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超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超诣chāo yì卓越的造诣。羊士谔《郡斋读经》:圆寂期超诣,凋残幸已苏。杜甫《夜听许十损诵诗而有作》:紫燕自超诣,翠鲛谁剪剔。 超诣 超诣古代诗学概念。谓高远超迈了无俗韵的诗学境界。超诣可指超乎流常的品性,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駮谁剪剔?”唐司空图《诗品·超诣》则引入诗歌美学领域:“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稀。”其中“白云”、“清风”、“乱山乔木、碧苔芳晖”等象喻都体现了“超诣”的离俗去尘、超乎寻常之品格。司空图还指出“超诣”之不着形迹、不可力求的特征,它无关于神灵机微,“远引若至,犹言似可摹仿,临之已非,犹言究竟不象”(孙联奎《诗品臆说》)。这种理论,大概是受庄子思想的启发。正如《庄子·田子方》所说,“至人”与道真同体,而“游心于物之初”,这是一种“至乐至美”的境界。而境界不是从劳心苦力的锻炼获得的,而是平时艺术实践日积月累后的自然感悟。因此“超诣”是一浑成高妙的境界,口诵心思,犹如“大音希声”,难以细辨言表。从字面讲,“超诣”可泛义地释为“造诣能超越寻常”(同上),但从上举杜甫诗中所涉及的陶渊明、谢灵运来看,“超诣”偏重高远脱俗的一路。清代方东树评王维诗:“只是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蒙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采,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昭昧詹言》)所论虽重在诗的意象呈现而不是诗的整体境界,但其“超远”与司空图“超诣”涵义实有相通之处。 ☚ 妙在含糊 旷达 ☛ 超诣 超诣造诣超妙、空灵微茫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是司空图在《诗品》中多次指出的通过神妙的“情晤”所达到的“韵外之致。”杨振纲《诗品解》 引 《皋兰课业本原解》:“超诣,谓其造诣能超越寻常也。”《诗品·超诣》:“远引若至,临之己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都说的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他在《与极浦书》中说得更为清楚:“戴容州云,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韵外之致”,不同于直接描绘的对象本身,而是在直接描绘的艺术形象之外,还存在着某种值得寻味、足以引起联想的东西。那种能引起“象外象”、“景外景”的具有“韵外之致”的作品,能够给人以更多的美的享受,诱使人们驰骋想象,体会笔墨之外的意趣韵味。一般说来,这样的作品就具备着超诣的风格,它恬淡、清幽,富有哲理的寓意。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王维的一些诗作,妙绝天成,清幽绝俗,最能体现超诣的风格特色。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超妙自然,造诣空灵,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 悲慨 飘逸 ☛ 脱俗 脱俗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俗:超尘拔俗 超尘出俗 绝尘拔俗 ☚ 不俗 超逸 ☛ 玄妙 玄妙深奥微妙 ☚ 奇妙 巧妙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