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踏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踏歌tà gē

以脚踏地击节而歌。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顾况《听山鹧鸪》: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踏歌

踏歌

古代的一种群众歌舞形式。汉、唐期间较盛行。以脚踏地,载歌载舞。人们多在节日集会时于郊外、街头,成群结队、手拉手地表演。据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载,汉代宫女10月15日相与联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唐诗人刘禹锡有《踏歌词》,描述女郎们联袂堤上行、踏歌唱新词的情景。宋代画家马远绘有《踏歌图》,描写四位老农于田垅溪桥之间尽情踏歌的场面。说明古代踏歌风俗之盛。

☚ 宫廷舞蹈   隋七部乐 ☛
踏歌

踏歌

我国古代的一种歌舞活动,连手而歌,踏地以为节。唐宋时又为大曲、队舞曲。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记汉宫女于十月十五日夜,“相与联臂踏地为节,唱《赤凤凰来》”。唐李白《赠汪伦》有“忽闻岸上踏歌声”。王琦注引:“《通鉴·唐纪》:‘(阎)知微为虏踏歌。’胡三省注:‘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以为节。’”唐刘禹锡《踏歌行》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唐崔液也有《踏歌词》二首,均见《乐府诗集》卷八二。唐时有以“踏歌娘”称歌舞女者,罗虬《比红儿》诗:“楼上娇歌裹夜霜,近来休数踏歌娘。”宋陈旸《乐书》:“踏歌,舞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述唐宋大曲“大遍”者,其中有“踏歌”,“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王骥德《曲律》卷四引《乐府大全》即《混成集》,其目也有“踏歌”一项。朱敦儒《樵歌》卷上有《踏歌》一首,凡三叠,八十三字。《梅苑》卷六有无名氏《踏歌》,与朱敦儒词略同。《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第八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梦粱录》卷三记谢太后生日赐宴,“第八盏御酒,歌板色唱踏歌”。这些踏歌都用于一部乐的结束之前。宋明清,温州民间踏歌也十分盛行,宋徐玑《壬戌二月》诗:“山城二月夜如何? 行处时时听踏歌。”明姜凖《歧海琐谭》卷一○:“儿童结夥踏歌,一唱百应,遇别夥歌者,与之较胜,谓曰撞歌。”清项霁《上元灯词》:“繁弦未断踏歌起,总是人间丰乐声。”

☚ 苏莫遮   合生 ☛
踏歌

踏歌

见宋朱敦儒《樵歌》。与唐人小令《踏歌词》异。《词谱》卷二○、《词律拾遗》卷三俱列此词(宴阕),三叠,八十三字,首叠、次叠各四句四仄韵,末叠六句四仄韵,是所谓“双拽头”体。《词谱》又列别体一种。

☚ 踏月   踏云行 ☛
踏歌

踏歌

一种极其古老而普遍的舞蹈形式舞者每每连臂踏节,同时应节而歌。这种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所绘即连手踏歌的舞蹈场面。《逸士传》所载之尧民击壤,其实也是踏歌。《西京杂记》云,汉代十月十五日灵女庙之祭,“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后汉书·东夷传》:“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南朝时流行“飒沓”,《踏歌》是也。鲍照《白紵舞》:“珠履飒沓纨袖飞”。《梁书》谓北齐胡太后“使宫人联臂蹋足,歌《杨白花》。”大约自唐代始,这类歌舞现象常常被文人墨客称之为“踏歌”。由此既往,以后历代皆如是。这样的《踏歌》,现今仍可在民间随处可见,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种种圈舞、篝火舞,虽然实际风格与意义、应用场合与范围,皆各各有别,但踏地为节、连袂而乐的基本形式却是一样的。置身《踏歌》的火红场景下,诗人雅士不免亦兴致勃发,所以《踏歌》的描写得以大量进入诗词之中。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储光羲《蔷薇篇》:“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蓝采和《踏歌》:“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刘禹锡写《踏歌》的诗句最是脍灸人口,如《纥那曲》:“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踏歌行》:“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等等。

☚ 鸲鹆舞   清商乐舞 ☛

踏歌

 

蓝采和


 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
 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蓝采和,相传为唐末逸士,后世传为八仙之一。据沈汾 《续仙传》记载,蓝采和常衣破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似狂非狂。行则振靴唱。歌词极多,率皆仙意。周游天下。后在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
 根据这些资料推测,蓝采和当是个以乞讨为生的民间艺人。他生性豁达,自己身处不幸,还同情和帮助穷人。人们有时给他一些钱,他 “以长绳穿,拖地行,或散失,亦不回顾。或见贫人,即与之” ( 《续仙传》)。因而受到大众的喜爱,被附会为登仙而去,后又传为八仙之一,为民间传说增添了光彩。
 作为一个乞丐,蓝采和自然不满现实,但他采取的是一种消极斗争的方式,幻想以求仙得道来摆脱自己的悲惨命运。他经常唱的这首《踏歌》,就是通过对流年易失的慨叹和对神仙生活的向往,来寻求一种解脱。
 全诗共10句。前6句说: 蓝采和,踏地振靴唱支歌。人生多短暂,寄托在这世界上的时日又有几何? 青春不驻,红颜不过像三春的桃李树;流年易失,时光快得如投梭。多少古人都亡故了,他们一去不复返; 而当今世人纷纷,比逝去的古人更多。在这几句诗中,蓝采和以设问起,以形象的比喻和工整的对偶作答,又以 “古人”和 “今人” 作对比,把 “人生不永”这一古今诗人唱烂了的主题用通俗的语言,准确鲜明而又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虽则没有什么新意,却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诗的后四句,蓝采和高屋建瓴,以一个超凡脱俗的得道仙人的口气说: 早晨乘鸾凤到了碧霄,晚上见到桑田变成沧海翻浪波。万里长空艳阳高照光明灿烂,那神仙居住的金银宫阙高峻嵯峨。和短暂的人生相比,神仙世界是多么美好。神仙可以乘骑鸾凤飞行天外,俯视人间沧桑之变。长景明晖,金银宫阙,这一切是那么令人神往。蓝采和以 “踏歌”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演唱艺术形式,用通俗的语言,形象地宣传了道教教义,奏出一支人生的“梦幻曲”。它对道教教义的宣传,要比卷帙浩繁、深奥难懂的《道藏》简洁得多,也明快得多,因此也更便于流传,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踏歌

踏歌

一种集体舞,以载歌载舞、踏地为节为特征。自古就有这种歌舞方式,但它最盛于唐代。每逢节庆之夜,赛神之会,在各地“歌场”中都会出现这种歌舞。由于踏歌是一种集体歌舞,节奏整齐鲜明,故它造就了一大.批曲体比较规范的曲调;踏歌要反复歌唱同一曲调,故造成了一调多辞、数辞联章等辞体特征。这种情况是唐代.曲子繁盛,形成依声度词风尚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唐代曲子,例如《缭踏歌》、《队踏子》、《踏阳春》、《踏春阳》、《踏金莲》、《踏鹧鸪》、《竹枝》、《纥那曲》、《踏歌辞》等等就是从踏歌中产生出来的。这些曲子中的一部分后来还演变成了词调。宋代也保留了踏歌风俗。如《宣和书谱》说:“南方风俗,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

☚ 软舞   队舞 ☛

踏歌

踏歌

两人或数人不等手挽手,同时以足踏地打拍子,唱歌为乐。唐宋流行踏歌之戏。《旧唐书·睿宗纪》载:“上元月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续仙传》记唐末逸士蓝采和佯狂,在城市街衢“持大拍板三尺余,常醉《踏歌》,老少皆随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李白《赠汪伦》诗亦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可知自民间乃至宫廷皆以此游戏为乐,乃一时之风。唐宋词写踏歌者很多。唐崔液有《踏歌词》二首。刘辰翁有《金镂曲》词:“陌上踏歌来何暮,收得黄云如土。”

☚ 斗鸡   抛绣球 ☛

踏歌

古代一种歌娱游戏,以足踏地为节奏,手拉手而歌唱。《旧唐书·睿宗纪》:“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可见踏歌者要有数人以上。李白《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之词多见于唐诗,当时似颇流行。


踏歌

在唐代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歌舞风俗。其特点是数十人彼此拉着手,用脚作各种有节奏的舞蹈,反复演唱同一支歌曲。举行踏歌的地方被称为“歌场”。表演的时间通常是各种民间节日。踏歌时,用鼓乐加以伴奏。唐代诗人经常描写到这种歌舞。例如刘禹锡《纥那曲》说:“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又《踏歌行》说:“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此外,顾况《听山鹧鸪》有“踏歌接天晓”的诗句,白居易《咏杨柳枝》有“新声踏《柳枝》”、“歌踏《柳枝》春暗来”的诗句,路德延《小儿》有“齐声踏《采莲》”的诗句,无名氏《轮台》有“相抱聚蹈《轮台》”诗句。踏歌风俗起源很早,但它最盛于唐代。它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它使许多民间歌曲规则化了,并广泛流传开来,成为文人撰写曲子辞的常用曲调。这样的曲调有《竹枝》、《杨柳枝》、《采莲》、《踏歌辞》、《纥那曲》等等。第二、它所使用的反复一调的演唱方法,造成了按同一曲调谱写新词的风尚。唐代文人曲子辞中,有大批作品集中使用了《杨柳枝》、《竹枝》、《浪淘沙》等曲调,一些曲调往往是踏歌曲调。第三,踏歌还造成了“联章”这种歌辞体裁的盛行。联章指的是在同一调名下,按同一主题写许多章法联贯的歌辞。这种体裁也是唐代文人歌辞的常用体裁。

踏歌

歌时手拉手,以足踏地以为节。多为群众集体演唱。晋葛洪《西京杂记》三:“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联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 《宣和书谱》五唐《小字三教经》“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唐李白 《李太白全集》一二《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也作“蹋歌”。

踏歌

古代民间一种歌唱形式,手拉手,两脚踏地为节拍。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声。”

踏地

踏地

跖地 跗蹋 践土
以脚踏地打节拍:踏歌 踏曲 踏节 踏顿 踏蹄 踏谣 蹀步 蹀舞 蹑节
 随着音乐节拍踏足:顿履
踏着月色:踏月
踩踏泥土:蹙尘
踩踏石级:蹑蹬
踩踏山路:登蹑
赤足踏地:
踏着前人的足迹:履迹 履武

☚ 踏地   跺地 ☛

踏歌tà gē

用脚打节拍唱歌。《旧唐书·睿宗纪》:“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纵百寮观之。”

踏歌

一作“打歌”、“跳脚舞”。彝、白、傈僳、拉祜等族的民间舞蹈。跳时拉成圆圈,人数不等,少则两人、四人, 多则四、五十人,甚至上百人均可。每一种舞步有不同的伴奏乐器。多在劳动之余或喜庆节日进行, 是青年男女的一种群众性的娱乐和社交活动。

踏歌

中国古代民间舞蹈。5000多年前已产生。公元前200余年以来,广泛流传于各地民间,盛行不衰。这是一种手拉手脚踏地边歌边舞的自娱性群舞,参加者100人以上。618年后,经加工改造成唐朝宫廷舞蹈。713年元宵节时,皇家在京都安福门外,举行了1000多妇女的踏歌舞会,在60多m高、燃挂着5万盏灯的灯轮下,载歌载舞三天三夜,场面蔚为壮观。674年,传入日本。今日本的“歌”、“盆踊”等便是由踏歌演变而来。20世纪以来,中国南方彝、佤、瑶、纳西等8个少数民族地区,仍跳踏歌。

踏歌

踏歌

古代歌舞。唐代十分盛行。多于节日集会时在夜间月下举行,表演时众人手牵手,以脚踏地为节拍,边歌边舞。踏歌用的曲子有多种,但每次只选一首,如《山鹧鸪》、《纥那曲》、《赤凤凰来》等,配上多段歌词,反复演唱。后由民间传入宫廷。《旧唐书·睿宗纪》: “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唱的曲子就是《赤凤凰来》。唐代诗人对踏歌多有描述,如顾况《听山鹧鸪》:“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踏歌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联袂行。”

☚ 凤凰衔书伎   老胡文康 ☛
踏歌

踏歌

古代歌舞。唐代十分盛行。多于节日集会时在夜间月下举行,表演时众人手牵手,以脚踏地为节拍,边歌边舞。踏歌用的曲子有多种,但每次只选一首,如《山鹧鸪》、《纥那曲》、《赤凤凰来》等,配上多段歌词,反复演唱。后由民间传入宫廷。《旧唐书·睿宗纪》: “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唱的曲子就是《赤凤凰来》。唐代诗人对踏歌多有描述,如顾况《听山鹧鸪》:“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踏歌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联袂行。”

☚ 凤凰衔书伎   老胡文康 ☛

踏歌

中国古代的群众歌舞形式。多于节日集会时众人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有的地方,一直流传至今。

踏歌

踏歌

古代的一种歌舞,源于民间。歌舞者同声而唱,联袂踏地而舞。《西京杂记》载,汉初,后宫嫔妃宫女每逢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祭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至魏晋隋唐,踏歌一直十分流行。

☚ 淫䵷   秦汉乐章 ☛

踏歌ta ge

singing accompanied by stamping of feet,or rhythmic danc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