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贫交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贫交行

 

[元]揭傒斯


 驱车涉广川,扬帆陟崇丘。结交四海内,中道多愆尤。朔风厉苦节,独鹤横九州。朝拂三岛树,夕过五城楼。两翅偶寒影,旷然何所求?登高临大江, 日暮万里流。时哉疏凿人,八年忘外留。出必益稷俱,归与夔龙俦。进退两不疑,功成垂千秋。万事日相敚,恩情若云浮。吾心苟不谕,反覆安足仇?自非天地外,何能独忘忧!

 这首拟乐府诗是揭傒斯早年所作。揭氏四十岁始为官,在这之前曾有一段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做官前为衣食所迫,四处奔波干谒时的生活感受。诗中抒发了他在炎凉的世态中,寻觅纯真友情而不得的忧伤。
 全诗分四层,前四句言海内觅友之难。诗一开头就给我们勾画出一位急切求友,而又求友无路的悲剧人物形象。 “驱车涉广川,扬帆陟崇丘。”车行不快则言“驱”,舟驶不速则要“扬帆。”但驱车不是奔驰在康衢大道上,而是涉渡于广阔的河流之中;扬帆不是渡水于一碧万顷的湖海里,而是攀登在高大险峻的山路之上。 “驱”,“扬”,写驾车行舟之人急急慌慌,唯恐时间不及的焦躁心情。 “涉”、“陟”,则定下了这位急行之人, 目的不会实现的悲剧格调。“广”、“崇”则进一步浓增了这幅悲剧意境的悲哀气氛。诗人劈头二句逆理诗句,陡然振起全诗文势,先声夺人,驱使读者带着长长的问号去寻求下文。 “结交四海内,中道多愆尤”,原来诗中描写的主人公要在海内寻求知己,但中途却遇到了这样多的困难!真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后二句是本体,前两句是喻体,诗人将喻体作为起笔,又以逆理笔法出之,紧接着道出本体,以长长的叹息轻泻文势,一扬一抑,形成了全诗的第一个波澜。
 海内交友难,这位觅友人,是否就放弃初衷了呢?没有。 “朔风厉苦节”以下六句就是写因海内觅友不得而改向仙境寻求。
 诗人运用浪漫笔法,描绘了幻想中的一鹤,独横九洲,翱翔仙界寻求友谊的豪迈而悲凉的形象。“三岛”,即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五城楼”,五城十二楼,在昆仑山上,亦为神仙常居之处。三岛在东方大海之中,五城在西方昆仑之上。纵横翱翔的独鹤,早晨掠过三岛葱郁的树林,晚上又飞过了昆仑县圃的五城十二楼,游遍仙界,结果仍是孤独一只。只有寒影与双翅相偕,这怎能不让人喟然长叹!在这辽阔空旷的大千世界,到那里寻求知友呢?“何所求”,实是无友可求。 “寒”,上应“独”,由“独”至“寒”,画出了一个感情发展的线条。初翔之鹤虽云孤独一只,尚有豪纵之情,对求友充满着信心;到头来孤独转为孤凄,豪放之情变为悲凉之感了。 “旷然何所求”一句,是反诘,这里有求友者的悲哀,更多的则是求友者的愤懑。
 以上两层,虽然皆写求友,然一言人间,一云仙界,从求友难写到无友求,从而引发了以下八句对古人纯交的缅怀向往之情。
 “登高临大江,日暮万里流”二句,景象雄浑壮阔。求友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其结果则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他在日暮之时,站在高山之上,面对滚滚万里奔流的长江,其言外忧伤之情就可想而知了。这二句妙处有三:其一,紧承上意,写出求友之结局,自求友不得到无友可求,以至望“江”兴叹;其二,诗人巧妙的将求友者的忧伤,交融在眼前景物之中,不言情,只给读者和盘托出一幅长江日暮万里流的图画,以滔滔奔腾的江水,暗寓悲凉忧伤之意,从而收到“韵外之致”, “象外之象”的艺术效果;其三,为下文张本。求友者面对奔腾的大江,自然首先会想到大江的“疏凿”之人——大禹。
 “时哉疏凿人”以下六句,都是描写大禹与他朋友的纯洁友情。大禹治水,八年不归(《史记》载:“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而忘记身在外乡,何也?原来有良友相随相俦。 “益”、“稷”,佐禹治水有功, 《尚书》有《益稷》篇。“夔”、“龙”,舜时二贤臣。禹与四人同朝为官,辅佐虞舜,进退之间互谦互让,从不相疑。 (见《尚书·舜典》)这六句明是述古,暗是伤怀,借对古人纯朴友情的歌颂,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最后六句,写伤今,是诗人直抒胸臆。 “万事”两句是说,世风日下,古人那种不计名利祸福、朴厚纯真的交情已不复存在,带之而来的是强取豪夺,恩情被视若浮云。“敚”即夺字。面对这样的炎凉世态,如果不与世俗同流,只有独善其身,所以诗人接下来写到“吾心苟不渝,反复安足仇”!是说:假如我有古人交友的纯洁之心,并守志不渝,那么对于反复无常的世态哪里还值得怨恨呢?这是自慰,又是自解。但“自非天地外,何能独忘忧?”人并非生活在天地之外,面对人生和现实,如何能忘掉这无穷的忧伤而解脱得了呢!诗人反复申说,一抑一扬,形成感情的又一波澜,与“中道多愆尤”句遥相呼应。言已尽,而忧伤之情,就象袅袅余音,在诗外缭绕、回旋。

乐府诗《贫交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贫交行

 

[清]颜统


 君不见张耳陈余贫贱时,结交刎颈称心知。本期共逐秦家鹿,富贵相争不自持。一从绛灌列茅土,一死泜水为亡虏。遂令天下论交情,朝为秦晋暮吴楚。漫称角哀与伯桃,西华零落感孝标。从知悠悠势利者,一生不及古贫交。贫交不在多黄金,黄金不多交亦深。意气还将然诺重,得失荣枯何足论。贫交结契水与山,生死相从无留难。愧煞当时车马客,转眼忘情反覆间。

 这首诗约作于清初,正是沧桑鼎革世态纷纭之时。
 诗人先以历史故事谈起,以“君不见”三字引出第一段,用二绝八句叙述议论了秦末汉初风云变幻之际的一节交情。张耳、陈余都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虽穷但友谊很深,有共同的抱负,“两人相与为刎颈交。”(《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刎颈”一词在《史记·索隐》中解释说:“言要齐生死,断颈无悔。”意思就是两人要同生死共患难,以性命相许,甚至断头也绝不后悔。在秦末天下大乱中,二人追随陈涉,先率兵北略赵地,立武臣为赵王,陈余任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后来,张耳和赵王被秦军团团围困在钜鹿城,而陈余率数万甲兵驻扎在北面,张耳多次派人求救,几个月都没有回音,钜鹿城中粮尽兵少,秦军攻势凶猛,张耳又派人责备陈余说:“当初我与你为刎颈之交,今天我就要死了,而你却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如果还讲信义,为什么不来共死呢?”陈余说: “我的兵就是都去了也不能解围,只会白白地送死,我所以不去共死,就是为了将来报秦军之仇。今天必欲俱死,好比用肉去喂饿虎,有什么好处呢?”后来,项羽率领楚军大败秦军,解了钜鹿之围,张、陈二人的友情也从此破裂。项羽占领咸阳灭秦之后,封张耳为常山王,而仅以三县地分封陈余,陈余非常怨愤,就联合了齐王田荣袭击张耳,占据赵国,张耳败归汉王刘邦。西汉三年,张耳随韩信率领汉军击破赵国,把陈余杀死在常山泜水(今河北槐河)上,刘邦封张耳为赵王。诗中“共逐秦家鹿”指夺取秦王朝政权,以鹿比喻帝位。“绛灌”是刘邦大将绛侯周勃和颖阴侯灌婴。“列茅土”指分封诸侯。“秦晋”是春秋时秦国和晋国,世代联姻,后来就以“秦晋”比喻联盟结好。“吴楚”为春秋战国时南方两大国,多年进行兼并战争,经常兵戈相见,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诗里借指翻脸绝交。这一段以张陈二人最初贫贱相交到富贵反目成仇的结局,深深哀叹了逐权夺势不顾友谊的人间悲剧,使天下人一谈及此事无不为之感伤。早在汉代就有人评论说:“始常山王(张耳)、成安君(陈余)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借兵东下,战于鄗北(今河北省柏乡北),成安君死于泜水之南,头足异处。
 此二人相与,天下之至驩(欢)也,而卒相灭亡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汉书·蒯通传》)以为二人友情破裂的原因在欲望无穷,只顾个人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共同的志向和生死情谊。以后持这种观点的诗人也不少,如李白说:“世路多翻覆,交道方险巇。……张陈竟火灭。”(《古风》五十九)白居易也说:“张陈刎颈交,竟以势不完。至今不平气,塞绝泜水源。”(《和雉媒》)
 从第九句起转入第二段,诗人用一正一反两个事例作进一步阐发。传说古代羊角哀与左伯桃为死友,闻楚王能礼贤下士,二人南行入楚,衣单粮少路遇雨雪,左伯桃把自己的衣服口粮并在一起全都交给了羊角哀,让他继续前行,而自己却冻死在路旁的空树中。两人生死之交被传为佳话。事见《烈士传》中。羊角哀至楚国后被拜为上大夫,备礼归葬伯桃。诗人用“漫说”二字抨击现实,意为如今象羊、左死交之谊已经不可见了,还是不要说起吧。西华是南朝著名文学家任昉的儿子, 《南史·任昉传》记载,任昉生前好交结,奖励提拔后进之士,“得其延誉者多见升擢,故衣冠贵游莫不多与交好,坐上客恒有数十。”但他死后家业零落,儿子东里、西华流离在外,不能自给,旧交显贵没有一个人怜惜周济他们。寒冬风雪交加,西华还穿着夏天的麻衫,在路上遇见刘孝标,孝标非常伤心,为西华写下了一篇愤世嫉俗的《广绝交论》,讽刺旧日附炎趋势得到提拔的衣冠之士。文中十分感慨地说,自任昉瞑目之后,“坟未宿草,野绝动轮之宾。藐尔诸孤,朝不谋夕,流离大海之南,寄命嶂疠之地。…呜呼!世路险巇,一至于此。”(《文选》卷五十五)为人情反复的社会风气而悲哀。诗人将羊、左并粮合衣的生死友谊与任昉旧交的冷酷无情相对比,引出“从知悠悠势利者,一生不及古贫交。”的深沉感叹。
 以下八句二绝至结尾,可视为第三段,反复咏叹贫贱方能见真交的思想主题,歌颂重意气轻生死、重友情轻势利的真诚之交,痛斥了钱财得失、富贵荣枯间转眼忘情的虚交,击应首段张、陈之事,结入翻覆无常冷酷贪欲的人情世味中,突出了为人伦大义置生命于度外的贫交题意,完成了全篇。
 作者颜统是明末的儒生,入清不仕,此诗对那些不顾民族利益、忘记旧交、顷刻变态、追逐新贵,终日车马奔驰的无耻之徒,是极大的讽刺。在当时国破家亡人心难测之际,矛头所向是很明白的,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现实意义。

历代诗词精品之《贫交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此诗约作于天宝中作者献赋后。由于困守京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者饱谙世态炎凉、人情反复的滋味,故愤而为此诗。
 诗何以用“贫交”命题?恰如一首古歌所谓:“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便如云之趋合,失意时便如雨之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还纷纷恬然侈谈交道,“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次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谓之“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数字,强有力地表现出作者对假、恶、丑的极度憎恶。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不免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管仲早年与鲍叔牙游,鲍知其贤。管仲贫困,曾欺鲍叔牙,而鲍终善遇之。后来鲍事齐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荐举之。管仲遂佐齐桓成霸业,他感喟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贫,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使得当时“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之“轻薄”益显。“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象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多么彻底呵。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以概之,未免过情。但惟其过情,才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乐府诗《贫交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贫交行

 

[唐]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贫交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新题乐府诗。杜甫幼攻经史,长有抱负,希翼有朝一日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谁料一入长安,十年困顿。在长安困居期间,杜甫目睹了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写下了这首短诗,以渲泄自己的愤懑。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在封建社会里,官场上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哪有什么真诚、友谊,翻覆之间,云雨竟然不同。变化本已无常,何况是有心欺诈,贫骄富谄,人之相处,真可谓“他人就是地狱”! “轻薄”无义之徒占据要津,到处皆是,多得竟数也数不清。在这种黑暗现实中,诗人怎会不愤懑?怎会不以诗刺之?“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诗人借管仲鲍叔牙生死相知的典故,对世风日下,趋炎附势的现实痛加斥责。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他谈及他和鲍叔牙的友情时说:我当年贫穷不堪,经常和鲍叔牙一道做买卖,分红时我多拿些,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家贫穷。我常替鲍叔牙出计谋但常常失败,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知道是我的机遇不好。我常侍君做官但每次都被君主赶走,鲍叔牙不认为我无德无才,知道我没有遇上明主。我常参战但每次都开小差,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家有老母需人奉养。公子纠争君位失败,召忽死于君难,我却忍辱偷生,鲍叔牙不认为我是无耻小人,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耻不能建立盖世功名。管仲常叹: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见《史记·管晏列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士为知己者死。管鲍之交,千百年人们赞不绝口,可是, “此道今人弃如土”,诗人感慨万分,诗人多么盼望有人能赏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以解除困顿长安的羁旅生活。然而,世风如此,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短短四句小诗,可谓“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王右仲语)

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贫交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偶题 下一篇: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 →
诗词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困居长安时写的。报国元门,身处逆境,世人又以白眼相加,这使诗人深感人情险恶,世态炎凉。诗中所写,正是这种感受。这首诗写得似谣似谚,文字虽少,却极富概括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时代上层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轻薄、势利,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意义。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贫交行》
    .[唐].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 《 pín jiāo hánɡ 》 
    《 贫 交 行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fān shǒu zuò yún fù shǒu yǔ , fēn fēn qīnɡ bó hé xū shù 。 
    翻 手 作 云 覆 手 雨 , 纷 纷 轻 薄 何 须 数 。 
    jūn bú jiàn ɡuǎn bào pín shí jiāo , cǐ dào jīn rén qì rú tǔ 。 
    君 不 见 管 鲍 贫 时 交 , 此 道 今 人 弃 如 土 。 
  • 《貧交行》
    .[唐].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翻手是云,覆手便是雨,到处都是不值数说的轻簿之徒。
    你看不见管仲贫困时与鲍叔牙的交情吗?这些美德都被今人象土块一样扔掉了。
     
  • 【注释】 ①轻薄:指人不敦厚。②管鲍:春秋时的管仲和鲍叔牙。二人为知交,贫贱时曾一起做过买卖,赚钱后管仲总是多拿些。鲍叔牙知其家贫,并不介意。后经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国的宰相,辅助桓公建成霸业。管仲感叹地说: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后人遂以管鲍之交比喻友谊笃厚。
  •  
    【集评】 宋·刘辰翁:“只从俗谚略证古意便自高妙。”(《读杜愚得》卷一引)
     
    清·李因笃:“正言之,不嫌其直,然惟简足贵。”(《杜诗集评》卷五)
     
    清·浦起龙:“诗如谣,乐府体也。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读杜心解》卷二之一)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贫交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新题乐府诗。杜甫幼攻经史,长有抱负,希翼有朝一日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谁料一入长安,十年困顿。在长安困居期间,杜甫目睹了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写下了这首短诗,以渲泄自己的愤懑。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在封建社会里,官场上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哪有什么真诚、友谊,翻覆之间,云雨竟然不同。变化本已无常,何况是有心欺诈,贫骄富谄,人之相处,真可谓“他人就是地狱”! “轻薄”无义之徒占据要津,到处皆是,多得竟数也数不清。在这种黑暗现实中,诗人怎会不愤懑?怎会不以诗刺之?“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诗人借管仲鲍叔牙生死相知的典故,对世风日下,趋炎附势的现实痛加斥责。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他谈及他和鲍叔牙的友情时说:我当年贫穷不堪,经常和鲍叔牙一道做买卖,分红时我多拿些,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家贫穷。我常替鲍叔牙出计谋但常常失败,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知道是我的机遇不好。我常侍君做官但每次都被君主赶走,鲍叔牙不认为我无德无才,知道我没有遇上明主。我常参战但每次都开小差,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家有老母需人奉养。公子纠争君位失败,召忽死于君难,我却忍辱偷生,鲍叔牙不认为我是无耻小人,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耻不能建立盖世功名。

    管仲常叹: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见《史记·管晏列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士为知己者死。管鲍之交,千百年人们赞不绝口,可是, “此道今人弃如土”,诗人感慨万分,诗人多么盼望有人能赏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以解除困顿长安的羁旅生活。然而,世风如此,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短短四句小诗,可谓“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王右仲语)
     
  • 这是一首特短的歌行体诗。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鹤注云:此必公献赋后,久寓京华,故人莫之念之者,故有此作。梁氏编在天宝十一载,是也。”按,杜甫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在天宝十年。在此以前,他曾向达官显贵“投诗”,希望得到汲引,结果到处碰壁;此时又向玄宗献赋,希望得到恩遇,以求谋得一官半职,但也只博得一个“词感帝王恩”的虚名。十年之间,他在长安奔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这是何等悲酸的生活!此诗充满失望、慨叹和愤恨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诗的主旨并非叹贫,而是对那些不重交友之道的轻薄之徒,特别是对那种“翻手作云覆手雨”的险恶者进行申斥和鞭笞,王右仲评云:“作行只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是不错的。
     
    贫和富,贵和贱,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矛盾,这种社会现象是经常而普遍地存在着的。一般人都熟视无睹,只有哲人和睿智之士才认为这种现象极不合理。杜甫特为咏讽,以提醒人们的警觉。这里所赞扬的“管鲍贫交”,是一个千古流传的士林佳话。“管”即管仲,后来做了齐国的宰相;“鲍”即鲍叔牙,是一个贤人。他们少年时结友,可谓患难之交。管仲后来感激涕零地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杜甫慨叹没有这样的贫交,也慨叹自己当时在长安没有遇到象鲍叔牙这样不以贫贱轻视他的朋友,这当然是很痛心的。何况这些轻薄之徒又惯会“翻手作云覆手为雨”呢!云和雨是经常互相转化着的,云合而雨散,云一为雨,则离不复合矣。一翻覆的倾刻之间,云雨已判。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同时也是并不罕见的社会人生现象。诗人借此隐喻“交道之不可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人浦起龙评论这首诗说:“诗如谣,乐府体也。只起一句,尽千古世态。”要言不烦,说到点子上了。
     
  • 杜甫一生,历尽坎坷悲辛,参透人情世道。正如他在诗作《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所述:“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饱谙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滋 味后,杜甫将一腔幽愤发而为诗,写下了千古人情的共同悲哀。
     
    诗题题为“贫交行”,可见诗人所尊崇的交友之道乃贫贱之交。杜甫 认为,在贫贱之际,方显真交本色。而富贵时的交友则充满势利与欺诈。 因为有了利益上的冲突,在交往过程中难免出现反复,这就是诗作所述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人际交往有如云雨变化,而这种变 化又是如此轻易,在翻手覆手的顷刻之间就已完成! 真诚至交阅此诗句, 一定会浑身激灵,慨叹人心不古。难怪清人浦起龙说:“只起一语,尽千古 世态。”(《读杜心解》)
     
    面对如此浇薄的世风,作者愤而发言,这种种浇薄之态又何须一一点 出! 崇尚势利之交的当下世人,理应心知肚明! 似乎失却了对当下社会 世态的一切信心,诗人也无法展望未来的人心走向,所以,这位孤单的饱 尝冷暖滋味的老人回望过去,在遥远的早已逝去的时空中寻找,希冀从中 找到一丝光亮,一份安慰! 这不,看,老人找到了!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老人在回眸中欣然一笑,管 鲍之间的真诚交谊,那才是流传千古的佳话啊! 他仿佛看见两位先贤缓 缓向他走近,给他演绎着他们相交的点点滴滴。管仲少年时家境贫穷,同 鲍叔牙一起,经商于南阳,在两人共分盈利时,他总是占便宜多拿一些,鲍 子不以为意,认为他要养活老母而从不计较。管仲打仗总是中途逃跑,鲍 子认为他不是胆小怕死,而是不愿轻易送死。鲍叔牙后追随齐桓公,并向 他极力推荐管仲,认为自己只是“君之庸臣”。在管鲍二人辅佐下,桓公终 成霸业。管仲在悼念鲍子时,深情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沉浸在对久远故事的回味中,诗人似乎久久不愿从这样的美好中飘 离思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