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chìjiǎo yīshēng六七十年代中,我国农村中出现的一面参加劳动,一面为社员防病治病的医务工作人员。例如:“他说,我们赤脚医生背起药箱当医生,拿起锄头当农民。”(《人民日报》1975.3.11)“赤脚医生是毛主席亲自批示的名字,这个名字把实质问题提出来了。这就是赤脚医生必须坚持参加农业集体生产劳动,参加集体分配,不脱离生产。”(《人民日报》1977.4.9) 1985年1月,卫生部决定不再使用这一名称。凡经考核达到医士水平的,称为“乡村医生”;未达到医士水平的,称为“卫生员”。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chìjiǎo yīshēng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的亦农亦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因他们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持农业户口,平时也像农民一样赤脚下地劳动,故称。 ❍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受到农民兄弟的欢迎。
相关链接 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的“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1968年9月,《红旗》杂志发表《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随后,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称呼遂传得很广。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 “赤脚医生”这一称呼逐渐消失。2004年1月1日起实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要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至此,“赤脚医生”的历史结束了。☚ 赤脚律师 赤字率 ☛ 赤脚医生中国农村中具有一定医疗卫生知识的不脱产卫生人员。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一边防病治病。对改变农村缺医少药与卫生状况起了积极作用。卫生部现已停用“赤脚医生”名称。今后经考试达到相当医士水平者,称为乡村医生,否则,称卫生员。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中国农村最基层一级卫生组织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男女农民经过业务培训和考核,当具有初级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后,担负赤脚医生工作。以后通过进修,逐步提高水平,经考核达到相当中专水平时,授予乡村医生职称。 赤脚医生是中国的一项创举。早在建国初期,各地就培训了农村的卫生员、接生员。1956年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办了保健站,在其中工作的卫生人员称保健员。1958年兴办人民公社后,开始有生产大队的建制,当时为适应集体生产和集体保健的需要,生产大队建立了保健站,配备了保健员。1964年,开始培训 “半农半医”。1968年9月,改名为赤脚医生。因为这些人员既是农民,参加生产劳动,又是医生,为群众防病治病,亦农亦医。从此生产大队的保健员或 “半农半医”,统称为赤脚医生。据1982年统计,全国赤脚医生达134万8千多人,平均每生产大队二人。 赤脚医生的任务: ❶贯彻预防为主,积极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进行技术指导,做好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 ❷负责一定范围内人群的简易治疗和临时救护,如有困难时,按转诊系统转上一级医疗单位诊治。 ❸加强对基层生产单位卫生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做好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❹努力做好计划生育的技术指导。 ❺完成各项统计报表。 赤脚医生的条件: ❶政治思想好,作风正派,热爱卫生工作。 ❷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❸身体健康。 ❹经过业务培训、考核,达到技术要求。 赤脚医生的培训: 一般初训三个月,由农村卫生院负责。内容为医学基础、农村卫生、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常见疾病、药物与基本技术操作等基本知识。初训后,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再进行复训进修教育,逐步提高水平。进修教育由中心卫生院或县卫生进修学校负责。平时除自学外,当地卫生院还组织实习,举办讲座及病案讨论等予以辅导提高。国家出版部门出版了多种赤脚医生教材、参考书和自学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72年12月创刊了《赤脚医生杂志》,1981年改名为 《中国农村医学》。1981年,由白求恩医科大学、湖南医学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赤脚医生教材》(上、下册)。赤脚医生的基本工作方式: 采取门诊与巡回医疗相结合,运用中西两法为农民防病治病; 在群众性卫生运动中,依靠组织,发动卫生员等做好技术指导。 赤脚医生的管理: 一般由单位提名,经当地政府和卫生院审核后,由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进行技术考核,合格者发给赤脚医生证书,或乡村医生证书。凡学习刻苦、工作勤奋、服务良好、在完成各项任务中作出成绩或贡献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对造成工作损失,发生医疗事故者,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取消赤脚医生或乡村医生资格。 赤脚医生的报酬: 由他们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给予记工分或发现金,参加集体分配。参加劳动不作统一规定,采、种、制中草药按劳动计算。劳动报酬由自己劳动部分加补贴,一般不低于同等劳动力的分配水平。对技术高、贡献大、服务态度好的赤脚医生,可略高于同等劳动力的水平。男女赤脚医生实行同工同酬。乡村医生的报酬,按1981年2月国务院规定,原则上相当于当地民办教师的待遇。扣除集体分配部分后的差额部分,应予补助并全部直接发给本人。经费来源:一是经社员讨论,从社队企副业收入或社队公益金提取; 二是从诊疗业务收入或其它收入中解决;三是由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实践表明,赤脚医生对搞好农村卫生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❶有利于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据1957年统计,全国农村专业卫生人员与农村人口之比为每千人口1 .2人,赤脚医生队伍成长之后,1982年全国赤脚医生加上农村专业卫生人员与农村人口之比达到每千人口3.5人。赤脚医生的成长,迅速改变着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 ❷有利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保护劳动力。由于赤脚医生贯彻了“无病防病,有病治病”的原则,广大农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江苏省昆山县过去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县,多年来依靠赤脚医生的力量,大规模地反复查治血吸虫病,累计查出病人28万多人,治愈99%以上,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 ❸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赤脚医生遍布农村,便于农民就近就医,比原来减少了因病而远程就诊耽误生产的时间,从而使他们能专心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 ☚ 农村卫生院 合作医疗 ☛ 赤脚医生 ☚ 合作医疗 巡回医疗 ☛ 赤脚医生chi jiao yi shengbarefoot doctor—part-time paramedical workers who serve rural people 赤脚医生barefoot doc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