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格斯特隆
贝格斯特隆(Bergström,S.1916~),瑞典化学家。 因分离和测定了前列腺素的结构,成为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三位获得者之一。
贝格斯特隆生于斯德哥尔摩。前列腺素及其初步功能最早是在1930年发现的。后瑞典生理学家欧拉(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在1934~1935年间研究命名为前列腺素。贝格斯特隆于1945年10月19日报道了他用黄豆脂氧合酶使亚油酸充氧的研究成果。当时欧拉对他的工作高度赞赏,因为他正在研究的生物活性脂肪物质也可能是充氧产物。当时由于条件所限,贝格斯特隆没有开展前列腺素的提纯工作。直到1947年,贝格斯特隆任瑞典隆德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后,获得了较好的研究条件。将霍华德(Howard)和马丁(Mar-tin)创用的反相分配层析法,应用于前列腺素的分离,获得成功。1957年他提纯了两种前列腺素——PGE1及PGF1α。
1958年贝格斯特隆回到卡罗林医学院,任化学系主任和教授。他和萨米埃尔松等人在1962年利用质谱仪和气相色谱仪完成了前列腺素PGE2、PGF22和PGD2化学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素都有一个20炭脂肪酸的骨架,据此即可推断,其生物合成的前体就是花生四烯酸。贝格斯特隆和萨米埃尔松合作,并且在荷兰的Unilever药厂多帕(Dorp,D. V.)的协作下,从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获得成功。这就为生物合成前列腺素以及进一步化学合成前列腺素开辟了道路。
贝格斯特隆后来晋任为卡罗琳医学院院长,七十年代末任诺贝尔基金会主席和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科研顾问委员会主席。他的主要著作有:《前列腺素之分离》(1957)、《前列腺素E、F1和F2的结构》(1962)和《前列腺素是新的激素系统中的成员》(196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