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贺铸《减字浣溪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贺铸《减字浣溪沙》《减字浣溪沙》 闲把琵琶旧谱寻,四弦声怨却沉吟。①燕飞人静画堂深。欹枕有时成雨梦,隔帘无处说春心。②一从灯夜到如今。③ 【注释】 ①“闲把”句:语本唐·韦庄《谒金门》(春漏促)词:“闲抱琵琶寻旧曲。”寻,重温。《左传·哀公十二年》:“若可寻也。”唐·孔颖达《疏》:“郑玄云:寻,温也。” ②欹(qi期)枕:斜靠着枕头。雨梦:旧题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春心:少女怀春之心。③灯夜: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数夜燃花灯,故称。在此良宵佳节,往往有青年男女冲决封建礼教网罗而自由恋爱的故事发生。 【译文】 闲来抱住琵琶将旧曲重温。四弦声声却哀怨,音调好不低沉。画堂燕飞人寂,更加显得幽深。斜倚着香枕入梦,有时还能去会见情人。一道门帘阻隔,竟使我无处诉说春心。这恼人的郁闷呵,从元宵节后直延续到如今! 【集评】 清·陈廷焯:“贺老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如《浣溪沙》云(词略)。妙处全在结句,开后人无数章法。”(《白雨斋词话》卷八) 【总案】 《浣溪沙》末句如同《忆江南》末句,最为难写。单句叶韵,收束全篇,短短五字、七字,须独立见意,稍逊功力,即难免凑拍趁韵之讥。大家如温庭筠,其名作《忆江南》(梳洗罢)一首,末句“肠断白蘋洲”尚且被人视为蛇足,更无论他人了。然而贺词此篇,却偏以末句见称于白雨斋。我们试看前五句,当然句句不苟,一句一意,一句一境,塑造了很鲜明的怀春少女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极悱恻缠绵的少女相思的情怀,但总还是一个平面。末句给出前文所述种种情状的时间持续度,点明女主人公之“春心”不自今日始,由来久矣。以数学拟之,前五句好比底数M,末句则有如底数右上角的那个n次方符号,读来寻常七字,殊非警策,而其功效之大,陡然使得前五句所抒情怀的厚度成倍翻番。陈廷焯评语,可说是深得此词三昧! 贺铸《减字浣溪沙》《减字浣溪沙》·贺铸
贺铸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这首《减字浣溪沙》是一首写景的名篇。它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作者的感情——对独处深闺少女的同情和怜悯。 上片写室外之景,下片言室内之情,二者紧相关联,以“玉人”的活动为线索。 上片依次展现出三种不同的景象。这三组画面,景物清新,色彩和谐,从景色描写中引出人物。下片,就紧承人物活动进入室内,展示玉人的感情变化。“粉香”,指代梅花,“洞户”,本是室与室相通的门户,这里是指少女的闺房。“寒”固然由春夜生凉所引起——下句“东风寒似夜来些”点明,恐怕还有形单影只的伤感在内。所以才去“更垂帘幕护窗纱”。诗人正是借助这些景物的描写,来揭示独处空闺女子内心的隐微活动,表现了对追求幸福而深受束缚者的无限同情。 全词不作情语,寄情于景,笔法奇妙独特。 贺铸《减字浣溪沙》贺铸《减字浣溪沙》贺 铸
贺 铸 秋水斜阳演漾金①。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记得西楼凝醉眼②,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 注释 ①演漾:荡漾。②西楼:苏州观风楼。 鉴赏 这是一首登楼怀人之作。钟振振在校注《东山词》时认为本词应当作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以后,是作者晚年写于苏州的悼亡之词。贺铸在他的词作《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中曾抒发了他夫妻二人同到苏州却不能同归的遗憾,并用“头白鸳鸯失伴飞”来比喻自己老来孤栖的凄楚境况,本词题材主旨与之比较接近,可以互相参看。 整个上片,词人挥动彩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意图,其妙处在于景物疏密、远近安排得错落有致:远处的山峰在一片平展的树林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稍近处几个村落散见于川原上,依偎在林木与秋水的怀抱中,使远望近观皆有可赏之景。再加上一轮红日斜挂天穹,给世界染上了一层灿然金光;清爽的空气中不时传来的砧杵之声,又使绚烂的傍晚多了几分苍茫。面对如此胜景,能有几人不觉心胸开阔,兴味盎然!当年的贺铸登临时不也曾醉眼凝望,陶然如痴吗? 而如今,风物如昔,当他再度凭栏远眺时,内心却泛着一丝酸楚和寂寞,原因何在?“只无人与共登临”一句道出关键。清人陈廷焯称赞贺铸另外两首《浣溪沙》词结句之妙,曾有语云:“贺老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白雨斋词话》)卷八)本词亦然。在前面诸句的渲染下,以“无人与共”四字,看似轻描淡写却又那么真切地把词人登楼怀人时的孤独凄楚表现出来,内中余味,只有把整首词通读之后,才能细品出来。 词人在上片为我们勾勒了观风楼前的美丽景色,属实写。下片提到了伊人在旁的往昔之景,仅存在于词人的记忆中,属虚写。二时景色没什么不同,无论人事如何变换,这看似无情的山川始终颜色不改。它们安处于大地之上,阅尽人间的悲欢离合,恰似世事永恒的见证,好比那见证石头城繁华沧桑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又如那二十四桥旁年年花开的红药。也许正是因为它们的这份“坚守”,古典文学中才会有那么多物是人非的感慨。 再读这首词,想贺铸对伊人的那份经久不变的痴情,都应融入观风楼前的山水斜阳和一片苍茫的暮色中了。(张艳秋) 集评 清《陈廷焯:“(‘几家’句)只七字,胜人数百句……(下阕)纯用虚字酌句,奇绝横绝。总由笔力振得住。”(《云韶集》卷三) 清《陈廷焯:“(下阕)只用数虚字盘旋唱叹,而情事毕现,神乎技矣! 世第赏其‘梅子黄时雨’一章,尤是耳食之见。”(《白雨斋词话》卷一) 减字浣溪沙 贺 铸 楼角初销一缕霞①。淡黄杨柳暗栖鸦②。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捻粉香归洞户③,更垂帘幕护窗纱④。东风寒似夜来些⑤。 仕女图 【宋】 刘松年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楼角:指高楼的檐角。销:消失。②“淡黄”句:暗用《玉台新咏》卷一五《阳叛儿》“杨柳可藏乌”之句。③捻(niǎn):用手指搓。洞户:指幽深的内室。④更:又。⑤“东风”句:意为东风吹寒,胜过昨日。似,相当于“于”。夜来,昨日。些(suò),句末语气词,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鉴赏 本词“全篇写景,无句不美”(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句句绮丽,字字清新”(明杨慎《词品》卷四)。主要写了一位佳人闲适、宁逸的闺房生活片段,言辞之中透露出词人的怜爱之情。 上阕写室外景色,描绘出一幅清丽淡雅的佳人月下摘花图。“一缕”霞光斜挂“楼角”,词人不急于描绘楼的全貌,而仅仅勾勒了楼房的一角,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想象:夕阳西下,残阳斜照,楼角熔金。“销”此处应理解为“消失”,写最后一缕霞光渐渐消失,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情景,与唐白居易《新春江次》“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一句中“销”字用法相似。“淡黄”一句,“写景可谓造微入妙”(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被前人认为是本词的精华所在。“淡黄杨柳”说明杨柳刚抽叶不久,时为初春时节。嫩黄的杨柳枝叶间栖卧着乌鸦。“栖鸦”句着一“暗”字,既显此处僻静,又显此时已入夜,与首句的霞光初敛相照应。“写新柳栖鸦,于余红初消之中,有淡黄杨柳相应,而淡黄杨柳之中,更有栖鸦相应,境地极美”。(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两句色彩丰富艳丽,画面给人以美感。“玉人”一句描绘了佳人月下摘梅花的图景,“写新月,月下玉人,月下梅花,皆是美景,以景衬人,故月美花美,而人更美”(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下阕写室内情景。“洞户”一词表明“玉人”身居深闺。“粉香”指代梅花,此处是以色彩和气味代指物。年轻的佳人摘罢梅花,不免玩弄花枝,同时又面含微笑。末句“东风寒似夜来些”,写初春季节,东风吹拂,仍觉寒气侵人,犹如深夜一般。正因如此,佳人才“垂帘幕护窗纱”。而这个“护”是“护纱耶?护人耶?抑护所摘之花耶?”(清陈匪石《宋词举》),如此写法,不仅意味丰富,还透露出一种怜惜、爱护之情。 此词写一位佳人从傍晚到夜间的生活,言辞之间透露出词人的怜惜之感,题材与“花间词”颇为相近。晚唐温庭筠有《菩萨蛮》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两首词同是闺阁题材,也都从细微之处出发,刻画精细。但与温庭筠词的华美、艳丽风格不同,本词字里行间蕴藏的是清新婉丽的味道。可见贺铸词虽上承温庭筠、李煜的风格,却又能够独树一帜。(刘钱妮) 集评 清《陈匪石:“此种小令,从唐乐府之七言绝句脱胎而来,全以比兴出之。言景不言情,而情之所寄于言外得之,上也。”(《宋词举》) 贺铸《减字浣溪沙》《减字浣溪沙》 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①玉人和月摘梅花。②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③东风寒似夜来些。④ 【注释】 ①“淡黄”句:《玉台新咏》卷十《阳叛儿》:“杨柳可藏乌。”南朝梁简文帝《金乐歌》:“槐香欲覆井,杨柳正藏鸦。” ②玉人:美女肌肤白皙如玉,故称。和月:带着月光。摘:此处义同“折”。③捻(nian):执、持。粉香:指梅花。粉,言其白。洞户: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窗纱:即“纱窗”。因押韵故倒文。④似:于。夜来:犹云“昨日”。些(xia 虾):少许。 【译文】 楼角边刚隐去了一缕晚霞,嫩黄的杨柳丛中藏住了栖宿的乌鸦。洁白的月光映照着洁白的梅花,洁白的姑娘将梅花连同月光一齐折下。笑吟吟地拈着纯洁芬芳的梅花,姑娘回到香闺放下帘幕把窗户遮。窗外东风比昨晚更冷一些,我的宝贝梅花呵可别冻坏了她! 【集评】 宋·胡仔:“词句欲全篇皆好,极为难得。如贺方回‘淡黄杨柳带栖鸦’(按贺词别本作此)、秦处度‘藕叶清香胜花气’二句,写景咏物可谓造微入妙,若其全篇,皆不逮此矣。”(《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九《长短句》) 明·杨慎:“贺方回《浣溪沙》云:‘鹜外红消一缕霞(按杨氏所据当有别本)。……’此词句句绮丽,字字清新,当时赏之,以为《花间》、《兰畹》不及,信然!近见玉林《词选》,首句二字作‘楼角’,非也。‘楼角’与‘鹜外’相去何啻天壤!”(《词品》卷四) 清·贺裳:“贺方回‘鹜外红绡一缕霞’(按所据当有别本),俊句也,实从子安脱胎,固是慧贼!”(《皱水轩词筌》) 现代·唐圭璋:“此首全篇写景,无句不美。‘楼角’一句,写残霞当楼,是弧昏入晚时之景。‘淡黄’一句,写新柳栖鸦。于馀红‘初消’之中,有‘淡黄杨柳’相映;而‘淡黄杨柳’之中,更有‘栖鸦’相映;境地极美。‘玉人’一句,写新月。月下‘玉人’,月下‘梅花’,皆是美境。以境衬人,故月美花美而人更美。下片,因外间寒生,乃捻花入户。记事生动活泼,如闻如见。‘更垂’一句,显出人之华贵矜宠。收句露出‘寒’意,文笔空灵。此与少游‘漠漠轻寒’一首,同为美妙小品。惟少游写人情沉郁悲凉,而此则有潇洒出尘之致耳。”(《唐宋词简释》) 【总案】 胡仔专赏“淡黄杨柳”一句,以为全篇皆不逮此。其见识甚陋。七宝楼台,当整体观赏,碎拆下来,片片计价,岂非笨伯?虽然,亦不妨先分析而论。“楼角初消一缕霞”,以扫为生,字面只述天边一抹绯红隐去,而长空暮色之绀青自可想见,非佳句耶?“玉人和月摘梅花”,人、月、花同其白洁,天上之清辉、地下之素蕊、人中之冰雪肌肤,交相映射,意境何其优美!且摘花而并花上之月光亦摘得之,构思何其颖妙!非佳句耶?此二句之审美价值,绝不在“淡黄杨柳”之下!若更综合而论,则上片已极工笔设色之能事,下片正不妨以淡墨写意稍加调剂;上片既写出玉人折梅之事态,下片正不妨借垂帘护花之举动、心思以见其爱梅之深情,循事理而引申。故下片虽无警句可摘,而关系于全篇之整体美学效应者甚巨,甚至可以说传神正在阿堵中!“不逮”之论,施于上片一、三两句固属不妥,施于下片亦未见其然,谓其“见识甚陋”,谁曰不宜? 首句或作“鹜外红消一缕霞”,贺裳以为从唐人王勃(子安)《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句化出,大加叹赏;杨慎已先自有“楼角”“鹜外”相去天壤之辨。此论笔者亦不敢苟同。孤立比较,“鹜外”自较“楼角”为佳;而置于整首之中,则又当别论。此词非凭高望远之作,何用骋目于“鹜外”?用“鹜外”字,则视觉空间大而无当,反不及用“楼角”字,画面显得集中紧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