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于美国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由于其主要成员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因此有时又称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认为,货币是可以在广泛范围内替代其他商品和金融资产的一种独特商品,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当稳定的。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通过实际余额效应对总需求的变动具有直接的作用。名义收入变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遭受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大大超过经济的增长率所造成的。而这种货币供应量的过头增长,是政府执行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需求管理政策的结果。这个学派反对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主张恢复经济自由,实行比例于经济增长率的规则货币政策。“货币主义”一词,是由货币学派的成员之一美国的卡尔·布朗纳(Karl Brunner)于1968年创用。货币学派的首领是美国的米尔顿·弗里德曼。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货币主义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一种经济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米尔顿·弗里德曼 (1912— ),他是当代西方世界非常活跃的经济学家,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代表作较多,主要有《消费函数理论》、《价格理论》、《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严酷的现状》 等。货币主义者把货币数量看为影响社会经济变化最重要的因素,其实质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变种。弗里德曼则在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推演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而构成了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为此,弗里德曼提出了 他的名义收入货币理论模型,根据这一模型,他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结果,而且每个单位产品所 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就愈迅速。货币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了以控制通货膨胀 、稳定物价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 ❶提倡实行 “单一规则” 的货币政策。所谓 “单一规则” 的货币政策,根据弗里德曼的解释,是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为惟一因素支配的货币政策。 ❷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实行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难以收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的效果的。 ❸提倡 “收入指数化”。收入指数化是指将工资、利息 、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等与物价指数挂钩,使之能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而调整。 ❹实行负所得税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所谓负所得税,是指政府规定某种收入保障数额 (最低收入指标),然后根据个人实际收入给以适当的补助。 ❺提倡浮动汇率制,反对固定汇率制。货币学派认为,固定汇率制有如下缺点: 它必将加剧世界通货膨胀; 它可能加剧国际金融的动荡; 它还有损于货币增值国家的利益。有鉴于此,弗里德曼主张用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当然,他也认识到,实行浮动汇率制并不能根本解决世界性通货膨胀问题。因为要解决世界性通货膨胀,除非有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来统一控制各 国的货币供给,而现实却缺乏这一条件,所以实行浮动汇率制就是缓解世界通货膨胀对各国经济冲击的惟一政策选择。 ☚ 功利主义 新自由主义 ☛ 货币主义Monetarism以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主张货币供应和流通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其基本理论用公式表示就是: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商品总产量。公式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和决定着生产、就业和价格水平。因此,认为政府只要使货币供应量保持一个固定的年增长率,即与预计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一致的增长率,就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货币主义一种认为货币供应量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西方经济思想。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弗里德曼在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一文中所提出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影响生产、物价变动的最根本原因。弗里德曼坚决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情况随时调整贴现率和买进卖出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他主张实行一种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的所谓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根据国民经济潜在增长速度把每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水平上。另外,货币主义坚决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国家只要维持一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就可以了,鼓吹市场自发力量有使资本主义经济自动趋向均衡的作用。 货币主义Monetarism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首领是弗里德曼,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莱德勒、帕廷金、霍尔特等。货币主义是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理论的。弗里德曼在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数量首先是一个对货币的需求的理论,认为国民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货币供应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水平,也影响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从而影响整个经济运行。但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它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印刷了更多的纸币以支付政府的用款; 只要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它和国民经济中产量的增长相适应,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为了驳斥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货币主义提出了 “自然失业率” 概念,认为该失业率不是一个常数,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造成其变化的是与实际经济条件而不是与货币现象有关的结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自然失业率乃是一种经济条件,与之相比,货币是中立的; 人们不可能通过主观地增加或减少通货膨胀来改变该经济条件。进入80年代以后,货币主义的某些基本思想变成了主流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货币主义Monetarism亦称“货币学派”,或称“芝加哥学派”。当代西方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用现代货币数量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要目标的一个自由主义流派。该学派是凯恩斯主义理论衰落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以来广为流传,影响越来越大,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最有力的挑战者。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主要代表人物还有戴维·莱德勒、迈克尔·帕金、艾伦·沃尔特斯等。货币主义是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本理论。弗里德曼在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数量首先是一个对货币的需求的理论,认为国民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货币供应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水平也影响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或国民收入量的变动,从而影响整个经济运行。据此,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印刷了更多的纸币以支付政府的用款。因此,只要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它和国民经济中产量的增长相适应,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认为,经济中的失业率是与实际工资率联系在一起的,在任何时候,经济中都存在使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处于均衡状态的实际工资率水平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它无可避免,常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货币主义的政策基础是自由放任,竭力主张减少国家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货币主义以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弗里德曼(Friedman,Milton,1912— )为创始人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由于这一派经济学家并不是在一切问题上都有一致的看法,因此,西方经济学对货币主义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以货币政策的内容而论,货币主义被认为是强调对货币数量的控制。而当人们注意到货币主义是一种新自由主义思潮时,又认为该派是反凯恩斯的经济学流派。尽管货币主义者之间在许多理论与政策上有着不同之处,但他们在以下两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第一,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货币数量是基本因素。第二,认为西方国家的“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已经彻底失败,需要新的理论来取而代之。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是:(1) 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名义量(如货币工资、名义国民收入等),但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等实际量;(2) 从短期来看,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3) 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政府随时变化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会使其稳定性遭到破坏;(4) 提出了“自然失业率”概念,其变动不与货币现象相关,而是与实际经济条件决定的结构变化相关。 货币主义也称货币学派。现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一个流派。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出现于美国。创始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的阿诺德·哈伯格、卡尔·布伦纳和英国的戴维·莱德勒、匹克尔·帕金等。他们自命为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派,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自由放任和市场竞争,认为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能使资本主义经济趋向均衡和增长。因此,他们对以往的庸俗货币数量论进行了修补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并特别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决定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变化的最根本原因。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和避免通货膨胀,他们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把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在长时期内稳固在与经济增长率大体一致的水平上,来稳定物价,保证繁荣。进入六十年代以来,由于通货膨胀持续加剧和凯恩斯主义的破产,货币学派已引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权者的赞赏。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Monetarism亦称“货币学派”或“费里德曼主义”。是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流派,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里德曼 (MiltonFriedman,1912—)。该学派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倡导经济自由主义。以现代货币数量说为理论基础,提出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认为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把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主张政府每年应公布货币增长率,使之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以求得物价和经济的稳定和均衡。 ☚ 费里德曼主义 货币学派 ☛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现代西方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来解释物价和生产变动的一种经济理论。主要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提出的。1956年弗里德曼在其所著《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达》中提出应该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由国家政权确定一年的货币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这样的货币增长率同生产发展速度相适应,这样就可以使平均的物价水平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因此他们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也反对由中央银行根据变化情况调整贴现率及购、销政府债券。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货膨胀加剧的条件下“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对货币供应量的紧缩措施。 ☚ 货币升值 货币贬值 ☛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货币主义又称货币学说。它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经济思想的主体,很大程度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半尔顿·弗里德曼努力的结果。 货币主义这个词是由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管理研究院的经济学教授卡尔·布朗纳首先用来概括货币学说的特点的。货币主义的中心命题是: (1) 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2) 货币存量 (或货币供应量) 的变动是货币推力的最可靠测量标准。(3) 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加以调节。 货币主义以对抗“凯恩斯革命”的面目出现,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重新强调货币政策的首要作用,抨击凯恩斯倡导的财政政策,鼓吹自己的处方能够解决西方国家由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而出现的“滞胀”局面。货币学说有两个主要特征: 其一,承袭经济自由主义传统,崇奉市场机制,以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对策;其二,强调货币对于经济的重要作用,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于货币信用形式,一切经济政策和调节手段也都通过货币量的收缩与扩张来发挥其作用,因此货币最重要。 弗里德曼认为,一旦人们意识到货币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一旦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就能实现高度就业和经济增长,而又没有通货膨胀。所以政府除了控制货币量的变动之外,不应再对经济活动多加干预。 ☚ 货币购买力 货币数量说 ☛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Monetarism也称为“货币学派”。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佛里德曼是该流派的创始人。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观点,坚持经济的自由放任。认为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能使资本主义经济自然地趋向平衡。货币主义有以下几个特征:(1)强调货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造成物价和生产变动最根本的原因,历史上西方国家经济所出现的扩张与衰退都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相关。(2)货币的供应量虽然能影响生产的变动,但政府不能将货币政策作为干预经济的工具,其原因是货币供应量从变动到影响经济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段时间是经常变动、难以预测的,因此,用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会造成经济的混乱。(3)由于货币政策的变动会造成经济的混乱,因此,政府应采取稳定货币的政策,将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4)货币政策只能影响名义利息率水平,而不能影响实际利息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会随之上涨,结果导致名义利息率提高,而实际利息率不变,因此,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能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不稳定。(5)政府政策的失误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通过减税来降低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让市场来实现经济的平衡。货币主义关于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张曾对西方国家的政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这一主张的一个致命缺陷是,如果经济中货币的需求量不稳,稳定货币供给并不能实现稳定经济的目的,许多事实都说明,西方国家的货币需求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 ☚ 古拉姆—鲁德曼—豪林思法案 米尔顿·佛里德曼 ☛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Monetarism各种货币数量论都可以归于货币学派或货币主义。这个学派在理论上主要和共同的特点是: 强调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数量。货币学派有 “传统” 与“现代”之分。现代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现代经济学流派。它坚持自由主义,与倡导国家干预主义的凯恩斯学派相抗衡。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的通货膨胀、经济萧条和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调节。现代货币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它的主要代表有: 卡冈 (K. Cagan)、安德森 (L. C. Andson)、乔丹 (J. L.Jordan),迈泽尔曼 (D. Meiselman) 以及英国的沃尔特斯 (A. A. Walters)、帕金 (M.Parkin) 和莱德勒 (D. E. W. Laidler) 等。 现代货币主义以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为理论基础。 现代货币数量论是弗里德曼在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结合凯恩斯 (Keynes,J. M.)的 “灵活偏好论”提出来的。货币数量论作为一种与货币金属学说直接对立的货币理论开始于17世纪末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17世纪末到19世纪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主要代表有约翰·洛克 (Locke,J.)、休谟 (Hume,D.)、李嘉图 (Ricardo,D.)、詹姆斯·穆勒(Mill,James) 以及约翰·穆勒 (Mill,John S.) 等。最有影响的则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 (Fisher,I.) 和以马歇尔 (Marshall,A.)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所提出的理论。1911年,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 中提出了 “交易方程”: Py=MV, 上式中,P为价格总水平,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y是一国的实际国民收入,V为货币收入流通速度。在“交易方程” 中,V被视为由制度因素决定的、短期内不会迅速变化的常量,y决定于资源、技术条件,而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不可能发生变化。这样,价格P就随着货币数量M正比例地发生变化。在这里,费雪强调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即流通手段的作用。剑桥学派的后期代表马歇尔的弟子庇古(Pigou,A. C.) 根据前者的学说,在1917年发表的 《货币的价值》 中提出了 “剑桥方程”。他所关心的是,人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即对货币的需求量。剑桥方程式表述如下: M=kY=kPy 上式中,P为价格总水平,Y代表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k为经常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需求总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k显然为货币收入流通速度的倒数。剑桥方程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剑桥方程也就是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这个方程表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名义国民收入两个因素。在这里,k、y被视为常数,因此得出与“交易方程” 相同的结论,即: 价格水平P同货币数量M成正比例变化,价格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大小。由于剑桥方程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因此,它暗含着利息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继交易方程和剑桥方程后,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又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方程,该方程为:
 上式中,L表示对货币的总需求,L1表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2表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r为利息率,P为价格水平。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发展了庇古的思想观点,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但是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的货币数量论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弗里德曼在吸收和修正凯恩斯灵活偏好论的基础上,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在 《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 一文中弗里德曼列出了单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M=f (P,rb,re,l/p·dp/dt,W,Y,u) 上式中,M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 P为一般价格水平;rb为市场债券利息率;re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 l/p·dp/dt为预期的物质资产的收益率,即价格的预期变动率; W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 Y为名义收入; u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如果略去分配上的影响,上式也能适用于整个社会。 自然率假说是货币主义的另一个理论基础。弗里德曼把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由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动调节确定的、使价格长期稳定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与之相应的是自然就业率。自然失业率大小取决于实际因素,即经济社会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当就业量处于自然率水平时,既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而且,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的运行被认为是趋向于自然就业率的。弗里德曼用自然就业率的概念,来说明货币政策对就业量处于自然率时的影响。结论是: 短期内,货币政策虽然可以造成通货膨胀,但可以成功地把失业率减少到自然率之下; 长期中,一旦人们对通货膨胀有了足够的预见,这种政策就不会成功。 根据两个理论基础,货币主义形成以下几个理论观点: 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起决定作用; 第二,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但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第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只会加剧经济的失衡。 货币主义主要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认为它是无效的。弗里德曼认为,以需求管理为宗旨的财政政策最终都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其经济调节作用的,而扩张性的 “过头反应” 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这种通货膨胀仅仅是借助于人们暂时的预期失误而对降低失业率产生短期作用,一旦人们调整预期,失业率将恢复到自然率水平,而且还会使通货膨胀加剧。长期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产生 “挤出效应”,发生的结果往往会降低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充分就业的目标更难以实现。货币主义主张实行“单一规则” 的货币政策,认为货币总量是可以控制的最佳中间目标。为了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应取消贴现率和部分准备率制度,而保留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实现中间目标的政策手段,但货币当局应避免政策方面的大起大落,实现某一特定的货币总量的稳定增长速度。因此,弗里德曼提出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惟一的最佳选择。这一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被称为单一的政策规则。 ☚ 重建个人所有制 供给学派 ☛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monetarism从本世纪60年代下半期开始,在西方经济界出现了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他们打出“对抗凯恩斯革命”的旗号,宣扬自己的货币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政策失灵之后,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西方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国家的政府采纳了货币主义主张。 在美国,除M·弗里德曼外,著名的货币主义者还有卡尔·布伦纳(Karl Brunner),艾伦·梅尔泽(Allan Melezer)等。在其他西方国家中也有一些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著名的有英国经济学家艾伦·沃尔特斯(A.A.Walters)、戴维· 莱德勒 (David Laidler)、迈克尔 · 帕金 (Michael Parkin)等。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物价水平与货币流通数量成正比例而变化的理论,流通中的货币越多,商品的价格水平越高。这种货币数量论由来已久,在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很多著名经济学家,例如,洛克 (John Locke)、休谟 (David Hume)、李嘉图等,都坚持这种货币数量论。本世纪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又出现了不少货币数量论者,他们纷纷以新的形式表述“货币数量论”。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I·费雪在其《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交易方程式,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货币数量论”,其公式是:MV=PT,或P=(MV)/T。这里M表示货币供应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商品供应量。按照费雪的意见,由于假定经济处在充分就业水平,故在短期内T和V即商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分别为一常数。在这种情况下,M和P即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便有一直接的关系,就是说,M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引起P亦即物价水平同比例的提高或下降。之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庇古依照马歇尔的学说,又提出了一个剑桥方程式,其基本公式为:M=kpy。这里k为人们以多少比例的收入以货币形式保留在身边,相当于V(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即k=1/V,p为物价水平,y为真实的国民收入,相当于T。从代数式上说,费雪的公式与剑桥方程式是可以互换的。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二者在含义上是不同的,前者表示,货币以怎样的速度出现于商品流通中;后者则表示,为了交换上的需要,人们应在手边保留多少货币。因此,剑桥方程式又被称为货币需求理论。1956年,弗里德曼著文沿着“剑桥方程式”重新表述了货币数量论,指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同以前的“货币数量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突破了过去那种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产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定,认为产量和货币流通速度都是可变的。但是,他又认为,产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同影响其变化的诸因素间有一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此,在长时期内,仍然可以在货币数量和价格间确定一直接的关系。根据这种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得出了“货币最重要”的结论,把通货膨胀看成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了货币主义的对付通货膨胀的主张。 货币主义者猛烈地攻击和批判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加剧了“通货膨胀”,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则选定了错误的政策目标。在其1967年发表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弗里德曼指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把扩大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息率作为自己的政策目标是根本行不通的。从短期看,增加货币供给量可能会使利息率降低。但从长期看,增加货币供给量必使物价普遍上涨。这时,倘若人们预期物价还将上涨,贷款者必将索取较高的利息率,而借款者也将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率。所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结果势必引起利息率的上升。而在利息率提高的情况下,必将减少企业投资,使产量和就业水平下降,而这也就必然促成一方面物价普遍上涨,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的“滞胀”局面。同时,弗里德曼还认为,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人为地降低失业率也是不明智的。因为,在他看来,经济中有一种“自然失业率” (即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结构等条件下,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是不能人为地加以消除的,只能采取“自由放任主义”的办法,让经济去自行寻求“自然失业率”。因此,他认为,“如果金融当局把利息率或失业率作为政策的直接目标,那就会像一架空间飞行器把方位定在错误的星球上一样,不管它的导航装置多么灵敏和多么高级,这架飞行器总得走上歧途。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所提出的政策主张是实行“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政策,即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照弗里德曼的看法,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货币流通速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为要保证经济繁荣和稳定,金融当局应按大约等于(或略高于)经济的实际增长率来使货币供应增长率稳定。例如,美国从长期趋势上看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大约为4%,这样,若美国联邦准备制度按每年4—5%的速度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保证经济增长,同时使物价稳定。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影响了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英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期,把货币主义政策定为英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美国政府也把货币主义政策摆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政府也一反常态,实行了一套带有货币主义色彩的经济政策。应该说,货币主义政策在缓和通货膨胀问题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货币主义政策也被证明,它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波动和高失业的现象。 ☚ 冒牌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monetarism又称现代货币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主张自由经济主义的学派。它是与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学派。60年代末,随着西方国家滞胀现象的加剧和凯恩斯主义的没落,现代货币主义被美国和英国政府视为摆脱通货膨胀困境的良药,一时间广为传播,成为60年代以来各种新自由主义学派中影响比较大的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密尔顿·弗里德曼。除弗里德曼外,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经济学家卡尔·布朗纳,英国经济学家艾伦·沃尔特斯、戴维·莱德勒、迈克尔·帕金,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的赫尔姆特·费里希等。 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在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时,就提出有别于传统货币论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主义对抗。当时,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为各国政府广泛采用,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出现了经济增长较快、失业率较低、较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经济繁荣景象,他的主张并未受到重视。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发生了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大增,通货膨胀也日益加剧。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滞胀面前效微力乏,凯恩斯经济学迅速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此时,现代货币主义才受到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随着西方国家滞胀现象日趋严重,现代货币主义在美国和欧洲各国流行起来。1976年,弗里德曼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学派的影响日盛。西方七国中有五个公开实行现代货币主义的政策,确定货币供给增长的目标。英国撒切尔政府实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政策。美国里根政府的“经济复兴计划”,也将稳定的货币增长政策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瑞士、日本和西德都因为实行现代货币主义的政策而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现代货币主义不仅发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而且继承了芝加哥经济学的两个传统:一是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强调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二是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所以就货币理论而言,这个学派又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的主要内容。现代货币主义在新自由主义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经济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市场经济理论、消费与国民收入理论、货币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浮动汇率理论和货币政策。其中最著名的是货币理论、浮动汇率理论、货币政策效果的时间滞后论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 适应性预期 自然率假设 ☛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亦称“现代货币主义”、“货币学派”或“费里德曼主义”。它是20世纪中期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 )。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伯格(Armold Harderger)、布伦纳(KarlBruner)和安德森(Leonall Anderson),英国的莱德勒(David Laidler)和帕金(Michael Parkin),以及奥地利的费里希(Helmut Frisch)等。弗里德曼认为,决定货币需要量的四个因素是: (1)总财富,这是保存货币量的上限,在这个限界内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影响; (2)人力财富与物质财富分配的比例; (3)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 (4)决定货币相对于其他资产的效用的诸因素。综上求得货币需求的函数是: 
式中: M d为货币需求,f为函数关系,P为物价水平,r b为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为非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1/p·dp/dt为物价变动率,y为永恒所得,W为非人类资本对人类资本的比率,u为反映主观偏好和风尚及其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这一货币需求函数方程式实际上是剑桥方程式的具体化,与交易方程式亦无本质区别。弗里德曼等人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认为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把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工具。由此,该学派反对觊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倡导经济自由主义,指责凯恩斯主义用扩大需求导致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的作法。主张依据预期经济增长率由政府公开宣布每年的货币增长率 (如每年增加3—5%),以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达到整个经济的均衡。在国际金融领域,主张恢复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观念,实行浮动汇率制或自由汇率制。6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西方国家严重的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措施失灵,货币主义曾在美、英等国引起重视并风行一时。 ☚ 流动偏好论 货币流通范围 ☛ 00002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