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出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出车我出我车, 我出动我的兵车, 于彼牧矣。 在那牧地之上呀。 自天子所, 从天子那里, 谓我来矣。 叫我来做大将呀。 召彼仆夫, 召集那些人伕, 谓之载矣。 叫他们装载呀。 王事多难, 王事正多灾难, 维其棘矣!① 这事要赶快呀! 我出我车, 我出动我的兵车, 于彼郊矣。 在那城外远郊呀。 设此旐矣。② 设着这绣龟蛇的旗是旐呀, 建彼旄矣。③ 建立那旗杆头上的是旄呀。 彼旐斯,④ 那绣鸟鹰的旗是和旐哟, 胡不旆旆?⑤ 这些旗帜怎么不飞扬旆旆? 忧心悄悄,⑥ 忧惧的心只自悄悄, 仆夫况瘁。⑦ 人伕更加累的憔悴。 王命南仲,⑧ 王命令了南仲, 往城于方。⑨ 前往筑城于方。 出车彭彭, 出动了的兵车都是响声彭彭, 旂旐央央。⑩ 交龙的旂旗和旐旗鲜明央央。 天子命我, 天子命令了我们, 城彼朔方。(11) 筑城那个朔方。 赫赫南仲, 威仪赫赫的南仲, 𤞤狁于襄!(12) 为了除𤞤狁而往! 昔我往矣, 从前我们去呀, 黍稷方华。(13) 黍子稷子正在扬花。 今我来思, 如今我们来哟, 雨雪载涂。 雨儿雪儿满路泥巴。 王事多难, 王事正多灾难, 不遑启居。(14) 不暇危坐安居。 岂不怀归? 难道不想归家? 畏此简书! 怕这紧急文书! 喓喓草虫,(15) 喓喓叫的是草虫, 趯趯阜螽。(16) 跃跃跳的是蚱蜢。 未见君子, 还没有见到君子, 忧心忡忡;(17) 忧闷的心头冲冲; 既见君子, 终于见到君子, 我心则降。(18) 我的心里就放松。 赫赫南仲, 威仪赫赫的南仲, 薄伐西戎。(19) 正在讨伐西戎。 春日迟迟, 春天日脚迟迟, 卉木萋萋。 草木茂盛萋萋。 仓庚喈喈,(20) 黄鹂儿正叫的喈喈, 采蘩祁祁。(21) 采白蒿的人一堆堆。 执讯获丑,(22) 拷问所捉许多俘虏, 薄言还归!(23) 于是胜利而归! 赫赫南仲, 威仪赫赫的南仲, 𤞤狁于夷!(24) 为平𤞤狁而来! (陈子展译) 【注】 《出车》是《诗经》重要的篇章。此诗写的是西周大将南仲带兵抗御𤞤狁。全诗共六章。 首章为南仲口吻。“我出我车,于彼牧矣。”劈头从强大周师闻警而动写入。牧在郊外,周师正在越过牧地。接着才追述天子命我为将,我集结军队,装载出发的出师经过。结以“王事多难,维其棘矣”,将当时国家多难军情火急的紧张氛围全盘推出,真是扣人心弦。 次章仍为南仲口吻,追述周师建旗场面,但重点却是突出全军上下的一种临战心理。部队在郊地建旗,树起了龟蛇旗,立起了鸟鹰旗,旗上旄头,一应俱全。可是,这些旗帜为啥都不飘扬呀? ”胡不旆旆”是一个极巧妙的反诘,示现出旗帜垂然的一片肃穆气氛,象征着面临战争的一种真实心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作大将的,因为责任重大而心情沉重,作士兵的,则由于有所恐惧而面容憔悴呀。(参朱熹《诗集传》) 此章揭示人类心理对于战争的反应,极为深刻。但是,杀敌卫国之精神,终究是将士心理的主要取向。三章即转入描写士气振奋。 三章为随征军士口吻。诗中反复歌唱“王命南仲”,“天子命我”,“城彼朔方”,鲜明地体现了全军上下同仇敌忾的昂扬士气。朱熹《诗集传》说:“兵事以哀敬为本,而所尚则威,二章之戒惧,三章之奋扬,并行而不相悖也。”可谓知言。此章突出的是周师强大的军容与声威: “出车彭彭, 旂旐央央”, “赫赫南仲,𤞤狁于襄。”全诗对战争场面及其结局,都未加以正面描写,但通过军容军威的描写,却作出了充分的启示。 四章仍为军士口吻。诗境再转,写出将士守边的艰苦卓绝与怀土思归。这正是边塞诗内涵的应有之义。将士们深情回忧: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我们部队出征之日,正当黍稷扬花之时。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士兵是穿上军装的农民。他们对庄稼的天然情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从此二句即可体会。“今我来思,雨雪载途。”戍边生涯的艰难辛苦,亦可从此二句加以体会。然而周师将士之可敬,更在他们那种艰苦卓绝奋不顾身的气概。“王事多难,不遑启居。”爱国精神,激励着他们奋战、去克敌制胜。结二句 “岂不怀归, 畏此简书”, 暗示正当抗御𤞤狁可告一段落之际,又另有一番军事行动。 五章变为南仲妻室之口吻,实呼应上章 “岂不怀归”一句,乃构成戏剧式之场景组接,别是一番温柔风光。草长虫鸣,春天又回来了。夫君呵,也该回来了。“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前二句,是全部离别生涯的心态缩影,后二句,则为久别重逢心态的瞬间写照。“未见”与 “既见”,极生动、极典型地揭示了思妇的情感世界,这也是边塞诗内涵的应有之义。不过,“既见”情景,此时尚未实现,犹是思妇神魂颠倒的一番悬想。“赫赫南仲,薄伐西戎”二句,暗承上章 “畏此简书”一句,一笔便交待了周师北征之后又西征的情节。 末章描绘胜利凯旋的盛大喜庆。《毛传》云: “《出车》,劳还率(帅) 也。”当为诗人拟南仲,军士及思妇口吻而作,语气较活。末章口吻,可属军士,亦可属思妇。视为诗人口吻亦可。“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此决非闲笔。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平劳动的生活,是因为征人的凯旋才格外美好呵。大获全胜的周师,胜利归来了。“赫赫南仲,𤞤狁于夷! ”𤞤狁平定了。 西戎呢, 不消说也平定。 《郑笺》说得对: “此时亦伐西戎, 独言平𤞤狁者,𤞤狁大, 故以为始, 以为终。 ”那西戎,是捎带着就平定了。 《出车》,以及《采薇》、《六月》等诗,实为中国边塞诗之源头。它们共同具有几点特征。①爱国精神与同仇敌忾。②边地苦寒与艰苦卓绝。(中国历史上主要的侵略威胁,来自北方与西北方向的游牧族,故传统的边塞诗主要产生于北方与西北边塞。) ③怀土思归与思妇哀怨。④尤可注意的是它们描写战争,绝不渲染杀伐流血场面;对于战争的胜利,是从军容军威之强盛的描写来加以暗示的。如实地说,中国边塞诗的这一特征,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之天性,中国文化不尚武力之精神。比较古希腊史诗,如《伊利亚特》,则颇以描写杀人流血为能事。中西文化差异,由此可见。上述诸特征并行不悖,有机整合,即为中国边塞诗之生命特质。《出车》等诗具有的这些特征,为后世尤其唐代边塞诗所嫡亲继承并弘扬光大。如谓不信,请证唐诗。 《诗经》·《出车》我出我车,兵车派遣完毕, 于彼牧矣。待命在那牧地。 自天子所,出自天子所居, 谓我来矣。让我来到此地。 召彼仆夫,召集驾车武士, 谓之载矣。为我驾车前驱。 王事多难,国家多事多难, 维其棘矣。战事十万火急。 我出我车,兵车派遣完毕, 于彼郊矣。集合誓师外郊。 设此旐矣,插下龟蛇大旗, 建彼旄矣。树立干旄大纛。 彼旟旐斯,鹰旗龟旗交错, 胡不旆旆?何不招展挥摇? 忧心悄悄,心忧能否歼敌, 仆夫况瘁。士兵行军辛劳。 王命南仲,周王传令南仲, 往城于方。前往朔方筑城。 出车彭彭,兵车战马众多, 旂旐央央。旗帜鲜明缤纷。 天子命我,周王传令给我, 城彼朔方。前往朔方筑城。 赫赫南仲,威仪不凡南仲, 狁于襄。扫荡狁获胜。 昔我往矣,先前我去之时, 黍稷方华。麦苗青青夏初。 今我来思,今日凯旋归来, 雨雪载涂。大雪落满路途。 王事多难,国家多灾多难, 不遑启居。闲居那有功夫。 岂不怀归?难道我不想家? 畏此简书。恐有紧急军书。 喓喓草虫,草虫咕咕鸣叫, 趯趯阜螽。蚱蜢蹦蹦跳跳。 未见君子,没见想念的人, 忧心忡忡。内心忧思萦绕。 既见君子,见到想念的人, 我心则降。心中郁闷全消。 赫赫南仲,威风凛凛南仲, 薄伐西戎。将那西戎打跑。 春日迟迟,春日缓行天宇, 卉木萋萋。花木丰茂葱郁。 仓庚喈喈,黄鹂唧唧歌唱, 采蘩祁祁。女子采蒿群聚。 执讯获丑,押着俘虏审讯, 薄言还归。高高兴兴回去。 赫赫南仲,威风凛凛南仲, 狁于夷。狁全被驱除。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而战争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出车》一诗,正是通过对周宣王初年讨伐狁胜利的歌咏,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英明和赫赫战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 和正面描写战争的诗篇所不同的是,《出车》的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紧紧抓住了战前准备和凯旋而归这两个关键性的典型场景。高度概括地把一场历时较长、空间地点的转换较为频繁的战争浓缩在一首短短的诗里。 诗的前三章描写战前准备的情况,在细部刻画上均采用了画面的描绘与心理暗示相叠加的技法。第一章说“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以“出车”、“到牧”、“传令”、“集合”四个在时空上逼近,时间上极具连贯性的动作,烘托出一个战前紧急动员的氛围。末二句又以“多难”和“棘”二词暗示出主帅和士卒们心理上的凝重和压抑。第二章则以苍穹下林立的“旐”、“旄”、“旟”之“旆旆”,写军行至“郊”的凛然气势。末了又以“悄悄”、“况瘁”写在开赴前线的急行军中士兵们焦急紧张的心理。第三章以“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再叙军容之盛。在正确地部署了战斗的同时,用“赫赫”及“襄”暗示出作者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自信。 这里所采用的描写技法,使前三章既有恢宏廓大的郊牧誓师、野外行军之壮观,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活动,做到了整体与细节、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组合。 诗的后三章跨越了诗歌在叙事空间上的先天不足,略过战争的具体过程,直接描写凯旋的情景。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避实就虚,颇具戏剧性地运用了类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出人意料地从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拉向“黍稷方华”的初出征时,进而通过今昔对比(“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所产生的时空错位,和从“雨雪载涂”走到“春日迟迟”的漫长归途,引导着读者用想象去填补对战事的漫长与艰苦之认识。家中之人从“未见君子”之“忧心忡忡”到“既见”之喜悦安心的转变,更是施展想象,从另一侧面写出了人们对战事的关注与饱受其苦的心态。最后,很自然地引出对凯旋的由衷高兴和对主帅的赞美。从表面看,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似乎是舍本逐末,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参战者从忧到喜的深刻而细微的心理变化,而使得这些看似“闲笔”的场景描写成为诗中人物心灵和情感的背景或外化,比正面的描写更感人、更细腻。 此外,诗人显然吸收了民歌成句入诗。语言上有质朴自然之气,意境中具情景交融之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