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湛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湛露

 


 湛湛露斯,① 夜里下露露水寒,
 匪阳不晞。② 太阳不晒不会干。
 厌厌夜饮,③ 安闲欢畅开夜宴,
 不醉无归。 酒不醉时家不还。
 
 湛湛露斯, 夜里下露露水浓,
 在彼丰草。 下在那些茂草丛。
 厌厌夜饮, 安闲欢畅开夜宴,
 在宗载考。④ 设宴就在宗室中。
 
 湛湛露斯, 夜里下露露水深,
 在彼杞棘。⑤ 湿遍杞树和枣林。
 显允君子,⑥ 明达诚实众君子,
 莫不令德。⑦ 酒后仍有好德行。
 其桐其椅,⑧ 林中生长桐和椅,
 其实离离。⑨ 累累果实挂枝里。
 岂弟君子,⑩ 平易快乐的君子,
 莫不令仪。(11) 酒后仍有好威仪。


 

(袁愈荌译)


 
 【注】 ①湛湛 (zhan):露盛貌。斯: 语气词。②匪:通“非”。阳:读为 “旸”。日出。晞 (xi):干。③厌厌: 安闲貌。夜饮: 《传》 : “私燕也。” ④宗: 宗庙。考: 击。敲。姚际恒《诗经通论》:“考,击也,击鼓也。” ⑤杞:枸杞。棘: 枣树。⑥显: 显赫高贵。允: 诚信。⑦令德: 美德。⑧桐: 梧桐。椅: 山洞子。⑨离离: 犹累累。⑩岂弟:恺悌,平和近人。(11)令仪: 美好的容态礼节。
 
 宗庙落成,贵族宴请宾客,宾客作诗恭维和感激主人。
 从内容看: 第一章写痛快饮酒,不醉不归。极写其心情的高兴,宾客的兴致也很高。但醉而不失礼仪,这才显出君子气度、素养有致。醉中可以观人德,所以古人以为醉而不改乎其度者为高,醉而失礼仪者为下。第二章写宴饮的地点设在宗庙,以乐钟的撞击声来渲染场面气氛的隆重和热烈。第三、四章主要写主人的尊贵、品德、名望、风度、为人,为众宾客所赞赏。“莫不令仪”、“莫不令德”,美中寓戒,即赞美之中也暗寓告戒。前三章以“湛湛露斯”起兴。第四章又以桐椅果实累累作比。
 全诗着重写夜宴。写景全着眼于夜间的特点。露水在夜间才有,且在夜深时。仅从写景来说,露水在各章中的写法不同:第一章直接点明是夜间,露水没有阳光照射是不会干的。第二章写露水之多,它散布在遍地的野草上。第三章写露水在树木上,选择于人有益的杞树和枣树。诗人选择露水起兴,暗寓各种植物需得露水的滋润。正如宗庙的落成,整个宗族受到恩惠一样。第四章虽未直接以露水起兴,而以桐、椅树上的累累果实来作比衬,也是祝贺主人的功德遍及众人,祝愿整个宗族兴盛发达。在钟鼓声乐中,大家互相劝酒进食,气氛显得十分亲热融洽。
 这首诗的前二章侧重写夜饮的场面,后二章侧重写人物。在“夜饮”的场面中,人们的情态是安闲舒坦的,伴随着燕享时的乐钟声,人们边饮边谈,兴致越来越高,于是开怀畅饮,“不醉无归”。既然是写“夜饮”,酒就成为人们交流情感的媒介,成为诗人勾画人物的原料。这就使酒与“君子”发生了关系。那些显赫尊贵的宾客,酒后“莫不令德”、“莫不令仪”,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就和酒后失态的凡夫俗子区别开来。这样写,暗寓劝戒。在这样的典礼宴会上,既要开怀畅饮,又要保持礼节,方合君子气度。否则就会有伤大雅,为人不屑。
 诗分四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显得整齐划一。诗中使用了较多的叠字,其中 “湛湛”三次。“夜夜” 二次,“离离”一次。“湛湛”放在前三章的首句,形容露水众多貌,读起来音调悦耳。“夜夜” 是形容宾客的安闲貌,读起来音调平缓。“离离”是形容树上的果实累累貌,读起来音调短促。叠字的反复运用,可以增强诗歌节奏感和音响的回环。

《诗经》·《湛露》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湛露》

湛湛露斯,浓浓的夜露呀,

匪阳不晞。不见朝阳决不蒸发。

厌厌夜饮,和乐的夜饮呀,

不醉无归!不到大醉决不回家!

湛湛露斯,浓浓的夜露呀,

在彼丰草。沾在那繁茂芳草。

厌厌夜饮,和乐的夜饮呀,

在宗载考。宗庙里洋溢着孝道。

湛湛露斯,浓浓的夜露呀,

在彼杞棘。沾在那枸杞酸枣。

显允君子,坦荡诚信的君子,

莫不令德。无不具有美善德操。

其桐其椅,那些同类的梧桐山桐,

其实离离。一树比一树果实累累。

岂弟君子,这些和悦平易的君子,

莫不令仪。看上去无不风度优美。

《湛露》属二《雅》中的宴饮诗。《毛诗序》:“《湛露》,天子燕(宴)诸侯也”,又《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至于所宴饮之诸侯为同姓还是兼有异姓,前人尚有争议。从《小雅·六月》的《小序》有“《湛露》废则万国离矣”来看,似应兼同异姓而言;唯诗中明明有“在宗载考”,古“考”“孝”多通用,而“宗”则不论解“宗庙”或“宗族”,总属同姓,可见诗本同姓贵族的宴饮诗,约春秋时已用为天子宴飨诸侯的乐章。还有一说是“考”指宫庙落成典礼中的“考祭”,因上下文缺乏照应,不可从。

《湛露》四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两句均为起兴,且兴词紧扣下文事象: 宴饮是在夜间举行的,而大宴必至夜深,夜深则户外露浓;宗庙外的环境,最外是萋萋的芳草,建筑物四围则遍植杞、棘等灌木,而近户则是扶疏的桐、梓一类乔木,树木上且挂满果实——现在,一切都笼罩在夜露之中……“白露”、“寒露”为农历(夏历)八、九月之节气,而从夜露甚浓又可知天气晴朗,或明月当空或繁星满天,户厅之外,弥漫着祥和的静谧之气;户厅之内,则杯觥交错,宾主尽欢,“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仪礼·燕礼》)内外动静映衬,是一幅绝妙的“清秋夜宴图”。

若就其深层意蕴而言,宗庙周围的丰草、杞棘和桐椅,也许依次暗示血缘的由疏及亲;然而更可能是隐喻宴饮者的品德风范: 既然“载考”呼应“丰草”,“载”义为充盈,而“丰”指繁茂,那么“杞棘”之有刺而能结实难道与君子的既坦荡光明(显)又诚悫忠信(允)无涉?更不用说桐椅之实的“离离”——既累累繁盛又历历分明——与君子们一个个醉不失态风度依然优美如仪(与《宾之初筵》的狂醉可对看)的关系了。只是至此还没有说到最重要的意象“湛湛”之“露”究属何意。

前人大多理解湛露既然临于草树,则无疑象征着王之恩泽。若就二、三章而言,这也不差,只是以之揣摩首章,却不像了。我们认为露之湛湛其义蕴犹情之殷殷,热情得酒之催发则情意更烈,正好比湛露得朝阳则交汇蒸腾……

此诗章法结构之美既如陈奂所言“首章不言露之所在,二章三章不言阳,末章并不言露,皆互见其义”,又如朱熹引曾氏曰:“前两章言厌厌夜饮,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后者需补充的是: 在这两者之间,第三章兼有过渡性质(一、二承上,三、四启下)。雅诗的章法结构比风诗更为讲究,于此亦见一斑。

音韵的谐美也是本诗一大特点: 除了隔句式押韵外,前两章以一、三句句头的“湛湛”与“厌厌”呼应,去和二、四句句尾的脚韵共构成回环之美;至后两章则改为顶真式谐音,表现为“杞棘”的准双声与“显允”的准叠韵勾连,而“离离”的双叠也与“岂弟”的叠韵勾连(作为过渡,三章“湛湛”与“显允”的尾音也和谐呼应)。

总之,《湛露》一诗,乍看平淡无奇,细品恰如橄榄,其味愈出愈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