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白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郑白渠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泾惠渠灌区的前身。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10年完工。干渠全长300余里(100~140km),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公元前95年(西汉太始二年)增建新渠,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注于渭水,名白渠。干渠长200里,灌溉面积4500顷。此后灌区称郑白渠。唐初郑白渠灌溉面积1万多顷,唐中叶灌溉面积缩减至6200顷。北宋年间曾对郑白渠进行大规模改建,灌溉面积号称2万余顷。元初灌区设有分水闸135座,灌溉面积9000顷。1737年(清乾隆二年)灌溉面积仅7万多亩,清末减至2万多亩。1932年在李仪祉主持下泾惠渠初步建成,引泾灌溉得以恢复。 郑白渠 郑白渠古代关中人工灌溉渠道郑国渠与白渠的合称。参见“郑国渠”和“白渠”。 ☚ 白渠 六辅渠 ☛ 郑白渠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溉渠系。是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泾惠渠的前身。战国末年,秦国近邻韩国为施 “疲秦” 自保之计,派水工郑国劝秦修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由郑国主持动工兴建,后秦王识破韩国计谋,但认识到此渠的重要价值,仍让继续修渠,十几年后完成。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北洛水,全长150余千米,灌溉面积400余平方千米。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使亩产量提高到一钟(约合今125千克)。郑国渠的修建,直接支持了秦统一六国的战争。西汉太始二年(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南下注入渭水,名白渠,渠长100千米,灌溉面积45平方千米。此后灌区称郑白渠。前秦苻坚时期(357年~384年)曾发动3万民工整修。唐代郑白渠分为太白、中白及南白3条干渠,又称三白渠,唐初灌田达100余平方千米,但由于大量建造水磨,后来减至62平方千米。唐 《水部式》载有灌区的管理制度。进水闸为6座石门,渠道处建有拦河壅水石坝,称为“将军翣”。北宋曾多次维修郑白渠,灌溉面积增至300平方千米,改称 “丰利渠” 。元初渠首改为石囷结构,因由官居御史的王琚主持修建,故称王御史渠。灌溉面积达90平方千米。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一整套管理制度。明代曾修治泾渠10余次,改称广惠渠。正德十一年(1516年)又对其进行裁弯取直的维修,后称通济渠。此后灌溉面积日缩,清代由于引水困难和淤积,乾隆二年(1737年)将渠口封闭,专引干渠段的山泉灌溉,改称龙洞渠,灌田46平方千米,清末减为13平方千米。直到1932年在李仪祉主持下修成泾惠渠,灌区才得以恢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