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起居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起居注 原文 贞观中,太宗谓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1,记何事? 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检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2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刘洎3进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选自《大唐新语》 注释 1.起居注:皇帝的言行录。 2.躬:亲自。 3.刘洎:人名,唐初的大臣。 释义 起居注 史官撰写的皇帝言行录。采取编年体的形式,逐日逐月加以记载。“起居注”起源甚早,《汉书·艺文志》: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 《春秋》,言为 《尚书》。” 这可以看作是 “起居注”的滥觞。据 《隋书·经籍志》,名符其实的 “起居注” 始于西汉武帝,时有《禁中起居注》,东汉明德马皇后撰有 《明帝起居注》,《隋书》 又说: “汉时起居似在宫中,为女史之职。” 魏晋以后,“起居注”改由著作郎执笔。到北魏时,始正式设专官,称 “起居注令史”,负责撰写 “起居注”。后代沿袭了这一制度,历朝皇帝都设有专官来记录皇帝日常的言行。“起居注”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但却是最原始的史料,皇帝驾崩之后,就由史馆根据其“起居注” 编纂成 “实录”,“实录”成书后,“起居注” 也就被焚毁,故历代的 “起居注” 后世皆见不到。即使在当时,“起居注”也是 “绝密档案”,甚至连皇帝本人也不能亲睹。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保证 “起居注” 的真实性。据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曾对负责撰写 “起居注” 的褚遂良说: “卿犹知 ‘起居注’,所书可得而观乎?”褚遂良当即拒绝: “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唐太宗又问: “朕有不善,卿亦记之耶?” 褚遂良回答: “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宋代以后,“起居注”得让皇帝本人过目,史官忌讳也越来越多,不敢有闻必录,而只采录敕旨,虚应故事,“起居注” 的真实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起居注官名,掌修起居注。魏晋及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隋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定设起居注二人,至万历年间又命翰林院兼摄。清康熙时设日讲起居注官,属翰林院,于词臣中择才品优长者兼之。参见《通典·职官三》、《续通典·职官》。 各种用途的文章 各种用途的文章以颂扬为宗旨的诗文:颂 ☚ 各种文章 各种程度的文章 ☛ 记录2 记录2录(书~;箸~;附~) 载(载录) 另见:文字2 ☚ 记录2 记载2 ☛ 起居注中国古代帝王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后设著作郎、起居舍人、起居郎等职,类案侍从,凡帝王赦宥、礼乐、赏罚、祭祀宴享、群臣进对、临幸引见、气候符瑞、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均按日记载。元以后记载趋简。惯例帝王本人不得翻阅。 起居注见《起居》条。 起居注中国古代帝王言行录。据传, 自周起,左史记帝王之言,右史记帝王之行。汉武帝时有《禁中起居注》,东汉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 则两汉时起居注似为宫中女史之职。三国魏起,著作郎兼掌起居注。北魏设起居令史掌之。隋设起居舍人、内史舍人掌之。唐又于门下省增设起居舍人,与起居郎等共掌之。元代为给事中兼掌。明初则专设起居注掌之。清代以被选入宫讲经史的翰林、詹事兼任。唐、宋史编撰起居注最详,是撰写正史的重要依据之一。元、明后制度虽存,但渐趋简略, 资料价值稍逊。清唐熙九年(1670),正式设起居注馆。五十七年(1718),裁。雍正元年(1723),复设,遂为定制。记注体例,有严格规定:先载起居,次谕旨,次题奏,次引见官员。并由翰、詹日讲官,掌记注之事。另有《内起居注》,载皇帝在宫内祭祀、行礼、问安等项活动,其记注出自内监之手。现存清朝《起居注》自康熙十年(1671)九月至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中间有所缺佚,分散北京和台北二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