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史胜地
(1)天师府。位于鹰潭市贵溪上清镇上清河边,系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掌教之所。自始祖张道陵在东汉创立道教以来,张天师父子相继,世袭道统,迄今已传承63代1 800余年。整个建筑,布局呈八卦形,重檐绿楹,丹壁朱扉,显示出道教宫观建筑的独特风韵。后进为私第,是天师及其家人生活起居之所,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封建王府之一,其地位、名望,依然是“龙虎山中宰相家”,与山东曲阜孔府,南北相对,一个以儒学传脉,一个以道教传家。
(2)白鹿洞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庐山南麓五老峰下。这里群山环抱,林荫蔽日,俯瞰似洞,又因唐代洛阳李涉、李渤兄弟在此隐居,筑室读书,李渤养一白鹿,出入相随,人称白鹿先生,所在之处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政府在此建立地位与首都金陵国子监相当的“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国家在农村设立的国立大学。北宋初年,江州(今九江)乡绅明起等人在此兴办“白鹿洞书院”。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他自任洞主,筹置学田,制订学规,编制课程,收聚图书,使白鹿洞书院空前兴盛,成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成为当地的教学文化中心,培养了大批人才。今天的白鹿洞书院,保存了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一大批文物建筑和众多碑刻、摩崖石刻,文物建筑面积达3 800多平方米,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景观名录。
(3)赣南土围。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广西的“干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五大类型。赣南的客家围屋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尚存500多座,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龙南县,多达370多座,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保存之完好,都是其它地方所无法比拟的,以高耸入云的“燕翼围”和规模宏大的“关西新围”为代表,人称龙南为“客家围屋之乡”。从客家围屋中那些雕梁画栋的精湛工艺、奇特的设计、精美的装饰中,我们能感受到浓厚的客家文化,感受到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多采的情感世界。这一建筑模式,不仅集中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建筑风格、审美情趣,而且还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方式、习俗、信仰以及家庭观念,是客家人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心理的艺术体现。众多的客家围屋,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赣南大地的田园山水之中。
(4)桃花源。庐山山南汉阳峰下的康王谷,是庐山五大狭谷中最长、最美的一个山谷,长达10余里。康王谷因大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以此为原型写出了千古绝唱一《桃花源记》而出名。康王谷周围群山回合,仿佛若洞,山峰高峻,谷底平展,落差在千米以上,可谓别有洞天。峡谷中陇田层层,茅舍瓦屋,鸡鸣犬吠,一派生机,或溪流千回百转,或桃李错落有致,古木参天,群峰簇拥,民风淳朴,田园如画,这景致与山外的世界比较起来,确实悬殊很大。陶渊明带着矛盾与失意的心情,以此为原型,虚构了一个没有欺诈、压迫和战争、没有贫困和骚乱、人人平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理想大同社会聊以自慰。
(5)流坑古建筑文化名村。乐安县牛田镇西南部的山谷中有一个流坑村。其始祖董合,于五代南唐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迁居此地建村,延续至今,千年不散。步入村中,古樟掩映,风景秀丽;村中街巷纵横,井然有序,高楼低宅,错落有致,宫观殿宇,依村而建,龙湖和乌江,水光潋滟,树影屋影,倒映其中。南宋文天祥称流坑村为“文明之会”;元代吴澄称该村为江右钜族,明代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称该村为“万家之市”。村中的道路,均用各色鹅卵石铺成,整洁干净,还有发达的排水系统,家家户户的水沟相通,一律自北而南,自东而西,流入村中的龙湖,再注入乌江。龙湖西部是商业区,过去这里店铺林立,是方圆数十里内的商品集散地,称为朝朝街。走进流坑村,古香古色的明代民居,华美突现的清代宅院,美轮美奂的民国厅堂,栩栩如生的砖雕木刻,出自名家手笔的匾额楹联等,都可以使人感受到宋明以来,历史长河在中国农村的文化积淀。它是南方山间小盆地农耕经济家族社会的典型,是宋明以来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是古代家族教育的典型。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总面积670平方公里,横跨湘赣两省边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奠基石。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战斗、生活了2年零4个月,给我们留下了100多处文物遗迹,主要有三湾枫树坪、宁冈会师广场、龙江书院、大井毛泽东等人的旧居、小井红军医院、黄洋界哨口等,英雄的业绩和壮丽的山河交相辉映,向人们展示出革命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