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采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采蘋》

于以采蘋?哪儿可以去采蘋?

南涧之滨。就在南面涧水滨。

于以采藻?哪儿可以去采藻?

于彼行潦。就在积水那浅沼。

于以盛之?什么可把东西放?

维筐及筥。有那圆篓和方筐。

于以湘之?什么可把食物煮?

维锜及釜。有那锅儿与那釜。

于以奠之?安置祭品在哪里?

宗室牖下。祠堂那边窗户底。

谁其尸之?今儿谁是主祭人?

有齐季女。少女恭敬又虔诚。

惠渭舟 译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左传·隐公三年》将其与《采蘩》、《行苇》、《泂酌》同视为“昭忠信”之作,而更多的古代学者受“诗教”的影响,根据《礼记·昏义》为说,认为是贵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庙祭祀祖先的诗,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笔之以蘋藻。”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惟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认为诗中所谓“季女”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季兰”同为一人,均是指周武王元妃邑姜,此诗即是赞美邑姜之作。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女奴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以奉祭祀的诗篇,这更符合诗意。

根据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菜、采水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正如吴闿生《诗意会通》引旧评所云:“五用‘于以’字,有‘群山万壑赴荆门’之势。”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诗经·采蘋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采蘋

 


于以采蘋 ?① 哪儿采蘋菜?
 南涧之滨。 南山溪水边。
 于以采藻?② 哪儿采水藻?
 于彼行潦。③ 沟水、积水间
 
 于以盛之?④ 盛它用什么?
 维筐及筥。⑤ 方筐和圆箩。
 于以湘之?⑥ 煮它用什么?
 维錡及釜。⑦ 没脚、三脚锅。
 
 于以奠之?⑧ 祭品放哪儿?
 宗室牖下。⑨ 宗庙天窗下。
 谁其尸之?⑩ 是谁在主祭?
 有齐季女。(11) 虔诚女娇娃。


 

(程俊英译)


 
 【注】 ①于以: 在哪儿。蘋:浮萍,叶纹呈十字形,可食。②藻: 水藻,可食。③行 (hang) : “洐”的假借字,水沟。潦 (lao) : 积水。行潦: 沟中积水。④盛: 装。⑤筐、筥: 方者为筐,圆者为筥,均为盛物竹器。 ⑥湘: 《韩诗》作“鬺”, “湘” 系 “鬺”的假借字,烹煮。⑦锜 (yi) : 三脚锅。釜 (fu): 无脚锅。⑧奠: 置或放, 指放置祭品。⑨宗室: 宗庙。 (you):天窗。 ⑩尸: 主持。古时祭祀时以人代神,称尸。这里指主祭者。(11)齐 (chai) :美好恭敬貌。季女: 少女。高亨 《诗经今注》: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济泽之阿,行潦之蘋藻,寘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据此,这首诗所写的具体人物,季女名季兰。”可参。
 
 对于此诗的主题思想,历来解说不一。《小序》认为是“大夫妻能循法度”,《传》、《说》亦沿袭此说,不足为训。诗中明明有“季女”二字。“季女”者未嫁之少女也,怎能谓之“大夫妻”?有解释为与婚俗有关。《毛传》云: “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 牲用鱼,芼之以蘋藻。”郑氏亦引 《礼·昏义》云:“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 祖庙既毁,教于公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方玉润则在前说基础上提出: 此“乃教女者告庙之词”,“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 (《诗经原始》卷二) 比其它解释要略高一筹。为将此诗主旨解释得更接近原意,笔者以为: 这是一首反映古时婚俗的诗,即女子将嫁需祭祖。但从本诗的叙述方式看,它反映的不是正式祭祖时的情形,而是通过为“季女”采蘋而作为问答的的形式,传达了将嫁少女需祭祖的风俗礼仪。从诗歌本身的表现形式看,它是采蘋女子一问一答的劳作歌。这首充满劳动生活气息的诗歌,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民情风俗,一方面体现了诗歌本身的某些艺术特点。
 先看诗歌是怎样反映少女将嫁需祭祖的风俗。全诗三章,每章各有侧重: 第一章是叙述祭品的种类及采集祭品的地方;第二章是叙述用什么器物装祭品和怎样加工祭品;第三章是叙述放置祭品的地方 (即祭地) 和主祭之人。结构层次,井然有序。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婚俗的一个侧面。
 全诗是以设问的形式来叙述这个婚俗内容的。每章四句,以两问两答句式构成。诗中的一问一答,实际上是对唱形式。似乎是两个采蘋女子,边劳动边对唱,很象民间对歌形式,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仅气氛显得热烈、欢快,而且可以烘托出采蘋女子的形象。既是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传授常识的方法。就象这首诗中所说的婚俗常识,作者把它编成诗歌形式,便于唱诵、记忆和流传。诗中采用了问答形式就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层层渲染置办祭品的过程,最后才点出将要出嫁的“季女”是一位虔诚而美丽的姑娘。这个“季女”在诗中并未直接出场,而是从采蘋女奴的对唱中透露出来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