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关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① 关雎鸟关关和唱,
 在河之洲。② 在河心小小洲上。
 窈窕淑女,③ 好姑娘苗苗条条,
 君子好逑。④ 哥儿想和她成双。
 
 参差荇菜,⑤ 水荇菜长短不齐,
 左右流之。⑥ 采荇菜左右东西。
 窈窕淑女, 好姑娘苗苗条条,
 寤寐求之。⑦ 追求她直到梦里。
 
 求之不得, 追求她成了空想,
 寤寐思服。⑧ 睁眼想闭眼也想。
 悠哉悠哉,⑨ 夜长长思念不断,
 辗转反侧。⑩ 尽翻身直到天光。
 
 参差荇菜, 长和短水边荇菜,
 左右采之。 采荇人左采右采。
 窈窕淑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琴瑟友之。(11) 弹琴瑟迎她过来。
 
 参差荇菜, 水荇菜长长短短,
 左右芼之。(12) 采荇人左拣右拣。
 窈窕淑女, 好姑娘苗苗条条,
 钟鼓乐之。(13) 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译)


 
 【注】 ①关关: 雄雌二鸟相对和鸣音。雎鸠: 一种水乌。或即鱼鹰。旧说关雎双栖双飞,离散后不另择偶。②河: 黄河。洲: 水中陆地。③窈窕 (yao tiao) : 美好的。淑: 善,好。“淑女”犹言好姑娘。④君子: 当时贵族阶级男子通称。逑 (qiu) : 配偶。“好逑”犹言乐与成亲。⑤参差 (cen ci): 长短不齐。荇(xing) : 一种可食用或药用的水草。⑥流: 通“摎”,捋取。和下文“采”、“芼”意近。⑦寤(wu) : 醒来。寐 (mei) :睡着。⑧思服: 思念。“思” “服”同义。⑨悠哉悠哉: 犹言悠悠,指思念绵绵不断。一说 “悠” 即思。⑩辗转: 指翻身。“反侧” 义同。全句犹言翻来复去。(11)友: 亲。(12) 芼 (mao) :拔取。(13)乐: 娱悦。
 
 将文学的终极原因归结到性恋的说法固然不免偏颇,但其中也确有真知灼见,信而可征。“风诗者,固闾阎风土男女情思之作也” (司马迁) ,不仅民间之作素称“无郎无姊不成歌”; 即使纯属诗人创作,爱情题材也占有相当的优势。诗经开宗明义的头一篇 “关雎”便是这样的作品。鲁迅曾经调侃地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句译为“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 陈子展以为“当视为才子佳人风怀作品之权舆”,均不失通达之论。从诗中的“君子” 自谓,和 “琴瑟” “钟鼓”之乐 (据 《墨子》,此二者都非平民之乐) ,可以推测抒情主人公为一贵族青年。而那“窈窕淑女”的身份则不甚确定,所以余冠英据诗中兴义认为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 (贵家)男子的思慕”,其说亦允。总之这里写的是一场单相思,一件还没谱儿的亲事。唯其如此,最有诗味。
 旧说此诗三章,一章四句,两章章八句。余译则厘为四句一章,从诗的行文及韵式看,似更切实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稍有取义的起兴。河边洲岛上,水鸟儿作双成对,雄雌和鸣,引起诗人的感兴,如果按“关雎”即鱼鹰的说法(如毛奇龄《续诗传鸟名》),则此二句还有古代民歌常有的以水鸟捕鱼隐射男子求爱之义,故有人称兴是“触物起情”。这里的兴,便运用了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是连类引发。其义则归于: 有位姑娘人材好,一位男子看上她。看上了就忘不了,就相思,就热恋。全诗反复说“窈窕淑女”,又反复兴以“参差荇菜”,似乎暗示出姑娘与水边劳作的关系。她在采荇时的美妙姿态,摄印入那青年的脑中,是难以磨灭了。有一首民歌道: “一来看上人材溜溜的好,二来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康定情歌》),与此意虽不尽同,但生活情趣却有神似之处。而“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不仅可使人想见那人儿的倩影,而且也似乎有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对可人的执着追求之义。写采荇菜,而意在采荇的人。诗中写男子的单恋十分坦率,醒也想、梦也想,是“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啊。“寤寐求之”紧接“求之不得”云云’用“顶真格”,已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不待“悠哉悠哉”而然也。而“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更通过失眠,将写相思之苦推进一层。
 与每一种满足都会降低其崇拜相反,爱的渴求却能导致爱的升华。诗中的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那位青年,于是做起了美妙的“白日梦”,在想象中和他的爱人美满和谐的结合了。又是“琴瑟友之”,又是“钟鼓乐之”。这诚然是一场虚构的热闹,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但那青年在一刹间满足了,读者不禁为之陶然。这升华的境界,便远离了性的目标,成为热诚、挚爱、欢乐、和谐的“结合”。有一种概括,认为中国写情文学中色性的成分居多,揆之《诗经》包括《关雎》在内的大量情诗,似不尽然。
 《关雎》 “乐而不淫”有其历史原因。大量史料告诉我们,诗经时代婚俗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其时封建礼教为基础的专偶婚制尚未稳固形成,而人们还享有较多性爱的原始自由。倘言无忌,封建时代奉为圣人的孔子,似乎还是这种自由的产儿呢 (《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方才产生了如同《关雎》那样的热烈奔放的情歌。这里毫无顾忌的爱情直白,已凝聚成一种原始的美。而为儒学礼教统治下的汉儒宋儒们感到十分困惑,百思而不得其解。“《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毛诗序》) ,便是硬着头皮说诗的产物,决非诗之本义。
 《关雎》章法在诗经中别具一格。诗经本多叠詠体,但常见的是三章叠詠 (各章除因换韵易辞,大致重复)、两章联詠,象 《关睢》这样第二章和第四、五章跳格叠詠,是仅见的。日本青木正儿曾怀疑是误合两诗而成 (详 《支那文学艺术考·诗经章法独是》) ,但 “窈窕淑女” 通贯全诗,“寤寐求之”与 “求之不得”顶针衔结,妙合无垠,错简之说很难成立。而诗经中叠詠体间有首章或他章不叠的现象屡见,故我们宁可认为此诗系章法变化独特。二、四、五章的叠詠,除却描写荇菜的兴语不论,“看他窈窕淑女,三章说四遍” (钟惺《评点诗经》),这活脱是热恋中男子对不知名的爱人的反复叨念,倘若知名,那必然如《董西厢》妙语所说: “锦笺本传自吟诗,张张写遍莺莺字。”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苏轼) 。若下一转语,便有“说诗必此诗,定知非解人。”懂得这番道理,来看《关雎》诗中的单相思,又不仅是单恋而已。诗人于爱的对象 “寤寐求之”式的执着追求,及其在现实中“求之不得”:便于理想(幻梦) 中 “友之” “乐之”的实现方式,均构成一种境界,一种超越本文的象征意蕴,从而能够兴发读者引譬连类的联想。我们不由会联想到风诗中的其它作品如 《汉广》、《蒹葭》,联想到 《离骚》,其中所写的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苦恼,“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迷惘,及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执着劲头; 不由会联想到古代神话对世界的浪漫征服和把握的方式; 甚而联想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安现状,通过心灵与思辩追求美与自由、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历程。诗情一旦与哲理结合,便给世代读者以回味无穷的审美愉快。这或许就是包括《关雎》在内的风诗名篇的艺术奥秘之所在。

《诗经》·《关雎》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关关和鸣的雎鸠,

在河之洲。相伴在河中的水洲。

窈窕淑女,那美丽贤淑的女子,

君子好逑。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参差不齐的荇菜,

左右流之。从左从右去捞它。

窈窕淑女,那美丽贤淑的女子,

寤寐求之。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求之不得,追求她却没法得到,

寤寐思服。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悠哉悠哉,深深长长的思念哟,

辗转反侧。教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荇菜,参差不齐的荇菜,

左右采之。从左从右去采它。

窈窕淑女,那美丽贤淑的女子,

琴瑟友之。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荇菜,参差不齐的荇菜,

左右芼之。从左从右去拔它。

窈窕淑女,那美丽贤淑的女子,

钟鼓乐之。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你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呢?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 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这种理解究竟有多少道理呢?我们暂且撇下,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显然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据我看来,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我们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吗?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 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呀!

那么,这首诗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呢?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夫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老夫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譬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被锁深闺、为怀春之情而痛苦时,就从《关雎》中为自己的人生梦想找出了理由——当然,实际上她已经走得很远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