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读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读若又称读如。训诂术语。(a)指反切出现之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其主要形式是“甲读若乙”或“甲读如乙。”其中“甲”是被释者,“乙”是释者。如《仪礼·聘礼》 “车秉有五䉤。”郑玄注: “䉤,读若‘不数’之数。”即䉤音与“数不胜数”的数同。(b)用于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变化。因为一个字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义随音变,读音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只要指出在句中的读音,意义即明。如:《周礼·春官·大祝》“奇拜。”郑玄注引杜子春曰:“奇读如‘奇偶’之奇,谓先屈一膝,今雅拜是也。”“奇”义为“奇异”音qi,杜子春注为ji,即释为“奇偶”之“奇”。 读若 读若也叫“读如”。训诂术语。主要用于注音。用“读若”时,一般用一个常见的字进行解释。如《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说文解字·鼻部》:“鼾,读若汗。”用“读如”时,常常引用一段熟悉的诗文,以该字在这段诗文中的读音来注音。如《周礼·考工记·钟氏》:“湛丹秫三月而炽之。”郑玄注:“湛读如‘渐车帷裳’之渐。”《吕氏春秋·下贤》:“鹄乎其羞用智虑也。”高诱注:“鹄,读如‘浩浩昊天’之浩。” ☚ 读曰 读如 ☛ 读若训诂术语。常用于给汉字注音。即表示用来作注的字与被注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这是反切发明之前通用的注音方法。例如《说文解字·口部》: “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又《鼻部》: “鼾,卧息也。从鼻干声,读若汙。”用“读若”注的音,有的比较准确,但有的只是相近而已,并不一定全同。“读若”除注音之外,有时也兼有释义的作用。例如《说文解字·王部》: “皇,大也。从自。自,始也。……自读若鼻。” “自”是“鼻”的初文,以后起字释本字。 读若 读若duruo训诂学术语。又作“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等。传注多用“读如”,其余则见于《说文解字》。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按段玉裁的说法,则“读如”、“读若”只起拟音作用。与用反切标音起的作用几乎是一致的,不过是直音而已。而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说》中写道:“汉人读若者,皆文字假借之例,不特寓其音,并可通其义。”钱大听不同意段玉裁的说法,提出“读若”之中有假借现象,并指出,在注音之中,还有“通其义”的现象。近代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说文》中“读若”的基本作用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读若字与被释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况的字又往往是比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晓的成语方言,因此读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释字的假借字,或与被释字意义相通。例如:“𤴙,门户疏窗也。读若疏”;“雁,鸟也。读若鴈”。古代文献中用“疏”不用“𤴙”,有些即为“𤴙”之假借;“雁”与“鴈”,古多通用。 ☚ 直音 注音 ☛ 读若训诂学术语。主要用来注音。如《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有时也用来标明假借。 如《说文》“𢾅读若杜。” 读若又作“读若某同”、“读与某同”。训诂术语。汉代训诂学家所创,用法凡有三种: ❶汉字注音方法之一,表示被注字与注音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读若(读与)”前是被注字,后为注音字。这是“读若”最主要的用法。因其注音性较为明显,故多用在东汉许慎所著分别解释字的义、形、音的字书《说文解字》之中,与“读为”、“读如”、“读曰”等基本上是附于传注之中,除释音外,多主要为随文解释词义或通假的情况有所不同。读若用以注音时,情况较为复杂,约可归为四类: 其一,表示被注字与注音字读音相同。如《说文解字》“艸部”:“莠,……从艸秀声,读若酉。”同上“丌部”:“丌,……读若箕同。”同上“衣部”:“裾,……从衣居声,读与居同。”其二,表示被注字与注音字读音相近。如同上“生部”:“甤,……读若绥。”其三,注音字本身又是个多音字。好在是以“读若某某之某”的形式出现的,还容易区别。如同上“玉部”:“珛,……读若畜牧之畜。”其四,很多情况下,注音字是夹在一句话中出现的,未指明句中哪个字是注音字,这就给一些人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 如同上“目部”:“䀣,……从目必声,读若《诗》云:‘泌彼泉水。’”实际是说“䀣读若泌”。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由于所引之话均出自儒经或名著、熟语,人们非常熟悉,一看就知是读作句中哪个字的音,故不必说成:“读若某某之某”的形式,也节省了文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