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史文化名城——集安市
中国文化名城之一。亦称通沟或洞沟。远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劳动生息。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出走夫余,在鸭绿江中游和浑江中下游建立了高句丽政权,定都率本川纥升骨城(即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于二十二年(公元3年)冬十月,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城),同时建筑尉那岩城(即丸都山城)。从此集安便成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公孙康出兵袭击高句丽,“破其国,焚烧邑落”,山上王延优(即伊夷模)更作新国移居丸都山城,使该城一度成为高句丽的都城。
在集安市的土地上,遗有多处高句丽墓群,其中重要的是洞沟古墓群,包括有如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西大墓等许多王陵,还有角砥、舞踊、三室等壁画墓。好太王碑是墓群中的碑碣,是研究高句丽社会的珍贵史料,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将军曾率队在该地清河镇创建东岔抗日根据地,今尚有营房、医院、哨卡等遗迹。集安市名胜古迹主要有:
(1) 洞沟古墓群。位于集安市通沟河畔。高句丽古墓,排列有序,规模悬殊,有万卒之多。从外形可分为石坟、土坟两类。石坟年代较早,其中规模宏大的有太王陵、将军墓,千秋墓等。土坟年代较晚,有单室、双室、三室之分。著名的有舞踊墓、角抵墓、三室墓、四神墓和五盔坟4号、5号墓等,大体是4—6世纪的作品。前期古墓壁画、多画在墓室的粉白壁面上,主要描绘贵族生活,是高句丽社会风俗的写照,晚期壁画则直接画在平整的石面上,个别还安镀金铜片和绿松石,回壁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主题,藻井绘有伏羲,女娲,日月星辰和各种形象的飞天等。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将军坟。位于集安市城东7公里的龙山山麓。洞沟古墓群著名古墓之一。是一座雄伟的高句丽王陵,有“东方金字塔”之誉。边长31.58米,高12.4米,共七级,用经过细致琢磨的巨型花岗岩石条垒筑,呈截尖方锥体,每面有三块倚护的巨石。在第五级中间部,有早年打开的通道,可通墓室。墓室长宽各5米,高5.5米,内有长方形石棺座两组,顶部以整块巨石覆盖,墓顶上堆积有灰色莲纹瓦当,灰色瓦砾和铁链,四周石条边缘凿有排列整齐的柱眼,可知当年有亭殿一类的亭榭,后侧有陪葬墓。
(3)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城西北2公里半的山脊上。建于公元3年,是高句丽前期都城的守备城,初称尉那岩城。平时储放兵械粮草,战时恃险固守。公元209年,山上王移都上城历时35年,公元342年,固国原王又都于此。上城西北高东南低,周长7公里,城垣用方整石材垒筑,东部完整高6米。城门遗址5出,南门凹入,前有一片可由两翼城头控制的开阔地,有利于防御。城内有了望台,蓄水池和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东宫殿遗址顺坡修成两阶,础石齐整。城内至今犹有曾面或莲瓣花纹的红色瓦当。了望3台位于半尖一脉山地南端,高约7米,登临眺望,河谷形胜,历历在目,俯瞰高句丽古冢累累,排列有序,颇具民族风格。
(4) 长川一号墓。位于集安市长川村的山麓台地上,西南约距市区22公里。高句丽贵族墓。共两座封土石室墓,东为一号墓,墓葬年代约当5世纪末。墓道西向,有前室、甬道、后室,甬道中还有石制对开门扉,前室四壁绘狩猎、歌舞、角抵、百戏、房舍、亭榭等;藻井绘墓主人礼佛、神灵、怪兽、伎乐;后室四壁绘大面积莲花图案,色彩单纯,造型典雅,藻井绘星象,并有“壮斗七青”的朱书题记。北壁下部所绘高句丽人的狩猎生活,为高句丽壁画中场面最大、人物最多、内容最繁杂的一幅。
(5) 角抵墓。位于集安市城东4公里的洞沟盆地上。南靠舞踊墓,洞沟古墓群壁画墓之一。为五世纪高句丽贵族墓葬。因墓室南壁绘角抵图,故名。画中有高鼻深目,筋骨强壮的男子二人,在大树下奋力角抵。
(6) 霸王朝山城。位于集安市霸王朝村东2.5公里。是古代高句丽交通要道上的军事城堡。山城北高南低,转角齐整,状若畚箕,周长1 260米,城垣多利用天然崖壁构筑,仅于山势低状处和南面狭谷用花岗岩材筑成,最高处垒石21层,高5.2米。城上筑有女墙,沿女墙下柱洞成行,山城四角有突出城外平台。南门已经废址,北门前方和右侧筑有挡墙,构成半圈瓮城,城内曾出土陶器、铁镞、铁马具等物。霸王朝山城雄踞浑江左岸,控扼沿富尔江东渡浑江,然后溯新开河抵国内城的孔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7) 好太王碑。位于集安市城东北5公里处。好太王碑为一方柱形角砾凝岩稍加修琢而成,无碑额,碑座埋土中,形制极富特色。东南为正面,碑文环刻,共44行,满行41字,计1 775字。碑文内容丰富,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重要资料。碑文书体在隶楷之间,方严凝重,匀称工致,拙朴遒劲,为书法家所推崇。
(8) 人面石刻。位于集安市城北一高句丽方坛积石墓前。墓两侧各树一面,左边镌刻人面高104厘米,宽54厘米,整个石刻给人以古拙简朴的艺术风格。
(9) 关马山城。位于集安市城西35公里热闹乡东南的峡谷中。古代为高句丽交通要塞。关马山城占据沟壑南北长600米,东西宽70—250米。利用自然山势,在南北两面隘口及东边沟岔里,以砾构筑城垣三道,连结陡峭的石崖,外有垄堤,残存77.6米,宽10.5米,高2.3米;南墙俗称二道关马墙,东墙为三道关马墙,均无壕堑、垄堤。
(10) 国内城。位于集安市,临鸭绿江畔,通沟河口东侧,花岗岩石条奠基,墙面用整条的长方形石材垒筑,厚约10米,向内欹斜,层层收分,残垣高3—4米。西临通沟河,其余三面各有一条宽10米的沟墙。城有六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多筑瓮城。四隅有角楼,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修有突出城外的垛台,可监视和反击逼近城下之敌,显示了古城森严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