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货币供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与“货币需求”相对的概念,一个经济中所有货币的集合,是研究货币政策效力和选择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狭义的货币供给 (M1) 包括铸币、纸币等现金和所有的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又称为狭义货币或交易货币; 广义的货币供给 (M2)则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某些灵活性资产或准货币,如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和隔夜回购协议等,又称为准货币。此外还有其他更广的提法 (如M3、L和Debt等)。对于货币供给,经济学家过去通常把它视为一个可以由中央银行有效控制的外生变量,现在逐渐注意到它的内生性。基础货币 (流通中的通货加上商业银行的储备)、货币乘数等是影响经济中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一国货币的投放、创造和扩张(或紧缩)过程。根据货币的流通程度,一般将货币流通量划分为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给的主体是银行。流通中的货币量是通过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与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活动有密切关系。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可以通过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来扩大或缩小商业银行的货币派生能力。 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运行投入货币的过程。货币供给形成的货币量,称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一定时期社会上的货币存量。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取向和公众及商业银行的行为。货币供应量从银行系统来看是负债,从非银行经济主体来说则为资产。它要由银行通过各项资产业务向国民经济中投放。从一定意义上说,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是由银行系统资产业务的规模大小所决定的。 货币供给一国经济中货币的投入,创造和扩张或紧缩过程。在现代信用制度下,银行充当了货币创造的角色,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与银行的资产负债项目紧密相联系。而银行又划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经过货币的扩大过程,产生多倍的存款。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则在于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量从而扩大或缩小商业银行的派生能力,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能力。其主要途径包括: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 调节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量; 增加或减少货币发行量。有时货币供给也指货币供应量或货币存量。见 “货币供应量”、“货币存量”。 货币供给在一定时期,社会上的货币存量。它是一个静态概念。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取向和公众行为(包括商业银行行为)。对应于货币供给的概念是货币需求,若相对于前一时期来说,货币差额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变小,则金融形式表现为货币松动。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在一定时期,社会上的货币存量。它是一个静态概念。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取向和公众行为(包括商业银行行为)。对应于货币供给的概念是货币需求,若相对于前一时期来说,货币差额(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变小,则金融形式表现为货币松动。 ☚ 货币流通速度 名义货币供给 ☛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一国经济中货币的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过程。其主要内容有: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以上情况表明,商业银行是通过派生存款机能,向流通中供给货币,其派生倍数取决于rd、c'和e'之值。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 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则在于它能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从而扩大或缩小商业银行的派生能力。中央银行调节的途径主要有: ❶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直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可动用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这相当于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量,与其派生能力密切联系。 ❷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增加商业银行可动用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类似于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作用,可扩大商业银行的派生能力。 ❸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为商业银行扩大原始存款提供可能,等等。可见, 中央银行就是通过调节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数量和货币发行数量,这相当于影响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规模,以扩大或缩小其派生能力。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二者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量,商业银行则在基础货币量的范围内,通过倍数派生,形成货币供给总量。 1978年以后,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实行多存多贷的信贷管理制度;1983年又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具体经营存贷等信用业务则由多家专业银行承担。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现行的货币供应基本按上述原理进行活动。 银行是货币供给的闸口,其关键在于银行贷款规模,多存多贷,然后才会有多贷多存。但是,银行能否多贷,不仅取决于银行行为,还要看企业是否需要贷款。在经济停滞和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即使银行愿意多贷,企业也可能不要求贷款,从而银行贷不出款,使派生存款过程中断。此外,从派生存款公式中可以知道,rd可以由中央银行控制,而c'则非银行所能决定,而赖诸于社会公众提取现金的要求和行为。可见,银行虽然是货币供给的闸口,但能够供给多少、不完全决定于银行本身愿望和行为,还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企业贷款要求和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行为等因素。 ☚ 纸币流通规律 名义货币供给 ☛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货币供给理论是货币理论中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选择货币政策的理论出发点。 第一,准备金率re越小,货币乘数mn越大。因为商业银行每一单位的准备金可以支持1/re单位的存款。 第二,现金—存款比率cu越小,货币乘数mn越大。因为cu越小,基础货币中的现金比重就越小,准备金的比重就越大,以现金形式存在的基础货币只能转化为一单位的货币供给 (注意这里的现金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手持现金属于准备金),而一单位准备金形式的基础货币可以支持1/re单位的货币供给。 通过分析货币供求均衡和基础货币供求均衡可以推导出货币乘数。首先,考察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之间的均衡,货币供给为M,而货币需求为存款D加上现金CU,因此,货币供求均衡表达式为: M=D+CU= (1+cu) D (1) 其次,基础货币的供给B由中央银行提供,需求来自于公众对手持现金的需求CU和加上商业银行对准备金的需求RE,因此基础货币供求均衡表达式为: B=RE+CU= (re+cu) D (2) 供求均衡时的需求反映了公众意愿的现金—存款比率和商业银行意愿的准备金率。 那么,当 (1) (2) 两式同时成立时,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用 (2)式除以 (1)式得出货币乘数mn: 对(3)进行调整可以得出货币供给函数: 这里的货币供给反映了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货币供给。 下面分析中央银行是如何变动货币供给的。以增加货币供给为例,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购买通过增加自己的负债增加了基础货币供给,最初的效应是使公众存款增加因而现金—存款比率下降到意愿水平之下,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提高到意愿水平之上,之后公众通过提款行为使现金—存款比率恢复到意愿水平,商业银行通过一环一环的贷款使准备金率下降到意愿水平,最终的效应是增加的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经过一段时期后以多倍于自身的数量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收缩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4) 式表明,如果货币乘数是一个可以预测的常数,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精确控制经济中的货币供给。研究表明: 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是: ❶市场利率,它影响公众的意愿现金—存款比率和商业银行的意愿准备金率; ❷再贴现率,它既能影响基础货币量,也影响商业银行的意愿准备金率; ❸法定准备金率,它直接影响银行的准备金率; 这说明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都可以调节货币供给,但是尽管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确定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来保证商业银行基本上不持有超额准备金,它却难以控制公众的现金—存款比率,因此也就无法准确控制货币乘数。实证分析表明: 货币乘数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难以进行准确地测度。这说明尽管中央银行可以相当准确地控制基础货币,却不能准确地控制货币供给。 关于货币供给,事实上还存在着它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争论。这里内生外生的含义是指,货币供给究竟是由经济体系内的实际变量和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决定的,还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如果是前者,货币供给就是内生变量,而如果是后者它就是外生变量。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外生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如果认为它是内生变量,就意味着货币供给由经济运行自身决定,货币当局不能有效控制。而如果认为它是外生变量,就表明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有效地调节货币供给来调节经济运行。前面的分析隐含地假设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但这并不是一个普遍承认的观点。尽管许多经济学家支持这个观点,如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就是货币供给外生论的典型代表。但也有不少经济学派反对这个观点,如后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J·托宾就反对弗里德曼对货币供给方程式的解释。 ☚ 货币需求 存款创造 ☛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一国经济中货币的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过程,其主要内容有: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在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是信用货币,一般按货币的流动性把货币划分成若干层次,如IMF把货币划分为货币(通货+活期存款)和准货币(长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外币存款之和),而美联邦储备系统则把货币划分为三个总量指标(M1,M2,M3),一个流动性指标(L)和一个债务指标(Debt)。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的主体是银行,流通中的货币量均是由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和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紧密相连。在现代部分准备制度下,利用中央银行资产业务提供的基础货币,存款货币银行借助于现代银行体系中的存款派生机制,向流通中提供了绝大部分货币。当然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和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整权控制着货币供给的源头(基础货币),并对货币乘数有着相当大影响;而存款货币银行作为货币创造的主体,在其存贷款业务的进行中现实地影响着货币供给;而居民、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则通过提现率及对货币资产的选择(Portfolio),现实地决定了货币供给的可能限度。因此,货币的总供给量取决于金融机构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各个参与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决定过程。 ☚ 价格预期效应 货币供给的外生变化和内生变化 ☛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参见“货币银行学”学科同名条。 ☚ 政府债务(公债) 道·琼斯平均数 ☛ 货币供给monetary suppl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