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述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述学

述学

文章别集。清汪中作。六卷,包括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内篇系对经史诸子考证及对经义的阐发解释,外篇为有文学性文章。汪中始以词章擅名,所作《哀盐船文》,杭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此声名大振。其后博览子、史,潜心治经,同时学者如王念孙、刘台拱均推服其学识。平生为文,托体甚高,陶熔汉魏,自铸伟词,辞旨之美,并世经师无一人能与之相提并论。有汪氏丛书本。

☚ 惜抱轩全集   洪北江诗文集 ☛

述学

 总揽经学全体、文字训诂、制度名物之著。六卷。清汪中撰。成书于清,其具体年代不详。
 汪中,字容甫。生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卒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江苏江都人。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少孤贫好学,曾为书商佣。二十岁补诸生,二十九岁时开始研究经宗汉学,三十四岁为拔贡,后即绝意仕进。自称其学私淑于顾炎武。所著《述学》、《广陵通典》、《大戴礼记正误》、《经义知新记》、《秦蚕食六国表》、《金陵地图考》、《哀盐船文》、《广陵对》、《黄鹤楼铭》等皆见称于时。
 《述学》六卷。包括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附录《春秋述义》一篇。其内篇目录是汪中自己写定的。后他的儿子喜孙把与刻本不合的五篇与汪中手写的文稿目录合对后,去掉重复以及未作的作补遗一卷。目录所未记载的,系刘端临所录,其子喜孙搜集的,作别录一卷附之于后。春秋述义是其子孟慈汇刻遗书时增入的。本书除碑铭、颂赞、跋尾、传略、书疏等外,大致可分五方面:一、诠解经义:释阙(内篇一)、释媒氏文(内篇一)、释三九上,中,下(内篇一)、明堂通释(内篇一)、释晨曑二文(内篇一)、妇人无主答问(内篇一)、为人后者为其曾祖父母服考(内篇一)、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内篇一)、居器释服解义(内篇二)、释冕服之用(补遗)、瞽瞍说(补遗)、嫔于虞解(补遗)。在以上诸篇中,以《释三九》、《明堂通释》最为著名,能会通其精义,多为以后学者研究阅读经文起指导作用。在《明堂通释》中,他考证了周代明堂王室及其位置,引用《礼记·明堂位》、《大戴记》、《吕氏春秋》等古籍,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并在文章末尾附有《考定明堂五室图》、《郑志考工五室之图》、《明堂位图》、《吕氏春秋明堂图》。《释三九》分为上、中、下三篇。对三、九两字的功用进行了解释:既为虚拟、又为实数。其治经不专一家,不拘汉、宋各家,惟是为求,态度严谨。
 二、考释经传与先儒:周官征文(内篇二)、大学平义(补遗)、春秋述义(另成一卷)、左氏春秋释疑(内篇二)、吕氏春秋序(补遗)、贾谊新书序(内篇三)、荀卿子通论(补遗)、江淹墓辨(补遗)。以上八篇均是汪中深入考据之作,其中总揽经学全体,对经义及传注加以考订批评,使其会通。如《贾谊新书序》,考证了贾谊的生活年代,使我们能了解贾生时代及其环境。《荀卿子通论》一篇中,诠订了其文的来源,文后附有一张年表,将赵齐秦楚纪年相互对照,将荀子列传按年排列。文中肯定了“荀卿子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以孔荀并提,否定了宋儒的“道统说”。
 三、考证老墨。老子考异(补遗)、墨子序(内篇三)、墨子后序(内篇三),这三篇中,注重先秦诸子著作的辑佚、考订及思想研究,摒弃前人的伪说,旁引佐证,推崇墨学。在《墨子序》一篇中,创“孔墨并称”说,推崇墨子为“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之“救世仁人”,力辨孟子避墨为过枉。考辨老聃、老子、老莱子三人各不相同,《老子》一书的作者晚出于孔子。认为荀子是孔子的继承者,否定了孟子在“道统”上的地位。
 四、训诂文字。玎文正(内篇二)、释连山(内篇二)、释童(内篇二)、释印(补遗)、释厉子义(别录)、释郢(别录)、释夫子(别录)、讲学释义。在以上各篇的诠释过程中,汪中做到广搜博采、解义精湛。尤精史学、视考证、训诂为治史妙方。对古今制度沿革、文字训诂成一家之言。
 五、其它考订:古玉释名(内篇二)、广陵曲江证(内篇三)、答钱少詹事问(别录)、汉雁足证槃铭释文(补遗)、周公居东证(内篇二)、伯牙事考(外篇一)、石鼓文证(内篇三)。其中《古玉释名》、《汉雁足证槃铭释文》、《石鼓文证》都是研究金石的文字。《石鼓文证》是考辨石鼓文的文章。其中对名物象数的研究熟练精通。
 汪中又以文学名,主要体现在骈文方面。其骈文不拟古人,以词采、真实感情特出一时。因杭世骏推赏而文名大盛。其骈文最著名的是《哀盐船文》(《补遗》)。描写扬州江面一次渔船失火的惨状,人声哀号,衣絮乱飞,“齐千命于一瞬,指人世以长诀”,“浮江而下,至于海不绝”,对大火前后的环境、气氛,均作了具体、形象的描述。全文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感,很能激动读者的情绪。杭世骏曾用“惊心动魄”四字评价它。另一篇《狐文之盗颂》(《补遗》),借《列子·说符篇》中一强盗搭救饿路人的故事,透露出作者对当时丑恶现实的强烈不满,发出了“茫茫下士,曾无可依”的慨叹,作品以“孰为盗者,吾将托焉”的呼号为结尾,愤世嫉俗之情达到极点。其他的作品还有《经旧苑吊马守真文》、《黄鹤楼铭》、《汉上琴台之铭》、《广陵对》、《自述》等篇,均写得情致高远,意度雍容,含蓄与激情相容,且用典精当贴切。刘台拱曾评论为“钩贯经史,熔铸汉唐,宏丽渊雅,卓然自成一家”(《遗诗题辞》)。其骈文缺陷则文字晦涩,引典深奥,不太易解。
 最早的《述学》版本有汪氏手定内篇,后经其子孟慈分别内篇、外篇、补遗、别录的《小字初刻本》,现已难觅;后有汪孟慈编《汇刻遗书本》,据小字本增入《春秋述义》、《行状》(附录)。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清汪中撰扬州书局重刻本,二册包括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附校勘记附录;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汪中撰茶熟香温室重刻本,三册包括内篇三卷、补遗一卷、外篇一卷、别录一卷;清间礼堂刻本,清汪中撰,一册包括内篇三卷、外篇一卷;以及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清汪中撰,二册包括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此外还收入西泠印社《汪氏丛书》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等丛书中。
述学

述学

别集名。清代汪中撰。内篇3卷、外篇1卷、补遗1卷、别录1卷。中字容甫,江都人。乾隆进士,曾入幕毕沅,后于杭州校《四库》,通经史,工诗文。是集内、外篇为自定,余为其后人补辑,以论辨经史为多,但有如《广陵对》、《哀盐船文》等赋体文享有盛名。汪文托体甚高,陶铸汉魏,自成伟词,词旨之美,尤胜于一般经师,《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被视为天下奇文,《哀盐船文》亦被誉为“一字千金”。有《汪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

☚ 环谷集   青云梯 ☛
述学

述学

清代研究先秦诸子的著作。清汪中著。汪中(1745—1794),字容甫。江苏江都人。少年家贫,曾为书商佣,得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自成一家。三十四岁为拔贡,后即绝意仕途。在《述学》中自谓继承顾炎武经世致用之学;“中少日问学,实私淑诸顾宁人处士,故尝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及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与巡抚毕侍郎书》)。治经不拘汉、宋门户,唯是为求。著作除《述学》外,另有《广陵通典》、《秦蚕食六国表》、《金陵地图考》、《经义知新记》、《大戴礼正误》等。工骈文,能诗,所作《哀盐船文》、《广陵对》、《黄鹤楼铭》、《汉上琴台铭》皆见称于时。
《述学》是汪中倾其心力之作。他说:“中之志乃在《述学》一书,文艺又其末也。”(《与端临书》)据其子所作《年谱》,略记《述学》的内容是:“博考先秦古籍三代以上学制废兴,使知古人之所以为学者,凡虞夏第一,周礼第二,列国第三,孔门第四,七十子后学者第五,又列通论、释经、旧闻、典籍、数典、世官,目录凡六。”共六卷。包括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附录《春秋述义》一篇。另有编年《容甫先生遗诗》五卷,附录补遗及诸家酬赠一卷。其中最有学术价值的,是对先秦诸子的研究。
此书认为荀子是孔子的真传者,并为荀子作了年表,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荀卿子通论》)。引证古籍,说明《毛诗》为荀子所传,《韩诗》为荀子之别子,《左氏春秋》为荀子所传,《榖梁春秋传》为荀子所传,曲台之《礼》为荀子之支流余裔,《易》为荀子所善治的学问。由此他说:“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同上)这就否定了孟子在“道统”上的地位,而以荀子为孔子的继承者。这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具有批判意义的论断。
推崇被正统儒学视为异端的墨学。认为墨子的学术并非是《淮南子》所说的“背周道而用夏政”,而是“学焉而自为其道”(《墨子后序》)。并首先指出了儒墨显学并称的历史真相。自汉代儒术定于一尊,墨学成了绝学。《述学》考证史籍,说:“历观周汉之书,凡百余条并孔墨、儒墨对举。”(《墨子序》)在当时诸子中,惟儒学可与墨学相抗,其余则无法与其并提。力辩孟子把杨朱与墨子并称,不合史实。认为墨子学术为救世之作,墨子为救世之仁人,不可以洪水猛兽诬之,也不可假仁义以恶之。认为墨子与荀子相反相成,其互相批评,无害于学术之发展。认为儒墨对立,是道不同之故,不能有正统与异端之分别,力辩孟子以“无父”之说诬陷墨子为过枉。这种表彰墨子的观点在当时被目为大逆不道,斥责汪中为“名教罪人”。
考证老聃、老子、老莱子三人各不相同,《老子》的作者晚于孔子。并说明《庄子》寓言是不能作为历史证据看待的:“若《庄子》载老聃之言,率原于道德之意,而《天道篇》载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尤误后人,寓言十九,固已自揭之矣。”(《老子考异》)
对《吕氏春秋》、贾谊等都有独到见解。认为《吕氏春秋》是对先秦诸子的调和折衷,“周官失其职,而诸子之学以兴,各择一术以明其学……最后《吕氏春秋》出,则诸子之说兼有之”(《吕氏春秋序》)。认为贾谊与荀子有着学术源流关系,说贾谊“固荀氏再传弟子也,故其学长于礼”(同上)。对于宋儒表彰《大学》,深致怀疑,但由此认为宋学是愚诬之学。这是偏见。
《述学》的诸子研究卓然成家,并具有不为正统儒学所拘束的批判精神。但章学诚认为“汪氏之文,聪明有余,真识不足,触隅皆悟,大体茫然”(《文史通义·述学驳文》)。即《述学》有个别独到的见解,无大体的系统。
有道光年间刊本。

☚ 孟子字义疏证   汉学师承记 ☛

述学

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清汪中(1744—1794)撰。汪中字容甫,江苏扬州人。少孤贫好学,三十四岁为贡生,以母老不赴朝考,绝意仕进。毕沅总督两湖,聘为幕宾。著有《广陵通典》、《周官征文》、《左氏春秋释疑》等。汪中学识渊博,尤精儒墨。中年以后,辑录三代学制,以及文字训诂、制度名物等,以成此书。内容广泛,以研究历代学校教育为主。第一次刊行时,以属稿未成,又附有作者所撰文章之精者。嘉庆三年 (1798),阮元为之作序,重新刊行,分为二卷。嘉庆二十年(1815),其子喜孙编刻宋小字本,分内篇三卷,外篇一卷,卷首由王念孙作序,为第三次刻本。嘉庆二十三年(1818),严杰就阮元刻本重新删订为二卷,经义类中少明堂通释上中下三篇,又少杂文之无关经义者十数篇,而多出释服冕之用、荀卿子通论、大学平议、瞽瞍说、嫔于虞、讲学释义、释夫子、释厉字义、释郢、答人问郊特牲等十 一篇,第四次刊行,为学海堂经解本。道光三年 (1823),其子喜孙就其小字本,增入补遗、别录,为六卷,编入汪氏遗书,为第五次刻本。今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皇清经解》 等版本。

《述学》shu xue

Relating about Learning→汪中 (Wang Zho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