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译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译场 译场翻译佛教经典的地方。古代译经者除翻译经典外,常常承担着讲解新译经籍的任务,所以译场也往往是佛教经典研习、讲授的场所。佛经的翻译首先在丝绸之路重镇出现,如凉州、长安等地,都是魏晋至唐佛典传译的重要中心。早期佛经翻译,一般属个人事业,规模不大,亦无固定地点和翻译定制。到了公元5世纪初,*鸠摩罗什译经时代,凉州姑臧内苑闲豫宫寺、长安逍遥园西门阁等重要译场,都是当时官府所办,规模已经不小。而且围绕佛经翻译,佛典的研究、讲习工作也在展开,当时不少著名佛学家就是从译场培养出来的。北魏迁都洛阳,译场设备更为齐全。到隋唐时期,译场规制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分工较细密,有译主、笔受(亦称缀文)、度语(亦称传语)、证梵本、润文、证义、梵呗、校勘和监护等项,各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当时长安著名的翻经院,不仅是颇具规模、条件优越的译经场所,而且是著名的佛学研究中心和佛学人才培训中心。到了宋代,官办译场规制更加严密。北宋以后,随着翻译事业的寥落,译场日趋衰落。 ☚ 黄教 活佛转世制度 ☛ 译场 译场翻译佛教经典的地方。古代译经者除翻译经典外,常常承担着讲解新译经籍的任务,所以译场也往往是佛教经典研习、讲授的场所。佛经的翻译首先在丝绸之路重镇出现,如凉州、长安等地,都是魏晋至唐佛典传译的重要中心。早期佛经翻译,一般属个人事业,规模不大,亦无固定地点和翻译定制。到了公元5世纪初,*鸠摩罗什译经时代,凉州姑臧内苑闲豫宫寺、长安逍遥园西门阁等重要译场,都是当时官府所办,规模已经不小。而且围绕佛经翻译,佛典的研究、讲习工作也在展开,当时不少著名佛学家就是从译场培养出来的。北魏迁都洛阳,译场设备更为齐全。到隋唐时期,译场规制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分工较细密,有译主、笔受(亦称缀文)、度语(亦称传语)、证梵本、润文、证义、梵呗、校勘和监护等项,各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当时长安著名的翻经院,不仅是颇具规模、条件优越的译经场所,而且是著名的佛学研究中心和佛学人才培训中心。到了宋代,官办译场规制更加严密。北宋以后,随着翻译事业的寥落,译场日趋衰落。 ☚ 黄教 活佛转世制度 ☛ 译场 099 译场中国古代佛教翻译经籍的组织。自晋代后渐趋完备。南北朝时,西行求法者日多,译经不再依靠外国僧人。前者归国后,既通梵语,又善华语,译经不伤文质。鸠摩罗什时开辟了译场新时代,规模渐趋庞大。《宋高僧传》中记有一些著名的译场名称。译场分工细密,有译主,笔受(亦称缀文),庋语(亦称传语),证梵、润文、证文、校勘、监护等项。著名法僧法显、玄奘、义净都曾主持过译场。 ☚ 翻译机构 译经院 ☛ 译场翻译佛经的官方机构。佛教开始传入中原时,译经主要靠外国僧人,一般是口译后根据记录整理和修饰而成,舛误较多。到前秦王苻坚和后秦姚兴时,中国西行求法者渐多,归国后既通梵文,又善华语,译经不伤文质,由此翻译工作由私译转入官译,开始组织官方的译场,并有比较细致的分工。在魏晋时除继承汉代“口授”、“传言”、“笔受”外,又增加了“录梵文”、“正义”和“校对”3道手续,参加译经者非常多,动辄千百人。译场发展至唐代组织更为健全,职司包括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利定、润文、梵呗、监护等11种,为后代一些译经院因袭。译场的出现不仅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也把中亚、印度等地文化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原地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