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赠王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赠王粲》赠王粲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 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 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 王粲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并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可见他在建安诗坛有很高的地位。钟嵘说他的诗“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这一方面是因为他身当乱世,17岁起就往荆州避难,因而“遭乱流寓,自伤情多”(谢灵运语);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同其他建安诗人一样忧时伤世,欲有所为而不得,因此常怀抑郁之感。他的《杂诗》“日暮游西园”就是这样一首情调悲凉的作品。诗中说:“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褰袵欲从之,路险不得征。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风飙扬尘起,白日忽已冥。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曹植《赠王粲》就是这首诗的拟作。黄节说:“自‘羲和逝不留’句以上,皆逐句相拟。……植虽拟粲诗为赠,然亦就粲之身世立言。”(《曹子建诗注》)这一阐释,对我们理解这首诗有一定的帮助。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这里的“西游”,即原诗中的“西园”,指“铜雀园”。这两句写诗人为愁思所苦,揽衣而起,欲借游赏以排遣。这里虽未点明愁因,却渲染出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仿佛一支乐曲一开头就弹奏出一个悲凉的调子。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两句,境界一转,绘出春花竞发、碧水争流的景象,恰似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令人赏心悦目。然而,诗人所获得的仅仅是片刻的愉悦和快感,因为他忽然看见“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这一与满园春色不谐和的景象,却格外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深深触动了他心中本来就深切难抑的愁思。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只孤独的鸳鸯,是对王粲的比喻,它悲鸣着呼唤伴侣,显然用来比喻王粲苦苦寻求志同道合的知己。对此“孤鸳鸯”的“哀鸣”,以怜才著称的诗人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所以即刻表示: “我愿执此鸟。”但转念一想,自己没有权势,爱才而不能援才,于是语气又为之一变: “惜哉无轻舟。”这两句仍然采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表达出诗人愿与王粲结为挚友共展功勤而不得的心情。这样一种爱莫能助的深沉叹惋在曹植诗中屡见不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人才受到压抑这一现实的不满。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两句,抒写自己因此而心神恍惚以至不识归路和既恋恋不忍离去、 “顾望”又更添愁思的复杂情感,极为真切动人。此时此刻,原本明媚如画的春景在愁人眼里顿时黯然无光,春风、夕阳,仿佛都染上了凄厉的色彩。 “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虽是写景,却显然包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因此,与其说它描写的是自然景象,不如说是诗人对他所感受到的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 以上部分受王粲《杂诗》的影响,字里行间流露出悲怆的气氛。然而消极颓唐不是曹植的性格。他传于后世的诗文表明,不论他处于何种境地,也不论他受到什么挫折,都不放弃理想,不丧失信心。正是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的诗形成“骨气奇高”的特色,并使他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这首诗也是如此,诗人在曲折含蓄地吐露了愁怀之后,转而安慰友人。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将魏王曹操比作“重阴”,意思是他象雨露一样滋润着万物,又何愁有恩泽不到的地方呢?这两句既是拟王粲“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也是诗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顽强追求的表现。最后以“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作结,一则直陈王粲怀才不遇的苦衷,同时以貌似责备的语气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赠友诗是曹植诗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部分,这类诗为数不少,而且颇多名篇。诗中所表现的对待友人的真挚感情,尤其是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使之不仅得到当时许多才德之士的拥戴,也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赞扬。 赠王粲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王粲之间的神交。他们彼此间志趣相投、心心相通:一方表示 “褰袵欲从之”,但又恐 “路险不得征”; 只好 “托梦通精诚” 《王粲 《杂诗》 ) ; 一方表示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爱莫能助,只好用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的话安慰对方。曹植写这首诗 (以下均称曹诗) ,显然是在看到王粲写的 《杂诗》 (以下均称 “王诗” ) 之后拟写或回赠的。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将王粲 《杂诗》 照录于下: “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褰袵欲从之,路险不得征。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风飙扬尘起,白日忽已冥。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我们将曹诗与王诗一作比较,不难发现二诗的关系,也可看出曹诗是处处应王诗而发。 曹植开始与王粲交游,大约在建安十六年 (211)。据 《魏志》 本传载:“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徐干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无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干并见友善。” 《魏志·武帝纪》 也载王粲等六子与曹氏兄弟交游事。曹丕《与吴质书》亦云: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于此可见当时曹氏兄弟与邺下文人聚会唱和的盛况。曹诗作于此时是可能的。曹诗中的 “西游” ,王诗中的 “西园” ,以及二诗内容之关联,都不是偶然的。从这两首诗的内容可以看到,他们相识同游、相互倾慕,并以诗的形式来交流感情,表达友情。 曹诗的头两句点出游于邺城之西的原因: 端坐愁思当然是苦闷的,所以要去找朋友们聊聊,使苦闷得以排遣。“揽衣”二字用得生动传神。“树木”二句写景,“发春华”点明是春天的景色,“清池”句写水景。在这个山明水秀的幽静景致中,作者发现了什么呢?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用 “孤鸳鸯”喻王粲。“求匹俦”本指求伴侣,也可指寻求同辈间的友谊。不过从后两句诗的意思看,似乎还有潜台词。大约对方希望与曹植既是朝夕相处的好友,又愿在曹植的麾下做事。否则,“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两句就不好理解。曹植对王粲这样的人才和朋友当然是珍惜的,可是愿望终究代替不了现实,“无轻舟”就是比喻自己没有权势,无力重用王粲。“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这四句是写作者不能 “执此鸟”而依恋回顾、不忍离去,“悲风”,从身边吹过,久立其地直到太阳落山。这与王诗有相似之意: “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风飙扬尘起,白日忽巳冥。”只是曹诗在表达眷念之情时显得更深厚些、更悲切些。最后四句,作者宽慰王粲: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谁令君多念,遂使怀百忧。”要对方不必多虑多忧,相信雨露会润泽万物的。这里以“重阴”喻曹操,暗示曹操会给他好处的。可谓用心良苦。有人认为“多念”和“百忧”是指王粲整个诗歌创作中所表现的感情,例如遭乱伤时,目睹民生疾苦,发悲怆之词等等,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从全诗立意与创作背景来看,主要还是为王粲在 《杂诗》 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思想而发的。王诗的末四句是这样写的: “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末二句与前面“褰袵欲从之,路险不得征”呼应,这样,意思就够清楚了。 作者在这首诗中采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以“鸟” 比喻对方; 从“鸟”对人和人对“鸟”的态度和情意方面着笔,表达自己对朋友的诚意和自己力不从心的歉意。比兴寄托的手法虽然比较隐微曲折,然而读者一旦明白其中喻义,也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用意了。这首诗所描写的客体是“鸟” ,这是含蓄的一面,但诗的主体(作者)却是明朗化的,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方面则是真诚坦率的,做到与朋友交心,不掺半点虚假成分。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流畅,具有文采。节奏舒缓,韵味悠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