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趣Cǒu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姓氏考略》云:“趣马氏之号,改为单姓。” (按:“趣”作为姓氏。读音众说纷纭: 《中国姓氏大全》 音qù; 《姓氏词典》 音cù; 《汉语大字典》 音zōu,——其引 《姓氏寻源》 张澍之论云: “趣马氏之后,以官为氏,改为单姓。颜师古 《人表》 注云: ‘趣,音子后反。’”然其注 “趣马”之 “趣”,则音cǒu,莫知所从,姑兼收并蓄。)


趣Cù

《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 《姓氏考略》云: “趣马氏之后,改为单姓。”
或音cǒu、zōu、qù,姑兼收。


趣Qù

现行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沈阳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中国姓氏大全》称:“为趣马氏所改。”
《姓氏考略》音“此殴切”(cōu);《汉语大字典》音zōu;《姓氏词典》则音cù,姑兼收以备考。

1.qū 歸附,向。同“趨”。馬融《長笛賦》:“薄湊會而凌節兮,馳趣期而赴躓。”
2.qù 旨趣,意味。張衡《七辯》:“予雖蒙蔽,不敏指趣。”

趣味,情趣。清黄周星用以说明戏曲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语见《制曲技语》:“制曲之诀,虽尽于‘雅俗共赏’四字,仍可以一字括之,曰‘趣’。古云‘诗有别趣’,曲为诗之流派,且被之弦歌,自当专以趣胜。今人遇情境之可喜者,辄曰:‘有趣!有趣!’则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以感人者。趣非独于诗酒花月中见之,凡属有情,如圣贤豪杰之人,无非趣人;忠孝廉节之事,无非趣事。知此者,可以论曲。”

☚ 那辗   结构 ☛

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其内涵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被人们用新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追求作补充而获得不断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涵盖了“韵”、“味”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属性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因而,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以“趣”为词根而构成的同属“得趣”之美而个性各有不同的审美概念,如旨趣、意趣、情趣、理趣、妙趣、灵趣等等。趣之意蕴历代解说不一。有以“反常合道”为趣者,有以“生气、灵机”为趣者,有以“传神风致”为趣者,亦有以天真直露为趣者;但是,以趣与韵、味相比较,应以生气、灵机,天真直露为得趣之要。如果再进一步分析,趣的内蕴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主体层面,二是客体层面,三是作品层面。从主体层面来说,“趣”起初是泛指人的各种生活感受。如《晋书·王羲之传》:“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后来审美的意味逐渐丰富,就用来指个人的审美素养、审美追求和审美把握的独特方式。《晋书·陶潜传》“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所言之“趣”的审美意蕴还比较笼统。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称“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淡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认为陶诗的审美特征是陶渊明独特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追求的必然产物。缺乏修养,无所追求的人,单从形式上去学是学不来的。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指出:“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者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袁宏道论“趣”,带有鲜明的反礼教、反传统的色彩而追求个性解放,所以强调人的个性的真实、自然和审美把握的充分自由。明焦竑论趣还进而涉及主体驾驭艺术形式的方式、特征。其《刻苏长公外集序》云:“独长公洞览流略于濠上竺乾之趣,贯穿驰骋而得其精微,以故得心应手,落笔于言,坌然溢出。”他强调趣不仅取决于思想见解,审美追求,还体现于主体驾驭语言文字,创造艺术作品的能力和个性。从客体层面来说,趣是指审美主体从审美客体本然具有的某些属性、一定本质中体验到的活泼鲜明、生机内蕴的特殊意味。所谓审美客体不仅包括审美主体之外的一切山川风物、社会事境,而且还包括被作为审美把握对象的人,特别是自我。清史震林《华阳散稿》云:“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灵机之谓也。”“趣”是审美主体从自然性和社会性客体的本质、属性、现象中体味到的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种种意味。中国古代有些善于描摹客体的成功之作,其作品中趣之为理,为事,为情,为景,就很难截然区分了。如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引《冷斋夜话》云:“王摩诘《山中》曰:‘荆谿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舒王《百家衣体》曰:‘相看不忍发,惨淡暮潮平。语罢更携手,月明洲渚生。’此得天趣。”天趣,也就是人所感知到的客体本有的自然之趣。审美主体从客体的本然之性中体验到的生动灵机之趣,并非是纯客观的物性本身,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统一。对于一般人说来它只存在于主观意识,稍纵即逝;只有艺术家才能把它物化为艺术作品,而在艺术作品中的理、事、情、景的天趣、本趣、真趣、自然之趣,也可以说属于作品层面了。趣在作品层面,首先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意蕴、思想、主旨。王逸《楚辞章句序》:“虽未能穷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趣”都较偏重思想主旨、意义、意蕴。后来,“趣”便主要是作为构成艺术作品的审美要素而存在。明高启《独庵集序》:“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清洪亮吉《北江诗话》:“诗文之可传者有五:一曰性,二曰情,三曰气,四曰趣,五曰格。”“趣亦有三,有天趣,有生趣,有别趣。庄漆园、陶彭泽之作,可云有天趣者矣;元道洲、韦苏州亦其次也。东方之《客难》、枚叔之《七发》,以及阮籍《咏怀》、郭璞《游仙》,可云有生趣者矣。《僮约》之作,《头责》之文,以及鲍明远、江文通之涉笔,可云有别趣者矣。”可见,在作品层面上,“趣”之义蕴也包罗甚广,主体的精神、个性、审美取向,艺术方法和作品的形式特征,皆各有其趣,偏重于客体层面的仅为其一而已。《南史·萧引传》:“笔趣翩翩,似鸟之欲飞。”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二:“词从兴生,不傍古事,语趣飞举,无惭彩笔。”“笔趣”,“语趣”,虽然融进了艺术家的个性,但“趣”主要则是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的“生气、灵机”。

☚ 辨味   兴趣 ☛

既指人的情绪,也指事物中含有的韵味。按类有兴趣、情趣、志趣、理趣、禅趣、物趣、风趣等;按境有雅趣、幽趣、野趣、冷趣、清趣、辣趣等; 还有“生人之趣”、“象外之趣”、“高尚趣味”、“得趣”等说法。宋代叶适《跋刘克逊诗》:“怪伟伏平易之中,趣味在言语之外。”

(芳)

☚ 雅   天趣 ☛

趣qù

追随。《大雅·棫朴》一章:“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毛《传》:“趣,趋也。”引申为趋附,追随。郑《笺》:“辟,君也。君王,谓文王也。文王临祭祀,其容济济然敬,左右之诸臣皆促疾于是,谓相助积薪。”朱熹《集传》:“济济辟王,则左右趣之矣。盖德盛而人心归附趣向之也。”

☚ 蕴隆   震 ☛

读音c·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趋玉切,入,烛韵。
❶急;从速。
❷催促。
❸督促。
❹促使。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q·ü(ˋ),为ü韵目,属u—ü韵部。七句切,去,遇韵。
❶趣味;兴味。
❷志趣;兴趣。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q·ü(-),为ü韵目,属u—ü韵部。逡须切,平,虞韵。
❶同“趋”。快走;疾行;跑。
❷同“趋”,趋向。
❸赴;奔往。高诱注:“趣,一作赴。”
❹驱赶。

上一条: 下一条:
{}7005刺。粤语。广东阳江〖〗。木~‖竹~。给锅中添水。客话。广东梅县。罗翙云《客方言・释言》:「以水沃釜曰~。趣当为『洎』。《说文》:『洎,水灌釜也。』《周礼・士师》:『及王盥洎镬水。』注:『洎谓增其沃汁。』」漂亮;美丽。吴语。上海〖〗。小姑娘生得邪气~小姑娘长得非常漂亮。《舞台生活四十年》:「我听见大家都说你的戏唱得真好,喉咙真糯,扮相~来。」上海松江:花园里花七色八样,~尽~绝。上海南汇、宝山罗店。江苏吴江黎里。清光绪二五年《黎里续志》:「言人物之美曰~曰标致。」江苏无锡、苏州。

趣qù

❶意向;志向
 △ 志~。
❷趣味
 △ 乐~。
❸有趣味的
 △ ~闻。
❹姓。

❶趋向:志~︱旨~。
❷有兴味的;兴味:~味︱~事︱~闻︱兴~︱志~︱情~︱意~︱生~︱天~︱风~︱雅~︱佳~︱知~︱识~︱乐(le)~︱妙~︱有~︱没~︱打~︱逗~︱凑~︱妙~横生︱相映成~︱饶有风~。

趣qù

❶ 乐趣,兴味:情趣│妙趣横生。
❷ 有趣味的:趣闻。
❸ 志向,取向:志趣。
❹ 姓。

趣qu

趣剧 趣事 趣味 趣闻 趣向 凑趣儿 打趣 逗趣儿 风趣乐趣 没趣 情趣 生趣 识趣 天趣 兴趣 雅趣1 意趣 幽趣有趣 知趣 旨趣 志趣 趣味无穷 趣味相投 妙趣横生 理趣不凡情趣相投 饶有风趣 涉笔成趣 相映成趣 自讨没趣

趣qù

❶(~儿)兴趣;趣味:这个顽意虽好,人少了没~。(六三·1489)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儿。(五四·1266)
❷ (~儿)指味道: 那是暹罗国进贡来的(茶叶)。我尝着也没什么~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二五·571)
❸取笑; 打趣:黛玉自悔失言,原是~宝玉的,就忘了~着彩云,自悔不及。(六二·1464)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他~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六三·1495)


趣qù

趣qù

〖名词〗
志趣,兴趣(2)。《报任安书》:用之所趣异也。——这是因为他们对死的志趣不同呀。《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没而常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时间久了,自然会有兴趣;门虽然有,可是常常关着。《辨奸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可是他阴险狠毒,和一般人有不同的志趣。

趣qù

❶ 意向,旨意。《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史记·李斯列传》:“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以为高。”
❷ 志趣,情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陶潜《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门虽设而常关。”
另见89页cù、506页qū。


趣qū

❶ 同“趋”。疾行,快步走。《战国策·秦策五》:“遇司空马门,~甚疾。”《韩非子·扬权》:“腓大于股,难以~走。”(腓féi:小腿肚。)特指礼节性的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吕氏春秋·直谏》:“葆申~出。”
❷ 同“趋”。奔赴,归向。《吕氏春秋·为欲》:“犯白刃,冒流矢,~水火,不敢却也。”《韩非子·五蠹》:“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之民少而名卑,以寡~本务而趋末作。”
❸ 通“取”。录用。《韩非子·五蠹》:“法~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法:指法之所非。趣:指君之所取。上:指上之所养。下:指吏之所诛。)
另见89页cù、508页qù。


趣cù

同“促”。❶ 督促,催促。《吕氏春秋·音律》:“~农收聚,无敢懈怠,以多为务。”《史记·滑稽列传》:“巫妪何久也?弟子~之。”
❷ 急速,赶快。《吕氏春秋·高义》:“令弟子~驾,辞而行。”《史记·项羽本纪》:“若不~降汉,汉今虏若。”(若:你们。)
另见506页qū、508页qù。

*

C8A4
(一)qu❶趣味;兴味;意味:这部电影很有~/桃红柳绿,相映成~/自讨没~。
❷有趣味的:~闻/~事。
❸志趣;好尚:少有高~/异~。
❹旨意;旨趣:高山流水之作,你我难解其~。
❺〈文〉快步走(见《说文解字》)。
❻〈文〉赶上:故利在自惜,不在势居街衢;富在俭力~时,不在岁司羽鸠也(《盐铁论》)。
(二)cu〈文〉❶督促;催促:~山人断伐,具械器;~菹人薪雚苇,足蓄积(《管子》)。
❷〈文〉副词。赶快;急;急于(见《词诠》)。
(三)qu〈文〉❶向;趋向;奔往(见《集韵》)。
❷驱赶。

趋向

趋向

趋 归(归于;归趋) 走 势(势头) 趣 动向 皈向 样子
趋向或取舍:趣舍 趋舍
表示动作的趋向:来(我~拿) 上(赶~) 下(坐~) 往(~南走) 向(~东流;天天~上)
事物发展的趋向或势头:理势
事物发展的主要趋向:主流
形势发展的方向:锋头
时势变化的趋向:风向
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大势所趋 百川归海 百川汇海 百川朝海 百川赴海 百川灌河 百川注海
发展变化的趋向:命运(国家~)
趋向于:趋于
趋向于这方面:归向 属意(天下~)
趋于文雅:雅化
不同的趋向:歧趋
趋向不同:殊趋 别趣 别致
志趣、趋向各异:集苑集枯
背弃邪念,趋向正道:背邪向正
(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趋向)

☚ 趋势   倾向 ☛

志趣

志趣

趣(趣造) 品致 志致
志趣和器量:思量
志趣和性格:意气
风格志趣:风趣 风志
怀抱,志趣:风情
识见志趣:识趣
感情志趣:情志
 超凡出世的情志:道味
隐逸者的志趣:鸥梦
赏玩山水的志趣:山水意
正直的志趣:端志
坚贞的志趣:贞趣
远大的志趣:弘致 青云意
 高远的志趣:远趣 青霞志
高雅的志趣:高趣
不同的志趣:异趋
有相同的志趣或主张:同调
志向和兴趣很不平凡:志趣不常 志趣不凡
志趣相同:道合 同声 同心
 朋友志趣相同:嘤鸣 同声气求
 志趣、抱负相同:齐志
气味相投,志趣相合:沆瀣一襟
志趣不同:殊务
 志趣、识见不同:鴳鹏 
志趣和主张各不相同:趋舍异路
(志向和兴趣:志趣)

另见:兴趣

☚ 立定志愿   有志向 ☛

旨趣

旨趣

趣(趣味;体趣) 意趋
诗的指归、旨趣:诗归
诗文旨趣深远:玄远
音乐所表现的旨趣:音指
风格旨趣:风旨
寄托的旨趣:托旨
议论的旨趣:论旨
共同的旨趣:通趣
恬淡自然的旨趣:陶篱
主要的旨趣、意思:要旨
深远的旨趣:渊旨
精深的旨趣:渊致
奥妙的旨趣:玄致
微奥的旨趣:幽兴
深微的旨趣:细趣
(主要目的和意图:旨趣)

另见:目的 意义 兴趣 意味 趣味 意图

☚ 乐趣   深奥 ☛

催促

催促

促(敦促) 趱(~马向前) 迫(迫促) 趣(敦趣;催趣) 钉 速 趋 赶碌 逼赶 催并 摧迸 摧逼
表示催促:快些 快点
催促赶路:促趱
催促出发:催发
旧时定期宴客,临期主人再次催客赴宴:催请
催人早死:催命
督责催促:儹催
 监督催促:监趣
饬令催促:饬催
再三催促:千呼万唤 万唤千呼
催迫,催促:迫催 迫蹙
逼迫催促:逼促 迫趣
敦促并请求:促请 敦请
紧紧地催促:逼命
用尽办法催促:紧打慢敲
极力地催促追赶:催天赶地
(促使别人赶快行动:催促)

另见:督促 促进 促成

☚ 鞭策   改革 ☛

急于

急于

趣(~驾)
急于做某事:猴急
急于取得成效:急功近效
做事急于求成:急于事功
急着要取得成功:急于求成
 办事急于求成:说起风就是雨
 做事急于求成,欲速不达:进锐退速
急于改革或进取:急进(~派) 激进(~派;勇猛~)
(迫切希望某事马上实现:急于)

☚ 急促   匆忙 ☛

兴趣

兴趣

趣 劲 兴(兴味;兴致;兴头) 情趣
对事物的兴趣:胃脘
对事物的兴趣或欲望:胃口
想做某件事的兴趣:心思
幽雅的兴味:幽兴
浓厚的兴趣:瘾头 豪兴 狂兴
兴趣得到尽量满足:尽兴(~而归) 足兴
痛快,尽兴:噪脾
还没有完全尽兴:意犹未尽
帮助人增加兴趣:助兴 娱侑
人们互相助兴:人扶人兴
(喜好的情绪:兴趣)

另见:趣味 情趣 吸引 喜好 爱好 关心

☚ 兴趣   有兴趣 ☛

督促

督促

督(督切;督催;督趣) 敦 课(课工;课督;课笃) 趣(趣督)策 鞭(鞭策;鞭辟) 击叩 击扣
督促前进:督进
督促造就:监就
教育督促儿子读书:课儿 课子
 母督子勤学:断织
督促僮仆:课僮
督促耕作:课耕
督促劝酒:监劝
暗示、督促:讽厉 讽励
检查督促:校督 检促
指挥督促:指督
教导督促:教督
劝勉督促:劝督
催促,督促:催督
催赶,督促:催趱
严加督促:肃督
 严限督促:煎督
严格督促能力差的人,使之刻苦努力,勤奋不息:鞭驽策蹇
(监督催促:督促)

另见:监视 监察 督促 催促 驱赶

☚ 督促   监督 ☛

趣qū;qù;cù

(一)逡须切,平虞。趋赴,趋向。《诗·大雅·棫朴》:“济济群王,左右~之。”
(二) 七句切,去遇。
❶旨趣,意向。《晋书·隐逸传》:“但识琴中~,何劳弦上声。”
❷兴趣,乐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门虽设而常关。”
(三) 趋玉切,入烛。通“促”。催促。《史记·陈涉世家》:“~赵兵亟入关。”

〖趣〗

(一)粵 ceoi1〔催〕普 qū

通「趨」,趨向,奔赴,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趨」。許慎《說文解字》:「〜,疾也。」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百里而〜利者蹶上將。」(急行軍百里,並與敵人爭利,有可能損失上將。)

(二)粵 cuk1〔促〕普 cù

❶ 通「促」,催促,督促,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促」。《史記.陳涉世家》:「〜趙兵亟入關。」(亟【粵 gik1〔激〕普 jí】:急切。)
❷ 通「促」,副詞,趕緊,急忙,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促」。《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為我語。」

(三)粵 ceoi2〔取〕普 qǔ

通「取」,取得,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取」。王羲之《蘭亭集序》:「雖〜舍萬殊。」(愛好各有不同。)

(四)粵 ceoi3〔翠〕普 qù

❶ 旨趣,意向。《列子.湯問》:「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鍾子期:楚國樵夫。輒【粵 zip3〔接〕普 zhé】:總是。窮:盡得。)
❷ 樂趣,情趣。柳宗元《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意有所極,夢亦同〜。」(極:美好的境界。)

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泛指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艺术家按照自己主观的趣,把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加以改造、提炼,从而形成作品中的趣,成为作品中能激起人们美感的一种属性。

趣qù

❶趋向。如:志趣, 旨趣。
❷兴味,趣味。如:有趣,相映成趣。
❸有兴味的。如:趣闻,趣事。

趣cu

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迅疾,相当于“赶快”“快”等。如:❶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史记·项羽本纪》“趣”句:你不赶快投降汉王,汉王就要俘虏你,你不是汉王的对手。)
❷韩厥告赵朔趣亡,赵朔不肯。(《新序·节士上》“趣”句:韩厥告诉赵朔赶快逃走,赵朔不肯。)
❸腓(fei)大于股,难以趣走。(《韩非子·杨权》“趣”句:腿肚子比大腿粗,就很难快跑。)

☚ 此   大 ☛

趣qù

Ⅰ ❶ (趣味; 兴味) interest; delight: 有 ~ interesting; delightful; amusing; 自讨没 ~ ask for a snub
❷ (志趣) bent; purport: 本书旨 ~ the purport of the book; 志 ~ aspirations and interests; bent; 异 ~ different inclination [bent] Ⅱ  (有趣味的) interesting: ~ 事 an interesting episode
◆趣话 witty remark; witticism; wisecrack; 趣剧 farce;
趣事 fun; 趣谈 farce; 趣味 interest; delight; taste; liking; preference; 趣味盎然 full of interest; 趣味索然 dry as dust; insipid; 趣味无穷 be of infinite interest; afford the greatest delight; be fascinating; 趣味相投 be congenial to one's tastes; 趣闻 interesting news

趣 (qù) 读趋 (qū)

【趣】走,走向。
例1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太素·卷八·经脉之一》)
译文 足少阴肾经脉起于足小趾下,呈斜线走向足心,出行于舟骨粗隆下,循行至内踝后,分支下行进入足跟部,由足跟复向上至内踝后,经小腿内侧出行于腘窝内侧,向上循行至股内侧后缘,直贯脊柱,会聚于本经肾脏,向下联络膀胱。
例2 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张介宾 《类经》序)
译文 务使后来学医的人一目了然,能遵循指示的捷径走,由浅入深,彻底了解学术渊源,这才不致延误自己贻误别人,都成为医术最好的医生。
例3 顾以有论无方,世之好读 《汤头歌》,趣捷径者,多恶其迂远,不取其书。(周学海 《新刻病源候论》序)
译文 只是因为 《诸病源候论》载有理论没有载方药,所以社会上一些喜欢读 《汤头歌诀》,走捷径的人,多嫌它迂阔难通,不采用这本书。
【趣】引申为趋向。
例1 腹满转痛来趣少腹,为欲自下利也。(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腹满第七》)
译文 病人腹中胀闷,如果邪气下传进入少腹而疼痛,这是将变成泄泻的先驱症状。
例2 凡医者不看 《内经》,不求病源,忘意病症,又执其气,此皆背本趣末之务,其误多少,宜慎思之。(罗天益 《卫生宝鉴》)
译文 一般医生不读 《内经》,治病不找寻病因,胡乱猜测病症,又脾气固执,这都是违背本源而走极端的搞法,将会误诊误治多少人,医生应当慎重思考这个问题。
例3 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其性趣下,清而且重。(李时珍 《本草纲目·卷五·水部·阿井泉》)
译文 山东省东阿县是济水经过的地方,当地人们汲取井水煮驴皮成胶,叫做阿胶。阿胶性能向下,其气清而质重。
【趣】引申为趋奉。
夫竭财以趣僧,破产以趣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者,何邪? (范缜《神灭论》)
译文 耗竭资财来趋奉和尚,破产来趋奉佛祖,却不救济亲戚的困难,不同情贫困人,这是为什么呢?
趣同趋(趍)。《诗·大雅·棫朴》: “左右趣之。”《晏子春秋·内篇》、《春秋繁露·郊祀》、《贾子·连语·容经》引《诗》 “趣” 皆作趋。《管子·四称》: “唯趣人诏。” 《墨子·杂守》: “令行其趣。”于鬯案: “趣读为趋。趋、趣二字,声义俱近,古书通用,不烦举证。”(《香草续校书》) 《韩非子·五蠹》: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本务而寡末作。”《吕氏春秋·直谏》: “葆申趣出。” 《诸宫旧事》引趣作趋,《说苑·正谏》 同。《战国策·齐策一》: “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元吴师道 《补正》: “趣即趋。”《史记·孙膑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汉书·贾谊传》: “趣中肆夏。”颜师古注: “趣读曰趋。趋,疾步也。” 《说文解字·叙》: “初有隶书,以趣简约,而古文由此绝矣。” 《说苑 ·建本》: “趣走进退。”《水经注·阴沟水》: “径趣广乡道。”《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世充不敢入东都,北趣河阳。”《玉篇·走部》:“趣,趋也。”
《说文·走部》: “趣,疾也。”承培元 《广说文答问疏证》:“趣,疾走也。凡言走之疾速者,皆以趣为正字。”趣的本义是疾走,引申为趋向。《易 ·系辞下》: “变通者,趣时者也。”孔颖达疏: “趋向于时也。”引申为趋奉。《后汉书·蔡邕传》: “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
趋同趣。《周礼·秋官 ·朝士》: “趋且辟。” 《释文》: “趋,本又作趣,同。”《礼记·玉藻》: “趋以采齐。”《释文》: “趋,七须反,本又作趣。”《庄子·外物》: “脩上而趋下。” 《太平御览》引趋作趣。《孟子·告子下》: “其趋一也。”《说苑》趋作趣。《韩诗外传》二: “于是伊尹接履而趋。” 《新序 ·节士》趋作趣 《列子·杨朱》: “趋走不足以逃利害。” 《释文》趋作趣。《淮南子·泰族》: “废公趋私。”《文子·上礼》趋作趣。
《说文·走部》: “趋,走也。”本义是快步走。引申为趋向。《孙子兵法·虚实》: “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引申为趋奉。《三国志·魏书·董昭传上》: “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而以趋势游利为先。”
古音趣、趋皆属清母侯部,古同音,通于 “走”义。

☚ 平   胜 ☛

趣 (qù) 读取 (qǔ)

【趣】进取。
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淮南子·精神训》)
译文 是进取还是停滞不前,心中惑乱无主,会使人的行为放荡越轨。
【趣】治疗。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趣之以时。(《太素·卷十四·四时脉诊》)
译文 脉弱而滑,这是有胃气的象征,可以说出现这种脉象的病人是容易治疗的,应根据时令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趣通取。《庄子·天地》: “趣舍滑心。” 《辅行记》一七引趣作取。《庄子·天下篇》: “趣物而不两。”于鬯按: “趣当为取。” (《香草续校书》) 《韩非子·五蠹》: “法趣上下。”王力注:“趣通取。” (《古代汉语》第一册) 《史记·李斯列传》: “异趣以为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趣作取。《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后生进趣,不由典谟。” 《老子·四十八章》河上公注:“取,治也。”
取通趣。《韩非子·内储说上》: “取庸作者进美羹。”于鬯说: “取读为趣。” (《香草续校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异取以为高。” 《史记·李斯列传》取作趣。《史记·灌婴传》: “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索隐》: “取又音趣。”《释名·释言语》: “取,趣也。”《汉书·酷吏传》: “ (义纵) 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颜师古注: “取音趣。”《古乐府·孤儿行》: “行取殿下堂。”
“趣舍”一词,古属固定词组,意为进取与停滞不前。《庄子·齐物论》郭象注: “万物万情,趣舍不同。” 《释文》: “趣字或作取。”《汉书·司马迁传》: “趣舍异路。”颜师古注: “趣,所向也; 舍,所废也。”
“趣舍”又作取舍。引申有攻取与固守义。《韩非子·显学》:“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吕氏春秋 ·振乱》: “攻伐之与固守一实也,而取舍人异。”高诱注: “攻伐欲破人,救守欲全人,故曰取舍人异。”《汉书·叙传·答宾戏》: “取舍者,昔人之上务。”颜师古注引刘德曰: “取者,施以道德; 舍者,守静无为也。”《汉书·王吉传》: “言其取舍同也。”颜师古注: “取,进趣也; 舍,止息也。” “进趣” 即进取。《管子·侈靡》: “避世之道,不可以进取。”
又作趋舍。《韩非子 ·解老》: “人无智愚,莫不有趋舍。”《汉书·王襃传》: “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颜师古注: “趋读曰趣。”
古音趣、取皆属清母侯部。

☚ 请   伸 ☛

bent

趣qù

闻轶事

❷ 得忘形|风横生|妙横生|情横生|情相投|逸横生

❸ 佚事闻|逸事

❹ 方圆殊|饶有风|日涉成|涉笔成|相映成|幽情雅|知情识|知音识|自讨没

趣qù

(15画)

【提示】走,7画,上面是土,下面是龰。 耳, 位于字或部件的左边时,末笔的横改提; 中间的两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取和走的末笔都是捺,为避重捺,取的末笔捺改点。

*趣qù

15画 走部 
(1) 意向: 志~|旨~|异~。
(2) 兴味: ~味|有~|兴~|相映成~。

趣()


𨟭侯少子簋, 殷周金文集成4152,春秋
(𨟭)𥎦(侯)少子𥝹乙(考孫)丕巨(合)趣(取)吉金。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毁室—昭王與龔之𦞠6, 戰國
𦞠(脽)介趣(趨)君王。

居延新簡EPT57.108A,西漢
候史廣德坐不循行部、塗亭,趣具諸當所具者,各如府都吏舉。

王基墓誌,北魏
任性超遥,有毛關雅量; 傲然獨足,齊鴻遥神趣。

元彦墓誌,北魏
逍遥逸趣,散誕莊周。

三十五佛名,北齊
或墮地獄傍生鬼趣,或生邊地及彌戾車。

李元墓誌,隋
或出或處,牆東大隱之趣; 一篇一什,淮南小山之旨。

屈突通墓誌,唐
加以春臺命賞,極煙霞之趣;秋壑攜友,窮巖穴之情。

郭寵墓誌,隋
高蹈白屋之蹤,遠□黄冠之趣。

張軫墓誌,唐
内求三藏之實,外綜六經之微,蹈其玄扄,得其深趣。
《説文》: “趣,疾也。从走取聲。”
古代“趣”與 “趨”相通,如 《史記·孫子吴起列傳》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趣味義當爲後起。催促快辦的意思,先秦多用“趣” (cù),後來更多用“促”。
𨟭侯少子簋“趣”讀爲 “取”。

☚ 赴   超 ☛

趣qù

春秋以来的形声字。从走,取声。本快走、疾速义。与趋字音义通。引申指趋向。如:志趣|旨趣。再引申为兴味,使人感到愉快。如:有趣|趣味|没趣|趣事。组词如:兴趣。

趣★常◎常


形声,从走,取声,本义读qù,奔赴,急速地到某一目的地去,引申为意向、旨趣、兴趣等;又读cù,假借为急促、催促,与“促”同。
【辨析】
趣/趋 这两个字音义相近,是同源字。区别在于:“趋”指一般的快走,“趣”指有目的的奔往。

〈动〉通“趋”。小步快走。
《醒》七三: 调羹~到跟前,望着薛三省娘子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