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读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读若

又称读如。训诂术语。(a)指反切出现之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其主要形式是“甲读若乙”或“甲读如乙。”其中“甲”是被释者,“乙”是释者。如《仪礼·聘礼》 “车秉有五䉤。”郑玄注: “䉤,读若‘不数’之数。”即䉤音与“数不胜数”的数同。(b)用于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变化。因为一个字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义随音变,读音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只要指出在句中的读音,意义即明。如:《周礼·春官·大祝》“奇拜。”郑玄注引杜子春曰:“奇读如‘奇偶’之奇,谓先屈一膝,今雅拜是也。”“奇”义为“奇异”音qi,杜子春注为ji,即释为“奇偶”之“奇”。

读若

读若

也叫“读如”。训诂术语。主要用于注音。用“读若”时,一般用一个常见的字进行解释。如《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说文解字·鼻部》:“鼾,读若汗。”用“读如”时,常常引用一段熟悉的诗文,以该字在这段诗文中的读音来注音。如《周礼·考工记·钟氏》:“湛丹秫三月而炽之。”郑玄注:“湛读如‘渐车帷裳’之渐。”《吕氏春秋·下贤》:“鹄乎其羞用智虑也。”高诱注:“鹄,读如‘浩浩昊天’之浩。”
有时“读如”除注音外,同时也说明假借。如《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用“读若”“读如”注音,注释字与被释字有时是同音字,有时是音近的字。
段玉裁以为“读若”只是语音的比拟。《说文解字·言部》“读”字注:“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一种说法以为“读如”就是古音假借。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古同音假借说》说:“汉人言‘读若’者,皆文字假借之例,不特寓其音,并可通其字。……许书所云‘读若’,云‘读与同’,皆古书假借之例。假其音,并假其义,音同而义亦随之,非后世譬况为音者可同日而语也。”

☚ 读曰   读如 ☛

读若

训诂术语。常用于给汉字注音。即表示用来作注的字与被注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这是反切发明之前通用的注音方法。例如《说文解字·口部》: “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又《鼻部》: “鼾,卧息也。从鼻干声,读若汙。”用“读若”注的音,有的比较准确,但有的只是相近而已,并不一定全同。“读若”除注音之外,有时也兼有释义的作用。例如《说文解字·王部》: “皇,大也。从自。自,始也。……自读若鼻。” “自”是“鼻”的初文,以后起字释本字。

读若

读若duruo

训诂学术语。又作“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等。传注多用“读如”,其余则见于《说文解字》。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按段玉裁的说法,则“读如”、“读若”只起拟音作用。与用反切标音起的作用几乎是一致的,不过是直音而已。而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说》中写道:“汉人读若者,皆文字假借之例,不特寓其音,并可通其义。”钱大听不同意段玉裁的说法,提出“读若”之中有假借现象,并指出,在注音之中,还有“通其义”的现象。近代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说文》中“读若”的基本作用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读若字与被释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况的字又往往是比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晓的成语方言,因此读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释字的假借字,或与被释字意义相通。例如:“𤴙,门户疏窗也。读若疏”;“雁,鸟也。读若鴈”。古代文献中用“疏”不用“𤴙”,有些即为“𤴙”之假借;“雁”与“鴈”,古多通用。
对传注中的“读如”,意见比较一致,即:不但拟音,而且指明假借。这时,“读如”前的字是假借字,后边的是本字。例如《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倍其志。”郑玄注:“倍,读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又《礼记·祭义》“阴阳长短,终始相巡。”郑玄注:“巡,读如‘沿汉’之沿。谓更相从道。”孔颖达正义:“案文十年《左传》云:‘子西沿汉泝江将入郢。’是沿为顺流而下,故读从之。”巡借为沿。又《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烝只且。”郑笺:“邪,读如徐。言今民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邪借为徐。
读若、读如等都有用被训释词本身进行训释的情况。
❶一个字有时是一音多义,用读若、读如等指出该字在此处应是某义。例如:《周礼·天官·大宰》:“六曰主,以利得民。”郑玄注:“制读如上思利民之利。”又如《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拜,祝曰:‘酳有与也。’如初仪。”郑玄注:“与,读如诸侯以礼相与之与。”
❷有时该字虽然只有一音一义,也用读若、读如引出常语俗词明确该词的意义。例如:《周礼·考工记·陶人》:“庾实二觳。”郑玄注:“庾读如‘请益,与之庾’之‘庾’。”又《说文》:“,固也。读若《诗》‘赤舃舃’。”
在传注中,“读如”与“读为”一般通用不别。例如《周礼·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郑玄注:“胥,读如谞,谓其有才知为什长。”又《秋官·大人行》“七岁属象胥”注:“胥,读为谞。”可见“如”“为”通用不别。

☚ 直音   注音 ☛

读若

训诂学术语。主要用来注音。如《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有时也用来标明假借。 如《说文》“𢾅读若杜。”

读若

又作“读若某同”、“读与某同”。训诂术语。汉代训诂学家所创,用法凡有三种: ❶汉字注音方法之一,表示被注字与注音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读若(读与)”前是被注字,后为注音字。这是“读若”最主要的用法。因其注音性较为明显,故多用在东汉许慎所著分别解释字的义、形、音的字书《说文解字》之中,与“读为”、“读如”、“读曰”等基本上是附于传注之中,除释音外,多主要为随文解释词义或通假的情况有所不同。读若用以注音时,情况较为复杂,约可归为四类: 其一,表示被注字与注音字读音相同。如《说文解字》“艸部”:“莠,……从艸秀声,读若酉。”同上“丌部”:“丌,……读若箕同。”同上“衣部”:“裾,……从衣居声,读与居同。”其二,表示被注字与注音字读音相近。如同上“生部”:“甤,……读若绥。”其三,注音字本身又是个多音字。好在是以“读若某某之某”的形式出现的,还容易区别。如同上“玉部”:“珛,……读若畜牧之畜。”其四,很多情况下,注音字是夹在一句话中出现的,未指明句中哪个字是注音字,这就给一些人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 如同上“目部”:“䀣,……从目必声,读若《诗》云:‘泌彼泉水。’”实际是说“䀣读若泌”。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由于所引之话均出自儒经或名著、熟语,人们非常熟悉,一看就知是读作句中哪个字的音,故不必说成:“读若某某之某”的形式,也节省了文字。
❷注音兼释义的方法之一,主要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给被注字既注音、又释义。这实际上是一种声训。“读如(读与)前是被注字,后为注音兼释义的字(也可称为声训字)。如《说文解字》“水部”:“沖,涌摇也。从水中,读若动。”是说“沖”字读音为“动”,而意义为“水之动”即“涌摇也”。
❸注音并说明通假字、古今字及异体字的方法之一。具体情况和应当留意的是,其通假字的本字、古今字的古字、异体字的正体都是被注字,在“读若(读与)”的前边,而通假字、今字和异体字,则都是注音并具有说明作用的字,位在后边。 例如,《说文解字》“走部”:“,走顿也。从走真声,读若颠。”例中“颠”既以注明“”的读音,又实际说明了它是“”的通假字;又如,同上“王部”:“皇,大也。从自。自,始也,……读若鼻。”是说“自”读“鼻”,“自”与“鼻”是古今字的关系;又如,同上“隹部”:“雁,鸟也。从隹从人厂声,读若。”谓“雁”与“”同音而“”是“雁”的异体字。读若的上述用法,在后世曾长期沿用。“读如”法的贡献在于,由于它是我国现知最早的注音方法,故开拓了我国给汉字注音的先河,对注音法的发展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读如的不足和缺陷表现在,注音上较为笼统,不易确切注明全部汉字的读音,拟音性较强。正因为这样,随着反切法的出现和发展成熟,它便逐渐被取代了,但其兼以释义和说明通假等作用还延续了较长时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