”、“岁亦阳止”,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时光真难挨呀!“不遑启居 (处)”、“我戍未定”、“载饥载渴”,生活是如此的艰苦!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他是那样无时无刻不处于恋家思乡的忧思之中。而造成他这种“靡室靡家”的原因是什么呢? 固然,诗中说到“王事靡”,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𤞤狁之故”。显然,对𤞤狁之恨,既源于长期以来习惯的民族之间的仇恨心理,也产生于眼前的现实。而四五章就正是这种感情的升发。四五章为第二部分,集中写在前线紧张战斗的情况。这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主帅军车的华丽,军官戎车的严整、战马的高大雄壮,武器装备的精良,来写军容阵势的雄壮威武,烘托出战士的士气。另是写军情的紧张激烈(“岂不日戒,𤞤狁孔棘”)和战斗中的屡屡胜利 (“一月三捷”)。很明显,诗中是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豪情的。值得说明一下的是,有人说这两章中的“君子之车”、“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是在写阶级对立的关系,表现怨情,我觉得诗中的着眼点似乎不在此。相反地,写车马之盛,是在赞美指挥的将帅。而戎车为“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是在写武士 (军官) 架车冲锋 (有如今日作战中之坦克、装甲车),士兵在战车的掩护下前进追杀,在于表现战车与步卒的协同作战。这才是诗中的本意。末章是第三部分,写征夫归途中哀伤心情。本来,他在战场上经过出生入死,战胜了敌人,保卫了国土,现在凯旋而归,应该是兴高采烈的。但是作为一名普通士卒,他又能得到什么呢? 他又能希冀得到什么呢?九死一生,能保住性命,得到回家和家人重新团聚就不错了。这时,他在归途中,抚今追昔,回忆起昔日正是春光明媚的季节里,他满怀赶走敌人、保卫家乡的激情,依依惜别了亲人; 回想那战场上紧张艰辛的战斗的生活,再面对眼前这漫天风雪,饥渴劳顿,他无限惆怅,满腹哀伤,这种辛酸苦辣的滋味,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采薇》一诗,为我们留下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千古名句,历来为人们所欣赏,东晋名将谢玄称其为《诗》中最佳之句(见《世说新语·文学》),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亦对其倍加称赞 (《姜斋诗话》),清末方玉润在评论中说,“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诗经原始》),其影响可谓深远极矣! 采薇一
此诗选自《小雅·鹿鸣之什》这个组诗。一般都认为它是周宣王时的作品,也有的说,可能夷王时的作品,因为那时也曾有过同𤞤狁的战争。 当时,西周王室力量自懿王,特别是厉王以后,已经逐渐削弱。北方的“戎狄交侵,暴虐中国”(《汉书·匈奴传》),其中𤞤狁族骚扰尤为猖獗。 当时的𤞤狁(原写为“严允”,“犭”偏旁是后来加上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 《采薇》一诗,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写成的。它描述一个服役士兵打完“卫国战争”后,在还乡的路上回味出征生活。诗中交织着征人的热烈爱国感情与诉说战争生活的劳苦悲伤的复杂情绪。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也是“雅诗”中篇幅较长者之一,每章主要内容是——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薇,野生豆科植物(非蕨类植物),名巢菜,也叫野碗豆。冬天发芽,春天长大,可食。“采薇”,就是采摘巢菜。亦、止,均为语助词。作,此作生长解,即发芽成长。这是说,采摘薇菜吧,薇菜已经生长出来了。曰归曰归,说回去吧,回去吧。岁莫,即岁暮、年终。两句意思:尽管常说要回去要回去,但到年终还是回不去。 靡室靡家, 𤞤狁之故; 不遑启居, 𤞤狁之故。 靡,无。“靡室靡家”,是说终年在外,同妻室远离,有家等于无家。为什么会过着这种无室无家的流浪生活呢?“𤞤狁之故”,是由于𤞤狁入侵造成的。𤞤狁(xiǎn yǔn险允),即北狄、匈奴。不仅男旷女怨,而且“不遑启居”。遑,闲暇。启,是小坐。居,是安坐。是说整年整月奔走不停,没有空闲坐下来休息。这又是为什么呢?“𤞤狁之故”,又是由于𤞤狁入侵中原而造成的。 这一章清楚地指出:征人们所以长期离乡背井,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国家遭受了外敌的入侵,不得不在外服役,征战沙场。下边第二、第三两章,主要写战士回顾征战中的饥渴劳顿生活。由于他们认识到这是正义的“卫国战争”,都忍饥耐寒地投入反抗斗争。下边分别是各章具体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这四句诗,仍以“采薇”、“曰归”起兴,只更换了两个字:一是柔,即柔嫩,比前章的“作”,有了进一步的生长,但未老硬。另一字是忧,就是愁闷。这是说,巢菜采了又采,这菜儿多么鲜嫩;说是回家、回家,心里越说越愁闷。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烈烈,原是火势炽烈的样子。此用来形容“忧心”,犹言“忧心如焚”。载,则的意思,就是“又饥又渴”。归聘,即回家探问。聘,探问、访问之意。使,指使者。这句是说,没有使者代我探问家室安康,是因为征人的驻防之地不定,难以问讯。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这一章仍然以“采薇”、“曰归”起兴,也是更改了两个字:一是刚字,坚硬。是说薇菜已经长大粗硬,但还未老。另一个阳字,阳者,十月也。《郑笺》:“十月为阳”,犹言十月小阳春。这是说,薇菜已从柔嫩变成粗硬,说是回家回家,现在又到了十月小阳春时节了。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王事,即王室之公差。靡盬(gǔ古),无休止。王引之释“盬”为休止。启处,犹言“安居”。“不遑启处”,就是没有片刻安身之时。孔疚”很痛苦。孔,很、甚。“疚”,原指病痛,此指苦痛。我行不来,是说我到边疆戍守以来,没有谁来慰劳的。这个来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归来;二是读为“勑(lài赖)”,则有慰问之意。我取后一说。 本诗从第四章开始到第五章,是写征人的另一层意思,即:战争的紧张生活。先看: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尔,《说文》作“薾”,花繁盛的样子。两个维,均为语词。 常,指常棣,即棠棣,就是果实如李的“郁李”(一说,是棠梨树)。华,即古花字。两句是说,什么花开得这样盛?那是常棣开得花。下边的“彼路斯何?是说,什么车子这样既高又大哟?这里的路,借作“辂”,同音假借,是高大的车,斯,语助,无义。君子之车,那是将帅们坐的兵车,君子,这里指领兵将帅。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戎车,即兵车。牡,雄马。业业,大而高的壮健样子。这两句的意思:兵车已经驾好,四匹公马多么壮健。定居,即安居。捷,有三说,一为胜;二为抄小路;三为“接”的通借,即“接战”、“交战”之意。这就是说,怎么敢安然驻札?一个月要与敌人多次接战、交火。此处的三,泛指多数。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骙骙,(kuí揆)雄强威武的样子。君子、小人,指将官与士兵。依,即乘坐。腓,掩护。《郑笺》:“腓当作芘(庇),此言戎车者,将率之所依乘,戍役之所芘倚。”因为,周代战争中,将官在兵车上,步卒藉兵车以遮蔽矢石。这四句是说,驾车的那四匹雄马,它们多么威武! 将帅们所乘的车,正可作我们士兵的掩护。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岂不日戒? 𤞤狁孔棘! 翼翼,行列整齐的样子。象弭,指象牙装饰两端的弭(弓两端受弦之处)的一种弓。鱼服,装箭的袋子。服,借作“箙”。外边蒙上一层鱼皮,故名“鱼箙”。这两句是说,四匹公马排列得多整齐,战士们挂着象牙弭的强弓和鱼皮箭袋。这是形容军威颇盛,武器精良。“岂不日戒”的戒,是戒备、警惕之意。日戒,即每天都在警备,孔棘,就是很紧急,棘,通“急”。这是说,那𤞤狁很猖狂,军情很紧急啊! 也有说,棘,用本义,即荆棘,比喻敌人似刺很扎手,难于对付。因此,要特别加紧戒备,看来,也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战士捍卫国家不受践踏得胜之后,统治者并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在返乡途中回忆起当时出征的季节,正是春天。所以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往,指当时出征之时。依依,形容杨柳随风飘拂的样子。不用古注中把“依”,借为“殷”,释为“茂盛貌”。思,语助,相当于“兮”,即今之“啊”。这是说,如今我回来了,雨雷霏霏,正是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这里的“雨”,落下,名作动用。这章的最后四句: 行道迟迟,戟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迟迟,即缓缓。说自己慢吞吞地往回家的路上走。载,又,就是又渴又饥。一个打胜了敌人,保卫了国家的战士,在返乡时却“又渴又饥”,实在令人伤心。因此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人知道我心中是多么悲哀啊! 莫,这个否定词在先秦的否定句中,其词性一般都可看作无定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同它相当的代词。因此,这里的“莫知”,可以说成“没有谁(人)知”,但不可说成“不知”、“勿知”。因为莫字含有“勿”的意思,是在汉代以后之事。此后,其词性也从无定代词变成了否定副词,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的意思。
这首描写古代戍边生涯的诗歌,反映了周代征人征战生活的苦况以及久戍思乡心境;同时,也表现了外敌人侵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诗人忧时伤事情怀。因此,它又是一首富有爱国思想的诗篇。 《采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色是: 首先,复迭手法的妙用。这是《诗经》在表达艺术上常用的,也是最突出的特征。而《采薇》在这一点上,则运用得更集中、更系统,在字、词、句、章上使复迭系列化。 迭字——如状物的,有:业业、骙骙、翼翼、依依、霏霏和迟迟等。 迭词——头三章都用了单句迭用的迭词:“采薇采薇”,“曰归曰归”等。 迭句——这里用了两种方式:一是联章式的迭句。如前三章的头四句即是;二是隔句迭用式的迭句。如首章后四句:靡室靡家,𤞤狁之故;不遑启居,𤞤狁之故。 第二,更值得重视的,是熔多种修辞手法于一炉,铸造了千古名句。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短短四句十六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表现了复杂的感情。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主要有赖于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它用了对仗。诗句用“夹字对”(即句中夹“我”),不仅诗歌形式整饬美观,而且在内容上相互映衬、补充。 它用了迭字。用“依依”来写柳条柔长、随风飘扬;又用“霏霏”形容漫天飞雪的纷舞,十分具象化。 它用了对比。以生机勃勃的春天同萧瑟苍凉冬天对比,反映征人出征时的昂扬战斗精神和经历征战生还而无人关怀的哀怨心情。这种“对比”,在美学上是一种“反衬法”的体现。这正是此名句的妙处所在。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说:“昔我往矣……。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说,往伐,悲也;归来,愉也。咏柳之依依,叹雪之霏霏,以情景之不谐,表现戍卒之哀怨。 它又用了借代。这就是借“杨柳依依”代春天,以“雨雪霏霏”代冬天。它们是以能够表现时令特征的事物来替代有关的季节。这样,可以增添诗语的含蓄性和表情的具象性,从而加强艺术感染力。 总之,《采薇》所表达的感情是比较多层面的:对祖国的情感诚挚、热烈的;对戍卒的处境之情,又是凄楚、哀怨的。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戌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室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一诗,共分六章,每章八句,它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关于它的时代背景,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汉书·匈奴传》说:“ (周) 懿王时,王室逐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据此,则此诗应作于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 以勤归也。”据此则此诗应写于殷商的末年,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历史上相信此说的颇多。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认为《诗序》之说,“殊与诗意不符,当以《汉书》之说为是。”我们姑且打破对《诗序》的迷信,从《汉书》之说,好在这对我们欣赏这首诗,并无太大的影响。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勤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现了行役之苦。 诗的前三章均以“采薇采薇”开头,用一唱三叹的复沓形式,来反复吟咏。朱熹认为这是“以采薇起兴”,所谓“兴”,按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集传》)。但朱熹解释首章前四句时又说这是“出戍之时采薇(野豌豆苗) 以食,而念归期之远”。采薇而食,正是戍边作战生活苦况的反映,是后文“载饥载渴”生活的取影,正是诗中所咏的主旨之一,这样看来,它已不是“兴”所能概括得了的,而应看作是赋。一个久戍在外的士卒,连饭也吃不饱,不得不采薇而食,当然会引起感情的波动,渴望与家人团聚,说要回去说要回去,一年快完了,还是没有回到家,有家归不得,等于无室无家,从军出征,疲于奔命,无暇休息,对此,难免产生怨嗟之情。但这位士卒是识大体的,他知道所以离家远戍,是为了征伐猃狁的缘故。前人常说“小雅怨悱而不怒”,于此可见一斑。诗人将怨嗟的感情归结到猃狁的入侵上,而不指责周天子和将帅,将满腹的怨,表达得委婉含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不失于“温柔敦厚”之旨。 二、三章的写法,大体与第一章相似。前四句有的用首章的原句,有的或易一字,或易一句。后四句基本上是改弦更张,转而表现新的感情和新的生活场景。这是复沓的特点,也是《诗经》常见的手法,这与“诗三百篇”皆能被之管弦有关。直到现在,歌词的写作仍有这种特点。但是,这首诗的复沓(《诗经》几乎所有的诗都如此),有的虽然只易一字,却表现出多层次的递进。如“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作”、“柔”、“刚”三字显示了薇生长期的三个不同阶段,由刚破土而出,到幼苗的柔嫩,再到成熟期的粗硬,这在时间上是递进的,它象喻着戍卒的久戍不归。同样,“岁亦莫 (暮) 止”、“岁亦阳止”,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时间的流驶,物换星移,不知给征人带来多少痛苦。随着时间的递进,征人的痛苦也与日俱增,不断递进。首章的“曰归曰归”,已有“岁亦莫止”的感慨; 第二章在“曰归曰归”之后,迳缀以“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表现征人的痛苦是强烈的,再加上行军途中还要忍受又饥又渴的痛苦,又加从军在外,本是固定的驻所,无法找人捎回家信去,与家人音讯隔绝,彼此的生存难以预卜,可见二章的痛苦之状比首章更进一层,而且感情波澜更大。 三章的描写,在感情上又来了一个回环,想到“王事靡盬 (意谓没有止息)”,对于“不遑启处”自然也是一种慰藉。古时把从军出塞戍边,当作“万里勤王事”的行动。那时忠于职守、忠于君王与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为王事而奔走,被看作是臣下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军人来说,自应是军人的天职。想到这一点,也算找到了一根精神支柱。但这个支柱到头来还是无济于事,诗人的痛苦有增无已,诗人因远行在外,久而不归,而变得“忧心孔 (非常) 疚 (痛)”了。 四、五二章追述的是从军作战的紧张战斗生活。“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四句,自问自答。“尔”,花盛开的意思。这两句说: 那开得很茂盛的是什么花啊?那是常棣的花。这两句是“兴”,以引起下文的“彼路 (同辂,大车) 斯何?君子之车。”此两句说: 那高高大大的车子是谁的呀,那是主帅的兵车啊!“戎车既驾”之后,意味着即将开始的拼杀。“四牡业业”一句,以驾车雄马的高大,象喻着从军士卒雄纠纠气昂昂的精神。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两句,写出了战斗的频仍。 第五章是战斗场面的描写: 主帅乘坐四匹雄马驾的戎车,在车上指挥战斗,步兵随在战车后面借以隐蔽身体,并随时准备出击。“四牡翼翼,象弭 (弓两端受弦之处) 鱼服(“服”是“箙”的借字,盛箭的器具)”两句,表示军容之盛和军事器械的精良。“岂不日戒,猃狁孔棘”两句,显示出军情的紧急,因猃狁十分猩獗,不得不日日戒备,不可一日松懈。 第六章写士卒在归途中抚今追昔,充满着痛定思痛的悲哀,同时对于生还,也不无喜悦情绪,在六章之中,别构一体。诗人由回忆写到归途中的情景。回忆起昔日从军时,正值美好的春天,万条杨柳,迎风披拂; 今日归来,却遇上雨雪霏霏的冬天,虽已踏上归途,归路漫漫,还要忍受“载饥载渴”的生活,抚今追昔,想到战斗中的出生入死和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谁能知道我的劳苦忧伤呢?诗人的忧伤还有一层,虽未明言,也是不言而喻的潜台词,那就是忧念家人的情况。常年从军,与家人音问阻隔,又谁知家人的情况如何呢?“莫知我哀”四字,状写征人的忧伤之情,以少总多,真是累千百万言所难表达。 《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它打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但是,这首诗数千年来所以能赢得读者的喜爱,还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 此诗在艺术上第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它创造出千古传诵的佳句。在我们的文学鉴赏史上,人们刚刚知道摘句欣赏的时候,便一下子发现了《采薇》篇的名章迥句。《世说新语·文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谢安与谢玄叔侄对《诗经》佳句的鉴赏,比较起来还是谢玄的鉴赏更高明一些,他确实能抓住《诗经》中的最佳名句。他所欣赏的“昔我往矣”四句,正是历史上交口称赞的名章佳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杨柳依依”四字,表现杨柳之态,可以说是情貌无遗的。千百年来,人们常用折柳表示送别时的不忍分别,又常用“依依”二字,表示惜别之情。“杨柳依依”的意象,一经创造出来,便有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虽经千载,也想不出更好的词来代替它,正因为这个原因,“杨柳依依”数句,成了千古不朽的名句,它在我国的诗史上,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葆艺术的生命力。 宋祁《宋景文笔记》卷中云:“《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见整而静也,颜之推爱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写物态慰人情也,谢玄爱之。‘远猷辰告’,谢安以为佳语。”宋祁认为‘杨柳依依”数句,好就好在物态描写中见人情,物中有我,景中含情,用王国维的话说,这就叫:“有境界”(《人间词话》)。 清代王士祯在评论谢安、谢玄及颜之推对《诗经》名句的鉴赏时说:“玄与之推所言是矣,太傅所谓‘雅人深致’,终不能喻其指。”(《古夫于亭杂录》二) 王士祯是清代神韵派的诗学大师,他很赞成谢玄的见解,而认为谢安的说法令人摸不着头脑。我完全赞成王士祯的看法,谢玄与颜之推可以称为《诗经》鉴赏家,他们的摘句欣赏,能为千古所共赏,易他句不可。名句在一篇诗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采薇》在艺术上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王夫之《薑斋诗话》说: 这是人们常常引用的一段话,但却很少有人进一步阐述,探讨其所以然。试想当征人离家踏上征途之时,正值桃红柳绿的丽春,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丽春美景,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无相见之日,“杨柳依依”,正含着不忍与亲人分别的依依之情,对于“杨柳依依”的美景,又那有心思来欣赏它呢? 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情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杜甫的《哀江头》就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在安史之乱中,他看到曲江江头,宫门尽锁,虽有细柳新蒲,也无人欣赏了,所以发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叹喟。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还比较好理解; 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则比较难以理解。难道用花好月圆来映衬乐情不更好吗?我国有句俗话,苦尽甜来,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苦就没有乐,事物总是充满矛盾的,不比不行。试想一个从军出征的战士能够活着回来,而且已经踏上归途,不久将和家人团聚,这岂不是天大的喜事。但在归途中偏偏又遇上“雨雪霏霏”的坏天气,还要忍受途中的饥寒,真是好事多磨。以哀景写乐,增强了哀乐的鲜明对比度,所以有倍增其乐的艺术效果。 对于《采薇》的艺术造诣,我们重点分析的是第六章 (末章),这首诗所以出名,与末章有很大的关系。正如清人方玉润所说:“此诗之佳 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诗经原始》) 方玉润的评价是中肯的。 采薇诗经·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暮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𤞤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全诗共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不归及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前三章主要表现久戍思归之情;继二章写军旅生活;末章是全诗结穴所在,写戍卒在得归时转觉感伤。 前三章采用叠咏的形式,写战争间歇时,戍卒难以遏止的思乡情绪。各章首二句叠咏,“采薇”即采集野豌豆苗,在粮草不续时,士兵只好以此充饥。这样,全诗一开篇就展示出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三章在叠咏的同时,情景亦有递进。薇由作,而柔而刚,时序也经历了从春到秋的变化,一年将尽,仍然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年关将近,还回不了家;是匈奴害得他们有家难回,不得安宁。第二章进而说到归思难收,忧心似焚,而且饥渴难忍。军队驻地没个一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第三章写眼见小阳春(阳月即十月)了,回家还没个指望,戍卒积忧成疾。通过反复咏唱,抒情渐次深入。 四五两章衔接,写战斗激烈时,戍卒没有功夫想家。“彼尔维何”二句起兴,写将军乘坐的战车之威风,两章多次出现“四牡”的形象,写得雄纠纠气昂昂的,于中可见军容严整,及将士忠勇报国的豪情。客观上也表现出乘坐战车的将军与徒步奔驰的战士,到底还有苦乐的差别。战马随时在辕(既驾),战士则是弓箭随时在身(鱼服是绘有鱼纹的箭袋),他们一个月中就有多次接仗(捷),所以无法定居。战士须随时须加强警戒,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凶顽的匈奴,军情十分紧急(孔棘)。在战斗紧张的时刻,在战车后奔跑时刻,靠着车厢躲避飞矢的时刻,是没有功夫去想家的。然而,枕戈待旦时,则一定会祈愿和平的实现与亲人的团聚。 末章写戍卒终于生还,一路上悲喜交集的情态。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回乡的愿望终于实现,照说应该感到高兴才是。然而诗人却偏写归途遇上风雪交加的天气,和一路上又饥又渴的情景,还让他回忆起从军时那个春天一路杨柳依依的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感伤,这就很耐人寻味了。首先,从军是在春天,而且是从南方出发的,自然会看到“杨柳依依”的情景;还乡则遇上冬天,而且是从北方出发的,自然就遇上“雨雪霏霏”的天气。这里有季节的差异,也有地理的差异。这种差异无疑将引起对故乡殷切的思念,即归心似箭的心情。从军时虽一路“杨柳依依”,然而却是远离故乡,死生未卜;眼前虽然“雨雪霏霏”,又饥又渴又冻,毕竟绝处逢生。所以戍卒还是感到幸运的。王夫之评这四句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杨柳依依中的悲哀,更见得悲哀;雨雪纷纷中欣喜,更见得欣喜。这是反衬修辞的妙用。同时这里不止是欣喜,还包含有感伤情绪,也就是通常所谓“痛定思痛”的情绪。多年的出生入死,同伴的凋零,够生还者一路上回味。再说,家中的情况还是一个未知数。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唐诗《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诗中戍卒的明天难保不是这个样子。总之,诗中人庆幸之馀,心里也在打鼓。 此诗写法与《氓》相近,前五章出以归途的回忆,有助于表现痛定思痛的心情。读罢此诗,读者仿佛看见诗中主人公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幽的叹息。 采薇 采薇参见“夷齐二子”。辛弃疾《鹧鹕天·睡起即事》:“谁知孤竹夷齐子,正向空山赋采薇。” ☚ 采石宫袍 采香径 ☛ 采薇《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后用来形容人节操清高;或指隐士生活。薛稷《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采薇cǎi wēi指隐居不仕。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 采薇〔原文〕 ☚ 天保 出车 ☛ 采薇 采薇cǎiwēi┃━ 指隐遁,归隐。语出《史记·伯夷列传》。周武王灭殷之后,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三国魏·嵇康《幽愤诗》:“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唐·杜甫《别董颋》诗:“当念著白帽,采薇青云端。” ☚ 采芝 放世 ☛ 采薇❶指伯夷、叔齐采薇曲。宋辛弃疾《鹧鸪天·有感》词: “出处从来自不齐,后车方载太公归。谁知寂寞空山里,却有高人赋《采薇》。” 采薇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互相辞让王位。后来投奔了武王,叩马劝谏武王不要伐纣,武王不听。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耻于食周粟,遂采薇首阳山,最后饿死。《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三国魏阮籍《阮步兵咏怀诗》之九:“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十二《北归经朝歌感寓三首》之三:“采薇唯有西山老,不逐时人信武成。” 采薇(1次) 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菜以充饥。惊女~《天》 采薇cǎi wēi采薇而食。《楚辞》中特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以充饥事。薇,野菜,俗名金刚藤,形极似蕨。《天问》:“惊女采薇,鹿何祐?”王逸注:“言昔者有女子采薇菜,有所惊而走,因获得鹿,其家遂昌炽,乃天祐之。”周拱辰《离骚拾细》:“惊女句指夷、齐事也。《文选·辨命论》:‘夷、齐毕命于淑媛。’五臣注云:‘夷齐采薇首阳,一女子见而讥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毛也。’又‘夷齐饿于首阳,白鹿乳之。’言采薇而惊来女子之讥,遂弃薇而饿,白鹿又何以祐之,而荐之乳乎?”毛奇龄、蒋骥、俞正燮及今人汤炳正说并同。 采薇cǎi wēi薇,野菜,俗称野豌豆。周武王灭商,伯夷、叔齐以为可耻,誓不吃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以至饿死。临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见《史记·伯夷传》。后用“采薇”比喻隐居不仕。三国·魏·阮籍《咏怀》:“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 归隐 归隐还隐 返耕 退食 投林 幽踪 孤往 高谢 高躅 披裘 采薇 遐逝 戢翼 拂衣 ☚ 隐退 苟且 ☛ 采薇《诗·小雅》篇名。戍边战士民歌。为饱尝戍边甘苦,痛定思痛之作。一说兼有对外族入侵的形势的忧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曾被认为是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之一。 采薇 采薇参见〔伯夷叔齐〕。汉·杜笃《首阳山赋》:“忽吾睹兮二老,时采薇以从容。”魏·阮籍《首阳山赋》:“嘉粟屏而不存兮,故甘死而采薇。” ☚ C 苍鹰 ☛ 采薇战国时期楚国流行歌曲名称。《诗经·小雅》中有一首诗歌名叫《采薇》,描写西周晚期守卫边疆的战士在复员途中饥寒交迫,回忆起戍边时采食野菜的艰苦生活。诗歌中充满着伤感哀怨之情。后流传于楚国,仅楚国郢城中,就有数百人能唱这支歌。《新序·杂事一》:“客有歌于郢中者,……其为《阳陵》、《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采薇》也可能是商代遗民伯夷和叔齐的作品。伯夷和叔齐反对武王讨伐商纣王,不吃周人生产的粮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作《采薇》歌。其词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干嗟徂兮,命之衰矣!”事见《史记·伯夷列传》及司马贞《索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