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用具部 > 百官 > 簪筆 簪筆 zānbǐ 古代朝見之臣,插筆於冠,以備記事。故稱。始見於先秦。《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嚮河立待良久。”張守節正義:“簪筆,謂以裝簪頭,長五寸,插在冠前,謂之爲筆,言插筆備禮也。”《宋書·禮志五》:“紳垂三尺。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參見本類“白筆”。 簪筆古代朝見,插筆於冠,以備記事。肇於周時。《孝經援神契》 曰: “孔子簪縹筆,衣絳單衣,向北辰而拜。”《史記·西門豹傳》褚少孫補:“西門豹簪筆磬折,響河立待良久。”《正義》謂:“簪筆,謂以毛裝簪頭,長五寸,插在冠前,謂之為筆,言插筆備禮也。”簪筆與佩劍,乃文武之道備。《宋書·禮志》五載:“紳垂三尺,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像。三臺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武冠不簪,加内侍位者簪之。”此白筆僅呈筆形,實為儀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