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心理yuwen jiaoxue xinli
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分析和研究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听读说写技能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探索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改进语文教学提供依据。它研究的范围主要是识字教学心理、听说教学心理、阅读教学心理和作文教学心理。
我国这门学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最早对汉语的语文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刘廷芳1916—191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汉字字形和字音对字义理解的影响的研究为始端。其后,中国语文行为从教育、实验、学习、知觉、认识等各个心理学角度开展分析及研讨,积累了颇为可观的成果。约自20年代至50年代为教学和应用研究时期,即自刘廷芳的研究到1948—1949年间艾伟的两部语文心理学著作《阅读心理·国语问题》、《阅读心理·汉字问题》问世。早期中国的一些学者留居国外并致力于教育方面的探讨,而对中国语文学习行为缺乏系统的实验研究。这期间,在国内艾伟等数十位学者对此课题着重从教学及实用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并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约自50年代至70年代,为实验与理论发展时期。这二、三十年间的研究,除对中国语文行为和教学心理学继续作出探讨与分析外,重点已逐渐演进到以实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大量研究阶段。这时期的课题,大致可分为语文的知觉学习、记忆、思维,内在心理历程及语文的运用等。同时,这方面的努力也逐渐扩展到纯学理性的探索与建立。80年代,对中国语文行为在基础生理、认识论及双语行为的比较上,又开展了理论的探讨和评介;同时也开展了各项专题实验研究,展现出新的可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