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醉翁亭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散文篇名。北宋欧阳修作。宋仁宗庆历四年,作者因积极维护范仲淹改革措施,贬知滁州,此文写于任上。文章描写滁州一带山间变暮朝化、四时美景以及滁人和作者在山中游乐景象。其中“苍颜白发,颓乎其中”的太守形象,则曲折表现出作者的不满和抑郁感情。此文语言优美,骈散相兼。从头到尾以二十一个“也”字贯穿全篇,又层层旋转跌宕,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力。

☚ 岳阳楼记   答司马谏议书 ☛

《醉翁亭记》

[原 文]

环①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②尤美,望之③蔚然④而深秀者,琅琊也。山⑤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⑥路转,有亭翼然⑦临⑧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⑨也。名⑩之者谁?太守(11)自谓(12)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13)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14)曰(15)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16)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17)之心而寓(18)之酒也。

若夫(19)日出而林霏(20)开,云归(21)而岩穴(22)暝(23),晦(24)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25)发而幽(26)香,佳木秀(27)而繁阴(28),风霜高洁(29),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30)亦无穷也(31)。

至于(32)负(33)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34)提携(35),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36)为酒,泉香而酒洌(37),山肴(38)野蔌(39),杂然面前陈者,太守宴也。宴(40)酣(41)之乐,非丝非竹(42);射(43)者中,弈(44)者胜,觥筹(45)交错,起坐(46)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47)乎(48)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49)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50),鸣声上下(5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52)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53)者,太守也。太守谓(54)谁?庐陵(55)欧阳修也。

[注 释]

①环:围绕,动词。②壑(hè):山谷。③之:同“其”,那。④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⑤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⑥回:回环。⑦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里形容亭的四角上翘。⑧临:居高处朝向低处。⑨智仙:琅琊山开化寺的和尚。⑩名:取名,名词用如动词。(11)太守:汉代一郡的长官称太守,宋代一州的长官叫知军州事。即知州,这里是借古代今。(12)自谓: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13)辄(zhé):就。(14)号:称,名词用如动词。(15)曰:叫。(16)乎:于,在,介词。(17)得:领会。(18)寓:寄托。(19)若夫(fú):文言里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的复式虚词,近乎“至于那……”“要说那……”。(20)林霏(fēi)林间的雾气。(21)归:归来,此处意为聚拢(古人认为云出自山中)。(22)岩穴,山谷。(23)暝(mǐng):暗。(24)晦(huì):阴暗,“明”的反义词。(25)芳:香。这里借来代花。(26)幽:清幽。(27)秀:茂盛。(28)阴:树荫。(29)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风高,天高气爽。(30)乐:这里指山水之乐。(31)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句中的三个“而”字译法不同。第一个译为“就”,第二个译为“才”,第三个译为“因此”。(32)至于:用在句首的连词,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一件事。(33)负:背。(34)伛偻(yúlǚ):驼背,形容老年人弯腰行走的样子。(35)提携:被牵着领着,指孩子。(36)酿泉:动宾短语,用泉水酿造。(37)泉香而酒洌:即“泉洌而酒香”,这种倒文是古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洌,清。(38)肴(yáo):做熟的鱼肉,这里指野味。(39)蔌(sù):蔬菜。(40)宴:聚饮,动词。(41)酣(hān):喝酒喝到最尽兴的时候。(42)非丝非竹:不是在奏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借指音乐。(43)射:射覆,就是猜谜,行酒令。(44)弈(yì):下围棋。(45)觥(gōng)筹:酒杯和酒筹。觥,古代酒器。筹,筹码。这里指行酒令所用的酒筹。(46)起坐。即“起于坐”的省略。(47)颓(tuí)然:原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酒醉的样子。(48)乎,于(在)。(49)已而:不久,随即。(50)阴翳(yì):树叶茂密成荫。翳,覆盖。(51)上下:指树的上部和下部。(52)乐其乐:为自己感到快乐的事而乐。其,代自己。前一个“乐”是动词,为……而乐。后一个“乐”是名词,表乐趣。另一种说法认为:“其”指代游人,“乐其乐”即为人们的快乐而快乐。(53)述以文:“述之以文”的省略。省略的“之”指代“这种乐趣”。(54)谓:通“为”,是。(55)庐陵:郡名,又名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祖籍所在。

[译 文]

环绕着滁州的全是山。滁州西南的许多山峰,林木和山谷尤其秀美。远望去,那草木繁茂而又幽深俊秀的,(就是)琅琊山啊。沿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那)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的,(就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随山转,(只见)有一座四角像鸟儿展翅、高踞在泉水之上的亭子,(就是)醉翁亭啊。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就是)山上的和尚智仙啊。给亭子取名的是谁?是自称“醉翁”的太守啊。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称为醉翁啊。醉翁的兴致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水之中啊。山水中的乐趣,领会在他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啊。

(清晨)太阳一出来,林子里的雾气消散,(傍晚)行云汇集,于是山谷一片昏暗,或暗或明,变化不定,(就是)山里早晚(景色的特点)啊。(春天)野花开了,(发出阵阵)清香;(夏天)美丽的树木发荣滋长,(投下)浓郁的绿荫;(秋天)天高气爽,霜色白洁;(冬天)泉水浅了,水底的石子露出水面;这就是山里四季(景色的不同)啊。(我)一早就去,傍晚才回,(那里)四季的景色又各不相同,因此那山水之乐也就无穷无尽了啊。

至于那背着东西的人在途中唱歌,行路的人在树下小憩,前面的人喊,后面的人应,老年人弯着腰前行,孩子们由大人牵着走,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去游山啊。

到溪里去打鱼,(那儿)溪水深鱼儿也肥;用清泉来酿酒,泉水清洌,酒味芬芳,山里的野味,野外的菜蔬花样繁多,都在面前摆开,那是太守在举行野宴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有没有音乐,猜拳的猜中了,下棋的下赢了,(于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从座位上站起来嬉闹喊叫着,(那是)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啊。(有一老者)容颜苍老,发白如雪,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啊。

后来夕阳斜挂在山顶,(于是)游人散去,影子散乱起来,(原来是)太守回去宾客们也跟着他走啊。树林里浓荫覆地,鸟儿的叫声忽上忽下,(原来)是游人尽兴离去,鸟儿也高兴了啊。但是飞鸟(只)知(生活在)山林中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出游的欢乐,却不懂得太守为他自以为乐的事而快乐啊。

醉时能同大家共享欢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趣的,(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

(就是)庐陵的欧阳修啊。

[鉴 赏]

这篇脍灸人口的抒情散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妩媚多姿的风光和滁人随太守游山的欢乐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在谪居生活中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与民同乐的心情。

全文共分为四段。

第一段点题,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地理形势,建亭者及命名的由来。作者采用了由全景到特写,由远处到近处的写法,把读者的视线由环滁群山引向西南诸峰,继而引向琅琊山、酿泉,最后集中在“醉翁亭”上。段末通过命名的来由引出一个“乐”字来贯串全篇。

第二段明写醉翁亭周围朝暮和四季景色的变化,暗写作者所追求的山林之乐。这一段文字十分精炼优美,寥寥几笔就通过山间林云泉石在朝暮和四时的变化和典型特点勾勒出了六辐令人陶醉的画面,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第三段作者以欢快的笔调写滁人随太守游宴之乐。轻快的语调和使人应接不暇的一个又一个的特写镜头,极为自然地形戎了一种欢宴的氛围,然后笔锋一转由众宾转向“颓然其间”的太守,突出了最能得其乐的人物——作者自己,为第四段作了铺垫。

第四段写野宴欢散,人乐鸟也乐的情景。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再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与开头“醉翁之意不在酒”相呼应,突出了“与民同乐”这一儒家所标榜的主题。然后用一个设问句点明作者,收束全文。

这篇散文把山光水色、景物变幻、人物活动和作者的复杂感受水乳般交融在一起,而以抒情贯串始终,特别是一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句,这一不断反复的吟咏句式,不仅读来琅琅上口,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余音绕梁的韵味。而且给人一种舒缓恬静、如痴如醉的感受,

字数:3424

[作者及作品简介]
这篇近于赋体的散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即作者被贬为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知州后的第二年。文章描写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的社会风习,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治滁的政绩,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醉翁亭在滁州西南十里的琅琊(lángyá)山。

欧阳修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醉翁亭记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醉翁亭记

【题 解】

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作《朋党论》等文为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改革辩护,被保守派罗织罪名,贬为滁州太守。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这一篇政治上失意却仍然行乐的作品,不仅婉转地表达了他在滁州为政的政绩,也表达了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前人说它“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通过生动描写醉翁亭优美的环境及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风俗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及纵情山水以排遣由于被贬官而造成的抑郁之情。

本文以“醉”与“乐”二字提挈全篇,“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所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乐”。作者先写醉翁亭的位置、四周优美的环境以及命名的由来,在第一段的最后引出“乐”,即“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乐”。然后描绘了山间景物朝暮四时不同的变化,说明各种景物都有其乐,“乐亦无穷”,进一步写“乐”。接着作者浓墨重彩地记叙了滁州人游山之乐以及作者的酣宴之乐,这是全文“乐”的高潮。最后在归途中推究“乐”的来源:禽鸟乐而返林,而不知人之乐;人又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文章到此收笔,让人回味作者之乐,由此含蓄地道出“与民同乐”的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章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多变的风景画和风俗画。作者时而写山色,时而写水流,时而写人声,既有全景、近景,又有组景、变景,看似杂乱,其实却不脱离“乐”字。作者寓乐于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使人不觉有抒情而抒了情,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文章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第一,是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寓意丰富,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千古佳句。第二,文中成功地使用了21个“也”字,构成回环往复之势,一唱三咏,形成了一种类似韵文的形式,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也”字不仅有区分层次的作用,而且含有感情色彩和音韵美。另外,文中共用25个虚词“而”,或表修辞,或表承接,或表转折,或表并列,使文章富于变化,流畅优美。第三,本文语言骈散结合,抑扬顿挫,音调铿锵,音乐感、节奏感极强,宜于朗诵,为历代山水游记中的精美佳作。


古典文学作品《醉翁亭记》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4〕。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5〕。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7〕。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8〕。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9〕,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0〕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1〕,云归而岩穴暝〔12〕,晦明变化者〔13〕,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14〕,佳木秀而繁阴〔15〕,风霜高洁〔16〕,水落而石出者〔17〕,山间之四时也〔1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19〕,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20〕,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21〕,山肴野蔌〔22〕,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3〕,射者中〔24〕,奕者胜〔25〕,觥筹交错〔26〕,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27〕,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28〕,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29〕,鸣声上下〔3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32〕

 
 〔1〕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三十九。宋仁宗庆历五年,杜衍、范仲淹等革新派被诬结党,作者为他们辩护而被贬,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第二年写下了《醉翁亭记》,时年四十岁。醉翁亭:在今滁州市西南十里。
 〔2〕环滁皆山: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3〕壑:岩谷、山沟。
 〔4〕蔚然:草本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琅邪(ya):山名,今安徽滁州市西南十里。《太平寰宇记》:“东晋元帝为琅邪王,避地此山,因名。”
 〔5〕酿泉:即琅邪泉,以其水宜酿酒而得名。
 〔6〕翼然:形容亭角翘立,像鸟展开翅膀欲飞的样子。醉翁:欧阳修三十九岁时,自号醉翁。作者诗:“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
 〔7〕智仙:琅邪山琅邪寺的一名僧人。
 〔8〕太守:汉代郡的长官之称,宋代称知州为太守。自谓:指太守自己私下给它起名叫做醉翁亭。
 〔9〕饮少辄醉:稍稍喝点酒就醉。
 〔10〕“山水之乐”句:大意是说,心里领会了游山玩水的乐趣,又借饮酒来寄托这种乐趣。寓:寄托、寄寓。
 〔11〕林霏:指林中的雾气。开:散开、散去。
 〔12〕云归:云雾聚拢。岩穴:指山谷。暝:昏暗。此句意为,傍晚时云雾聚拢,山谷渐渐阴暗起来。
 〔13〕晦明:一会儿暗,一会儿明,变化不定。
 〔14〕野芳发:指春天野花开放。
 〔15〕佳木秀而繁阴:指夏天树木茂盛地滋长,绿荫浓密。
 〔16〕风霜高洁:秋天天高气爽,天气洁色。
 〔17〕水落石出:冬天水位下降,石头露出水面。
 〔18〕四时:四季。
 〔19〕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20〕伛偻(yulu):弯腰曲背的样子,指老年人。提携:牵引而行,指由大人牵着手走的小孩。
 〔21〕冽(lie):水清叫冽。泉香而酒冽:指用酿泉水制作的酒清凉香美。
 〔22〕山肴:野味(荤菜)。野蔌(su):野菜。
 〔23〕丝:弦乐器。竹:管乐器。非丝非竹:即宴酣之乐不是听丝竹之乐所能得到的。
 〔24〕射者中(zhong):投壶得中。古代宴饮时有一种投壶游戏,以矢投壶中,按投中的多少区别胜负,是一种饮酒方法。
 〔25〕奕者胜:下棋的得胜者。
 〔26〕觥(gong):一种大酒杯。筹:指记饮酒数的筹码。觥筹交错:形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宾主相互敬酒,非常尽兴。
 〔27〕颓然:酒后昏昏沉沉欲倒的样子。
 〔28〕已而:不久。
 〔29〕阴翳(yi):树木遮蔽成阴。
 〔30〕鸣声上下:鸟鸣声高处相应。
 〔31〕乐其乐:前一“乐”,动词;其乐,众人之乐。太守自己为他们(游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32〕庐陵:今江西吉安市。欧阳修的先世为庐陵人,故称庐陵欧阳修。
 
 提起欧阳修,马上就能想到《醉翁亭记》。文章以“山水之乐”为中心,抓住典型特征,重点描写了琅邪山间的朝暮变化、四时景色以及和滁人在山间的游乐。作者在遭诬被贬的第二年作此篇,本应悲愤抑郁,但全文紧扣“乐”字,忘情山水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失意,表达出从容委婉的情致和宽广超脱的胸怀。
 语言精炼、流畅自然。大量运用偶句,或单句相对,或双句相对,“已而夕阳在山”以下还三句相对。又在文章各层次结束处用排比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虚词“也”的使用也有创造性,全文用“也”二十一处,以多取胜,而且用来作为划分层次的排比句的句尾,句式整齐而有变化,音节响亮而又和谐,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构成了“阴柔”的独特风格。文理通畅,句与句、节与节之间起承转合奇美妙绝,全文顺势而下而又给人新奇之感,读起来令人心明神爽。

醉翁亭记zuì wēng tíng jì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任滁州知府时所作的一篇有名的游记。醉翁,欧阳修自号:当日欧阳公~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十七—十八·352)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撰。作于作者降职滁州(治所在今安微省滁县)的第二年(庆历六年)。文章表现了作者遭贬后的颓放情怀,有其明显的思想局限。但文章具有诗情画意,格调清丽,其思想内容上的不足丝毫不能掩盖它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以“乐”这一思想意脉和秀丽多姿的山水之境有机融为一体,写出了山水相映、朝暮变化、四季变幻与动静对比之美,绘制了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意境颇为优美。作者以一“乐”字作为贯穿全文的一道红线,借以统摄文章的起、承、转、合,犹如金线串珠,加之层层烘托,呼应有方,见出文章结构的精巧。文章的语言极为概括,含蕴丰赡,凝炼精美,晶莹疏畅,骈散间行,音调和谐,抑扬抗坠,铿锵悦耳。

☚ 丰乐亭记   送杨置序 ☛

《醉翁亭记》zui weng ting ji

Account of the Drunken Old Man’s Pavilion→欧阳修 (Ouyang Xi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