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贾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贾鲁1297—1353元顺帝时大臣,以治黄河著称。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历任监察御史、工部郎中等官。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河道逐渐北迁,影响漕运。八年(1343年)他主管行都水监,循河道察看地形,往复数千里,备知要害,拟定治河方案。至正十一年(1351年)丞相脱脱以鲁为总治河防使。鲁领民工十五万,军士二万,并调集若干水工,四月兴工,经过七个月,使黄河全部恢复故道,南流合淮入海。鲁被擢为中书左丞。由于元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修河民工在刘福通“挑动黄河天下反”口号的鼓动下首举义旗,揭开元末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他跟随脱脱镇压徐州红巾军,后领兵围郭子兴等于濠州(今安徽凤阳),死于军中。其治河方法见欧阳玄所撰《至正河防记》。 贾鲁见“水利”中的“贾鲁”。 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他治河,主张疏、浚、塞并举。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十一年河患更甚,他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四月兴工,疏浚故道,堵塞决口,十一月完工,河道复故。其治河方略见欧阳玄《至正河防记》。参见“历史”中的“贾鲁”。 贾鲁1297~1353元代水利专家。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山西高平)人。历任监察御史,工部郎中等职。以主持堵塞白茅决口的治河工程而闻名。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县白茅决口,泛滥横流达7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以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主持堵口。四月开工,动用民工15万,军队2万,七月即完成浚河140余千米,八月开始放水入故道,九月开始堵口,十月堵口完成,黄河主流复其原道,东南经徐州等地入淮归海。翰林学士欧阳玄撰《至正河防记》,对贾鲁治河的施工技术和过程详加记述。据该书记载,其方针为“疏、浚、塞并举”;主要措施为整治旧河道,疏浚减水;筑塞小口,培修堤防;堵塞黄陵口门,挽河回归故道,这是工程重点。贾鲁创造的用大船装石做成挑水坝(石船堤)、挑溜归入主河槽、减轻决河口门流势等技术,代表了14世纪中国水利科技的成就和水平。 贾鲁 贾鲁元代水利家。字友恒,高平(今微山县西北)人。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金堤决口,五年(1345年),又在济阴(今菏泽)决口,八年(1348年),又在济宁决口。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被任河防使。他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把握了水情要害。当年四月开工,七月疏凿成功,八月水归故道,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全部竣工。共浚故道280里,凿渠34里,修复决口107处。贾鲁被召还京,拜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欧阳玄受命制平河碑文,亲访贾鲁,另撰有《至正河防纪》。 ☚ 莱阳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贾思勰 ☛ 贾鲁1297—1353元水利家。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顺帝时,历任监察御史、工部郎中等。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决口,河道逐渐北移,影响漕运。八年,他主管行都水监, 沿黄河视察,拟定治河方案,一为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一为疏、塞并举,使黄河恢复故道。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征发民工十五万、军士二万,并调集水工。四月兴工,历时七个月,全部完工,使河复故道,南流合淮入海。官至中书左丞。他从脱脱镇压徐州红巾军;后领兵围郭子兴等于濠州(今安徽凤阳),死于军中。 贾鲁1297—1353元末治河专家。字友恒,高平(今属山西)人。顺帝初,参加撰修《宋史》。至正四年(1344),黄河决白茅堤、金堤。八年受命为济宁郓城行都水监。他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提出治河二策: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二是疏塞并举,使复故道。丞相脱脱取其后策入奏。十一年,以工部尚书衔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十五万人,庐州等戍十八翼军二万人修河,为时七个月,于十一月竣工。超拜为光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十二年,任中书左丞,从脱脱镇压徐州芝蔴李,在围濠州(安徽凤阳)郭子兴部时,病死军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