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道Dǎo

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其注云: “宋道大亨,常州人; 明道同,番禺知县;道中,永乐举人。”(按:此当同“導(导)”。道,導(导)之古字,故有此音。今作“导”。)
一音dào,为现行姓氏。


道Dà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临汾,广西之武宣,新疆之塔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之国,今蔡州确山西南有故道城,疑为楚所并,子孙以国为氏。楚有大夫道朔;宋世有登科道大亨,常州人。”
一音dǎo,则当同 “导”。道、導 (导)为古今字。

道dào

❶路。班固《西都賦》:“周廬千列,徼道綺錯。”
❷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以及變化的規律。賈誼《鵩鳥賦》:“天不可預慮,道不可預謀。”班固《幽通賦》:“道悠長而世短兮,夐冥默而不周。”亦泛指規律、法則。張衡《東京賦》:“取之以道,用以以時。”
❸指思想體系或政治主張。賈誼《鵩鳥賦》:“至人遺物,獨與道俱。”張衡《東京賦》:“客既醉於大道,飽於文義。”崔駰《達旨》:“暴智燿世,因以干祿,非仲尼之道也。”
❹從,由。東方朔《答客難》:“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
❺仁義,恩德。張衡《東京賦》:“天子有道,守在海外。”
❻治理。張衡《東京賦》:“然則道胡不懷,化胡不柔。”
❼道車。古代天子御車之一。《儀禮·既夕禮》:“道車載朝服。”注:“道車,朝夕及燕出入之車。”司馬相如《上林賦》:“前皮軒,後道游。”司馬相如《大人賦》:“騁游道而修降兮,騖遺霧而遠逝。”

道dào

❶犹得也。吴融《华清宫》诗:“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外边寒。”知道,知得也。《花庵词选》三王诜《蝶恋花》词:“忙处人多闲处少。闲处光阴,几个人知~。”郭应祥《鹊桥仙》词:“休言夜半悄无人,那喜鹊,也须知~。”吴文英《声声慢》词:“知~池亭多宴,掩庭花长是,惊落秦讴。”义均同上。周邦彦《拜星月慢》词:“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自到瑶台畔。”谁知道,谁知得也。又《红窗迥》词:“几日来,真个醉。不知~窗外,乱红已深半指。”不知道,不知得也。刘辰翁《桂枝香》词:“情知~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情知道,犹云明知得也。赵长卿《好事近》词:“淅淅蓼花风,怪~晓来凄恻。”怪道,怪得也。姜夔《夜行船》词:“玉笛无声,诗人有句。花休~,轻分付。”休道,休得也。《张协状元》戏文:“听~,卖花声过桥西,奇葩争巧。”听道,听得也。巾箱本《琵琶记》二十六:“怨苦知多少,两三人只~同佐(做)饿莩。”只道,只得也。又见“觉道”“闻道”“信道”。

❷犹是也。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赠微之。”多道,多是也。又《南湖早春》诗:“不~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不道,不是也。又《东城春意》诗:“弦管随宜有,杯觞不~无。其如亲故远,无可共欢娱。”义同上。《花草粹编》二《梅苑》陈无己《卜算子》词:“鉴里朱颜岁岁移,只~花依旧。”只道,只是也。陈三聘《满江红》词:“天岂无情!天若~有情亦老。”若道,若是也。吕滨老《沁园春》词:“心儿转更痴迷,又疑~清明得共伊。”疑道,犹云疑是也。刘克庄《沁园春》词:“何处幡花,忽相导引,莫是天宫迎赴斋?又疑~向毗耶城里,讲席初开。”疑道与莫是互文,道字与是字相对。《张天师》剧二:“待着俺早些回避,我可~不关亲,耽干系。”可道,可是也,即却是也。《合汗衫》剧三:“哎!可~哩!饿纹在口角头,食神在天涯外。”义同上。《窦娥冤》剧四:“便万剐了乔才,还~报冤仇不畅怀。”还道,还是也。《东堂老》剧二:“出门来呵!怕不~桃花扇影!你回窑去,勿勿勿,少不得风雪酷寒亭。”怕不道,犹云怕不是。桃花扇影以喻豪富公子之体面,勿勿勿以状寒冷。《燕青博鱼》剧一:“怕不~酷寒亭把我来冻饿杀。”义同上。《词林摘艳》七陈大声《集贤宾》套《代友人有怀》:“他存心岂是薄,我留情非~少。”道与是互文。《伍员吹箫》剧一:“便做~人生在世有无常。”《救风尘》剧三:“更做~你眼钝。”《秋胡戏妻》剧二:“更则~你庄家每葫芦提没见识。”凡云便做道、更做道、更则道,皆犹云便使是或就使是也,参见859页“做”。《扬州梦》剧四:“畅~朋友同行,尚则怕衣衫不整。”《梧桐雨》剧三:“唱~感慨情多,凄惶泪洒。”《虎头牌》剧一:“畅好~厮杀无过是咱父子军。”又三:“你这个关节儿,常好~来的疾。”凡云畅道、唱道、畅好道、常好道,皆犹云真是或正是也,均参见87页“畅”。又见“不惟道”“信道”。

❸犹到也。辛弃疾《昭君怨》词:“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说~梦阳台,几曾来?”涵芬楼四卷本《稼轩词》作说道,其他各本《稼轩词》均作说到。《词林摘艳》五《五供养》套《愁冗冗恨绵绵》:“不想今朝,常想往年,我~处里追陪下些亲眷。”道处,即到处也。《虎头牌》剧二及《雍熙乐府》十二,均作到处里。《小孙屠》戏文:“谁信~得中途,蓦忽娘倾弃。”道得中途,即到得中途也。倾弃,死亡也。《乐府群玉》二乔梦符小令《水仙子》:“三般儿挨不~天明,巉地罗帏静,森地鸳被冷,忽地心疼。”挨不道天明,即捱不到天明也。后三句即所谓三般儿。三十种本《魔合罗》剧:“由子未下涩道,恰~檐梢。”由子,即犹自之便写。涩道,阶基也。恰道檐梢,恰到檐前也。《西厢》四之一:“试教司天台打算半年愁,端的太平车敢~十余载。”言准可到十余载之多也。《合汗衫》剧四:“可怜我每 日家思念你千万遭,题~有十余遍。”题犹云惦念,言怀念到十余遍也。《神奴儿》剧二:“我将你寻到有三千遍,叫~有二千声。”道与到互文。又见“不道的”。

❹犹倒也。《词林摘艳》三《粉蝶儿》套《这些时意懒心慵》:“小卿~把双郎送,莺莺远却离张珙。”言苏小卿倒将双渐断送也。《雍熙乐府》六《粉蝶儿》套《忆情》:“若是我村他丑两无缘,~省的相留恋。”言若是我生得村他生得丑,彼此无缘,倒省得相思之苦也。《渔樵记》剧三:“你~不要便宜!去年时节,不说是你家女婿;今日得了官,便说是你家女婿。”你道不要便宜,犹云你倒好不要便宜。《望江亭》剧一:“则你那观名儿唤做清安,你~是蜂媒蝶使从来惯。”言你虽为道姑,倒惯做蜂媒蝶使也。

❺犹知也;觉也。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有少微星?”道有,犹云知有也。少微星,杜以自况,盖感激严之能见过也。李商隐《马嵬》诗:“君王若~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若道,犹云若知也。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诗:“若早知尤物之能倾国,何至作马嵬之行。”深得此道字之解。杨万里《秋雨叹》诗:“居人只~秋霖苦,不~行人泥更深。”只道,犹云只知也,与不道相应。不道,犹云不知也,参见44页“不道❸”。意言只知居者苦,不知行者更苦也。又《郡中上元灯减旧例三之二》诗:“满城只~欢犹少,不~谯门冷似冰。”言只觉满城无欢,不知谯门更为冷落也。辛弃疾《蝶恋花》词:“只~书来无过雁。不~柔肠,近日无肠断。”言只知雁不带书来,不知因无书之故已至肠无可断也。又《雨中花慢》词:“功名只~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道与知对举,义同上。杨万里《将赴高安出吉水宿五峰寺》诗:“风暄雨暖日和柔,~是秾春不~秋。”道是,犹云觉是也,言觉得是春,不觉是秋也。周紫芝《西江月》词:“相逢不~有春愁,只~春来微瘦。”只道,犹云只觉也。《乐府雅词》下吕居仁《虞美人》词:“似侬憔悴更谁知,只~心情不似少年时。”义同上。

❻估量之辞,犹料也;想也。曹松《南海旅次》诗:“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有书来。”谁道,犹云谁料也。王沂孙《南浦》词《春水》:“采香幽径鸳鸯睡,谁~湔裙人远。”《乐府雅词》下魏夫人《定风波》词:“昨日盈盈枝上笑,谁~,今朝吹去落谁家。”吴潜《酹江月》词:“谁~燕燕莺莺,多情犹自,认得年时客。”义均同上。李俊民《谒金门》词《探梅》:“谁便~,昨夜雪中开了。”谁便道,犹云谁便料也。陆龟蒙《奉和袭美见访不遇》诗:“只~府中持简牍,不知林下访渔樵。”只道,犹云只料也。辛弃疾《贺新郎》词《再用韵答陈同父》:“我最怜君中宵舞,~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此道字亦料义。怜者,犹云爱重也。赵彦端《满江红》词:“君过蓬山轻岁月,我怀庐阜分符竹。~别离待得再归来,人应俗。”此亦料义。程大昌《汉宫春》词:“戏夸悠久,借时光、惊觉时人。~历管,阶蓂万换,悠然唤做逡巡。”唤做逡巡,犹云当做须臾,此道字为想义。王恽《水龙吟》词《寿都督史侯》:“奕世金貂,雄边韬略,三军独张(去声)。~十年汉水,旌旗动色,春都在,投壶唱。”此道字亦为想义。又《木兰花慢》词:“六合一家统,依日月,到重光。~太岳封书,云龙接踵,此意难忘。”义同上。又前调《赋白莲》:“风清月寒半坠,~无情有恨欲谁知。”义同上。张埜《水龙吟》词《题湖山胜概亭》:“若把西施,淡妆浓抹,两相比并。~此间如对,姮娥仙子,慵梳掠,临妆镜。”义同上。又前调《出郭》:“桂玉情怀,尘埃面目,鬓华空老。~本无伎俩,颠鸾倒凤,时自把,平生笑。”义同上。《青衫泪》剧一:“我则~过中年人老朱颜改,谁想他扑郎君虎瘦雄心在。”我则道,犹云我只想,与下句想字互文。《刘弘嫁婢》剧一:“端的可便不义富,我~来于我也则(只)是如云雾。”我道来,犹云我想来。《鸳鸯被》剧三:“从今后女孩儿每休惹他这酸丁,都是些之乎者也说合成。我~来可是者么娘七代先灵。”者么娘云云为詈词。《娶小乔》剧一:“见如今吴魏刘,各霸国,据州郡。我~来须有个安身。”义均同上。《玉镜台》剧四:“你~是傅粉涂朱,妖艳妆梳,貌赛过神仙洛浦,怎好把墨来污。”你道犹云你想。涵芬本《博望烧屯》剧二:“你则~波!自从请下这村夫,搬调得俺弟兄每一头放水,一头放火。”则与只同,你则道波,犹云你但想一想呵。《智勇定齐》剧二:“岂不知禾苗在地,也不念麦将熟。你~波!你不合骤骅骝,践田亩。”此犹云你想呵。《梧桐雨》剧三:“卿呵!则你~波!寡人是怕也那不怕?”《豫让吞炭》剧四:“将俺主公头,作器皿筵前使用。则你~波!俺这为臣的痛也不痛?”义均同上。

❼语助辞。或用以发语,或用于语中,只以加强语气,无意义。其用以发语者。三十种本《气英布》剧:“腾腾马荡动征尘;隐隐人盘在杀雾;吁吁马和人都气出。~吉丁丁火枪和斧笼罩着身躯;~足吕吕忽斧迎枪数番烟焰举;~坑察察枪和斧万道霞光注;~厮郎郎呀断铠甲,落兜鍪。”按剧情,此为探子报告交战情形,后四句用“道”字领句。《黄鹤楼》剧三:“正末云:‘~你认的我么?’俊俏眼云:‘我认的你,有些面熟。’”此以“道”字领“你”字。《勘头巾》剧三:“正末云:‘你真个不曾说甚么,不曾见人?’丑云:‘~我不曾说,也不曾见人。’”此以道字领我字。凡上所引各道字,只以加强发语之口气,不为义也。其用于语中者。《老生儿》剧二:“您不合闲焦,看我面也合~是耽饶。”此道字不为义。《争报恩》剧一:“丁都管!你只放了他者!做甚~使绳子便绑缚。”《桃花女》剧三:“现如今,星日马当日,降临凡世,正是该期。我可也怎敢的擅便~汤他脊背。”汤他脊背,犹云碰他脊背。《陈州粜米》剧一:“有一日受法餐刀正典刑,恁时节钱财使罄,人亡家破,方悔~不廉能。”以上各道字均不为义。又见“曾道”“敢道”“肯道”“况道”。

❽称身体之某部分时用为语尾助辞。《董西厢》二:“沈郎腰~,与绛绦儿厮称。”腰道,腰也。又四:“我还归去,若见乡里亲知甚脸~。”脸道,脸也,言无脸见乡里亲知也。《连环计》剧三:“油掠的䯼髻儿光,粉搽的脸~儿香。”义同上。《烟花梦》剧二:“则你这呆黄肇心肠硬,更合着苏婆婆脸~红。”义同上。《张协状元》戏文:“[丑]好似甚么?好似个新郎。[末]甚般敛~!”敛道与脸道同。《刘知远传》二:“生得敛~邹搜。”义同上。《乐府阳春白雪》后二王嘉甫《八声甘州》套《莺花伴侣》:“窄弓弓撇~,溜刀刀六老,称霞腮一点珠[朱]樱小。”撇道,脚也。窄弓弓言其小。三十种本《薛仁贵》剧:“生得庞~整身子儿诈,带着朵像生花。”庞道,面庞也。《太平乐府》三张小山小令《柳营曲》:“我志诚,你胡伶,一双儿可人庞~撑。”义同上。撑言其美。《北词广正谱》九《般涉调三煞》《天宝遗事》:“坐也昏沉睡不安,两行泪~积成斑。”泪道,泪也。

❾看或见。暖红室本《董西厢》二:“法师笑道休打砌,我~舂了几升陈米,直下半瓮黄虀。”这是长老对张生打探崔府如何准备筵宴的答话,“我道”即我见,凌景埏注本“道”正作“见”。《鸳鸯被》剧三:“我~小娘子中珠模样,不是受贫的。”“中珠模样”犹言神情举止,“道”显然为“看”字义,《刘弘嫁婢》剧二有“我看了这个小姐中珠模样,可也中抬举”的话,可资佐证。《琵琶记》剧二○:“我千辛万苦有甚疑猜,可不~我脸儿黄瘦骨如柴。”可不道,岂不见。《杀狗记》剧一八:“公公不要听他,我在此窑中,他两个走来刁唆我告哥哥,~我不听他、如今反说我要告哥哥。”《邯郸记》剧三○:“幸直着小二店乾坤逆旅,过去了八十载人我是非;挣醒来端然一梦,~人间饭熟多时。”汤舜民小令《普天乐·述怀自适》:“卧痴楼,人难~,从他懒散,任我逍遥。”义均同上。又见“且道”。

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名称。在唐代相当于省,清代在省以下设道,管辖若干府县。

☚ 阴极阳生   道爷 ☛

❶是。白居易《南湖早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不道犹不是。
❷知,觉。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有少微星?”道犹知。

☚ 等闲   暂 ☛

❶得。刘克庄《沁园春》(一卷阴符):“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张炎《满庭芳》(晴皎霜花):“晴皎霜花,晓熔冰羽,开帘觉道寒轻。”
❷到。辛弃疾《昭君怨》(人面不如花面):“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说道梦阳台。几曾来。”
❸料想。张埜《水龙吟》(翠微曾共登临):“若把西施,淡妆浓抹,两相比并。道此间如对,姮娥仙子,慵梳掠,临鸾镜。”
❹是。刘克庄《沁园春》(有个头陀):“何处旛花,忽相导引,莫是天宫迎赴斋。又疑道,向毗耶城里,讲席初开。”
❺倒。郭应祥《西江月》(妙句春云多态):“试问甜言软语,何如大醉高吟。杯行若怕十分深。人道对花不饮。”
❻知。辛弃疾《蝶恋花》(燕语莺啼人乍远):“只道书来无过雁。不道柔肠,近日无肠断。柄玉莫摇湘泪点。怕君唤作秋风扇。”
❼发出声响。秦观《满江红》(一派秋声):“一派秋声,年年向、初寒时节。早又是、反天惊籁,满庭鸣叶。几处捣残深院日,谁家敲落高楼月。道声声、总是玉关情,情何切。”

☚ 装撰   遍 ☛

我国古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在老庄哲学中,“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庄子·大宗师》:“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更多的时则是法则、规律、思想、主张。《荀子·天论》: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孟子·滕文公上》: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在当代,道仍有广泛的应用,如师道、书道、茶道、为人之道等,多取意于规律、方法。

(章)

☚ 清   廉 ☛

 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除了省、路、府、州、县以外还有道的设置。因为元代既分全国为一中书省及十一行书省,但是由于行书省的分划太广,往往有鞭长莫及之弊,于是在边陲偏僻地方斟酌需要分划各道,成为省与县之间的承转机关。此处的道名叫宣尉使司道,共11处,即山东东西道(治益都路)、河东山西道(治大同路)、淮东道(治扬州路)、荆湖北道(治中兴路)、四川南道(治重庆路)、浙东道(治庆元路)、湖南道(治天临路)、广东道(治广州路)、广西两江道(治静12路)、海北海南道(治雷州路)、福建道(治福州路)。但是元代关于道的设置,不仅宣尉使司道一种,另有所谓的肃政廉访使之道,系上承中央御史台及行御史台之命,而监察全国的行政。这种肃政廉访使道全国共有22区,各道都有肃政廉访使以司其事。

道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清朝末年的地方行政区划是22个省,省下又分若干道,分述于下:
 直隶省——分4道:津海道、保定道、大名道、口北道;计119县,省会天津。
 奉天省——分3道:辽沈道、东边道、洮昌道;计57县,省会沈阳。
 吉林省——分4道:吉长道、滨江道、延吉道、依兰道;计39县,省会吉林。
 黑龙江省——分3道:龙江道、绥兰道、黑河道;计33个县,省会龙江。
 山东省——分4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计107县,省会历城。
 河南省——分4道:开封道、河北道、河洛道、汝阳道;计108县,省会开封。
 山西省——分3道:冀宁道、雁门道、河东道;计105县,省会阳曲。
 江苏省——分5道:金陵道、沪海道、苏常道、淮扬道、徐海道;计61县,省会江宁。
 安徽省——分3道:安庆道、芜湖道、淮泗道;计60县,省会怀宁。
 江西省——分4道:豫章道、卢陵道、赣南道、浔阳道;计81县,省会南昌。
 福建省——分4道:闽侯道、厅门道、汀漳道、建安道;计63县,省会闽侯。
 浙江省——分4道:钱塘道、会稽道、金华道、瓯海道;计75县,省会杭县。
 湖北省——分3道:江汉道、襄阳道、荆南道;计69县,省会武昌。
 湖南省——分3道:湘江道、衡阳道、辰沅道;计75县,省会长沙。
 陕西省——分3道:关中道、汉中道、榆林道;计91县,省会长安。
 甘肃省——分7道:兰山道、渭川道、泾原道、宁夏道、西宁道、甘凉道、安肃道;计77县,省会兰。
 新疆省——分8道:迪化道、伊犁道、塔城道、阿克苏道、焉耆道、喀什噶尔道、和阗道、阿山道;计48县,省会迪化。
 四川省——分5道:西川道、东川道、建昌道、永宁道、嘉陵道;计146县,省会成都。
 广东省——分6道:粤海道、岭南道、潮循道、高雷道、琼崖道、钦廉道;计94县,省会番禺。
 广西省——分6道:南宁道、苍梧道、桂林道、柳江道、田南道、镇南道;计86县,省会邕宁。
 云南省——分4道:滇中道、蒙自道、普洱道、腾越道;计98县,省会昆明。
 贵州省——分3道:黔中道、镇远道、贵西道;计81县,省会贵阳。
 除22省外,特别区域也分道,如热河特别区,城内有热河道;绥远特别区,城内有绥远道等。
 清代是在省和府之间设道,是监察区,长官称道员,俗称道台。个别的道是行政区,如上海道、天津道、台湾道。还有的道是军事区,如兵备道。

道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元朝在中书省、行中书省与路府之间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划。有以下两种:(1)肃政廉访司道,为监察区划、属御史台与行御史台。其除监察地方行政外,还兼理农事。每道置廉访使两人,正三品,副使两人,正四品;佥事二至四人,正五品;经历以下数十人。每年除二使留司以总制一道外,副使以下分莅郡县按治。肃政廉访司本名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更名肃政廉访司。世祖至元六年(1269)置山东东西道、河东陕西道、山北东西道及河北河南道,属御史台。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8)定为二十二道:中书省境分设燕南河北道、山东东西道、河东山西道;辽阳行省只设山北辽东道;河南江北行省设江北河南省、淮西江北道、江北淮东道、山南江北道;以上三省八道隶御史台,称内八道。江浙行省设江南浙西道、浙东海右道、浙东建康道、福建闽海道;江西行省设江西湖东道、海北广东道;湖广行省设江南湖北道、岭北湖南道、岭南广西道、海北海南道。以上三省十道,称江南十道,隶江南行御史台。陕西行省设陕西汉中道;四川行省设西蜀四川道;甘肃行省设河西陇北道;云南行省设云南诸路道。以上四省四道,隶陕西行御史台,称陕西西道。(2)宣尉司道,为中书省、行省的派出机构,是为弥补省区过大,政令行使不便的一种措施,设置在离省会较远处,作为中书省、行省和郡县间的转承机关。有军旅事时,又兼都元帅府。每道置宣慰使三人,从二品,同知一至二人,从三品,副使一至二人,正四品,经历以下三至五人。元代宣慰司道累有增减,延祐以后至正以前有十一道,分隶中书省和五行中书省:中书省境内设山东东西道、河东山西道;河南江北行省设淮东道、荆湖北道;四川行省设四川南道;江浙行省设浙东道、福建道;江西行省设广东道;湖广行省设湖南道、广西两江道、海北海南道。

古词语“道”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 可可诗词网

 复自道,何其咎。
 

《周易·小畜》


 履道坦坦。
 

《周易·履》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周易·复》


 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尚书·洪范》


 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左传·桓公六年》


 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
 

《左传·庄公四年》


 【评】这是原始涵义的道,先是指道路,后经演化,始具有规范和规律之意,表明道的概念经过抽象,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二十一章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四十一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十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二十五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三十二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三十五章


 【评】老子认为道既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又是一个超越人们感知觉的没有任何具体形象的东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一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老子》五十一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三十四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六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三十九章


 【评】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老子认为道不仅存在于天地形成以前,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生者;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老子又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四十章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二十五章


 长生长视之道。
 

《老子》五十九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老子》七十三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七十七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七十九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八十一章


 【评】老子以道来阐述规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八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九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邻;严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十五章


 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十六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三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老子》六十章


 【评】老子认为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则具有不争、守柔、自谦、无为等特性。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
 

《管子·内业》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管子·心术上》


 凡道无所,善心安处;心静气理,道乃可止。
 

《管子·内业》


 谋(同,寂也)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管子·内业》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
 

《管子·内业》


 【评】《管子》对道的论述,是以精气解道,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周易·象传》


 日月运动,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周易·系辞上》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周易·系辞下》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周易·彖传》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周易·说卦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系辞上》


 【评】《易传》对道的论述,并非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实体性的概念,而是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原则。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夫道,窅言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庄子·知北游》


 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庄子·天地》


 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
 

《庄子·天道》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庄子·知北游》


 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辨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庄子·天下篇》


 【评】《庄子》一书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在、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韩非子·解老》


 【评】韩非论道在于阐述道与理的关系,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把理视为事物的特殊规律,道为万理的统会。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鳞以之游,凤以之翔;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钧旋毂转,周而复匝。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道之为物,无形无状,无心无意,不念不忘,无知无识,无首无向,无为无事,虚无澹泊,恍惚清静。
 

汉·严君平《老子指归》卷三


 【评】《淮南子》和《老子指归》两书对道的论述,基本是老庄思想的引申。
 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
 

三国魏·王弼《老子指略》


 夫名以定形,字以称可,言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
 

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二十五章


 道者,物之所由也。
 

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五十一章


 言道之无所不在也。故在高为无高,在深为无深,在久为无久,在老为无老。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
 

晋·郭象《庄子注》


 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


 道者,万殊之源也。
 

晋·葛洪《抱朴子·塞难》


 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
 

晋·葛洪《抱朴子·道意》


 【评】魏晋时,玄学贵无派以无释道,以道为万物存在的本体;道教则以道为万物的创生者。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四


 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犹风之有动,犹水之有流也。夫孰能间之?故离物求道者,妄而已矣!
 

宋·胡宏《知言·修身》


 即物而真者,圣人之道也;谈真离物者,释氏之幻也。
 

宋·胡宏《知言·往来》


 道非是外事物有个空虚底,其实道不离乎物,若离物则无所谓道。
 

宋·陈淳《北溪字义·道》


 《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夫唯有是物也,然后是道有所措也。
 

宋·杨万里《诚斋文集》卷一七《庸言》五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
 

宋·陈亮《龙川文集·勉强行道大有功》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
 

宋·叶适《习学记言·皇朝文鉴》


 夫器外无道,道外无器,所谓器亦道,道亦器也,而顾可二之乎?
 

明·罗钦顺《困知记》卷下


 【评】以上诸说论道物关系,谓道即在物中,与物不可离。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


 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周易本义·系辞上传》


 道字包得大,理是道字里面许多理脉。道字宏大,理字精密。
 道是统名,理是细目。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


 道字较宽,理字较实,理有确然不易底意。
 

南宋·陈淳《北溪字义》卷下


 道者,一定之理也。于理上加“一定”二字方是道。乃须云“一定之理”,则是理有一定者而不尽于一定。气不定,则理亦无定也。理是随在分派位置得底。道则不然,现成之路,唯人率循而已。
 

明·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


 【评】以上对“道”“理”关系论述,均谓道即理,理即道,二者无有分别;道与理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管子·心术上》


 凡道无所,善心安处;心静气理,道乃可止。
 

《管子·内业》


 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宋·张载《正蒙·神氏》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
 

宋·张载《正蒙·太和》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
 

宋·张载《正蒙·太和》


 气之生即是道是易。
 

宋·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


 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宋·王安石《道德经集注》四章


 天地之先,元气而已矣。元气之上无物,故元气为道之本。
 

明·王廷相《雅述·上篇》


 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是故虚受乎气,非能生气也;理载于气,非能始气也。
 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元气无息,故道亦无息。是故,无形者道之氐也;有形者,道之显也。
 

明·王廷相《慎言·道体篇》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谓道而已。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评】以上对道气关系论述,一认为道即气,另一认为道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

古词语“道”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 可可诗词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


 【评】《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是后来数出于道的数字神秘主义思想的滥觞。
 夫算者,数也。数之所生,生于道。《老子》曰“道生一”是也。数之所成,成于九。《列子》曰“九者,究”是也。爰昔黄帝,推天地之道,究万物之始,错综其数,列为《九章》。

宋·荣棨《黄帝九章算经·序》


 【评】荣棨持数生于道,黄帝著《九章》的观点,使数学进一步神秘化。

道 - 可可诗词网

 关于宇宙本原或规律的哲学范畴。“道” 的本义指人行之路,《说文解字·辵部》: “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 引申为道理、真理、道义等,如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所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等,但并非哲学范畴。老子始将 “道” 作为形上的哲学范畴,这位颇具神秘色彩的智者在隐世前留下的五千真言《老子》原来就分为两部分: 《道经》和 《德经》,合称 《道德经》。老子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能超出古代人类感性经验的范围,对宇宙人生之谜作形而上的探索,结果就是 “道” 的发现。《道德经》开篇即说: “道可道,非常道。”是说 “道” 难以言传,如果可以言传,如儒家仁义之道,就不是“常道” (自然之道)。《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又有 “天道” 和 “人道” 之说。其所谓 “道”,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指宇宙本原,一指自然规律。到了庄子那里,这个 “道”就被描绘得非常形象迷人: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地,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而且预言得 “道”者将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神仙境界。后来,道教即以 “得道成仙” 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就成为宇宙人生的真谛。儒家也论 “道”,但却没有这么玄妙,主要指宇宙和社会的天然秩序。西汉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是从 “天人合一” 的角度来证明 “天道” 与 “人道” 的同一性。唐代韩愈则以 “道” 来概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历圣相传的文化价值系统,宋代理学家就将这个 “道” 说成是 “天理”,朱熹说: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试图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形而上的本体论范畴。这种尝试开辟了儒学的新思路,也使 “道” 成为儒家哲学的核心范畴。总之,作为哲学范畴的 “道”,虽然大体上都指宇宙本体或规律,但在不同学派的哲学家那里,却有不同的内涵,不能混为一谈。

道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道是唐代最高的地方区域,只是一种监察的单位,而并非地方政府的一级,与汉代的刺史部相当。道的数目,在唐太宗贞观初年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10道。到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由10道而变为15道,即山南、江南各分为东西,又增置京畿、都畿及黔中3道。经过这样改革,各道境域逐渐成为定制。各道长官,最初(即武后神龙二年时)称巡察使,当时置巡察使20人,每道2人,以左右台及内外官五品以上坚明清劲者充任;到武后天授年间,改为存抚使;睿宗景云年间又改为按察使,并改为每道各1人;玄宗开元年间再改为采访处置使;以后更有宣抚使、观察使等名称。名称虽异,其性质仍旧。采访使的佐官,据《通典》载:“有判官二人,分判尚书六行事及州县簿书;支使二人,分使出入,职如节度使之随车;推官一人,推鞫狱讼。皆使自辟台,然后上闻;其未奏报者称摄。”
 依《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将各道所辖州府列表如下:

续表

道 名所辖府名所辖都护府名所辖州名
江南西道  宣、歙、池、洪、江、鄂、
岳、饶、虔、吉、袁、信、抚、
潭、 衡、永、道、郴、邵
黔中道  黔、辰、锦、施、叙、奖、
溱、夷、播、 思、费、溪
剑南道成都保宁彭、蜀、汉、嘉、眉、攻、
简、资、雋、雅、黎、茂、、
维、戎、姚、松、当、悉、静、
柘、恭、保、真、霸、乾、梓、
遂、绵、合、龙、普、渝、陵、
荣、 昌、 泸、 剑
岭南道 安南广、诏、循、 潮、康、 泷、
端、新、封、潘、春、勤、罗、
辩、高、恩、雷、崖、𤧶、振、
儋、万安、 邕、澄、宝、横、
浔、峦、钦、贵、龚、象、藤、
、宜、瀼、笼、田、环、桂、
梧、贺、连、栁、富、昭、蒙、
严、融、 思唐、 古、容、牢、
白、顺、、林、党、窦、禺、
廉、义、陆、峰、爱、驩、长、
福、禄、汤、芝、武、莪、演、
武、 安

道dào

(1)倒,反而。郭应祥《西江月·席间次潘文叔韵》:“试问甜言软语,何如大醉高吟。杯行若怕十分深,人道对花不饮。”(4—2222)(2)得。张炎《珍珠令》:“桃花扇底歌声杳。愁多少,便觉道花阴闲了。因甚不归来?甚归来不早?”(5—3516)(3)到。辛弃疾《昭君怨》:“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说道梦阳台,几曾来!”(3—1926)(4)料,想,以为。吕本中《南歌子》:“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2—936)陆游《临江仙·离果州作》:“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3—1585)(5)是。赵彦端《小重山》:“春日归来如许长。不知偿此意,几何觞?老人临酒兴犹狂。溪山主,终不道山王。”(3—1457)陈师道《卜算子》:“绣暮罩梅花,莫放清香透。镜里朱颜岁岁移,只道花依旧。”(1—592)(6)知,觉。无名氏《醉落魄·赏梅》:“如今月上花争发,疏枝冷蕊对离缺。人心只道花争别,不道人心,不似旧时节。”(5—3646)张孝祥《桃源忆故人》:“檀槽乍捻么丝慢,弹得相思一半。不道有人肠断,犹作声声颤。”(3—1705)(7)语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无实义。秦观《满江红·咏砧声》:“几处捣残深院日,谁家敲落高楼月。道声声、总是玉关情,情何切!”(1—480)

☚ 倒食蔗,无甜汁   道旁李 ☛

道dào

❶道路,路。《邶风·谷风》二章:“行道迟迟,中心有违。”郑《笺》: “违,徘徊也。行于道路之人将至于别尚舒行,其心徘徊然。” 《小雅·四牡》 一章:“四牡騑騑,周道倭迟。”毛《传》:“騑騑,行不止貌。周道,岐周之道也。倭迟,历远之貌。”《鲁颂·泮水》三章:“顺彼长道,屈此群丑。”孔《疏》:“故能顺彼仁义之长道,以收敛此群众人民。”
❷办法,方法。《大雅·生民》五章:“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郑《笺》:“大矣后稷之掌稼穑,有见助之道。谓若神助之力也。”孔《疏》:“若有神明相助之道。”
❸道德。《大雅·韩奕》一章:“有倬其道,韩侯受命。”孔《疏》:“有倬然著明其道德者韩侯也。韩侯以此明德受天子之命,为侯伯也。”
❹说。《鄘风·墙有茨》一章:“中冓之言,不可道也。”孔《疏》:“宫中所冓成此顽与夫人淫昏之语,其恶不可道。所可道言之,于君丑也。”朱熹《集传》:“道,言。”《鲁诗》 曰:“道,说也。”

☚ 窘   遂 ☛

读音d·ao(ˋ),为ao韵目,属ao—iao韵部。大到切,去,号韵。
❶道路。
❷河道。
❸道理;方法。
❹方向。
❺道教。
❻道德。
❼说。
❽古代行政区划。

上一条: 下一条:

以为。例第五十五回:“那一日,西门庆归心如箭,却不曾作别的他,竟自归来了。员外还道西门庆在京,伴当来翟家问着。”

☚ 打中火   看觑 ☛

两山或两墙之间的狭长空间。俗语:“墙根里的日头道里的风。”


1. 菜的量词。一盘菜称一道菜。2. 对道士的简称。用时冠以姓氏或排行。有轻慢义。《独弦操》(8):“恰巧我们师父的爹那时正放命哩,想请蔡麻道给他爹看一个好坟,就请蔡麻道住下来。”

道dào

量词,次、回或菜肴的数量。〔例〕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侯,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重复。(读39)∣动真格的,我要“灭”他一道,使点小谋略,就能让他倾家荡产。(款193)∣怀着对周总理的思念,他要为总理烹一道平生所做的最好的“狮子头”。(凭210)

〔dao〕 goud: 一~去。adgoud mongl.
道场 〔dao chang〕 daob jangx.
道贺 〔dao he〕 hob xit.
道口儿 〔dao kour〕 ghob chadgoud.
道理〔dao li〕 daob lis.
道路 〔dao lu〕 ned goud.
道士 〔dao·s',i〕 daob sib.
道喜 〔dao xi〕 hob xit.

{}6334主意;办法;窍门。东北官话。东北〖〗。周立波《暴风骤雨》:「干啥有啥~。」冀鲁官话。河北〖〗。萧驰《家事》:「你老娘们想那~就是短!」筹码,计数和进行计算的用具,旧时常用于赌博。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货》:「凡竞胜计其胜算者,为马,亦为筹,俗以筹马联言。今赌花牌者,称其胜算之数曰~。~即筹之音变。」小巷。中原官话。山西运城〖〗。特指小路;路面不大宽的道路(用于路名)。中原官话。山东枣庄〖〗。南马~‖北马~。闽语。广东中山隆都〖〗。街。冀鲁官话。山东寿光〖〗。类。北京官话。北京〖〗。你算是哪~做买卖的!‖没见过这~号儿的。回;下;趟。北京官话。北京〖〗。冤了他一~‖甩一~亮出一副牌。客话。江西瑞金〖〗。走一~。阵。客话。江西瑞金〖〗。挨一~骂。间。晋语。山西山阴〖〗。一~地方能盖一间房的地方。座。江淮官话。江苏扬州〖〗。安徽合肥〖〗。西南官话。湖北武汉〖〗。四川成都〖〗。赣语。江西南昌〖〗。一~桥。粤语。广东广州〖tou22〗。过咗前便~桥就到咯过了前边那座桥就到了。遍。西南官话。四川成都〖tau213〗。这本书,我只看过一~。川剧《踏伞》:「我说十~,当不到你说一~。」湖北武汉〖tau32〗。湘语。湖南长沙〖tau53〗。看一~。赣语。湖南平江〖tau55〗。唱两~,讲两~。使之中毒。粤语。广东阳江〖tou54〗。𫽋药~鱼。远。闽语。福建建瓯〖tau42〗。在。官话。元无名氏《来生债》楔子:「谁想他命运不利,将那本钱都伤折了也。我听得~家中染病哩。」

道dao

❶学说,思想。《论语·里仁》:“吾~一以贯之。”(一:根本性的东西。一以:以一。贯:贯通。)马中锡《中山狼传》:“然墨之~‘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然:然而。墨:墨家。兼爱:爱一切人。当:会。有以活汝:有让你活下来的办法。活,使……活。)
❷规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进乎技:比技巧进了一步。)《荀子·天论》:“循~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贰:不一致。)

❶〈隐〉清末以来湖南长沙旧货业指数目八。参“秋、来、邪、凤、土、天、西、道、合”。
❷〈隐〉清末以来河南江湖诸行指数目二。参“肖、道、桃、福、乐、尊、贤、世、万、青”。
❸〈隐〉清末以来山果业指数目二。参“集、道、听、西、来、滚、限、分、宿、色”。
❹〈隐〉清末卖花带者指生意。
❺〈隐〉旧时北方江湖诸行指钱包。

道;讲;说dào jiǎnɡ shuō

【同】 都是动词;都指用言语表达意思;“说”和“讲”还有解释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例如:“他说(道/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讲)了半天也没说(讲)清楚”。
【异】 “道”是文言词,适用范围最小;书面语色彩浓,口语一般不用;常和“不足”、“无足”等词语搭配,“说”和“讲”不与这些词语搭配。[例]他一语~破天机。“讲”所表达的意思着重告诉别人某个事实;多用于说明事情过程、故事、内容、意见、安排情况等,适用范围比“说”小,比“道”大;兼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此外,还有商量、商议、根据某方面来谈论、较量等意思,例如:“上级给他安排工作,他从不讲条件”,“谈质量,同行中没有谁能比得过他们的产品”,“要讲质量,不能只讲数量”;“说”和“道”没有这些意思。[例]小时候,我最喜欢听奶奶~故事。“说”适用于平常会话和各种需要表达意思的场合,适用范围比较大;兼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此外,还有主要通过语言表演、责备、批评、说合等意思,例如:“说相声”、“把他说了一顿”、“说婆家”等;“道”和“讲”没有这些意思。[例]公~公有理,婆~婆有理。

道dào

❶路
 △ 人行~|林阴~。
❷水流的途径
 △ 下水~。
❸途径;方法;规律
 △ 治国之~|门~。
❹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 公~|~义。
❺指道教或道教徒
 △ ~袍|~观(guàn)|贫~。
❻用言语表示;说
 △ ~谢|一一~来。
❼表示计量
 △ 一~题|两~手续。
❽线条;细长的痕迹
 △ 画两条横~。
❾姓。

❶路:~路︱~砟(zha)︱街~︱坑~︱地~︱巷(hang)~︱隧(sui)~︱墓~︱神~︱铁~︱通~︱甬(yong)~︱夹~︱马~︱栈~︱跑~︱盘~︱航~︱孔~︱要~︱黑~︱中~︱远~︱遮~︱走~︱取~︱就~︱抄~︱开~︱打~︱喝(he)~︱清~︱绕~︱转~︱顺~︱人行~︱~听途说︱~不拾遗︱~路以目︱背~而驰︱分~扬镳(biao)︱问~于盲︱任重~远︱筑室~谋︱鸣锣开~︱羊肠小~︱康庄大~︱阳关大~︱口碑载(zai)~︱怨声载(zai)~︱豺狼当~。
❷水流通行的途径:水~︱河~︱渠~︱故~。
❸方向;途径:同~︱门~︱邪~︱志同~合︱邪门歪~。
❹道理:公~︱天~︱头头是~︱坐而论~。
❺方法;技术:医~︱中庸之~︱反其~而行之︱即以其人之~,还治其人之身。
❻道德;正义:~义︱人~︱仁义~德︱惨无人~。
❼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统︱修~︱悟~︱传~︱卫~︱安贫乐~︱离经叛~。
❽道教的简称:~人︱~士︱~姑︱~观(guan)︱~藏(zang)︱~院︱老~︱妖~。
❾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❿说;用语言表示:~白︱~破︱~乏︱~劳︱~贺︱~喜︱~谢︱~歉︱报~︱称~︱乐~︱说长~短︱说三~四︱称兄~弟︱指名~姓︱一语~破︱能说会~︱胡说八~︱津津乐~︱微不足~︱夫子自~。
⓫以为;认为:我~是谁,原来是你。
⓬线条:一~痕。
⓭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唐代相当于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下设道。
⓮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⓯量词:一~河︱两~题︱一~手续︱三~工序︱过一~关。
○霸~((一)蛮横;不讲理。(二)猛烈;厉害)︱世~(社会状况)︱妇~(指妇女)︱厚~(待人诚恳、宽厚)︱地~((一)真正是名产地出产的。(二)真正的;纯粹。(三)够标准)︱难~(加强反问语气)︱东~((一)请客。(二)请客的主人)︱~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古~(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

道dào

❶ 路:道路│大道│轨道。
❷ 方向,途径,方法,道理:志同道合│头头是道。
❸ 说:能说会道│一语道破。
❹ 用语言表示情意:道歉│道喜│道谢。
❺ 以为,认为:我道是别人,原来是你。
❻ 属于道教的,道教徒:道观│道士。

(2次) 即“導”。引导,作为前导。来吾~夫先路《离》 孰~尚之《天》
另见[傳道]
另见dao


(16次)
❶道路。悔相~之不察兮 既遵~而得路邅吾~夫昆仑兮《离》 邅吾~兮洞庭《歌·君》 ~卓远而日忘兮《章·抽》~远忽兮《章·怀》 ~壅塞而不通兮《哀》
❷途径;由来。有招禍之~也《章·诵》
❸一定的政治主張、思想体系或方法;正道。夫孰异~而相安周论~而莫差《离》 何~取之《天》类任~兮《章·桔》
❹古代哲学家所谓宇宙的精神的本原。曰~可受兮《远》 ~不可与谋《服》
❺以言语表达、申述。~思作颂《章·抽》 愿一见兮~余意《辩·二》
另见[董道][獨與道俱][獨與道息][循道][與道翺翔][遠道][中道]
另见 dao

道dào

❶ 道路。《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离骚》:“邅吾道夫昆仑兮。”
❷途径;方法。《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惜诵》:“有招祸之道也。”
❸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之一,指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或万物的本原。《远游》:“曰道可受兮。”
❹使国家富强的思想意识、政治主张。《离骚》:“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先秦时楚人所说的“道”,也有其特定的内容。先秦时楚人著作《鬻子》卷一云:“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离骚》中说的“道”,正是这个意思。上引前两句是说三王守正不阿,事有章法,遵循着尧、舜为天下求福之道,走上了美政的方向。这里也体现了屈原美政的思想。《七谏·谬谏》:“众人莫可与论道兮。”
❺ 表达;述说。《论语·宪问》:“夫子自道也。”朱熹集注:“道,说也。”《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洪兴祖补注:“道,犹言也。传道,世世所传说往古之事也。”《九辩》:“愿一见兮道余意。”
❻作动词,取道。《九怀·陶壅》:“道幽路兮九疑。”
❼ 同“导”,引导。《七谏·自悲》:“引八维以自道兮。”

道dào

❶类。如:你这算是哪~做买卖的!/没见过这~号儿的。
❷次、回、下。如:冤了他一~。/甩一~(亮出一副牌)。

道dao

道白 道班 道别 道岔 道场 道床 道道儿 道德 道地道钉 道乏1 道姑 道观(guan) 道光2 道贺 道行 道家 道教道具 道口 道劳 道理 道路 道门 道木 道袍 道破 道歉 道情 道人 道士 道统 道喜 道谢 道学 道牙3 道义 道院 道藏 道砟4(zha) 道子 暗道 霸道 扳道 半道 报道 倍道 便道布道 踩道 茶道 岔道 肠道 产道 抄道 车道 称道 赤道 传道 打道 大道 弹(dan)道 当道 地道 东道 断道 分道 妇道改道 干道 肛道 公道 古道 故道 怪道 管道 轨道 过道 旱道 行(hang)道 航道 巷(hang)道 河道 喝(he)道 黑道 厚道花道 黄道 夹道 家道 间道 交道 街道 劫道 近道 就道 开道 坑道 孔道 老道 乐道 领道 路道 马道 漫道 门道 墓道难道 鸟道 尿道 盘道 跑道 频道 坡道 清道 渠道 取道 绕道 人道 柔道 入道 山道 神道 食道 世道 熟道 恕道 水道顺道 说道 隧道 索道 天道 铁道 通道 同道 歪道 外道 弯道 王道 卫道 味道 问道 悟道 小道 孝道 邪道 行道 修道穴道 殉道 妖道 要道 一道 医道 驿道 阴道 甬道 原道 远道 运道 栈道 遮道 正道 政道 知道 直道 中道 转道 走道道德经 道林纸 东道主 会道门 清道夫 神道碑 不足道 打交道林阴道 人行道 天知道 下水道 阳关道 溢洪道 道边苦李 道不拾遗 道长论短 道大莫容 道德法庭 道德败坏 道德文章 道东说西 道高望重 道骨仙风 道路以目5 道貌岸然 道听途说 道同志合 道头知尾 道远日暮 道在人为 背道而驰 分道扬镳 古道热肠称兄道弟 任重道远 志同道合 惨无人道 豺狼当道 大逆不道 横行霸道 胡说八道 津津乐道 康庄大道 离经叛道 鸣锣开道 生财有道 天公地道 头头是道 歪门邪道 微不足道 邪门歪道 羊肠小道 怨声载道 坐而论道 反其道而行之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道dai

❶(~儿)路;通道:别挡着~|走~要走人行道|小~两旁长着绿油油的庄稼。
❷(~儿)细长的线条、痕迹:图上不同颜色的~儿代表不同的界线|墙上这几条~儿是谁用刀儿划的。
❸说:有什么话就慢慢~来|听了他的话,大家都连连~好。
❹认为;以为:我~你不在,就没有去叫你|他~别人不知道,还在那儿一个劲儿地胡说。
❺<量>用于表示长条形的东西:一~彩虹|每~沟里都有一些人在挖土|他用笔在草图上又加了二~蓝色线务。
❻<量>用于门、关口等表示关拦的事物:冲破敌人三~防线|进院子必须经过三~门|边境上每一~关卡,都有军队驻守。
❼<量>用于表示某些分项或程序的事物:这~菜是红烧鱼|每~题都做对了|生产一个简单的工艺品都需要很多~工序。
❽<量>次。用于表示某些分程序的动作:擦了一~又一~|房间刷了两~涂料。

(同)路 途 蹊 径

道dào

❶(~儿)道路:二爷同着蓉哥儿到了东府里,~儿上爷儿两个说起珍大奶奶那边的二位姨奶奶来。 (六七·1646)
❷法则;道理:论交之~,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七九·1966)自古人鬼之~,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十六·342)
❸指思想;学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五六·1310)
❹指某方面的学问: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五·121)若论举业一~,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七八·1945)
❺指职责:薛蟠得了这话,喜的称谢不尽,是夜曲尽丈夫之~,奉承金桂。(八十·1987)这个事不过各尽其~。(四七·1091)
❻道教;道教徒:(贾敬)如今一味好~,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二·36)(士隐)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一·13)
❼说:都~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五·114)(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二三·526)
❽用言语表示(谢意):你瞧,我眼花了,也没看见奶奶在这里,也没~多谢。(二九·669)
❾说:列位看官,你~此书从何而来? (一·4)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可使得? (四一·947)
❿量词。a)用于水流:迎面一~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五·122)b)用于门、隔扇、路径等:一~门何必关,又没多的人走。(六二·1455)又进一~碧纱厨,只见小小一张填漆床上,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二六·589)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曲栏。(二三·518) c)用于汤菜:少时茶已四献,汤始一~。(七一·1724)每一~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五三·1241)d)用于指令:(元春)想毕,遂命太监夏忠到荣国府来下一~谕。(二三·515)


道dào

行政区划,位于省之下,府之上:岂知府里详上去,~里反驳下来了。(九一·1176)

❶先王所以教道民者。《周禮·天官·宫正》: “會其什伍而教之道義。” 鄭玄注:“鄭司農云: 道,謂先王所以教道民者。”
❷容二軌之路。《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 十夫有溝,溝上有畛; 百夫有洫,洫上有涂; 千夫有澮,澮上有道; 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也。” 鄭玄注: “徑、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車徒於國都也。徑容牛馬,畛容大車,涂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
❸説也。《周禮·地官·土訓》: “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 鄭玄注: “道,説也。”
❹讀曰導。《周禮·春官·大司樂》: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鄭玄注: “道,讀曰導。導者,言古以剴今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道,音導。” 《易·繫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鄭玄注: “道,當作導。” 《易·繫辭下》: “而道濟天下。” 鄭玄注: “道,當作導。”(《鄭氏佚書》)
❺猶“言” 也。《周禮·夏官·訓方氏》: “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 鄭玄注: “道,猶言也。” 《周禮·夏官·撢人》: “撢人掌誦王志,道國之政事。” 鄭玄注: “道,猶言也。” 《禮記·樂記》: “納牲詔於庭,血毛詔於室,羹定詔於堂,三詔皆不同位,蓋道求而未之德也。”鄭玄注: “道,猶言也。” 《禮記·經解》: “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 鄭玄注: “道,猶言也。”《禮記·大學》: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鄭玄注: “道,猶言也。”
❻猶“行” 也。《儀禮·喪服》: “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 鄭玄注: “道,猶行也。”
❼猶“禮” 也。《禮記·檀弓下》: “季武子寢疾,蟜固不説齊衰而入見,曰: 斯道也,將亡矣。士唯公門説齊衰。” 鄭玄注:“道,猶禮也。”
❽祖道也。《禮記·曾子問》: “孔子曰: 諸侯適天子,必告於祖,……道而出。” 鄭玄注: “祖道也。《聘禮》: 出祖釋軷, 祭酒脯也。”
❾猶 “由”也,“從” 也。《禮記·禮器》: “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爲貴也。”鄭玄注: “道,猶由也,從也。” 《禮記·中庸》: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鄭玄注: “道,猶由也。”
❿示之以道塗也。《 禮記·學記》: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 鄭玄注: “道,示之以道涂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道,音導,注道示及下同。”
⓫謂仁義也。《禮記·樂記》: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鄭玄注: “道,謂仁義也。”
⓬循性行之是謂道。《禮記·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 鄭玄注: “循性行之是謂道。”
⓭猶“道路” 也。《禮記·中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鄭玄注: “道,猶道路也。”

道dào

❶旧时北京古书店来薰阁货价暗码,谓数目 十。参“来、南、北、薰、东、西、生、财、有、道”条。
❷旧时山果业谓数目二。参“集、道、听、西、来、滚、限、分、宿、色”条。
❸旧时星相业谓行业;职事。《切口·星相》:“道: 行业也。称人行业曰贵道。”
❹卖花带行谓生意。《切口·卖花带者》:“道: 生意也。”

其意有二。(一)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文论概念。指派生出文学、决定着文学创作规律的“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又称“道心”、“天道”、“神道”、“神理”,指代表着宇宙主宰作用的客观必然性。《文心雕龙·原道》:“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指儒家经典中反映的儒家的思想体系。《文心雕龙·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指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方法、途径。《文心雕龙·指瑕》:“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心雕龙·体性》:“文之司南,用此道也”。(二) 古文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古文应该宣传、悍卫的儒家思想体系。李汉 《昌黎先生集序》:“文者,贯道之器也”。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四:“文者以明道。”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指和形式相对应的内容、和艺术性相对应的思想性。韩愈《答李秀才书》:“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朱子语类》卷 一三九引苏轼:“吾所谓文,必与道具”。

☚ 文   质 ☛

道dào

〖动词〗
一、说,讲,讲说(28)。《游侠列传序》: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他们遇到的祸害怎么能说得完呢! 《滑稽列传》:《春秋》以道义。——《春秋》用来讲说大义。《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能对外面的人讲啊。
二、用同“导”。引导,疏导,教导(7)。《酷吏列传序》:道之以政。——用政令来引导人民。《原道》: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阐明先王之道来教导他们。《送杨寘序》:道其湮郁。——疏导那些郁闷的心情。
三、行走(1)。《钴鉧潭西小丘记》: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沿着山口西北行走二百步,又找到一个钴鉧潭。
四、有道(1)。《季梁谏追楚师》: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我听说小国能抵抗大国,是因为小国有道而大国淫虐。


道dào

〖名词〗
一、路,道路(39)。《虞师晋师灭夏阳》:公遂借道而伐虢。——献公于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苏秦以连横说秦》:父母闻之,清宫除道。——他的父母听到这个消息,就打扫房屋,清扫道路。《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我不考虑道路的艰险,一直向前走不停止。
二、途径,方法(22)。《货殖列传序》: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贫和富的途径,没有人能够剥夺或赐予。《晁错论贵粟疏》: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重视粮食的方法,在于使人民可以用粮食来求得奖赏或免除惩罚。《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有可以救的方法但最终没有人去救他。
三、规律,准则,道理(17)。《郑伯克段于鄢》:段失子弟之道矣。——段违背了做子弟的准则。《梓人传》: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懂得这个道理的,才是我们所说的宰相。《尊经阁记》:经,常道也。——经,就是永恒的规律。
四、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80)。《伯夷列传》:道不同,不相为谋。——政治主张不同,就不互相商量。《原道》:斯吾所谓道也。——这是我所说的道。《圬者王承福传》: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他大概是学习杨朱学说的人吧?
五、道教的简称(1)。《北山移文》:道帙长摈。——道家的经典长期被抛弃了。六、道德(5)。《游侠列传序》: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这些都是儒生所说的有道德的仁人。《争臣论》: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 ——怎么能说是有道德的人呢?《争臣论》: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阳子可以认为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了。

道dǎo

❶ 疏通。后来写作“导”。《尚书·禹贡》:“九河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小决使~。”(小决:开个小口子。)
❷ 引导。后来写作“导”。马中锡《中山狼传》:“赵简子大猎于中山,虞人~前。”(虞人:管打猎的官。)
另见本页dào。


道dào

❶ 道路。《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不通。”柳宗元《小石潭记》:“伐竹取~,下见小潭。”
❷ 路程。《孙子·军争》:“日夜不处,倍~兼行。”《赤壁之战》:“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
❸ 途径,方法。贾谊《过秦论》:“行军用兵之~,非及向时之士也。”韩愈《马说》:“策之不以其~。”
❹ 道理,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者多助,失~者寡助。”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
❺ 规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也。”《荀子·天论》:“天有常~矣,地有常数也。”
❻ 学说,主张。《论语·里仁》:“吾~一以贯之。”《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则市贾不贰。”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益慕圣贤之~。”
❼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庄子·天地》:“夫~,覆载万物者也。”也指道教。《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祖父陵,客蜀,学~鹄鸣山中。”
❽ 说,讲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是三国周郎赤壁。”
❾ 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新唐书·地理志一》:“太宗元年……分天下为十~。”明清在省与府之间设道。《明史·海瑞传》:“欲开~置县,以靖乡土。”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
另见100页dǎo。

*dao

B5C0
❶道路,通道:车~/铁~/航~/地~/街~/隧~/巷~/管~/下水~/林荫~/溢洪~/~不拾遗/~听途说/分~扬镳/背~而驰/任重~远/康庄大~/羊肠小~/怨声载~。
❷途径,方法:门~/医~/生财有~/养生之~/谋生之~/反其~而行之/以其人之~,还治其人之身。
❸规律,事理:~理/说得头头是~/得~多助,失~寡助。
❹道德:~义/厚~/人~/主持公~/古~热肠/大逆不~/惨无人~/坐而论~。
❺说,讲:~别/~白/~歉/~喜/~谢/称~/报~/一语~破/说长~短/胡说八~/微不足~/能说会~/津津乐~。
❻主张,学说:~统/~学/卫~/传~/布~/安贫乐~/离经叛~/~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❼属于道教的;道教徒:~士/~姑/~观/~袍/~藏/老~/亦僧亦~。
❽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一贯~/会~门。
❾线条:书上画了不少红~。
❿以为:我~是谁,原来是你。(11)量词:一~河/一~墙/两~题/一~命令/上了三~漆/少了一~手续。(12)姓。

技艺

技艺

术(马~) 道(茶~) 艺(艺事;艺业;球~;舞~) 巧(~同造化) 身手
相貌技艺:色艺
技艺多:多艺
技艺工巧:刻楮
不顺手,技艺生疏:诡手
(富于技巧性的表演艺术或手艺:技艺)

另见:表演 艺术 技术 造诣 高超 巧妙

☚ 技艺   各种技艺 ☛

思想体系

思想体系


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思潮
人的某种思想倾向:色彩(思想~)
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旗帜
儒家的伦理思想:孝悌 孝弟
逊顺孝悌:顺悌
孔子孟子的思想和主张:孔孟之道
古代道家倡导的政治思想:垂拱无力
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钵袋 衣钵
精深奥妙不可能用言语详尽表达的学术思想:不传之学

另见:思想1 意识 学说

☚ 思想2   学说 ☛

方向

方向

方(那~) 向(风~;趋~) 道
表示方位,方向:
方向和位置:位(~于;方位) 方隅
别的方位:诸方
方位词前缀:之(~中;~内;~外;~前;~上) 以(~东;~前)
方位词后缀:面(四~;东~;后~;反~;背~;对~) 边(里~;侧~) 头(上~) 方(下~)
一定的方向:定向
方向相反:反向
反方向:逆向
方向、性质等相反:
彼此方向相反:舛驰 背驰 异道而驰 背道而驰 东趋西步 相僢而驰 相背 而驰
表面上主张仁德,行动上却背道而驰:色仁行违

另见:走向 各方1 目标 辨认 各面看清2

☚ 方向   各种方向 ☛

方法

方法

方(方子) 法(法子;法门;法儿;法套;法道;办法;搞~) 道(道道;道儿;门道) 术(术法;骗~) 宪 路(路数) 主意点子 门路 门庭 抓拿 奈何
门路、办法:苗头
方法和技术:手腕
办法、手段:招数 噱头
主意办法:道眼
有方法:有法 有招
 有条理有方法:井井有方
方式方法温和不粗暴:和风细雨
方法多:点子多
两种方法不统一:两岐
这种方法或途径行不通:此路不通
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一会儿一个样:朝令暮改
(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方法)

另见:解决 问题 途径 门路 想法 用法

☚ 方法   方式 ☛

组织3

组织3

各种群众组织:社团
工人群众组织:工会
阶级、集团力量的组织:阵线(~分明)
阵营,阵线:阵图
代表某个阶级、阶层或集团进行政治活动的组织:党(~徒;~魁;政党)
共产党、共青团等组织:党(~委;~风;~性) 团(~员;~章;儿童~) 队(~旗;中~;少先~)
党和群众:党群
教派或信徒的组织:教会
某些拜神集会组织:坛(~主;拜~)
某些封建迷信组织:道(一贯~) 会门
某些集体组织:社(报~;棋~)
诗人定期聚会做诗而结成的社团:诗社 吟社 吟坛 诗会 诗坛
词人为填词而定期聚集的社团:词社
文人相约在一起饮酒作诗的组织:酒社诗坛 酒坛诗社
同一组织系统中等级低的组织或人员:属(部属) 部下 下级 下属 下面下头 属下
仆从,下属:附隶
管领的部属:所部
旧日的部属:旧部
帝王的旧部:丰岐
关系亲近的下属:心膂爪牙
精锐的部属:角距
为执行一定任务而编的组织:班子
为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的组织:班(班级;班组;大~) 组(~员;小~)
古代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锄社
黑社会组织:黑道(误入~)
旧时民间秘密组织:帮会
两人及两人以上预先通谋犯罪的组织:结伙
周密的组织:网(~络)
组织机构中的上一级组织:上层
组织的最低一级:基层
组织涣散:一盘散沙 一片散沙
团体或组织解散:散伙 散局 散盘 拆伙 解体 霏解

☚ 组织3   行业组织 ☛

个体物量

个体物量

用于家、店、房、门、窗、墙、阶、梯等的量:家(三~人;几~商店) 房(两~媳妇) 爿(一~店) 进(一~房) 座(一~楼) 幢 栋 所间 格 扇(一~花窗) 樘 槽(两~隔扇) 道(一~门) 堵(一~墙) 磴 级 层
用于家具、灯盏、什物、药物等的量:张(一~桌子) 堂(一~家具) 把(一~椅) 只(一~桶;一~箱子) 袋(一~烟) 炷(一~香) 顶(一~帽;一~帐) 盏(一~明灯) 支(一~烛;四十~光)
用于食物、药物的量:帖(一~而愈) 贴(一~膏药) 丸(每服一~) 味(缺一~药) 剂(一~即效) 服(煮三~) 料 餐(一日三~)
用于布、衣、被、线的量:匹(一~布) 幅(三~青布) 件(几~衣服)袭 领(一~大衣) 身(一~新衣) 绞(一~纱) 桄(一~线) 轴(两~丝线) 床(一~棉被)
用于容器的量:杯(一~酒) 盅 碗 碟(一~菜) 盆 桶(一~油) 壶(一~醋) 锅(一~汤) 罐(一~蜂蜜) 缸(一~水) 坛(一~子酒) 池(一~水) 听(一~饼干)筐(一~鱼) 篓(一~废纸) 篮箩 蔸(一~菜) 箱(一~书) 盆 匣(一~首饰) 笼(一~包子;一~猪肝) 瓢(一~水) 勺(一~米)
用于器具、器物、机器、车船等的量:把(一~刀) 具(一~棺材;座钟一~) 架(一~机器) 杆(一~旗)盘(一~磨;一~机器) 台(一~车床) 只(一~船) 部(一~车)辆(一~车) 艘(一~船)
用以计算车、马、轿、梯的量:
用于武器、弹药等的量:杆(一~枪) 枝(一~枪) 挺(一~机枪) 门(一~炮) 尊(一~炮) 张(一~弓)发(一~子弹) 颗 粒
用于纸、书、画、诗、歌、文件、影片、印刷物等的量:纸(一~空文) 张(一~纸) 本(一~书) 篇 章段 页 面 阙 首(赋诗一~) 曲(高歌一~) 支 部 函 册 份(发文一~) 套(一~书) 幅帙 帧(一~画) 轴(一~古画)票(投一~) 道(一~命令) 角(一~文书) 通(手书两~) 笔(一~好字)
用于手、指的或与它计的量:指(断其一~;长约一~) 掌(打一巴~) 把(拉它一~) 拃(两~一尺) 掐(一小~草) 捧(一~枣) 围(一~粗) 抱(一~大) 搂(一~粗)
用于气体、液体的量:股(一~香气) 朵(一~白云) 泡(一~尿) 滴(一~水) 汪(两~泪) 摊(一~水)泓(一~秋水) 点(雨~)
用于其他物品的量:封(一~信) 只(两~手) 口(一~井;反咬一~) 张(一~嘴) 眼(一~井) 条(一~心) 台(一~戏) 尊(一~佛)座(一~佛) 具(一~尸体) 道(三~防线) 卷(一~纸) 个(几~) 干(若~) 层(激浪千~)垓

☚ 事情、行动量   某种形状物的量 ☛

方术

方术

数 道(道术;技道) 方技
技艺方术:伎术
神仙之术:仙术
 道教﹑方士谓修炼成仙或奇幻变化之术:仙术
 仙人行空之术:骑鹿 骑鱼 架云 骑白鹿 骑赤鲤
道教的法术:道术
看宅基、墓地形势等的技术:青乌术 相地术 堪舆术
以星相推算吉凶之术:星(星相术;星命相术;~相卜医)
占卜星相之术:京房术
 占候之术:隐术
借“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巫术
 求神问卜的一种巫术:降箕 降笔
高妙的方术:鸿术
不正当的方术:邪术
 非正统巫蛊、方术等:左道 邪门旁道
(旧时道、卜、星、相、炼丹等技术:方术)

☚ 医术   法术 ☛

动作的次数

动作的次数

回(听过几~) 次(去过两~)番(考虑一~) 道(说过几~) 下(重打十~) 遭(第一~去)
表示行动的次数:顿(痛打一~)
洗衣的次数:水(洗过几~) 和
倒酒的次数:巡(酒过三~)
吃饭的次数:餐(一~) 顿(饱餐一~)
煎药的次数:和 煎
走动的次数:趟(去一~)
文体活动的次数:场(一~球赛)

☚ 事物的次数   次数多 ☛

道士

道士

道(道人;道客;道冠;老道) 羽士 羽衣 羽流 羽人 羽徒 羽巾 羽褐 仙子 丹侣 真侣 真官 黄头 黄冠 许史 参头 风头巾 白云士 三元客 步虚子 步虚人 出家人 云水全真 金门羽客
道士和僧人:黄缁
称道士:先生
对隐者或道士的敬称:仙客
僧道自称的谦辞:贫道
道士尊称:羽君 斋公 斋公 法官
对僧道者流的敬称:道兄
对道士的敬称:仙客 仙师 尊师 道长道尊 遁仙 老仙长
为修道者执役的童子:道童
对老年道士的敬称:道丈
神仙道士:金华羽士
女道士:道姑 女冠 女道 女黄
对女道士的敬称:仙姑
诵经拜忏的道士:词忏
有妻室的道士:火居(火居道士)
隐居不出的道士:遁迹黄冠
修行得道的人:真君
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真人
道行高深的道士:高道
德行高超的道士:练师 炼师
降妖驱邪的道士或方士:法师
(佛教僧人:道士)

另见:道观 修炼 修身

☚ 尼姑   男女 ☛

技术

技术

道(医~) 技用 技道 法术
技术和技术修养:工(唱~;武~)
某一种技术特长:一技之长 一技之善 一方之艺 一艺之长
种植和培育蔬菜、花卉等的技术:园艺
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工艺
 工艺精细到不见形迹:吹影镂尘
会计工作中有关记账的技术:簿记
处理和控制球的技术:球技 球艺
机巧的技术:机术
神妙精湛的技术:妙术
高级、精密、尖端的技术:高精尖
技术和手段极为高明:触手生春
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目无全牛目牛无全 目牛游刃
偷窃术:空空妙手
(生产、劳动中可操作的技能:技术)

另见:掌握1 运用 技能 技艺 造诣擅长

☚ 技术   医术 ☛

说话

说话

言(言语;言说;言话;言传;言调;言称;言讲;语言;说言;由言;出言;道言) 唠 嘴 吭 云(人~亦~) 曰(孔子~) 口(出口) 舌 砍 吧(吧嗒) 鸣论 语(语话;语论;说语) 道(说道;言道) 说(说白;说嘴)话(调话;把话;摆话;叙话;讲话) 谈 念叨 念道 念到 鼓颊
说话(含贬意):呱嗒(~不停)
睡梦中说话:呓(梦呓;啽呓;魇呓) 说梦 寐语 病魇 说梦话
 因发烧而说梦话:热呓
 谵言呓语:谵呓
发言,出言:摇舌 动舌
掉舌弄唇,讲话:讲唇
说话的时候:言下
开口说话:声(声响;啃声;吱声;言声;出声;做声;作声;张声) 吭(吭气;吭声) 吱 嗲 哼气启口 启齿 启言 开谈 开科 开言(开言吐语) 开口 开腔 动口 错口 张口 出口 出言(出言吐语;出言吐句;出言吞气) 言喘 吐口 吐辞 吐词(吐词出语) 哼气 张嘴 发口 发言 发话 发语 摇舌 动舌 起齿 起语 啃气 吐语操辞

另见:讲说 谈话

☚ 说话   说的方式 ☛

道德

道德

道(~行) 德(名~;怀~;立~)
天赋的道德观念:良知 灵知
品性道德:品谊
风范道德:风道
有道德:有德
 谦恭有德:谦亨
 年高有德:老行 长德
 富于道德:裕德
 贤惠,有美德:贤德
 有基本的道德和教养:知羞识廉
懂得道德:知德
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高贵
颠倒黑自,人伦混乱,道德失常:阴错阳乱
道德败坏:败德(~辱行) 堕落 落水 秽裂
 文人自甘坠落:斯文扫地
 变质、变坏,腐化堕落:蜕(蜕化)
 腐化堕落,起了质的变化:蜕化变质
道德衰败:衰德
社会纲纪紊乱,道德沦丧:礼坏乐崩 礼坏乐缺 礼废乐崩 礼崩乐坏 乐崩礼坏
(人们生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

另见:行为 准则 规范 品德 品质

☚ 道德   各种道德 ☛

系统

系统

系 统(统系;统绪;体~;正~)网(法~;关系~) 贯
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体系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系:制度
由血缘联系的系统:系(直~;旁~;世~)
民族或种族的系统:血统
血统、宗教等相承的系统: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传~;卫~;左~;异~)
社会公认的道德体系:体统 去就
物种变化的系统:谱系 谱籍
流域内各种水体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水系 河系
(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系统)

另见:分类 种类

☚ 项目   成为 ☛

途径

途径

径(溪径;蹊径) 路(路子;路道;路数) 道(道道;道儿;道径;渠道) 途(程途) 轨(轨迹;涂轨) 津(津路;津途;津涂) 蹊(踪蹊) 沟陌 趋向
蹊径,途径:町畦
规范、途径:轨辙
轨迹,途径:涂蹟
从何处,从什么途径:何由
(达到目的的方法:途径)

另见:达到 目的 方法 手段

☚ 途径   某种途径 ☛

某种事物的量

某种事物的量

用于山、河、田、地等的量:架(几~山)座(一~山) 支(一~山脉) 丘块(一~地) 畦(一~地) 畈(一~田) 片(一~草地) 爿(一~田) 道(一~河) 条(一~沟)座(一~水库) 乘
用于声音、语言等的量:片(一~噪声;一~胡言) 句(一~话) 席(一~话)声(叫一~) 派(一~胡言)
用于表情、心意、景色、气象或抽象事物的量:片(一~欢腾;一~真心;一~新气象) 幅(一~笑脸) 把(有~力气) 线(一~生机) 派(一~好风光)
用于功课、课程、技术、本领的量:门(一~功课) 堂(一~课) 节(上三~) 手(露一~;有两~;一~好字)

☚ 某种形状物的量   集合体量 ☛

道路1

道路1

路(路子;路径;路陌;路轨;路道;路数;路途;路蹊;路轨;路头;街路;躅路;衢路;行~;土~;石~;马~;择~) 道(道里;道儿;道径;道途;道术;道程;蹊道;行~;老~;古~;故~;泥~;车~;旱~) 途(途径;途陌;川途;中~;津~;轨~;沿~;半~) 轨(轨路) 旅 辙 场塗 涂(涂径;涂路;川涂) 术(术阡;术径;术衢;径术;衢术) 川 行(行道;行路;行途;千里之~) 堩(止柩于~)迒 阡 经纬 堠程 衢逵 逵陌
途路,道路:途陌
路程,道路:途程 途轨 途路
前去的道路:往路
来的路:来路
来时走过的路:原路
返回的路途:归途 归塗 还途 返路
整条路:满路 倾路 载路 载途(风雪~) 载道(怨声~)
经过的道路:扫道
帝王车驾所经的路:辇道 辇路
以前走过的路:老路
本来不必走而多走的路:冤枉路

另见:途径 交通 行路 行人 车子 路程

☚ 道路1   路的各部 ☛

疏浚

疏浚

淘(淘浚;淘漉) 畎(畎浍) 排(~濬河道) 导(导达;决导;浚导;疏导) 渐(东~) 酾(酾浚)瀹(瀹疏;疏瀹) 道(道达) 通(疏通;穿~;开通) 宣(宣通;宣导) 浚(~河;~渠;浚治;~流) 疏道 疏濬 疏达 疏辟
疏浚水道:撩 濬 决渎 通水
 开通水道:开渎
 除去水道的壅塞:决壅
 开通疏导水道:濬决
 排除壅塞,疏通水道:
疏引水流:引渡
疏浚江河:撩洗 撩清
 疏通河道:濬川
 疏通河道,兴修水利:濬治
 开辟疏通河流:开治
 开浚疏通:开(开导;开瀹) 汲引
 开掘疏浚:开浚
清除疏通:蠲疏
修理疏通:修浚
疏通,使延伸:疏迤
用搋子疏通下水道:搋(~一~)
挖去淤积的泥沙:撩浅
挖泥泄水:撩漉
整治疏浚:修浚
(清除淤塞或挖深河槽使水流通畅:疏浚)

☚ 治水   引、灌 ☛

规律

规律

道(道方;道度) 常(天行有~)法则 律例 律法
大自然的规律:天道 天则
自然界与社会变革的规律:革道
生命之原理、规律:性理
客观的规律性:逻辑 论理
一般的规律:公例
公认的规律:公律
较为普通的规律:通例
最根本的规律:计极
永远不变的规律:不易之道
道无所不在:道在屎溺
(事物间的必然联系:规律)

☚ 联系2   关联 ☛

某种形状物的量

某种形状物的量

用于长条形的东西的量:股(一~清泉) 道(万~金光) 茎(一~绿草) 条(一~线) 根(一~筷子) 鞭(打一~) 棍(打一~子)
用于细长圆形的量:管(一~笔) 杆(一~枪) 枝(一~烛)
用于成团或圆球状的东西的量:块(一~糖) 颗(一~豆) 粒(一~药) 丸(一~药) 团(一~面) 锭(一~墨;一~银)
用于片状、方形或其他形状的东西的量:片(一~板) 纸(一~空文) 床(一~被) 面(三~红旗) 扇(一~磨) 抹(一~阳光) 方(一~手帕) 弯(一~新月) 朵(一~云) 枚(一~证章)
用于小的、细丝状的东西的量:缕(一~头发) 绺

☚ 个体物量   某种事物的量 ☛

道dào;dǎo

(一) 徒晧切,上晧。
❶道路;途径。《荀子·修身》:“~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❷规律;法则。《易·说卦》:“立天之~曰阴与阳,立地之~曰柔与刚。”
❸道义,道理。《孟子·公孙丑》:“得~者多助,失~者寡助。”
❹主张,学说。《墨子·鲁问》:“听吾言,用我~。”
❺讲,说。《后汉书·列女传》:“说所不当~,观所不当视。”
❻知,觉。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朔雪寒。”
(二) 大到切,去号。同“导”。《论语·为政》:“~之以政,齐之以礼。”

〖道〗 粵 dou6〔稻〕普 dào

❶ 道路,路。許慎《說文解字》:「 〜 ,所行 〜 也。」杜甫《兵車行》:「牽衣頓足攔〜哭。」
❷ 引申為過程。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崩殂。」
❸ 方法,辦法。《出師表》:「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善〜:治國良策。)
❹ 規律。莊周《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也。」
❺道理。蘇洵《六國論》:「賂秦而力虧,破滅之〜也。」
❻ 道德,道義。司馬光《訓儉示康》:「士志於〜,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惡:惡劣。)
❼ 主張,學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夫子之〜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❽ 道家、道教的簡稱。班固《漢書.藝文志》:「〜家者流,蓋出於史官。」
❾ 說,有成語「能言善〜」。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人〜是、三國周郎赤壁。」
❿ 風尚。韓愈《師說》:「師〜之不傳也久矣。」(師〜:尊師的風尚。)
⓫ 古代行政區域稱,唐代分天下為十道,相當於現在的省,如「嶺南〜」,其轄境包含今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
⓬ 通「導」,引導,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導」。《論語.為政》:「〜之以德,齊之以禮。」

中国旧地方行政区域单位。
❶汉代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设的县的称谓。
❷唐太宗李世民因山河形势之便,分全国为10道,初为监察区,后由唐玄宗增至15道。道的长官本为观察使,后改为按察使、按察采访处置使、采访处置使和观察处置使。
❸明清两代及北洋政府时期在省与府之间所设置的小监察区称道。有“守道”、“巡道”之分。凡布政使司佐官左右参政、参议被派出分理各道钱谷的,称为“分守道”;凡按察使司佐官副使、佥事被派出分理各道刑名的,称为“分巡道”。也有无固定地域的专职道员,如督粮道、提学道等。北洋政府时期设道尹,置道尹公署。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二级制,道制始废。

中国古代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范畴,也是哲学基本范畴。古初之义指道路,后用指事物的根本法则和总规律。在先秦哲学中,道主要被区分为自然之道和人道。春秋时期的子产区分出“天道”与“人道”,老子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81章)《易传》提出“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地道指自然法则,指阴阳、刚柔;人道指人的社会伦理法则,指仁与义。儒家重视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儒家的道有二义。一指伦理法则,如仁、忠恕。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 《中庸》说:“率性之谓道。”其中又可分为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妾妇之道、子道等细目。如《易传·泰卦·彖传》说:“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一指政治法则,如《礼记·杂记下》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又有王道、霸道、君道、臣道等细目。后儒对道多有解释。唐韩愈认为道即由仁义而达人之目的的途径,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原道篇》)宋儒以性解释“道”。邵雍说:“性者,道之形体。”(《伊川击壤集》序)道、理相通,程颢认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二程遗书》卷1)朱熹认为诸德皆是道的体用。他说:“道者,仁义礼乐之总名,而仁义礼乐,皆道之体用也。”(《朱子文集》卷72《苏黄门老子解》)明王阳明以心释道,他说:“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传习录》上)又以良知说道,“良知即是道。”(《传习录》中)王艮以身论道,认为尊身即尊道。他说:“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王心斋先生遗集》卷1《答问补遗》)清戴震认为出于身者即道,他说:“出于身者,无非道也。……道者,居处饮食言动,自身而周于身之所亲,无不该焉。”“专以人伦日用举凡出于身谓之道。”(《孟子字义疏证》33、34)道在中国古代道德哲学中,是一个规范诸具体道德范畴的总概念。道的概念的提出,表明古代道德思想的发展和成熟。道心 (见“人心道心”条。)

189 道

本义上是指人走的道路,但在哲学的引申中,却有这样几种不同的含义: (1)法规、规律、原理、准则。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这里天道指天体的运行规律,人道指做人的最高准则。孔子少谈天道,多谈人道。韩非把道说成是自然界自身的规律,西汉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三》)他的道是封建伦理纲常。北宋张载说:“由气化,有道之名” (《正蒙·太和》)。把道说成气化的过程。(2)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本原。庄子则进一步发挥老子思想,把道说成是虚玄微妙,超乎感觉经验的宇宙本体。北宋邵雍提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观物内篇》)。(3)一定的人生观、政治理想或主张。《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又 《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天   神 ☛

043 道

本义指路,引伸为道理、规律、原理、准则、宇宙的本原等。《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最早由子产提出 “天道远,人道弥,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道生之,德畜之”(《老子·五十一章》),人道指做人的最高准则。道在伦理意义上指伦理道德,即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理想或思想体系。引伸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或规范。孔子认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荀子将道和德连用。《中庸》讲修身之道,认为“修身则道立”,“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董仲舒认为道是封建伦理纲常,说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 经与权   德 ☛

140 道

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县称道。唐贞观年间,按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10道。每道不设长官,有时派遣大臣巡视。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又置京畿、都畿、黔中等道,全国为15道,是监察区,置采访处置使。北宋初沿袭,分有13道,后改道为路。明清又设道,为省、府之间的监察区。

☚ 戍   府 ☛

行政区级别名。唐代置,国家的一级行政区。直属中央。设采访使监察一道政务。道下设州,州下设县。《旧唐书·地理志一》:“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变,分为10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358,县1551。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2州6县……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天下为15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京畿采访使(理京师城内),都畿(理东都城内),关内(以京管遥领),河南(理汴州),河东(理蒲州),河北(理魏州),陇右(理鄯州),山南东道(理襄州),山南西道(理梁州),剑南(理益州),淮南(理扬州),江南东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黔中(理黔州),岭南(理广州)。”

☚ 宕昌郡   道州 ☛

中国哲学范畴。❶本义为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宇宙的本原等。初见于《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称:“天道远,人道迩。”孔子罕言性与天道,认为“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重在说明“道”的人事意义。老子把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看作道,以之为天地之母。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根。《易传》把道看作阴阳的对立统一。《管子·心术》认为:“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荀子》重视为人之道。韩非把道理解为“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的自然规律。西汉董仲舒把道理解为封建纲常,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三国魏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以道为无。西晋裴頠强调“有”的意义,认为“总物混成,宗极之道也”。唐韩愈以道为“相生养之道”,重申其伦理内容。两宋理学以之为最高本体,但诸家的解释不同。张载以气为道,认为道是气化过程;朱熹以理为道,重视道的伦常意义。明清之际王夫之认道为元气之理。清颜元以理气统一为道,认为“理气俱是天道”。清戴震把道理解为“气化流行”的过程。
❷指一定的人生观、政治理想或主张。孔子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主张。


❶中国汉代在零陵、广汉、越嶲、武都、陇西、天水等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置的行政区划名,相当于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有蛮夷曰道”。
❷中国唐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划分10道,为地理区划,不是行政区划。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成15道,才确立了地方行政区划道(镇)、州(府),县三级制。两宋和金时期,废道改为路、州、县三级制。元代以省领道、路、府、州、县的三级或多级制。辛亥革命前后为省、道、县三级制。参阅谭其骧《中国历代政区概述》。
❸旧时日语意为路。如尾道。在今本州西南沿海。公元12世纪后半期发展为商港。1898年设市。
❹旧时朝鲜行政区划名称。相当于中国的省。如平安道。后划为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


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术语。指人们对世界本源及自然社会的规律和法则的一种认识,由此可反映他们对美的产生、表现形式和本质的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家对道的解释都不相同。如阮籍提出美在于“法自然而化”之道,刘勰认为一切现实美都是“自然之道”的外部表现等。参见“哲学”中的“道”。

道dào

❶道路。如:铁道, 山间小道。
❷水流途径。如:下水道,河道。
❸方向,方法,道理。如:志同道合,条条是道。
❹道德。如: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❺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如:尊师重道,离经叛道。
❻道教及属于道教。如:道士,道姑,道袍。
❼某些反动迷信组织。如:一贯道。
❽线条。如:一条横道,两条斜道。
❾量词。(1)用于长条形东西。如:一道河,两道红线; (2)用于门、墙等,如:四道防线,一道墙; (3)用于命令、题目,如:一道命令,五道题目;(4)表示次数,如:多了一道工序。
❿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⓫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唐代的道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下设道。
⓬说。如:道破,道歉。
⓭认为。如:知道。
⓮姓。

道dao

介词,介绍动作开始的处所,相当于“从”等。“奚道”相当于“怎么”。如:❶诸使者道长安来。(《汉书·淮南王安传》“道”句:众使臣从长安来到。)
❷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早!奚道至于此乎? (《晏子春秋·杂篇》“道”句:你为什么这样年轻而被逐出国家又如此之早! 〔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 当   得 ☛

道教基本教义。“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涵盖面极其宽泛,蕴涵很深的范畴。它大致包括的含义有:(一) 宇宙 (天地万物) 的本体和本原; (二) 事物发展总的规律和过程; (三) 政治原则、伦理道德的规范等。“道”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吸收其五千文来文饰其教,遂衍化出道教的教理教义。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道德经》 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则把它演化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不同的世纪,再把“道”人格化为神,三个世纪便成为三清尊神。道教的其他教义理论、神仙位格等皆由此而派生。

☚ 释迦牟尼   道元 ☛

中国道教根本信仰。原为道家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出自于老子 《道德经》。仍被道教继承和改造,奉为信仰核心。其特点是没有形状,无处不在,不可言说,永恒不灭。道教一切教义皆从此引申。

☚ 道教   德 ☛

西周时期关中的交通道路。《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这说明当时西周在关中的交通道路平坦笔直,是专供达官贵人和统治阶级使用的,一般老百姓是禁止通行的。

☚ 1.水陆交通   川路 ☛

中国道教根本信仰。原为道家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出自于老子 《道德经》。乃被道教继承和改造,奉为信仰核心。其特点是没有形状,无处不在,不可言说,永恒不灭。道教一切教义皆从此引申。

☚ 道教   德 ☛

地方行政区划名。唐朝在州之上设道,为督察机关,不是一级地方政府。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山东分属河南、河北两道。河南道所辖的州在山东境内有14个,河北道所辖的州在山东境内有6个,共20个州、92个县。宋朝改道为路。民国二年(1913年),省下设道,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山东设岱北,岱南、济西、胶东4个道,共辖107个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

☚ 渤海革命烈士陵园   甄磊 ☛

宋时纸币一贯亦称一道。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四《官会折阅》:“迨庆元乙卯,多换六百二十,朝廷以为忧,诏江、浙诸道必以七百七十钱买楮币一道。”

☚ 嘉祐铜则   贯 ☛

道dào

Ⅰ ❶(道路) road;way;path:干[便] ~ a main [service] road;
林荫小 ~ a shady path;
马车 ~ a wagon road;
铁 ~ railway;railroad;
羊肠小 ~ a winding [zigzag] path
❷ (水流通过的途径) channel;course:河 ~ river course;
下水 ~ sewer;
黄河入海有过 26 次改 ~。 The Yellow River changed its course to the sea on 26 occasions.
❸ (方向;方法;道理) way;method:养生之 ~ the way to keep fit;
以其人之 ~ ,还治其人之身 deal with a man as he deals with you;pay sb. back in his own coin;
志同 ~ 合 cherish the same ideals and follow the same path
❹ (道德) morals;morality:~ 义 morality and justice
❺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 doctrine;principle:传 ~ propagate doctrines of the ancient sages;preach;
孔孟之 ~ doctrines [teaching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尊师重 ~ honour the teacher and respect his teachings
❻ (属于道教的;道教徒) Taoism;Taoist:老 ~ a Taoist priest;
一僧一 ~ a Buddhist monk and a Taoist priest
❼ (某些反动的迷信组织) superstitious sect:会 ~ 门 superstitious sects and secret societies
❽ (线条;细长的痕迹) line:画一条斜 ~ 儿 draw a slanting line;
铅笔 ~ a pencil line
❾ (身体内的管道) tract:呼吸 ~ respiratory tract;
胃肠 ~ gastrointestinal tract
❿ (技术;技艺) skill:医 ~ physician's skill (姓氏) a surname:~ 同 Dao Tong Ⅱ  ❶ (用于某些长条形的东西;条):万 ~ 金光 myriads of golden rays;
一 ~ 缝儿 a crack;
一 ~ 河 a river
❷ (用于门、墙等):两 ~ 门 two successive doors;3 ~ 防线 three lines of defence
❸ (用于命令、题目等):出 5 ~ 题 set five questions (for an examination,etc.);
一 ~ 命令 an order
❹ (表示“次”):上 4 ~ 菜 serve four courses;
省一~ 手续 save one step in the process Ⅲ  ❶ (说) say;talk;speak:常言 ~ as the saying goes;
能说会 ~ have a glib tongue;have the gift of the gab;~ 是无情却有情。 You might say (someone) is cold [unfeeling],but he isn't.
❷ (以为;认为) think;suppose:我 ~ 是老周呢,原来是你。 So it's you! I thought it was Lao Zhou.
◆道白 spoken parts in an opera;
道班 railway or highway maintenance squad;
道[路]不拾遗 No one pockets anything found on the road. — Honesty prevails throughout society.;No one picks up what's left by the wayside.;No one would keep lost articles found by the roadside.;
道不同,不相为谋 There is little common ground for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rsons of differing principles.;
道岔 railroad switch;slip point;switch;points;
道场 (和尚或道士所做的法事) Taoist or Buddhist rites (performed to save the souls of the dead);(做法事的场所) place where such rites are performed;
道床 roadbed;
道道儿 [方] way;method;
道德 morals;morality;ethics;
道德标准 moral standard;
道德法庭 conscience forum;
道德观 moral outlook;
道德规范 moral rule;
道德品质 moral character;
道德修养 moral cultivation;
道地 (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 from the place noted for the product;genuine;(正纯的) pure;typical;
道尔顿 Dalton (John,1766—1844,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dalton;
道乏 say thanks;express one's thanks;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As virtue rises one foot,vice rises ten. — The law is strong,but the out-laws are ten times stronger.;The more illumination,the more temptation.;
道姑 Taoist nun;
道观 Taoist temple;Taoist abbey;
道号 Taoist monastic name (of person);
道贺 congratulate;
道行 [口] (道僧修行的功夫) state reached in practising Buddhism or Taoism;(比喻技能本领) skill;
道家 Taoist school;Taoists;
道教 {宗} Taoism;
道具 {剧} stage property;prop;
道口 road junction;level crossing;
道劳 express one's thanks;
道理 principle;truth;hows and whys;reason;argument;sense;
道林纸 glazed printing paper;
道路 road;way;path;
道路以目 be frightened into complete silence but to exchange their hatred with eyes;
道貌岸然 pose as a person of high morals;assume solemn airs;be sanctimonious;look gentlemanly;simulate solemnity;
道门 sect;superstitious sects and secret societies;
道[枕]木 {铁道} sleeper;tie;
道袍 Taoist robe;Taoist priest's robe;
道破 point out frankly;lay bare;reveal;
道歉 apologize;make an apology;
道情 a form of folk art;chanting folk tales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simple percussion instruments;
道琼斯股票指数 Dow Jones Index;
道人 (对道士的尊称) holy man;Taoist priest (a respectful form of address for a Taoist priest);
道士 Taoist priest;
道听途说 hearsay;rumour;gossip;
道统 Confucian orthodoxy; the body of transmitted orthodox teachings;
道喜 congratulate sb. on a happy occasion;
道谢 express one's thanks;thank;
道学 (理学) a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the Song Dynasty;Neo-Confucianism;(古板;迂腐) affectedly moral;
道义 morality and justice;moral principle;
道藏 collected Taoist scriptures;Taoist sutra;the Taoist patrology;
道砟 ballast;
道子 [口] line

道za dao

【书面】ring road

doctrine;principle


doctrine

road;path;way
大~ avenue (ave.)(仅用于长安街Chang’an Ave.,平安大街Ping’an Ave.,两广路Liangguang Ave.等)/干~ maind road(Rd)/国~national road (Rd)/省~ provincial road (Rd)/县~ county road (Rd)/一般~路ordinary road (Rd)/城市~路urban road (Rd)/街~street/便~ sidewalk;pavement/叉~ sideroad; side track; siding/人行横~ zebracrossing; pedestrian crossing/快车~ fast(traffic)lane;motorway;speedway/慢车~slow(traffic)lane/机动车~ motorway/自行车~ bicycle lane(or track)

道dào

 1、行政区名,相当于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少数民族)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其官有令、长、丞、尉。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万户为长;丞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见《后汉书·百官五》。 2、区域名。北朝的道可分三类:❶军事区域。北魏在军事上设行台,其所辖区域称道。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皆沿其制。《隋书·百官志中》:"行台,在令无文。其官置令、仆射。其尚书丞郎皆随权制而置员焉。"
❷监察区域。《魏书·孝庄帝纪》:"以尚书右仆射元罗为东道大使,征东将军、光禄勋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后闻。"
❸军事区域兼监察区域。《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兴和中,以为北道行台,巡检诸州,守令以下,委其陟黜。" 3、地理区划名。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天授元年派遣十道存抚使;神龙二年派遣十道巡察使;景云二年又派遣十道按察使,遂渐变成监察区。后又增为十五道,先后置采访使、观察使,节度使,道又变为行政区域或军事兼行政区域。 4、行省分治区域和监察区域。元朝置宣慰司道,为行省的分治机关,分全国为十一道,每道置宣慰使,掌军民事。另一种是肃政廉访司道,分全国为二十二道,每道置肃政廉访使,掌监察。明朝各省下设分守道、分巡道,长官称道员。清沿明制,而多兼兵备衔,管府州。又有督粮道、盐法道、巡警道、劝业道,其长官称道台。

(1)中国古代最高哲学范畴。原义为人行之道,引伸为应当遵循的方法、原则。随着思维的发展,人们又创造出“天道”、“地道”、“人道”等概念。把“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是春秋末期老聃的一大贡献。他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的宇宙发生论;又把“道”看作自然界的最高法则,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第40章)的重要命题;他的“道”还是“侯王”应当遵守的治国最高原则(第37章)和“长生久视”的养生方法(第59章)。他在探讨“天道”、“地道”、“人道”的关系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的哲学判断,认为人、地、天都要效法于“道”。他的“道”具有自己如此、自然而然的客观性,又具有“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第21章)的模糊性,给人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绳绳不可名”(第14章)等神秘感。老聃之后,关于“道”的哲学讨论,贯穿着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诸子几乎都提出了关于“道”的见解,而道家最为突出。(2)国名。族姓不明,或说是姬姓。故城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北。《左传》昭公十三年:“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平王即位,既封陈、蔡,而皆复之,礼也。”杜预注以为道为故诸侯,楚灭以为邑。依此,道在灵王灭蔡之年(前531)以前已灭于楚。今人或认为道在这时仍为附属于楚的小国,其为楚所灭当在更晚的时候。

本意是人走的路。春秋战国时,已被赋予本体论、宇宙形成论、人生论、政治理论等不同方面的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范畴。秦汉时期学术著作中使用“道”的概念,同样具有上述不同方面的意义,并有进一步发展。如:“黄帝时,道不拾遗。”(《淮南子·览冥训》)“孔子为鲁司寇,道不拾遗。”(《淮南子·泰族训》),是本意道路的含义。《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指宙宇本体。《淮南子·原道训》对道作了大量描述,说它“覆天盖地”,“含阴阳”,“章三光”,“塞于天地”,“弥于四海”,也是宇宙本体的含义。而董仲舒则把“道”与封建纲常伦理联系起来,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三》),用以论证封建纲常伦理的权威性和永恒性。《淮南子》反复强调“无为合于道”,“达于道者反于清净”,“柔弱为道之要”(《原道训》),王充《论衡》强调“天道无为”,它们都依据道家思想反对将“道”神学化、伦理化的倾向。

道1804—1897Neal Dow

尼尔·道。禁酒运动领导人。生于缅因的波特兰。1838年领导缅因州禁酒联盟。1851—1858年任波特兰市市长,任内起草缅因州禁酒法案并获得通过。内战期间曾任准将。1880年被提名为禁酒党总统候选人。著有《尼尔·道回忆录》。

政区、监察区及军事区域名。(1)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设置的县称为道,即《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所谓“县有蛮夷曰道”。(2) 唐贞观初因民少官多,于是省并州县,因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经常派遣特使巡行地方。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增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职掌与汉武帝时所设十三部刺史略同。唐初还有一种作为行军线路的道,如弓月道、定襄道、金牙道,用于对外行军作战之时,大致按行军方位、作战地点命名,长官称某某道行军总管。武德中分关中为十二道,置十二军,这种道则是军事防守区域。开元中就沿边及沿海的重要地区设八节度使,其辖区亦称为道。安史之乱以后,以军事统帅权与行政督察权相结合的节度使制遍及于全国,其辖境即称为道或方镇,即是州(郡)之上的高级行政区。辽亦仿唐制于五京地区设道。(3) 元代在中书省、行中书省之下置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诸道,各辖若干路,前者为省与路之间的一级监察区,后者则为行政区。(4) 明清时在省府之间所设的监察区称为道,有分巡道、分守道的区别,长官称为道员。(5) 北洋政府时期介于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全国各道根据辖区广狭,事务繁简、财赋多寡以及形势是否重要,分为三等。

道dào

不拾遗|骨仙风|尽途穷|殣相枕|路以目|貌岸然|听途说|微德薄|远日暮|远知骥|在屎溺

❷背而驰|北主人|倍兼行|传解惑|传穷经|传授业|打回府|得多助|分扬镳|奉斋僧|古热肠|好安贫|怀迷邦|黄吉日|夹欢呼|假灭虢|六轮回|乱胡谈|畔离经|其无由|求于盲|失寡助|师尊严|世不古|世浇薄|世人心|天酬勤|天恢恢|王乐土|闻犹迷|问于盲|小消息|正坦途|正直行

❸称孤寡|称名姓|称兄弟|目击存|赔礼歉|仁义德|任重远|世衰微|数黄白|说白黑|说长短|说东西|说短长|说黑白|说今古|说三四|提名姓|题名姓|途穷尽|嫌好丑|一语破|指名姓|志同合|筑室谋|作舍

❹安贫乐|背驰于|兵行诡|不可胜|蚕丛鸟|惨无人|豺狼当|豺狼满|大逆不|盗亦有|饿莩载|甘贫乐|横行霸|胡说八|胡谈乱|胡诌乱|怀材抱|荒淫无|洁身守|津津乐|经邦论|开锣喝|狂悖无|离经叛|立雪求|渺不足|妙言要|明堂正|鸣锣开|能说会|能言会|旁门邪|旁门左|贫而乐|生财有|生财之|替天行|天公地|头头是|歪门邪|微不足|文武之|文以载|霞光万|邪门歪|邪魔外|阳关大|怨声载|正己守|中庸之|周全之|咨诹善|尊师重|坐而论

道,金文作,《説文》古文作,小篆作
一般認爲初形从行,首聲。或增 “止” 意符,或从彳从止。“止” 或作 “又”,“又” 或作 “寸”,皆表示行爲動作,隸定則作“導”,由此知 “道”亦即 “導”,本一字分化。本義是大道、走道或引導。“道” 的詞義虚化後,引申爲道德、主張、方法、技藝、事理、規律、講述、體驗、施行等義。“導” 的詞義虚化後,則又有引誘、導致、發源、開導、勸勉、疏通、傳導等義。銘文或用道路、引導、守道等義。提示: 作爲構形部件的 “又”增飾筆作 “寸”,這在古文字體系中多見,但如仔細研究又發現,有時 “又” 演變爲 “寸” 未必是增飾筆, 如甲骨文 “守”作,从宀,肘聲。早期金文作,稍後則作,也應是从宀,肘聲。就是説,今文字 “守” 中的 “寸” 實際是古 “肘”字。從意義方面説,“又”與 “寸”“肘” 的關係也很密切,“寸”本爲手下一寸之處,即 “又”下一寸之處,“又”加指事符號即是 “寸”,同時也是 “肘”。既如此,那未嘗不可以把理解爲从宀从肘,肘亦聲,即把 “又”與 “寸”或 “肘”都看成是表意相同的構形成分。而且 “寸” “守” 音義亦通,郭店楚簡 “敬慎以寸之”,“寸” 讀“守”,正是佐證。又,“肘” 的初文即作 “九”字形,它可以理解爲 “又” 字末筆形變後的象肘臂之形,“寸” 字形則可以理解爲在上述字形基礎上增指事符號後的變體。
楚簡帛文作,或从人。案:从行从人則爲會意字。據此反觀金文初形,則似不僅以 “首”爲聲符,或亦兼作意符,與“道” 的構形方法相同。蓋从首猶从人,以局部代整體。今云 “牛一頭”,“頭” 即 “首”,音義同而用爲量詞,可以意會。秦簡牘文作,古隸典型。參見171.首字條。

道dào

会意字。道者,路也。“首”与“頁”的核心部分,甲骨文画的都是人头。“首”字上部本是头发,秦隶为“巛”,汉隶变为“丷”。“辶”,走的意思。首领,带领大家走出了一条道路。道,领路的人,有引导的意思。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dǎo
导(繁体为“導”,领导)

dào

(12画)

【提示】辶,3画,旧字形4画; 第二笔宋体是横折,楷体是横折折撇。首,中间两横宋体与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道dào

12画 辶部 
(1) 路: ~路|大~|国~。
(2) 方向;主张: 同~|志同~合|治国之~|~不同不相为谋。
(3) 方法;技艺: 医~|茶~|门~|养生之~。
(4) 正当的事理: 有~|得~多助。
(5) 道教;道教徒: ~观|~士|~姑|老~。
(6) 某些封建迷信组织: 一贯~。
(7) (~儿)线一样的痕迹: 画红~儿|铅笔~子。
(8) 量词。
 1. 用于长条状的东西: 一~细流|一~闪电|一~血印子。
 2. 用于有阻拦作用的物体(门、墙等): 两~门|一~土墙|一~关卡。
 3. 用于题目、命令等: 两~问答题|一~命令。
 4. 次;遍: 上了两~油。
(9) 说: 能说会~|一语~破。
(10) 用话表示: ~谢|~贺|~歉。
(11) 历史上(如唐代、清代、民国初年)的一种行政区划,范围不尽相同。

道()


鼎, 殷周金文集成2721, 西周中期
(雍)父(道)至于㝬。

散氏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6,西周晚期
自桹木(道)𠂇(左)至于井邑。

曾伯簠, 殷周金文集成4631,春秋早期
(道)行。

曾伯簠, 殷周金文集成4632,春秋早期
(道)行。

石鼓文·霝雨
隹舟以𧗟(道)。

石鼓文·作原
道□我

中山王鼎, 殷周金文集成2840,戰國晚期
(夙)夜不解(懈), (以)道(導)(寡)人。

詛楚文,戰國
今楚王熊相康回無道。

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11,戰國
以道從事者必(託)其名, 古(故)事成而身長。

郭店楚墓竹簡·五行5,戰國
善, 人道也; 惪(德), 天道也。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二38,戰國
凡𢘃, 已衜(道)者也。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三50,戰國
志於𧗟(道), 狎於惪(德), (比)於(仁), 遊於埶(藝)。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44,戰國
思民道(蹈)之,能述(遂)者述(遂),不能述(遂)者内(入)而死,不從命者從而桎(梏)之。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性情論2,戰國
道司(始)於情,情生於眚(性)。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145,戰國至秦
行祠,東行南<南行>,祠道左;西北行,祠道右。

秦印文字彙編
道。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104,西漢
而非出縣道界也。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14,西漢
毛不能支治(笞)疾痛,即誣指講。講道咸陽來。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98,西漢
婢曰: 但錢千二百,操簦,道市歸。到巷中,或道後類塹(暫)軵婢,僨,有頃乃起,錢已亡,不智(知)何人之所。

漢印文字徵
青衣道令。

漢印文字徵
乘馬道人。

漢印文字徵
田道遇。

北海相景君碑陰,東漢
故干朱虚炅詩字孟道,故干都昌台丘遷字孟堅……

甘陵相尚博殘碑(左截),東漢
疾讒諂比周,愠頻頻之黨,□唐虞之道。

淳于長夏承碑,東漢
彈繩糾枉,忠絜清肅,進退以禮,允道篤愛,先人後己,克讓有終。

冀州從事馮君碑,東漢
始天道唯德不朽於是同志……

桐柏淮源廟碑,東漢
石獸表道,靈龜十四。

蕩陰令張遷碑陽,東漢
子賤孔蔑,其道區别。

謝君神道碑,三國魏
巍(魏)故長安典農中郎將謝府君之神道。

左棻墓誌陽,晉
四月廿五日葬峻陽陵西徼道内。

穆彦妻元洛神墓誌,北魏
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西道行臺,尚書左僕射……

元光基墓誌,東魏
德應昌曆,道照皇天。

高淯墓誌,北齊
王含靈誕德,體機協道,納陰陽之和,處剛柔之正。

雲門寺法懃塔銘,北齊
蓋龍潛卒起,飜翥入道之心; 裁華輟繡,驚飛出塵之意。

郭王墓誌,隋
君識懷清亮,道賁業園。

郭休墓誌,隋
道俗悲嗟,朝野慟惜。

封忠簡妻王楚英墓誌,隋
雅道儒風,光映物品; 文武功烈,詳諸簡素。

楊居墓誌,隋
論功比德,實孤實罕,諱道此長,惡聞佊短。

張波墓誌,隋
祖老,魏驃騎將軍,西道行臺。

宴濟瀆序陰額,唐
且神道無方,豈存於此?

魏體玄墓誌,唐
安排北部,枉我廊廟之材; 守道南昌,屈我神仙之職。

多寶塔碑,唐
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聖流。
《説文》: “道, 所行道也。 从辵从。 一達謂之道。 , 古文道从、寸。”
西周金文 “道”本从行从止, 首聲(散氏盤); 止旁有時訛爲 “又” (曾伯簠)。“又”加飾點即爲 “寸”,故石鼓文 “道”从行从寸。石鼓文若省去 “行”旁, 便與 《説文》古文 “”相合。 而 “首”符與 “頁”符義近, 行旁與辵旁相通,故詛楚文从辵从頁作。
“導”爲 “道”之分化字,溯其遠源,當與最初字中部件 “止→又→寸”的演化有關。
石鼓文和郭店楚簡均有 “𧗟”, 从 “人”在 “行”中會意, 爲 “道”之異體。

☚ 邍   遽 ☛

道dào

西周从行从首,首亦声。参见“导”字下解说。又增止或又(手)。小篆从辵(chuò),从首,首也代表人。道本指道路,路。如:火车道|水道。组词如:道路。引申指方向,途径。如:志同道合。又引申指道理,正当的事理。如:有道|无道。又指方法,办法,技术。如:医道|门道。再引申指说。如:说长道短。又引申指线条。如:红道儿。又用为量词。如:一道河|两道门|三道题|洗了三道儿。

道★常◎常


dào表意,从辵从首,辵有行走义,首为人头,代表人,表示人所经过的路,本义为道路。(一说形声,从辵,首声。)引申为水流通过的途径、道义、方法、规律、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细长的线条、用语言表示等。
【辨析】
道/路/途 这三个字意义相近,“道”和“路”都指比较大的路,其中“路”多与旅途有关。“途”是道路的泛称,不论大道、小道。

(dào)

路也。从辵,从首。

*道dəw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所行道也。从辵、首。 一達謂之道。 , 古文道。从首、寸。(二篇下)
示斷首于行道,警戒有心犯法者。或以手持斷首以表達展示的場所為衆人往來的行道。

☚ 瑁   ɂ ☛

(1)〈动〉认为;觉得。
《金》五九: 郑爱月儿只~是香茶,便要打开。西门庆道:“不是香茶,是我逐日吃的补药。”
《醒》九四: 县印署得久了,渐渐的忘记了自己是个经历,只~当真做了知县。
(2) 〈动〉用同“到”。等到;至。
《醒》二四: 半夜里遇着有尿,溺他一泡;若没有尿,也只~第二日早辰算帐了。
(3) 〈副〉用同“倒(dào)”。反而;却。
《醒》四三: 听得晁源死了,两个丫头俱已唤回家去,晁住也久不进监,柘典史又升了仓官离任,他却~指了提牢名色宿在监中,在珍哥面前作威作福。
《聊·姑》二: 想当初我用心太偏,待的你委实难堪,我儿你~不曾怨,听说我病长挂意,买上东西去问安。又
《增》十八: 我~是长官,我就姓长么?参看〖到(dào)〗
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