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造船技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造船技术

 元代海外交通发展,是中国造船史上的兴旺时期,造船技术也超过以往。元代海船极大,“海船一载千石”“船之大者,乘客可千人以上云”(《陈裕菁译《蒲寿庚考》)“富人之舶,挂十丈之竿,建八翼之橹,”估计载重一百二十吨左右,盐商巨富的船能载盐千引,载重量可达三百吨。官府拥有的船更大,一九七五年在南朝鲜木浦附近海底发现的元代海船有一支四尖叉的锚,长七英尺半,重七百磅,船长约九十五英尺,宽二十五英尺,全船分为十二间船舱,载重达四、五百吨。马可·波罗回国时乘的中国船,船室有五、六十个;每船分隔成十余舱,互以厚板隔之,船身损坏时不致沉船;有一舵,二至四根桅,无风时用橹,橹极大,用四人操作。船上有水手二百人。“普遍四桅,时或五桅、六桅,多至十二桅云”“每艘大船另附供应船(柴水船)三只。”(《蒲寿庚考》)船体坚固耐用。船的制作方法:船用好铁钉结合,船底另加二层厚板,且一种特殊材料粘合,然后用麻及桐油掺合涂壁,绝不透水。这种船舶每年修理一次,加厚板一层,直至加到六层厚时为止。(《马可·波罗纪行》第三卷第一五七章)海船两旁用大竹帮夹,以保持航行稳定。“船体是用钉子连的,每钉长三腕尺(由时至中指端长度合十八英时)(《蒲寿庚考》)船上设备齐全。有的船分四层,每层有舱房和公用房、机房外,还设有市井供应酒果等项买卖。(白珽《湛渊静语》)因此,来往使臣、贡使商人、旅行家都愿坐元朝的中国船。船的形制多样。有的船“船幅殆为四角形,下侧渐狭尖如刃,以便破浪。”(《蒲寿庚考》)有平底船,能坐滩,不怕搁浅,稳定性大,比较安全,吃水浅,阻力小,装载量大。有尖底船,速度快,多用作战舰。元朝可根据不同需要,制造出大小不等,形制各异的多样的船。总之,“华船之构造、设备、载重皆冠绝千古”(陈裕菁译《蒲寿庚考》第二章《蕃客侨居中国之状况》)

造船技术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造船技术

 宋代罗盘的发明为远洋航海提供了保证,而航海业的迅速发展又带动了造船技术的不断提高。宋代造船,已根据船样打造。在船舶性能方面,开始总体考虑船的快航性、抗沉性、适航性和稳定性。特别是抗沉性方面,宋代船舶的水密隔舱(一舱、两舱漏水,不至于全船沉没)蜚声中外。西方直到十八世纪才有水密隔舱。适航性即为了适应不同用途、不同地理环境而建造成不同船型。如沿海航行,水浅沙多,容易搁浅,为此建造了“防沙平底船”,简称“沙船”。而远洋航行,海道深阔,为提高航行速度,又建造了尖底海船,如“福船”。1947年,福建泉州湾后堵港西南海滩发掘出一艘南宋时代木造海船,尖底而船身扁阔,平面近似椭圆形,头尖尾方,有十三个互不渗水的船舱。复原以后的船长34.55米,宽9.9米,深3.27米,重200吨以上,排水量374.4吨,表明宋代造船技术已具相当水准。而宋代最大的车船(桨轮船),长36丈,宽4.1丈,杨么起义军使用的大型桨轮船有楼三层,载一千多人,吃水一丈左右。南宋初,陈傅良论“治大舟”,对控制船舶航行的推进、操纵、系泊装置均有论述。关于推进方式,宋朝主要仍靠风帆,(桨轮船用车轮推进)。操纵机构,主要是船尾舵,南宋后期已知道“柁与船首,适得其平”。远洋航行时还使用副舵,如宋代的平衡舵,可使转舵省力。系泊设备主要是碇,海船用碇可重达千斤。
 北宋已设置船坞,修治长二十余丈的龙船。南宋平江府有藏船屋,以避免船在露天受损。

造船技术 - 地域文化 - 可可诗词网

造船技术

 福建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港口,岛屿棋布,江河纵横。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闽越族先民成为我国东南舟船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1975年福建连江县浦口出土了一只独木舟。舟体头小尾大,长7.10米。据测定年代为2170±95年,相当于西汉初年。专家认为,这是汉初福建沿海居民通常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是目前全国发现最早的独木舟之一。
 三国东吴统治福建期间,在闽中设置“典船校尉”和“温麻船屯”,负责督造船只。西晋时期,温麻船屯所造的船只,小曰舟,大曰船。大船一般都是合樟木五板为船底,故名曰“五会船”,又称“温麻五会”。其装载容量,估计可达七百石左右,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军在闽南沿海创造了一种“起四层,高十余丈”(《太平御览》卷七七○),船底舱隔为八个密封槽的新式战船,称“八槽舰”。这种结构的战舰,即使一舱触礁进水,亦不致殃及其他船舱,且易于修补。这是我国造船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对后代海船水密舱的设计与建造产生了深远影响。起义军失败后,余部漂泊闽海,以运输经商为业。他们将“八槽舰”改造成一种“船式头尖尾高,当中平阔,冲波逐浪,都无所畏惧”的运输船,号曰“了鸟船”(《太平寰宇记》卷一○二)。
 宋代,福建的造船技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史称:“海舟以福建为上”(《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六)。福建所造海船船形巨大,设备齐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云福建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大樯高十丈,头樯高八丈。风正则张布帆五十幅,稍偏则用利篷左右翼张,以便风势。大帆之巅,更加小帆十幅,谓之‘野狐帆’。”除了风帆之处,船上还有橹、桨、篙等多种人力驱动装置。海船船底结构呈“V”型,即《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所说的“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这样增强了船舶的稳定性,使抗风力强,同时减低了水下阻力,既快速,又耐波。这种海船载重量大,船底尖深,“不忧巨浪,而忧浅水也”(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适合于海上深水航行。宋代福建海船继承了东晋以来“八槽舰”和“了鸟船”船底舱隔槽密封的传统技术,将全舱用板隔成若干个舱壁,除靠近龙骨处留有“水眼”,用以自动调节因风浪拍击而顺势流入舱底的海水、减少海船的颠簸作用之外,所有的舱壁钩联均十分严密。即使某个船舱漏水,也不会影响全局,大大增强了海船的抗沉性和坚固性,同时便于货物的装卸和空间的利用。当时的大型海船,每只往往有十三个水密舱。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泉州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宋代海船,印证了古文献中有关福建海船记载的可信性。经考古测定,这是一艘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残深1.98米,船身扁阔,平面近椭圆形的大型海船,底呈“V”型,船舱内有十三个水密舱,排水量约为374.44吨,载重量可达二百吨以上。
 明代福建海船以“福船”著称于世,其用途大致分为战船、册封舟和民用船三种类型。其中战船和册封舟普遍坚固庞大,首昂口张,船尾高耸,底尖厚,吃水深,两舷顶部加设遮浪板,具有抗沉、快速、稳定等良好的航海性能,被公认为中华木帆船最优秀的三大船型之一。
 清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开始在福州马尾筹建我国第一家制造轮船的专业工厂。从1869年造成第一艘轮船到1905年停止造船的三十五年间,经历了引进、仿造到自制,木质、合构到钢甲的阶段,成绩斐然。这一时期,中国仅有马尾与江南两家造船厂,共建造五十吨以上的轮船四十八艘,其中马尾占四十艘,是总数的83.3%;总吨位约57000吨,马尾占45523吨,是总数的80%;总实马力60483匹,马尾占52930匹,是总数的87.5%。马尾船政局前后雇佣外员洋工匠五十余名,有一批能掌握船舶设计制造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有两千名中国第一代的造船产业工人。船厂设有十三个主副车间,车、刨、钻、压、旋、拉、冲、锯等机械一应俱全,配套仪器数十种,拥有全国最大的造船石坞。总之,其技术力量在当时全国是最强的。近代,马尾船政局以制造兵轮为龙头,对中国轮船制造业在吨位、功率、速度、机式、质料、稳定性、坚固性、抗沉性方面的提高,起了带动先行的作用。如1887年制造的“平远号”,“船式之精良,轮机之灵巧,钢甲之紧密,炮位之整严”,与北洋水师当时外购的“致、靖、经、来式不甚远”。洋人见之,“莫不诧为奇船,动色相告”(《船政奏议》卷三十四)。
造船技术

造船技术

社址在上海市中山南二路。1973年创办,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船舶工艺研究所主办。以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工艺及相关生产技术为重点。开展技术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为我国造船技术进步和造船工业发展服务。辟有综述、管理技术、造船工艺、焊接与切割、防腐与涂装、非船产品制造、计算机应用等栏目。

☚ 中国造船   中国拆船 ☛
000048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