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序

诗序

一名《毛诗序》。诗经学专著。其作者及产生时代,历来众说纷纭。东汉郑玄认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对此,魏、晋以来无异议。《后汉书·儒林传》提出《诗序》为东汉卫宏所作。《隋书·经籍志》以为子夏所创,毛公、卫宏又加增益润色。韩愈曾说:“子夏不序《诗》,汉代儒生,欲自显立其学,借之子夏以自重。”王安石认为《诗序》为诗人自制;程颐认为“小序”是国史旧文,“大序”出于孔子;郑樵甚至指为村野妄人所作。自朱熹直到清姚际恒、崔述、魏源、皮锡瑞等,都信从范晔《后汉书》,持卫宏作《诗序》之说。也有人认为《诗序》非一人一时之作,“小序”首句为毛亨以前经师所传,以下续申之词为其后治《毛诗》者补缀而成,卫宏可能是最后的集录、写定者,最后成书时间已是东汉。当代学者赞同后一说的人较多。齐、鲁、韩、毛四家诗原都有序,但三家已失传,今所言《诗序》,皆指《毛诗序》。按此序又有“大序”“小序”之分。一般认为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为“小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句开始,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也有人认为《诗序》总论诗之纲领,无小大之异。《诗序》提出“六义”、“正变”、“美刺”等说。“六义”之说承《周礼》的“六诗”而来,其中“风”、“雅”、“颂”一般认为指诗的类型,“赋”、“比”、“兴”被认为是诗的表现方法。《大序》阐述了诗与志、志与情的关系,并对诗歌的艺术特征提出精深的见解,涉及诗歌与时代、政治的关系,肯定吟咏性情的诗歌有很大教化作用,丰富了所谓“诗教”的内容。而后代儒家对《诗经》的附会曲解,也往往由此生发。《大序》认为政治的清明与黑暗,决定诗歌的“美”、“刺”内容,美刺精神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比兴传统的确立,对后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正变”、“美刺”之说,着眼点完全集中于政治,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对诗歌的影响。《诗序》用儒家的“教化”观点,对《诗经》作了不少穿凿附会的解释,或附会历史,或凿空妄说,致使许多诗篇的本义被掩盖。但《诗序》毕竟是先秦至汉代儒家诗说的总结,有一部分解说和其他先秦古籍有关记载可以互相印证,应当加以分析,区别对待。宋代郑樵作《诗辨妄》,朱熹作《诗序辨说》,对《诗序》多所诘难,颇中其失。《诗》大小“序”均附载于《毛诗》,单行本甚少。有明代钟惺辑《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本、明刊古文本等。

☚ 诗学研究   毛诗故训传 ☛

《诗序》

又称 《毛诗序》。 现存 《诗序》 有大序、小序之分, 排列在各诗之前, 解释各篇主题的为 “小序”; 在首篇 《关睢》的 “小序”之后, 有大段的文字概论全经的, 是为 “大序”。 东汉郑玄 《诗谱》, 以为子夏作 “大序”, 子夏、 毛公作 “小序”。 宋、 元、 明、清学者或据 《后汉书 ·儒林传》 中载有卫宏作 《诗序》 之语, 认为是卫宏所作。 南宋郑樵、 朱熹等对《诗序》 的解说多有辨难。

书的各部分

书的各部分

写在正文前的短文章:序(序言;序文;代~;大~;小~;自~) 叙(叙言) 绪(绪言;小绪) 前言 前记 弁言 弁语 缘起 说例
用诗写成的序言:诗序
正文前的短文:引(引子;引言;小~)
正文前的片断:楔子
说书人进入正话前的引子:笑耍头回
正文外的补笔:附笔
学术著作的开头部分:绪论
著作的本文:正文 本文 白文
教课书的正文:课文
正文前的篇章的名目:目(目录;目次;总~;细~;子~;要~;题目;篇目) 索引 引得
编成的目录:编目
正文前的说明体例等:例(例言;凡例;图~)
著作的编写格式:体例
书刊的前面部分:卷首 开卷
书的全部:全篇 全文 终篇
结束时的文章:结语 尾声 煞笔
写在书后的短文:跋(跋文;跋尾;题跋)书后 后记 后序
诗文书画上的题跋或评语:品题

另见:排列 书

☚ 书多   书的一部分 ☛

诗序

为《毛诗序》简称,佚名撰。二卷。因作者关系到毛诗在经学中的地位,历来争议颇多。或以为出于孔子,或归诸国史,或谓诗人自撰,皆后人臆测,于史无征。郑玄以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后汉书·儒林传》称卫宏所作。此后,尊序者皆对郑说深信不疑;驳序者则以为出于汉儒。然朱熹驳序,仍谓序“其所从来也远,其间容或真有传授证验而不可废者”。自韩愈提出子夏唯裁初句,以下出于毛公之说,苏辙继之,学者多由此深入研究,基本认定:大序及各篇小序之首二语,为毛莀以前经师旧说;其下附益之说,皆毛差以下说诗者所增。然无论其为旧说与新增,均为经学文艺观之代表性观点,即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同时,也都对诗三百篇进行曲解,使之成为阐述封建伦常道德的经典。《诗序》中提出“六义”、“正变”、“美刺”等说把诗经研究推进一步,“诗言志”说亦为古代文学理论精深见解。今人多因其保存旧说而作为研究的参考。有汲古阁本《学津讨原》本等。

诗序

❶ 二卷。《诗序》是研究《诗经》的著作《毛诗序》的简称,其作者从古至今,说法不一。原本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都各自有序,东汉以后,鲁、齐、韩三家诗及其序散失不存。独毛诗及其序流传下来。一般认为《毛诗序》有“小序”与“大序”之分。小序与大序又称为古序与续序、前序与后序、首序与下序等等。其作者,郑玄《诗谱》说: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王肃《孔子家语》说:子夏所序诗即今《毛诗序》。《后汉书·儒林传》说:卫宏受学谢曼卿作。《隋书经籍志》说:子夏创,毛公及卫宏作。王安石说:诗人身作。程颢说:小序为国史之旧文,大序孔子作。曹粹中说:《毛传》初无序,是后人互相传授,各记其师之说,郑焦、王质及朱熹以为村野妄人所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韩诗》 卜商序韩婴注二十二卷,是《韩诗》亦有序,其序亦称子夏矣。“小序”与“大序”之区分,通常把置于各诗题目之后、诗句之前以归纳每一篇主题的部分作为“小序”;把《诗经》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的序文作为“大序”。《毛诗正义》说,大序是从“风,风也”句开始,到该序文结束。其主旨是总论《诗经》的基本内容。目前学术界多同意此说。也有人认为《诗序》意在总结《诗经》各篇要旨,并无大、小之分、是书内容,主要有五点。一、解释每首诗的主要旨意。它开创了系统研究《诗经》之学。二、提出了诗有 “六义”的观点。《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其中的“风、雅、颂”是由作品的乐曲不同、内容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方法。其“六义”之说对研究 《诗经》及诗歌创作有积极意义。三、表达了“诗言志”的观点。四、提出了 《诗》有“正变”的观点。五、提出了 《诗》“美刺”作用的观点。其不足是在解释诗时每每穿凿附会。单行本有内府刊本、《四库全书》本。
❷ 不分卷。不著撰者姓氏。是书首列篇目,次为《诗序》,各篇皆首录篆文,后为楷书释文。于各篇之下,间或附以续说、考补、续考等,以补《诗序》之所不及。所续说、考补、续考各条,多主 《毛诗注疏》,如《周南·桃夭》篇续说云:“后妃赞助君子,使天下有礼,婚娶以时,故言所致。”是书所引,多袭前人,鲜有发明,然其训诂名物,解释疑义,皆以 《诗序》为本,故不失为一家之学。有明刊本存世。

诗序

研究《诗经》的著作。《毛诗序》的简称。分为“大序”、“小序”。《诗》首篇《关雎》前有一段文字,其中从“风,风也”句起的大段文字概论全经,称为“大序”。各篇之前分别解释各诗篇主旨的文字,称为“小序”。也有人主张《诗序》无《大序》、《小序》之分。《诗序》作者问题,至今争论未决。郑玄以为《大序》为子夏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王肃以为《大序》、《小序》皆子夏作。《后汉书·儒林传》以为皆卫宏作。《隋书·经籍志》以为《诗序》为子夏首创,经毛公、卫宏润色。此外还有多种看法。韩愈认为系汉代儒生托名子夏之作,王安石认为系诗篇作者自制,程颐认为《大序》出自孔子而《小序》采自国史旧文,郑樵则认为《诗序》为村野妄人所作,等等。盖其非一时一人之作,将其看作自子夏讫于汉代诸儒递相润色的成果较为合理。卫宏可能是最后的写定者。《诗序》对《诗》305篇作的解释多有穿错附会,掩盖了诗的本义。郑樵《诗辨妄》和朱熹《诗序辨说》对其批评甚多。然其中一部分解释可与先秦古籍的有关记载印证,非尽臆说无据。《诗序》对《诗经》提出一些通论性质的观点:一、“六义”说。“六义”承《周礼》的“六诗”而来,提出《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和比、兴、赋三种表现方法,推进了对《诗经》的研究。二、“正变”说。将《诗》中的一部分作品定为正风、正雅,认为是天道流行时期的作品;将另一些诗定为“变风”、“变雅”,认为是王道衰微时期的作品。“正变说”对研究《诗经》产生时代社会变化有启发作用。三、“美刺”说。认为诗的内容有赞颂和讽刺两种不同倾向,反映着其产生时代政治的清明和黑暗,对于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和夫妇,成孝敬,厚人伦,室教化,移风俗。”这段话对于诗与人的感情、意志的关系、诗歌的艺术特征,诗歌与时代和政治的关系,诗歌的社会作用,提出了系统的见解,成为儒家所谓“诗教”的基本内容。《诗序》附载于《毛诗》,单行本甚少见。研究它的著作有清姜炳章《诗序广义》24卷(嘉庆遵行堂刊本),还有张澍《小序翼》27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