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采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采苓

采苓

《诗经·唐风》篇名。《毛诗序》云:“《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后人或以为是刺献公听骊姬之谗而杀太子申生之事。朱熹予以辩驳:“献公固喜攻战而好谗佞,然未见此二诗之果作于其时也。”(《诗序辨说》)认为“此刺听谗之诗。”(《诗集传》)要之,此为劝人切莫听信谗言的诗,不必过于指实晋献公。诗三章,章七句。各章分别以“采苓”“采苦”“采葑”于首阳山起兴,喻证谗言之不可信。对此,清·朱鹤龄的解说简明切要:“苓生隰,苦生田野,葑生圃。今必曰生首阳,则驾虚之辞耳。故以兴谗言之不可信。”(引自陈子展《诗经直解》)

☚ 葛生   车邻 ☛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11)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注释】①苓:甘草。②首阳:山名。巅:山顶。③为言:伪言,谗言。④苟:确实。⑤舍:弃。旃(zhān):之。指代谗言。⑥无然:不要以为是。⑦胡得:得到什么。⑧苦:即荼,苦菜名。⑨无与:不要信从。⑩葑:萝卜。(11)无从:不要听从。
 【鉴赏】这是劝人不要听信谗言之诗。
 全诗三章。每章首二句为兴体。甘草生于湿地而说生在“首阳之巅”,苦菜生于田中而说生在“首阳之下”,萝卜生于园圃而说生在“首阳之东”。诗以此兴比谗言不可相信。每章中二句劝人不要听信谗言。小人的假话,千万不要相信,不要采纳。每章末四句指出制止谗言的方法。大抵进谗言者,不怕别人不相信,而是怕别人能审察。开初别人虽不大相信,但他日益浸润,久而久之,别人就不得不信了。如果认真地审察一番,谗言的虚假便立即暴露出来。这样就能做到舍弃谗言,而那些爱进谗言的人就捞不到什么油水,不得不停止造假了。“人之为言,胡得焉”,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诗序》说:“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言焉。”献公好听谗言,虽有史可证,但从诗中看不出专刺献公,而应从“劝人不要听信谗言”为宜。

诗词《采苓》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注释】 ①苓:甘草。蓼科,多年生草本。首阳:首阳山,在山西省永济县。巅:山顶。②为(wei伟):通“伪”。为言:伪言,谗言。苟:诚,确实。无:不要。③舍:弃,丢掉。旃(zhan沾):之。代指谗言。然:信,是。④胡:何。得:取。⑤苦:苦即“荼”,苦菜。⑥与:信,从。⑦葑(feng风):又名蔓菁,草本植物,可食。
 ⑧从:信,听从。
 
 【译文】 采苓菜呀采苓菜,到那首阳山顶上寻。小人专爱说谎话。千万不要信为真。抛弃他吧抛弃他,谎话全都不可信。小人专爱说谎话,又能捞到啥资本? 采苦菜呀采苦菜,到那首阳山下来。小人专爱进谗言,千万不要将他睬。鄙弃他吧鄙弃他,谗言从来是祸灾。小人专爱进谗言,到底能发多少财? 采蔓菁呀采蔓菁,请到首阳山正东。小人专爱说假话,劝君千万莫听从。抛弃他吧抛弃他,假话从来不可听。小人专爱说假话,又能得到啥名声?
 
 【集评】 《毛诗序》:“《采苓》,剌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六)
 唐·孔颖达:“经三章皆上二句刺君用谗,下六句教君止谗。皆是好听谗之事。”“采苓者,细小之事,以喻君求细小之行也;首阳者,幽僻之山,喻小人是无征验之人也。言献公多问小行于小人,言语无征之人,故所以谗言兴也。”(《毛诗正义》卷六)
 宋·朱熹:“此刺听谗之诗。言子欲采苓于首阳之巅乎,然人之为是言以告子者,未可遽以为信也。始舍置之,而无遽以为然,徐察而审听之,则造言者无所得,而谗止矣。”(《诗集传》卷六)
 清·马瑞辰:“《诗》言‘隰有苓’,是苓宜隰不宜山之证。《埤雅》言‘葑生于圃’,何氏楷言‘苦生于田’,是三者皆非首阳山所宜有,而诗言采于首阳者,盖设为不可信之言,以证谗言之不可听,即下所谓人为伪言也。……诗以三者取兴,正以见谗言似是而非也。”(《毛诗传笺通释》卷十)
 
 【总案】 春秋晋献公嬖幸群小,前657年,献公听信骊姬谗言,逼太子申生自缢。此诗即刺献公而作,劝其切莫听信谗言。或以为“刺听谗之诗”,并非专刺某一人,亦未为不可。诗三章,每章三层,首二句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末四句示人以止谗之法。而首二句的起兴不仅是有定韵发端的作用,还与诗的主题发生了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具有多种艺术效果。

《诗经》-《采苓》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国风》中的民歌,多为言情之作,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唐风·采苓》这首诗却很特殊,通篇以说理为主,可以说是一首早期哲理诗。“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也许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可以作为这首诗的一个注脚。
 采苓菜,采苓菜,到那首阳山上采。人的谗言尽虚假,千万别信它! 舍弃它,舍弃它,且莫听蜚语! 人的谗言尽虚假,究竟何所取?
 采苦菜,采苦菜,到那首阳山下采,人的谗言尽虚假。千万别信它! 舍弃它,舍弃它,且莫听蜚语! 人的谗言尽虚假,究竟何所取?
 采葑菜,采葑菜,到那首阳东边采,人的谗言尽虚假,千万别信它,舍弃它,舍弃它,且莫听蜚语,人的谗言尽虚假,究竟何所取?
 把这首诗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样,诗中的“苟”乃期望之词。以采摘之事作比,告诫人们切勿轻信谗言,这就是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诗序》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辨曰:“自古人君听谗多矣。……诗意若此,所包甚广所指亦非一端,安见其必为骊姬发哉? 但骊姬则谗之尤者,晋献公则尤听谗之甚者,故足以为戒也。”我以为读此诗,不必拘于《诗序》之说,也不必一定把它理解成是刺人君听谗,如果进一步作宽泛的理解,也许更有意义。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再创作过程,完全有理由对作品进行重新审视,并赋予它新的含义。当然,这种赋予决不是离开作品本身去随意杜撰,而是依据作品所提供的审美内涵与想象空间来进一步理解和观照。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看《采苓》这首诗,我们完全可以说,它是一种人生哲理的艺术再现,它告诫人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而不是轻信道听途说,这里包含了一种朴素的主体意识和很强的实践精神。尽管诗中所呈现出的这种哲理,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会觉得过于普通,也过于简单,但在上古时代,人们为此可能进行过漫长的探索,也许这其中正包含了人类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以及伴随着这种挫折和失败的艰辛困苦的人生历程。如果从历史的眼光来读这首诗,我们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受,尽管它不事夸饰,语言质朴,但却以一种沉重的份量叩击着读者的心扉,也许这正是《采苓》这首诗的生命力所在。
 舒展的想象是诗美的基本质素。从艺术上讲,《采苓》一诗虽然没有什么高妙之处,但它同样也有一种舒展的想象。全诗三章二十四句,从“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到“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在连续的比与兴中,叠印出三个不同的生活场面,又以“人之为言,苟亦无信”为中心主旨联系起来,构成了寓变化于整一的诗歌意境。诗每章的大意相同,以日常生活入诗,从叙事写起,以议论作结,节奏铿然,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咏唱中,把诗的主题表现出来,而诗的情感也渐渐融入了这种哲理议论之中。如果细心品味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在“舍旃舍旃”的决断声中隐含着许多的辛酸和苦涩,这恐怕就是这首诗给人“沉甸甸”的感受的缘由。
 以议论为诗,虽为诗家之大忌,但如果议论得恰到好处,仍能起到很强的艺术效力。李白的“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也是议论,但它以豪迈的气势显出太白非凡的胆识和胸襟,并为后世所称道;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也因其深深的悲哀流传千古。这里,关键是议论本身要形象化,要成为艺术形象的一部分,并符合艺术形象的发展逻辑。《唐风·采苓》这首诗由采苓之事直接引出谗言的不可信以及避谗的方法,显得自然而顺畅。尽管今天读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作为幼年时代的文学,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作为一首说理诗,它把普通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的叙述中,形成朴素的风格。并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就是对今天的读者说来,《唐风·采苓》一诗仍有其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采苓》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颠。

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诗经·唐风》

这首诗的主题鲜明单一:劝君切莫听信谗言。

诗共三章,各以“采苓采苓,首阳之颠”“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作为起兴。苓是甘草,生长在低洼潮湿的地方,苦菜大多长于田野泽薮,而蔓菁则是种植在菜园里的。这三种植蔬都不是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的产物,在首阳山是采不到这些东西的。这样,诗歌的一开始就叙写了一种与实际相违背的虚假之事。故此,本诗的起兴,就不仅仅具有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开头、起韵的作用,它还与本诗的中心议题——谗言不可信, “人之为言(谎话。 “为”通“伪”),苟(诚、确实)亦无信”,发生了一种内在的相关与联比。

此外,本诗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通篇运用了重句、重章的结构方式,通过反复咏唱,造成一种摇曳多姿的格调风采,从而使诗人的苦心劝诫获得了缠绵动听的艺术效果:“舍旃舍旃(舍之),苟亦无然(不正确)。人之为言,胡得焉!”——别理他呀别睬他,那些全都是假话。有人专爱造谣言,结果又能捞到啥!


《诗经》之《采苓》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采苓

 [原文]
 采苓采苓,
 首阳之巅。
 人之为言,
 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
 胡得焉?
 (苓、巅、信,真部。言、旃、然、焉,寒部。)
 采苦采苦,
 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
 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
 胡得焉?
 (苦、下、与,鱼部。言、旃、然、焉,寒部。)
 采葑采葑,
 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
 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
 胡得焉?
 (葑、东、从,东部。言、旃、然、焉,寒部。)
 [译文]
 “采甘草啊,采甘草,首阳山顶上有甘草啊!”有人向你说假话,你暂且不要相信它。抛开它吧,抛开它吧! 暂且不要把它当真事。那个人向你说假话,他又能得到什么呢?
 “采苦菜啊,采苦菜,首阳山下面有苦菜啊!”有人向你说假话,你暂且不要赞同它。抛开它吧,抛开它吧!暂且不要把它当真事。那个人向你说假话,他又能得到什么呢?
 “采蔓菁啊,采蔓菁,首阳山东面有蔓菁啊!”有人向你说假话,你暂且不要听从它。抛开它吧,抛开它吧! 暂且不要把它当真事。那个人向你说假话,他又能得到什么呢?
 [评介]
 这是一首议论说理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在每章开头,都先举出了一件很容易识破的撒谎的事。本来甘草只适宜于生长在低湿之处,不生于高山,而有人偏说首阳山顶上有甘草;本来苦菜只生长在大田里,而有人偏说首阳山下有苦菜; 本来蔓菁只生长在菜园里,而有人偏说首阳山东有蔓菁。他们的谎言是显而易见的。对待这些谎言与骗子应该怎么办呢?诗人告诫人们,遇事要认真思考,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它、赞同它、听从它。而且当你不把它当真、不受骗上当的时候,那些造谣生事的人,他们的用心就不能得逞了,他们也就无能为力了。诗用一种极普通的事情,说明了一个极普通而又较深刻的道理,寓有一定的哲理性。读了这首诗,不禁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个具有寓言性质的《放羊的孩子》的童话故事。它们的寓意不是很相近吗?不同的只是此诗是劝诫听谎话的人,而《放羊的孩子》则是警告说谎的人。二者似乎是异曲同工。因此我觉得这首诗是否可以视为寓言诗的萌芽呢?
 本诗取材于生活小事,说理明白浅显,所说明的道理又极普遍,极平常。人人都可以作为生活中的借鉴。似乎不能把它看作是诗人只是特别针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而说的,那将会限制和缩小它的客观价值。朱熹说:“此刺听谗之诗。”(《诗集传》)《毛序》说: “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他们用诗句本身并未局限的范围来缩小了诗的寓言性。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评这首诗时说:“《序》谓 ‘刺晋献公好听谗言’,盖指骊姬事也。……诗意若此,所包甚广,所指亦非一端,安见其必为骊姬发哉?但骊姬则谗之尤者,晋献公则尤听谗之甚者,故足以为戒也。”他的意见很精辟,但可惜还不够。我们是否可以再加上几句: 诗意若此,所指亦非一端,安见其必为听谗与进谗者发哉?但进谗为制造谎言之尤者,信谗则尤信谎言之甚者,故足以为戒也。这样是否才可以说更符合本诗的寓意呢?
采苓

采苓

[原文]
采苓采苓,
首阳之巅。
人之为言,
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
胡得焉?
(苓、巅、信,真部。言、旃、然、焉,寒部。)
采苦采苦,
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
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
胡得焉?
(苦、下、与,鱼部。言、旃、然、焉,寒部。)
采葑采葑,
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
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
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
胡得焉?
(葑、东、从,东部。言、旃、然、焉,寒部。)
[译文]
“采甘草啊,采甘草,首阳山顶上有甘草啊!”有人向你说假话,你暂且不要相信它。抛开它吧,抛开它吧! 暂且不要把它当真事。那个人向你说假话,他又能得到什么呢?
“采苦菜啊,采苦菜,首阳山下面有苦菜啊!”有人向你说假话,你暂且不要赞同它。抛开它吧,抛开它吧!暂且不要把它当真事。那个人向你说假话,他又能得到什么呢?
“采蔓菁啊,采蔓菁,首阳山东面有蔓菁啊!”有人向你说假话,你暂且不要听从它。抛开它吧,抛开它吧! 暂且不要把它当真事。那个人向你说假话,他又能得到什么呢?
[评介]
这是一首议论说理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在每章开头,都先举出了一件很容易识破的撒谎的事。本来甘草只适宜于生长在低湿之处,不生于高山,而有人偏说首阳山顶上有甘草;本来苦菜只生长在大田里,而有人偏说首阳山下有苦菜; 本来蔓菁只生长在菜园里,而有人偏说首阳山东有蔓菁。他们的谎言是显而易见的。对待这些谎言与骗子应该怎么办呢?诗人告诫人们,遇事要认真思考,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它、赞同它、听从它。而且当你不把它当真、不受骗上当的时候,那些造谣生事的人,他们的用心就不能得逞了,他们也就无能为力了。诗用一种极普通的事情,说明了一个极普通而又较深刻的道理,寓有一定的哲理性。读了这首诗,不禁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个具有寓言性质的《放羊的孩子》的童话故事。它们的寓意不是很相近吗?不同的只是此诗是劝诫听谎话的人,而《放羊的孩子》则是警告说谎的人。二者似乎是异曲同工。因此我觉得这首诗是否可以视为寓言诗的萌芽呢?
本诗取材于生活小事,说理明白浅显,所说明的道理又极普遍,极平常。人人都可以作为生活中的借鉴。似乎不能把它看作是诗人只是特别针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而说的,那将会限制和缩小它的客观价值。朱熹说:“此刺听谗之诗。”(《诗集传》)《毛序》说: “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他们用诗句本身并未局限的范围来缩小了诗的寓言性。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评这首诗时说:“《序》谓 ‘刺晋献公好听谗言’,盖指骊姬事也。……诗意若此,所包甚广,所指亦非一端,安见其必为骊姬发哉?但骊姬则谗之尤者,晋献公则尤听谗之甚者,故足以为戒也。”他的意见很精辟,但可惜还不够。我们是否可以再加上几句: 诗意若此,所指亦非一端,安见其必为听谗与进谗者发哉?但进谗为制造谎言之尤者,信谗则尤信谎言之甚者,故足以为戒也。这样是否才可以说更符合本诗的寓意呢?

☚ 葛生   秦风 ☛
000001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