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白笔zānbáibǐ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成为冠饰。《隋书·礼仪志六》:“七品已上文官朝服,皆簪白笔。”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簪白笔 簪白笔古代仕宦的一种头饰。簪笔为汉代一种制度。官吏奏事时常执笏(手版),随时书写其上,笔无搁处即插于头上耳边一侧。晋时的簪白笔便成簪笔,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用。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则不簪,茗加内侍位的,也可簪。簪时须从后插入顶发,既实用,又成为一种装饰品。在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石刻画像上能见到簪笔奏事的官吏形象。 ☚ 笄 簪 ☛ 00005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