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小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小毖》

予其惩,我必须深刻地吸取教训,

而毖后患: 使其成为免除后患的信条:

莫予荓蜂,不再轻忽小草和细蜂,

自求辛螫;受毒被螫才知是自寻烦恼;

肇允彼桃虫,不再听信小巧柔顺的鹪鹩,

拚飞维鸟;它转眼便化为凶恶的大鸟;

未堪家多难,国家多变故已不堪重负,

予又集于蓼。我似乎又陷入苦涩的丛草。

《诗经》的篇名,大多是取于本篇的成句、成词。周颂中只有《酌》、《赉》、《般》的篇名不在本篇文字之内;而《小毖》却又特别,“毖”取于本篇,“小”则取自篇外。《小毖》的题意,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即是“大戒”,颇见其新,但如果说从“小者大之源”(《后汉书·陈忠传》)的角度而言方说尚勉强可通,那么,戒之意已在“惩”中表示而不题篇名为“小惩”就非方氏新说所能解释。就题目而言,《小毖》应是小心谨慎之意。

《小毖》篇名中点出了“毖”,诗中却除前两句“惩”、“毖”并叙外,其余六句则纯然强调“惩”。

“莫予荓蜂”句中“荓蜂”的训释,对于诗意及结构的认识颇关重要。孔疏释为“掣曳”,朱熹《诗集传》释“荓”为“使”,均属未得确解,以致串释三、四两句时虽曲意迎合,仍殊觉难以圆通。其实,“荓蜂”是指微小的草和蜂,易于忽视,却能对人施于“辛螫”之害,与五、六两句“桃虫”化为大鸟形成并列的生动比喻,文辞既畅,比喻之义亦显。

“未堪家多难”一句,与《访落》完全相同,但因后者作于周公摄政前,而本篇作于周公归政后,所以同一诗句含义便有差别。《访落》中此句是说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政局因武王去世而动荡不安,自己(成王)年幼并缺少经验而难以控制;《小毖》中则是指已经发生并被平定的管叔、蔡叔、武庚之乱。关于这点,分析《访落》时已作交代,可以参阅。

由于创作时间有先后之别,《访落》可以说是周公代表成王所发表的政策宣言,而《小毖》则信乎为成王自己的声音。其时,成王年齿已长,政治上渐趋成熟,亲自执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不过,在《小毖》中,成王这种强烈的愿望,并非以豪言壮语,而是通过深刻反省予以表达,其体现便是前面所说的着重强调“惩”。

《小毖》的主旨在于惩前毖后。惩前的大力度,正说明反省之深刻,记取教训之牢,以见毖后决心之大。惩前是条件,毖后是目的,诗中毖后的目的虽然没有丝毫的展示,却已隐含在惩前的条件的充分描述之中。在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成王深刻的反省: 自己曾为表面现象蒙蔽而受害,曾面临小人图穷而匕现的威胁,也曾经历过难以摆脱的危机。但这何尝又不由此而受到启发,进而深思: 此时的成王,已经顺利渡过危机,解除了威胁,而更重要的是,他已成熟,并将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决心为巩固政权而行天子之威令。

《小毖》隐威令于自省,寓毖后于惩前,其实正是对群臣的震慑,但含而不露,符合君临海内的天子身份,其笔墨之经济,也显示出创作匠心。“惩前毖后”这一成语即由《小毖》而来,当我们使用它时,如果想到《小毖》,想到成王,并想到成王即位后一段特殊的经历,将能体会到它字面外的深层含义。理解、使用成语最好溯其源,这也是应该认识的一个规律。


诗经·小毖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小毖

 
 予其惩而,① 我严厉地惩戒从前,
 毖后患。② 谨慎地防备后患。
 莫予荓蜂,③ 没人扯曳我啊,
 自求辛螫。④ 麻烦全属自找。
 肇允彼桃虫,⑤, 开始以为小桃雀,
 拼飞维鸟。⑥ 谁知翻飞成大鸟。
 未堪家多难, 不堪家国多患难,
 予又集于蓼。⑦ 再陷困境更难熬 。

 
 【注】 ①惩: 惩戒。②毖: 谨慎。③荓(ping)蜂: 犹俗所谓扯曳。④辛螫 (shi):《韩诗》作“辛敕”,敕通事,即辛苦之事。⑤肇: 始。允: 语助词。桃虫: 桃雀,一名鹪鹩,一种小鸟。⑥拼飞: 翻飞。⑦蓼:水草名,味苦辣。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之初,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管叔鲜和蔡叔度因怀有野心,便在朝廷内外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自己想作天子,将来要谋害成王。成王轻信了谗言,就让周公旦离开长安,住到东京洛阳去了。后来管叔和蔡叔联合殷纣王的儿子武庚阴谋造反,成王赶紧接回周公,周公率兵讨平叛乱,挽救了国家。过了七年,成王长大了,周公就把政权归还了他。成王亲政之日,对大臣们痛心疾首地检讨以往的过错,并表示从此要谨慎行事,防备再发生祸患。
 诗篇开首两句“予其惩而,毖后患”,可作一句连读。意思是我痛戒以前轻信管、蔡的谗言,今后自当慎重,以防再发生祸患。后来人们把成王的话概括为“惩前毖后”的成语,用以表示受惩于前,谨慎于后,不再重犯以前的错误。下面的六句便围绕“惩前毖后”的主旨而展开。
 前四句写成王惩前。胡承珙《毛诗后笺》解释“莫予荓蜂,自求辛螫”两句说:“ ‘莫予’ 与 ‘自求’ ,文意呼应。莫者,无也。言往日之事, 无有𤸪曳使我为之者,乃我自求辛螫之害耳。”这一理解, 较好地把握了成王痛心恶己的态度和心情。作为最高领导者的成王,遇事敢于承担责任,而不迁过于他人,体现了作为一个贤明君主的博大气度和坦荡胸怀。
 林伯桐《毛诗识小》解释“肇允彼桃虫,拼飞维鸟”两句说: “盖谓恶之始萌甚小,似桃虫耳;不能慎之于小,则积恶至大,如桃虫之终为大鸟耳。”桃虫变大鸟的比喻,说明武庚之祸,起初甚小,后来至大,险些不可收拾,这是不能慎于初始,不能防微杜渐,不能防患于未然而带来的严重恶果。桃虫变大鸟的意象既具有深刻的哲理,又富有委婉含蓄之美。后来《庄子》中鹪鹩和大鹏的意象便可能是由此演化而来。
 惩前是为了毖后,结尾两句“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写成王不堪国家多患难,决心谨慎从事,避免自己再度陷于困境之中。“集于蓼”又是一个绝妙的比喻,郑玄笺“集”作“会”,孔颖达疏说: “会,谓逢遇之也。”用逢遇蓼这种其味辛苦的水草,来比喻碰到麻烦,陷入困境,手法的确是很高明的。“未堪”一词总领两句,既未堪家国多难,也未堪予又集蓼。在君主政体的国家里,君王和国家二位一体,不可分离。
 诗篇塑造的成王痛心罪己的形象,成为后世贤明君主竞相效法的榜样;而惩前毖后的成语早已超出了它本来的历史意义,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