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化
货币经济向非货币化经济领域 (实物和易货贸易领域) 的扩展。货币化进程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增长的重要方面之一,货币化程度可通过“货币化率”指标来衡量。货币化本指一国货币化的商品与劳务 (即购买者用货币支付的商品与劳务) 占商品总量的比重,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国在货币化过程中必然伴随有商品化,但二者又有较大差别: 货币化意味着货币使用范围的扩大,但并不一定包括详细的货币使用方法,也不一定包含货币化所带来的各种详尽后果; 而商品化则指“最大利益原则”在实际行为中的普通化,它不管生产过程的投入或产出的货币化程度。例如一个家庭农场,即使其生产投入大部分没有货币化 (如使用非工资劳动力等),但它在市场上出售其大部分产品,则该农场就已经商品化了。故货币化是商品化的一个必要的条件。根据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货币化进程具有如下特点: (1) 货币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成为政府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些地区的主要货币化手段有:引入现金和出口农作物;把实物消费农作物转化为出口农作物;征收新货币税以迫使劳动者加入货币经济; 引进“通用货币”以及出售“刺激性商品”如纺织品、加工食品、饮料、耐用消费品等。(2) 货币化是个不连续过程,因而在各地区、各国之间,以及在同一国的不同发展时期里,情况各有差别。(3) 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必然伴随过程,这种联系可以解释货币化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之间的密切关系。(4) 社会制度的差别对货币化的速度没有显著影响。(5)“货币化过程已经结束”并不一定是指达到了非货币化部门已被完全吸收的程度,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往往有极少量的、不能再缩减的非货币化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