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散文篇名。选自《战国策·赵策二》。题目是后人所加。宋鲍彪说:“拓地开边,非有国之所先也。不得已而有攘却之事,严兵而已。兵严而士用命,虽不胡服,其无成功?如其不然,虽易服变古,何救于败哉?《孟子》曰:‘行一不义而得天下,不为也。’武灵之志,欲得中山、胡地而已,遂举国而夷,甚矣其不权于轻重大小之差也!且其所称反古之说,皆钩金一舆羽之类,古所谓以辩言乱旧政者也,何足取哉?而史无讥,胡备论之。”(上海古籍社《战国策》汇注引)今人翦伯赞《内蒙访古》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分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卷三,指出赵武灵王变法改制之动机有三:“当其时赵国之东北方为中山国,北为代国,均为白狄之国。而赵国之腹地上党及吕梁山一带尚为赤狄之族所蟠据,常为腹心之患……中山国仍雄据东北为赵侧背之患,故武灵王决定肃清边境之狄以扩张国土。欲北伐戎狄而弛驱于荒寒之郊,自必须变更服制,学习骑射,始能以适应,此为赵武灵王变法改制动机之一”;“武灵王初即位,年事尚幼,一切由大臣肥义主持,但武灵王自幼即熟闻秦变法致强之事。武灵王八年,赵与楚韩魏燕再合纵,五国联军伐秦,战于函谷关,联军惨败。次年赵与韩魏再攻秦,复为秦所败,赵兵被杀八万人,割西部、中阳两地以和。此后赵屡败于秦。于是武灵王翻然领悟于秦之强盛,与合纵联军之不可恃,只有自图强盛,始能长保此基业。此为武灵王变法改制动机之二”;“秦据有关中地区河山之险,诸侯欲由东方进攻,扼于地形实无可能。只有西出榆中以拊咸阳之背,为攻秦惟一道路。但此地目下为戎狄所据,势非先取得此地,然后再为策划攻秦之事。欲西取榆中,势必北并中山、云中、九原,将戎狄驱逐于大漠之北,始可免后顾之忧。因之必须变法易服,学骑射,方能与胡骑驰逐于荒寒之野。此为武灵王变法改制动机之三。”并在“申论”中论述道:“武灵王具雄图之大志,豪迈之气质,识见高远,毅力宏伟,诚为战国时代杰出之君主。观其抗秦之规画,先变法易服,教民骑射,以之驱逐戎狄;扩地西至榆中,以造成战略上对秦都咸阳成包围之势;且躬自冒险进入秦地,观其山川地形,交通阨塞,以为日后行军用兵之资;最后感到赵国军力不足,乃会楼烦王而致其兵,此种深谋远虑之弘大计划,武灵王怀之十余年,似未常一吐露于其大臣亲信之前,武灵王诚可谓思虑缜密,智勇兼备者矣!乃以处内不周,造成内变,反为智识浅短之徒之如公子李兑之所困,致功败垂成,良可惜也。然自武灵王教民胡服骑射以后,赵兵益强,以后卒为秦兵之劲敌。迨至秦赵长平之战赵卒被歼后,秦始能席卷天下。则武灵王教民之余绪,犹有砥柱中原之功也。”此文记述赵武灵王为了抗御游牧部族侵扰和提高对抗强秦进攻的力量,于公元前三0七年对赵国的军事实行改革,命令部队采用胡人服饰,弃宽袍大袖而改穿短装,训练骑马射箭的作战技术这一史实。当时,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之后,便立即遭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对,赵武灵王力排众议,提出了“理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等进步历史观点,突出表现了他敢于冲破传统束缚,发愤图强的精神面貌,全文通过君臣辩论,着意刻画了赵武灵王这个有远见的政治家的形象。他成竹在胸,严正不苟,坚持贯彻胡服骑射的决策;同时,又从容大度,不骄不躁,善于通过事实耐心说服反对变革的保守势力,从而达到了排除干扰、争得支持的目的,保证了变革的顺利实施。语言方面,大量采用对偶句式,锋利流畅,琅琅可诵,气势逼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雄辩力。


古代文学作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赵武灵王继位以来,国势尚弱,连年受秦、齐等国侵扰,而北取中山、代地的愿望一直不能实现。
 十五年(公元前311年)春,发兵攻中山,登城楼北望代地,又上黄华山向西观看,心中无限感慨。赵国,北有中山、燕、代,东邻东胡、齐国,西接楼烦、胡林和强秦,南交魏、韩之境,是个四面受敌的国家。增强军事力量,培养百姓尚武好勇、能征惯战的气质,则退可以保卫国土,进可以扩展疆域。西胡北狄之民擅长驰马射箭、舞刀弄枪。而我中原古国,一向身着长袖宽腰的长袍,这对教习民众骑射征战的武功,极不相宜,理应革除。然而,改变习俗民风,决非轻而易举的。一要说服,取得支持;二要带头,坚决实行。
 于是,武灵王先与谋臣楼缓商议,又同先朝老臣肥义讨论。说明自己要教民胡服骑射的打算,分析了增强军事实力而完成先君遗志的功效。楼、肥二人都赞同变革,并请国君下定决心,不要因世俗的非议而动摇。于是,武灵王定下了全国上下改穿胡服的决策。
 国君率先,固然必要,但王室贵族一齐行动,就更有号召力。武灵王特意派人去告诉公子成。说自己决定带头穿着胡服前往庄重的朝廷召见群臣,要叔父也照办。并说明家事听亲而国事听君。施德行善应从百姓开始,而实施政令要由贵族率先,方可取信于天下。不料,公子成反对,说中国是洋洋礼义之邦,只有蛮夷学华夏,岂有中原之国效胡、狄? 于是,武灵王又亲自登门请求他同意,向他说明教民习武尚勇,才能抵御秦、燕、韩和三胡入侵的道理,并引证了当年赵简子保卫晋阳、上党和赵襄子并戎族、取代地、攘三胡的赫赫武功。告诫叔父不能顺从习俗而违背了先君的遗训。公子成这才领悟,赞同次日也穿着胡服上朝。于是,武灵王向全国颁布胡服令,教练百姓骑射习武。
 从此,赵国兵强民勇,国力大振。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武灵王率师北伐中山,直捣腹地;西略胡林,胡王献马。一时,威震四邻,派使者安抚韩、魏、楚、齐、秦国。至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武灵王灭中山国,使强胡各族归从,北路畅通。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历史大事 - 可可诗词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一项使赵国强大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位国君,名雍,谥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在位。赵国因地处北边,与游牧部落接壤。赵武灵王即位后厉行改革,奋发图强。公元前302年,赵武灵不顾天下之议,改革军事,实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开始培训骑兵军官。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赵武灵王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充实到骑兵队伍中。同时,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以增强军事力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改革军威大振,国势强盛。赵国图灭中山,北略胡地。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大举进攻中山,攻占了许多城市,中山献4邑求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对于当时赵国乃至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立幼子何为王,就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号“主父”。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率将士灭了中山,破林胡、楼烦,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黄河两岸之地,扩地北至燕代,西到云中、九原,国势大盛。又在阴山筑长城以抵御匈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齐秦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