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都人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都人士彼都人士,① 那位美男子, 孤裘黄黄。 狐皮袍子黄又黄。 其容不改, 仪容不改有常度, 出言有章。 言语应对合法章。 行归于周, 那人远行回周京, 万民所望。 众人爱慕万民仰。 彼都人士, 那位美男子, 臺笠缁撮。② 薹草斗笠黑带系。 彼君子女, 那位美女士, 绸直如发。③ 秀发浓密直如丝。 我不见兮, 思而不见音书绝, 我心不说。 我的心中不愉悦。 彼都人士, 那位美男子, 充耳琇实。 佩戴充耳镶美石。 彼君子女, 那位美女士, 谓之尹吉。④ 都夸德行美且直。 我不见兮, 我思我念不相见, 我心苑结。 我心郁结愁绪牵。 彼都人士, 那位美男子, 垂带而厉。⑤ 佩带长长向下垂。 彼君子女, 那位美女士, 卷发如虿。⑥ 卷发上翘如蝎尾。 我不见兮, 我思我念难聚首, 言从之迈。 我愿随你远行游。 匪伊垂之, 他那佩带向下垂, 带则有余。 佩带下垂长又长。 匪伊卷之, 她那卷发弯又弯, 发则有。 ⑦ 卷发高翘又飞扬。 我不见兮, 我思我念不相见, 云何盱矣!⑧ 何其忧闷何其伤! (袁梅译) 【注】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不得见面、双方都沉浸于相思之苦中的情歌。由于男女双方的形象都在诗中出现,诗人对他们的美都作了具体描写,再加上对“都”字字义理解上的分歧,历来对其主旨的理解分歧极大,或以为“周人刺衣服无常”,或以为“乱离之后,人不复见昔日都邑之盛,人物仪容之美,而作此诗以叹惜之”,或以为系“忆念故人之辞”。细味此诗,当作男女相思之辞来理解最为妥贴。 首章单赞男子之美,暗念女子对他的思念。先从衣着、仪容、语言之美写起,然后说到他在周国的京城简直是万众瞩目的美男子, 姑娘倾心于他正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至五章都是男女并提,先用第三人称将男女之美分写,然后用第一人称合写男女双方的心事,构思极其巧妙。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诗中对于男子和女子之美的描写各有所侧重:写男子主要从佩戴物来烘托其美,无论是系黑带的斗笠,还是镶美石的充耳,或是长长下垂的佩带,都不是直接写男子之美,因为在第一章已对男子的衣着、仪容、语言之美作了直接描写,现在再以厚戴物来一烘托,男子之美就写得更加全面了。写女子主要从她的头发和品德之美直接来显示,因为头发可以代表她的面貌、仪态和风度,品德可以代表她的思想,这样也很全面了。至于二章写她秀发浓密直如丝 (“绸直如发”) ,四章写她卷发上翘如蝎尾 (“卷发如虿”) ,是否矛盾呢? 我们以为并不矛盾。诗意是说她的秀发有的如丝绸那么平直,有的如蝎尾那样卷曲,曲直相配,真是美极了。 其次我们必须注意诗中合写双方相思之苦时上句都是“我不见兮”,即男不得见女,女不得见男,四章句子重复,加浓了双方思念之苦。更加巧妙的是在第二句的变化上: 从“我心不说”、“我心苑结”、“言从之迈”到“云何盱矣”,采用递升修辞格,显示痛苦的程度愈来愈浓,到最后,简直有点无法控制了。如此运笔,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诗人杰出的才华! 《诗经》·《都人士》彼都人士,那些京都的人士, 狐裘黄黄。狐皮袍子亮黄黄。 其容不改,他们容貌不曾改, 出言有章。说出话来像文章。 行归于周,行为遵循西周礼, 万民所望。正是万民所希望。 彼都人士,那些京都的人士, 台笠缁撮。头上草笠青布冠。 彼君子女,那些贵族妇女们, 绸直如发。密直头发垂两边。 我不见兮,如今我都见不到, 我心不说。心里不快难开颜。 彼都人士,那些京都的人士, 充耳琇实。玉石坠子耳边加。 彼君子女,那些贵族妇女们, 谓之尹吉。姓尹姓吉名气大。 我不见兮,如今我都见不到, 我心苑结。心中不快好牵挂。 彼都人士,那些京都的人士, 垂带而厉。衣带下垂两边飘。 彼君子女,那些贵族妇女们, 卷发如虿。卷发如蝎向上翘。 我不见兮,如今我都见不到, 言从之迈。但愿跟随一起跑。 匪伊垂之,不是他要把带垂, 带则有余。衣带本该有余长。 匪伊卷之,不是她要把发卷, 发则有。头发本该向上扬。 我不见兮,如今我都见不到, 云何盱矣。为之四顾心忧伤。 《都人士》是一首伤离乱之作,《毛诗序》言:“周人刺衣服无常也。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伤今不复见古人也。”诗旨已明,朱熹《诗集传》申述云:“乱离之后,人不复见昔日都邑之盛,人物仪容之美,而作此诗以叹惜之也。”由诗观之,概为平王东迁,周人思昔日繁盛,悼古伤今之作。 诗五章,每章六句。全诗皆用赋法,平淡的叙述中寄寓着浓烈的感情内容。 第一章开头便以“彼都人士”仿佛是称呼又像是叙述的句子面对读者,同时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一个“彼”字,浸透了诗人的物换之慨、星移之叹。读着这样的诗句,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位饱经乱离之苦的老人正在用略显苍老的声音告诉后人:“那个时候的京都人士啊……”“狐裘黄黄”是衣着,“其容不改”是容止,“出言有章”是言语,无论哪个方面都雍容典雅,合乎礼仪。那个时候的京都人士是如此可观可赏,言外之意便是今天见到的这些人物,皆不可同日而语了。“行归于周,万民所望”,重新回到昔日的周都是人心所向,而人们更为向往的是民生的安定,礼仪的复归和时代的昌隆。 虽然“彼都人士”衣着、容止和言语都有可赞叹之处,但最为直观且可视作礼仪标志的则是衣服之美,因此以下各章多层次不厌其详地描写昔日京都人士服饰的华美有节,仪容的典雅可观。 第二、三两章叙说的是彼时彼地具有典型性的男女贵族人物的形象,草笠和青布冠是男子的典型头饰,而密密直直的头发则是女子的典型特征。耳朵上的宝石饰物更是不失贵族气派。要问他们是何许人,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尹氏和吉氏。今天这一切都不可得见,怎不令人忧郁愁懑呢? 愈是忧郁愁懑愈是难以忘怀昔日的人物典章,那个时候他们衣带下垂两边飘荡,卷发上翘如蝎尾上冲,都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合乎当时审美眼光和礼仪制度的精心设计。 当然,从表现手法方面看,全诗无一笔描写今日人物形容,而是处处落笔于昔日京都男女的衣饰仪态之美,让读者在回忆和想象中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准确而深沉地传递出诗人不胜今昔盛衰的主观感受。这是其艺术上的成功处。 诗人用如此多的篇幅渲染昔日都城男女的仪容之美,意在体现周王朝当年的繁荣昌盛,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正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后,在新旧制度的转换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所谓昔日的“仪容之美”,今日的“礼崩乐坏”都是不能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旧式人物不可避免的历史的悲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