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簪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簪笔zān bǐ古代朝见,插笔于冠,以备记事。皎然《奉陪颜使君真卿》:烟霞正登览,簪笔限趋谒。李峤《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小臣滥簪笔,无以颂唐风。 簪笔宋词典故·簪笔 【出典】 见“从橐”条。 【释义】 古代皇帝近臣插笔于首(簪笔)以备有所记录。 【例句】 ①簪彩笔,照金莲。词华当使思如泉。(仲并《鹧鸪天·赠外孙夔夔》1288)这里用本典(合用“彩笔”典)称美“外孙”为皇帝近侍才臣。②回首太清宫阙香,是鸣珂簪笔遨游处。(李廷忠《贺新凉·寿制帅董侍郎》2266)这里用本典表明董氏原为皇帝近侍之臣。 簪笔借指文士的诗文写作。清许葭村《贺祝方伯升云南藩台并谢惠袍套被褥》: “接三令弟,簪笔清华, 誉流芳洁。 ”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用具部 > 百官 > 簪筆 簪筆 zānbǐ 古代朝見之臣,插筆於冠,以備記事。故稱。始見於先秦。《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嚮河立待良久。”張守節正義:“簪筆,謂以裝簪頭,長五寸,插在冠前,謂之爲筆,言插筆備禮也。”《宋書·禮志五》:“紳垂三尺。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參見本類“白筆”。 簪笔zānbǐ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将笔插于冠或发际,以备书写。始于先秦,在汉代形成一种制度,笔仅做装饰用。晋以后,簪白笔制度不再行时,所以笔杆变短。宋代着朝服时,有一种立笔的形制,即在冠上簪以白笔,削竹为笔干,裹以绯罗,用丝作毫,拓以银镂叶而插于冠后。此本为古代珥笔之意。《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唐张守节正义:“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言插笔备礼也。”《汉书·赵充国传》:“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汉书·昌邑王刘贺传》:“(刘贺)衣短衣大袴,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隋薛道衡《从驾幸晋阳》诗:“方观翠华反,簪笔上云亭。”《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康熙七年,内秘书院侍读学士熊赐履奏准,请遴选儒臣簪笔左右,圣躬一言一动,书之简册,以垂永久。” 簪笔(宋李公麟《九歌图》) 簪笔 簪笔汉代案牍吏的一种特有的杂佩。为了在正式场合作记录,最早文吏把笔插于右耳边,随时备用,并无装饰之意。后来逐渐形成制度,作为诸台御史之吏的正式佩饰,而丧失其实用性。山东沂南汉墓曾出土簪笔奏事之吏石刻像。 ☚ 大佩 小削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