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連枷”,亦稱“僉”、“欇殳”、“度”、“棓”、“柫”、“柍”、“桲”。即耞。先秦時稱“耞”,漢代有“僉”、“攝殳”等名,約晉代前後稱“連枷”、“連耞”。沿用至今。《方言》卷五:“僉,宋、魏之間謂之欇殳,或謂之度;自關而西謂之棓,或謂之柫;齊、楚、江、淮之間謂之柍,或謂之桲。”郭璞注:“僉,今連枷,所以打穀者。”宋·范成大《秋日田園雜興》詩之八:“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穀趁霜晴。笑歌聲裏輕雷動,一夜連枷到天明。”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十二:“連耞,繫禾器……其制:用木條四莖,以生革編之。長可三尺,闊可四寸。又有獨梃爲之者,皆於長木柄頭,造爲擐軸,舉而轉之,以撲禾也。”參見本類“耞”。

連耞
(《農政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