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谏太宗十思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①木之②长③者,必④固⑤其根本⑥;欲流⑦之远者,必浚⑧其泉源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⑩德义(1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12),知其不可,而况(13)于(14)明哲(15)乎! 人君当(16)神器(17)之(18)重(19),居域中(20)之大(21),不念居安思危,戒(22)奢以(23)俭,斯(24)亦伐(25)根以(26)求木茂,塞(27)源而欲流长(28)也。 凡百(29)元首(30),承天景(31)命,善始者实繁(32),克(33)终者盖(34)寡。岂(35)取之(36)易守(37)之难乎?盖(38)在殷忧(39),必竭诚以(40)待下;既得志(41),则纵情以傲物(42)。竭诚则吴越(43)为一体,傲物则骨肉(44)为行路(45)。虽(46)董(47)之(48)以(49)严刑,振(50)之以威怒,终苟(51)免(52)而不怀(53)仁(54),貌(55)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56)人(57);载舟覆舟(58),所宜(59)深(60)慎(61)。 诚(62)能见可欲(63),则思知足以(64)自戒(65);将有作(66),则思知止以安人(67);念高危(68),则思谦冲(69)而自牧(70);惧满溢(71),则思江海下百川(72);乐盘游(73),则思三驱以为度(74);忧懈怠(75),则思慎始而敬(76)终;虑壅蔽(77),则思虚(78)心以(79)纳下;惧谗邪(80),则思正(81)身以黜(82)恶;恩所加(83),则思无(84)因喜以(85)谬赏(86);罚所及,则思无以(87)怒而滥刑。总(88)此十思,宏(89)兹(90)九德(91),简(92)能而任(93)之(94),择善而从之(95),则(96)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97)其惠,信(98)者效(99)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100)。何必劳神苦(101)思,代百司(102)之职役哉? 【注释】①求:要求,需求。 ②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长(zhǎng):生长,长成。 ④必:副词,一定。 ⑤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⑥根本:树根。 ⑦流:水流。 ⑧浚(jùn):动词,疏通。 ⑨泉源:即渊源,水的源头。泉,本作“渊”,唐人避高祖李渊讳改言。 ⑩其:代“治国”。 (11)德义:指恩德和道义。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12)下愚:最愚昧无知,谦词。 (13)况:何况。 (14)于:介词,对。 (15)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16)当:与“居”同义,占据,主持。 (17)神器:指帝位。《老子》:“天下神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在天下面前不可能有所为,故称天下为神器。这里指统治天下的帝位。 (18)之:结构助词,的。 (19)重:形容词作名词,指大权。 (20)域中:天地间。《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21)大:形容词作名词,要位。 (22)戒:戒除。 (23)以:用。 (24)斯:近指代词,这。代上句内容。 (25)伐:砍。 (26)以:转折连词,与“而”同。 (27)塞:阻塞。 (28)长:长远,形容词。 (29)凡百:所有的,表概括。 (30)元首:帝王。 (31)景:大。帝王自认为是按照天意管理天下,自己是天帝之子,所以说“承天景命”。 (32)繁:多。 (33)克:能够。 (34)盖:副词,大概。 (35)岂:难道。 (36)之:代天下。 (37)守:保守,保有。 (38)盖:承接上文,表示推究原因。 (39)殷忧:深忧,代指创业之始。殷,深。 (40)以:同“而”,顺接连词。 (41)得志:达到目的,实现了愿望。 (42)傲物:傲视他人,即看不起别人。物,与“我”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 (43)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44)骨肉: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 (45)行路:路人,指互不关心。 (46)虽:让步连词,即使。 (47)董:监督。 (48)之:代人。 (49)以:介词,用。 (50)振:通“震”,震恐,威吓。 (51)苟:苟且。 (52)免:指免除刑罚。意思是不作乱犯法而已。 (53)怀:怀念,感激。 (54)仁:恩惠。 (55)貌:外表。 (56)惟:帮助判断的语气词。 (57)人:即“民”。因避讳而改。 (58)载舟覆舟: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载,背负。覆,颠覆,打翻。 (59)宜:应该。 (60)深:副词,特别,十分。 (61)慎:谨慎,警惕。 (62)诚:副词,果真。 (63)可欲:名词性短语,值得喜欢的东西。 (64)以:目的连词,以便,来。 (65)戒:戒备。 (6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67)安人:即“安民”,使民安。安,使动用法,使……安。 (68)危:高。 (69)谦冲:谦虚。冲,虚。二字同义。 (70)牧:养。 (71)满溢:容器中水满则溢出。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 (72)下百川:即“下于百川”,比百川低下。比喻谦恭待人,虚心纳谏。《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百川,无数河流。下,居于……之下。 (73)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74)三驱以为度:即“以三驱为度”。以,介词,把。三驱,《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意思是说国君围猎,只包围三面,让开一面,放禽兽逃生,以示仁爱。 (75)懈怠:指处理国事时松懈怠慢。 (76)敬:慎重,与“慎”同义。 (77)壅(yōng)蔽:耳目被堵塞和遮蔽。 (78)虚: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不自满。 (79)以:目的连词,以便,来。 (80)谗邪:指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81)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82)黜(chù):排斥,除去。 (83)加:与下文的“及”二字同义,施加。 (84)无:同“勿”,禁止副词,不要。 (85)以:同“而”。 (86)谬赏:不恰当的奖赏。 (87)以:因为。 (88)总:动词,归纳。 (89)宏: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宏大。 (90)兹:近指代词,这。 (91)九德:形容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杰出的治国才能。九,极言其多。《尚书》:“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92)简:挑选,选拔。 (93)任:用。 (94)之:代“能人”。 (95)之:代“好的意见”。 (96)则:连词,那么。 (97)播:施布。 (98)信:诚实。 (99)效:献。 (100)垂拱而治:指君王不操劳,天下就能治理好。《尚书》:“垂拱而天下治。”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101)劳、苦:使动用法,使神劳,使思苦。 (102)百司:百官。 【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慢地对待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君王应该特别谨慎啊。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网开一面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字数:3968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20-425页. 谏太宗十思疏[唐] 魏 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则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⑤,欺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⑥,承天景命⑦,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⑧。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4);载舟覆舟(15),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8),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4),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茲九德(25),简能而任之(26),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7);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8)。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注释〕 ①本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疏,古代大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②下愚,最愚笨的人。这里是魏征自谦之词。明哲,明智的人。③当,有“主持”“据有”的意思。神器,帝位。重,这里是“重权”“重势”的意思。④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⑤戒,革除,消灭。以,用。⑥凡百,所有一切。元首,指帝王。⑦景,大。封建阶级常把帝王的高踞万民之上,说成是上天让他这样作的。说“神器”,“域中之大”,也是这种用意。⑧克,能够。盖,表示对所说的事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⑨殷忧,深重的忧患。殷,深。竭诚,竭尽诚意。⑩傲物,傲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11)吴越为一体,(能使)吴国人和越国人团结为一个整体。吴和越是春秋时两个仇敌之国。(12)骨肉,指亲属。行路,路人,彼此没有关系的人。(13)董,督责。之,他们(指人民)。振,震动。威怒,声威。貌恭,外面表示恭顺。(14)怨不在大,此语出于《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说:“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虽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这是说,使人民怨恨的事不可作。可畏惟人,可怕的是众人。《尚书·君奭(shi事)》:“惟人,在我后嗣子孙。”人,指众人。孔颖达说:“惟今天下众人,共诚心存在我后嗣子孙。”(15)载舟覆舟,《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复舟。”(16)见可欲,看见能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如玉杯、象箸、美酒、美色等等)。《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知足,《老子》下篇说“知足不辱”。知足便可以戒贪得。(17)作,造作,建造。知止,知道适可而止。《老子》:“知止不殆。”(不殆,不会有危险。)安人,使人民得安。(18)思谦冲而自牧,《易经·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冲,虚。牧,养。孔颖达释“自牧”说,“自养其德”。(19)思江海下百川,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之所以巨大,是因为江海能居于百川之下。《老子》下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下,居其下。江海善居百谷之下,所以满而不溢。(20)盘游,盘乐游逸,游乐忘返。指出去打猎。三驱,围合其三面,前开一路,使被猎的禽兽可以逃去一些。不忍把禽兽完全杀死,这是所谓好生之德。《易经·比》:“王用三驱,失前禽。”(21)慎始而敬终,语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作一件事,自始至终都要谨慎,都要不懈怠。(22)虑壅(yong拥)蔽,忧虑自己的耳目被堵塞,被遮蔽。(23)谗,指爱进谗言的小人。黜恶,斥退邪恶的人。(24)谬赏,奖赏不当。(25)九德,见《尚书·皋(gao高)陶(yao尧)谟》,就是:“宽(宽弘)而栗(庄严),柔(和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治理,即有治民的才能)而敬(谨敬),扰(和顺)而毅(果敢),直(正直)而温(温和),简(简易,宽大疏略)而廉(有廉隅,品行方正有节操),刚(刚断,刚而能断)而塞(充实,不失于空疏),强(无所屈挠)而义(动必合乎义)。”(26)简,选。(27)信者,忠诚的人。(28)垂拱而治,《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意为任用的人都称职,人君不用自己动手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垂,垂衣。拱,敛手。 〔分析〕 唐开国以后,李世民与他的重臣们深知创业的艰难,有一种强烈的保住政权的愿望。鉴于隋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如轻徭薄赋、去奢省费、重用贤才、整顿吏治等。李世民本人在政治上比较清醒,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以谏议大夫魏徵为代表的一批大臣也敢于犯颜诤谏,绳愆纠谬。仅魏徵一人先后陈事凡两百余次,所言多为太宗采纳。在这样一种政治局面的推动下,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社会很快走向安定与繁荣,从而出现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后来,李世民逐渐骄傲起来,朝廷上下滋长了奢靡之风。魏徵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发现了这些不良倾向,心急如焚。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他及时地向唐太宗上了这篇奏疏,指出君主若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多积德义,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提出“十思”作为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说:“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这就是说,写作奏疏时,思想内容必须公正忠诚,说理方法应该明晰畅达。由于劝谏的对象是皇帝,大臣行文时往往十分注意方式、策略,文辞力求恳切委婉。 本文的第一段,作者先用两个浅显易懂的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全篇的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开宗明义,为后文的展开作了铺垫。一番安国定邦的大道理,竟用如此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真可谓是匠心独运,自出机杼。这是正面阐述。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加以论证:“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反复开导,耐心劝告。特别是用反诘的句式,将“明哲”与“下愚”加以对比,既切合君臣之间的礼节,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正反印证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国君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般,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第二段借用历史教训,规劝唐太宗要谦虚谨慎,多积德义,争取民心,以巩固统治。作者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前的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即有好的开端的很多,能坚持到底的却很少,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然后,用“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一句设问,启发唐太宗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魏徵认为,那些帝王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对待下面的人总是竭尽诚心,一旦达到了目的,就放纵自己的感情,用傲慢的态度对待别人。而这种“纵情傲物”的态度,正是不积德义的表现。 文章进一步向深层开掘,作者语重心长地指出,身为国君倘若不积德义,而用严酷的统治手段对待臣民,其危害性是极大的。因为人们表面上不得不装出一副态度恭敬的样子,内心里却并不服气。大怨大仇倒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负载船只,也可以把船弄翻,这是应当十分谨慎对待的。文章采用鱼贯式结构,层层剥笋,深入剖析,利害鲜明,寓意深刻。 “载舟覆舟”一说,语出《孔子家语》,《荀子·王制篇》、张衡《东京赋》等亦曾论述,是我国古代圣贤先哲总结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之后,得出的至理名言。魏徵在这里再次引用,对唐太宗的震动是很大的。以后,李世民本人也曾用“载舟覆舟”的道理去教育儿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 如果说第二段深刻地揭示了不积德义、失去民心的危害性,是从反面去提醒唐太宗,那么第三段则直接从正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措施——“十思”。魏徵意深辞切地指出,国君在治理朝政时,如果做到了这十个方面,就能宏扬德义,知人善任。其结果,大臣们自会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而您皇上也可以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大可不必劳神苦思,代百官去履行他们应尽的职责了。本段在论述“十思”时,采用排比句式,笔力遒劲,一气呵成,无生硬呆板之态,有理直气壮之势,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纵观全文,突出一个“思”字。“思国之安”是总纲,是目标,是贯串全篇的主线。“居安思危”、“十思”则是基础,是措施,围绕主线展开论述,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全文结构严密,条理清晰,先总后分,总分结合,构成了这篇奏疏的行文脉络。 本文在艺术上颇有特色。它语言朴实简约,不事点缀雕饰,显得质直坦率。句法上以偶句为主,奇句间而有之,奇偶相间,行文多变。在写作方法上,它巧妙地用比喻来说理,使抽象枯燥的哲理变得具体生动,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它善于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辨析是非,陈述利害,使说理警辟透彻,论证雄辩有力。至于一系列排比句式的采用,更是使全文显得气势充沛,劲健有致。 据有关史料记载,唐太宗览奏之后,曾下手诏,盛赞魏徵的直谏精神,承认自己的过失,并把这篇奏疏置于几案,用来警戒自己。 魏徵在奏疏中提出的精辟见解,诸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知足自戒”、“知止安人”、“谦冲自牧”、“慎始敬终”、“虚心纳下”、“正身黜恶”、“赏罚有度”等等,不仅在当时有进步的历史意义,而且直到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借鉴。 〔评说〕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唐代名臣魏征的奏疏。贞观十一年(637)四月上给唐太宗,当时由于内外已取得成就,唐太宗逐渐滋长了骄傲情绪,生活也日趋奢侈,对人民的剥削也加重起来。魏征遂上书规劝唐太宗要牢记过去许多人君不能善始善终的教训,要永远“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实行古代圣君的行事准则,广积德义,求得国家的长治久安。文章最后提出“十思”。希望唐太宗通过“正心修身”来达到“治国平天下”。行文次序是先说理,后条陈具体规劝;说理分正反两面,每条规劝也分正反两面,前后映照,逻辑严密。虽然全篇几乎都用偶句,但因文辞质朴,所以并无浓艳、堆砌的毛病,显得平彻而闲雅,从容得体。《旧唐书》称赞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魏征在贞观十一年总共上疏四次,以此篇最受人重视。 ☚ 上隋文帝革文华书 五斗先生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