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责任内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责任内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参见〔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责任内阁 责任内阁官署名。清代末置。掌总国家政务。《清史稿·职官志六》:“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组内阁,设会议政务处,以各部尚书为内阁政务大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改责任内阁,以军机大臣为总、协理大臣,并定内阁属官制。”(参见:内阁) ☚ 造币总厂 贼曹 ☛ 责任内阁 责任内阁官署名。清宣统三年(1911),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和各省代表强烈要求改革的呼声,清政府被迫仿照西方制度设立责任内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责任内阁设总理大臣和协理大臣各1人,两者为国务大臣之首领。另有国务大臣10人,由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等十部大臣兼任。责任内阁的会议场所称政事堂。内阁总理、协理大臣之下设有丞一名,具体负责内阁内部事务。内阁自身的下属机构有承宣厅、制诰局、叙官局、统计局、印铸局以及法制院等。责任内阁设立后,原先的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宪政编查馆、吏部、中书科、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批本处等衙门一律裁撤。责任内阁设立之初,其国务大臣多为皇族成员,因而世称“皇族内阁”。改革有名无实。清政府这种伎俩很快被识破。迫于无奈,清政府只好规定皇族成员不能担任国务大臣以及各省行政长官之职。只是改革已经于事无补,不久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建立。责任内阁在清朝灭亡之前就已撤消而成为历史名词。 ☚ 宪政筹备处 法制院 ☛ 责任内阁资本主义国家对议会负责的内阁。详见“内阁制”。 责任内阁 责任内阁资本主义国家由议会产生、受议会监督并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它始于18世纪的英国,在辉格党和托利党争夺执政权的过程中产生。责任内阁的主要原则是: 内阁由在议会大选中获得多数席位的一党单独组成或几党联合组成; 内阁必须向议会汇报工作,接受议会监督,对议会承担责任; 当议会否决政府信任案或提出对政府不信任案时,内阁必须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 事务内阁 英国下院 ☛ 责任内阁 责任内阁资本主义国家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在法律上,内阁受议会监督,议会可以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而决定内阁的去留。 ☚ 事务内阁 拨乱反正 ☛ 责任内阁官署名。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初,清廷在革命运动不断冲击与各省代表纷纷提出缩短预备立宪年限,提前召开国会,实现责任内阁等要求情况下,不得已于四月初十日宣布仿照西方内阁制成立责任内阁,同时撤销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宪政编查馆、吏部中书科、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等衙门,上述衙门的若干职掌均归并内阁。内阁官制规定,责任内阁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行政机关,设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一至二人,掌参画机要,处理国政,为国务大臣的领袖。国务大臣十人,由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十部大臣组成,设政事堂为内阁会议之所。会议时,由总理大臣任议长,应议事项有:法律案、敕令案并官制;预算和决算案;预算外的支出;条约及重要交涉;奏任以上官员的任免,各部权限的争议;特旨发交及议院移送人民陈请事件;各部重要行政事件;按照法令应经阁议事件;总理大臣或各部大臣认为应经阁议事件。国家颁布法律、敕令及有关国务的谕旨,总理大臣、协理大臣会同关系部大臣在尾后署名,涉及各部全体者,全体署名。内阁总理、协理之下设丞一人,综理阁务。所属有承宣厅、制诰局、叙官局、统计局及印铸局。直辖机关有法制院。《宣统政纪》卷六十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八月间内阁曾奏请留用所裁各衙门人员,可以看出当时内阁组织情况。原折说:“承宣厅所管事项,原系旧日军机处职掌,又益以办理会议以及全阁文牍、会计,从前章京员额无多,势难再减。此外添调通晓计学人员一人,办理会计。制诰局、叙官局,原系旧日内阁、吏部职掌,均酌留旧员十分之二。制诰局又有吏部、外务部、陆军部划拨事项,随送人员,亦分别酌留。统计局、印铸局,原系旧日宪政编查馆职掌。统计局原有兼差人员,多已回原衙门,所余员数,不敷分布,不能不量予调用。印铸局除原有十数员外,酌量添调,并留有礼部随事拨送数员。总计留调人员,尚资得力,拟请留阁任用。”新内阁成立后,凡与立宪制度相抵触的事项概行停止。第一,皇帝除召见国务大臣外,引见官员之制停止。第二,除内阁国务大臣得以政务具奏皇帝外,停止各衙门向皇帝奏事。所有从前应请旨的事件,均资行内阁核办,必须具奏的,由内阁代递。第三,各部例行及属总理大臣专行事件,无须上奏。第四,过去由奏事处传旨事件,均行停止,内外奏折均递至内阁,由内阁拟旨进呈,再请用印信。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同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颁布了清帝的退位诏书,责任内阁的使命。也随之结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