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汉南越王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汉南越王墓

位于广州市区越秀山西边的象岗山。墓室全部用砂岩石砌筑,分前后两部分,共七室。前部分为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后部为主室、东侧室、西侧室,在主室的后端由两堵石柱分隔出一个后藏室。墓室共铺顶盖石24块,最大的一块长2.5米、宽2.2米、厚0.24米。前室、主室各有石门封闭。石门由石楣、门框、门坎、门埻石和顶门器等组成,五个通道都有木门,已朽,只存铜铺首门环。二石门及其门楣、前室四壁及顶盖石上,都有朱墨彩绘的卷云纹图案装饰。墓主置主室,葬具一棺一椁,棺椁已朽。木质髹漆,着玉衣。玉衣四角穿孔,琢磨光洁。其他部位系粘贴玉片于麻布片上。粘合剂呈朱红色。这是目前已知的汉代玉片中年代较早的一件。玉衣面罩上有金箔片八枚,似缀于绢帛上,用以覆面。头罩上方依次平放金钩玉饰、兽首衔璧玉饰和透雕玉饰。玉衣两侧放置透雕玉饰、玉璜和双环形玉饰多种。这些玉饰,造型精美,镂刻精细。腰间两侧佩带十把铁剑,剑柄丝带编扎,长1.2米左右。胸前戴玉佩饰品和金、银、玉、铜、玻璃等质料制成的珠串。玉衣上下铺盖十余件玉璧,直径大多在30厘米左右,外椁头端又平叠六件大玉璧,玉璧下有盛满珍珠的漆盒,足端棺椁之间堆放仿玉的陶璧130多件。陶璧中有一罕见银盒,上有“私官”铭刻。在墓主身上发现印章八枚。最大的一枚,是龙钮金印,方形,阴刻篆书“文帝行玺”。这是目前所见最大的西汉金印,又是考古发掘中唯一见到的一枚帝印。另七枚是:“泰子”龟钮金印一枚,“泰子”覆斗钮玉衣一枚,“赵昧”覆斗钮玉印一枚,“帝印”蟠龙钮玉印一枚,另三枚玉印,素面无文字。根据这些印文可以断定:墓主系第二代南越王。殉葬者十多人。随葬器物一千多件,大部分放在主室、后藏室和东西耳室中,墓道、前室和东西侧室也有不少,各室地面有平铺的一层木板,随葬器物都放置在木板上。椁盖上及椁外右侧有数以百计的铁镞、铜镞、成捆的铁剑,还有铁矛、铁戟、铜弩机和铅弹丸。椁外右侧放置3米多长的铜柜架漆屏风,刻有顺序数字的透雕卷云形、龙形、朱雀形的铜支灯,金、铜、玉等不同质料的带钩。椁外北端放玉灯具,造型精巧,在西汉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后藏室是储藏食物的地方,室内有重叠放置的铜陶器皿一百多件。东侧室是婢妾的藏所,从出土印章推测,这里至少有三至四个殉人。殉人有葬具、华丽的佩饰和珍贵的随葬器物。室内共出印章七枚,计“右夫人玺”龟钮金印一枚,“左夫人印”、“泰夫人印”、“□夫人印”鎏金龟钮铜印各一枚,“赵蓝”覆斗钮象牙印一枚。在右夫人玺周围有大量随葬品,包括玉品、金珠、长方形平板玻璃一件,平板玻璃蓝色透明,与今日所见玻璃异,就目前所知,是考古发掘中出土最早的一块平板玻璃。还出土有镶铜框的六博漆盘和象牙六博子等。两侧室似为庖丁厨役之室,随葬品分两类: 一类是供墓主享用的牺牲,另一类是殉人及其佩饰、用品。东耳室为放置宴乐用具之所,计有铜钮钟一套14件,铜甬钟一套5件,铜铙一套8件,石编磬两套。除乐器外,耳室后部还陈放不少与宴饮有关的器物,重要的有3件套装的铜提筩、铜钫、鎏金铜壶、铜瓿、陶瓿、陶罐、陶盒、陶碗、匏壶等。这些铜陶器,有相当一部分是盛酒的容器。在甬钟和钫壶之间,发现木俑两个,成为这座墓葬的罕见随葬品,说明南越国统治者在殉人的同时,已注意到俑人代替殉人的必要性。西耳室是随葬器物数量最大、品类最大的一个室,总数约五百余件。铜镜中的漆绘人物画像镜和带托镜最为珍贵。一铜镜直径达41.5厘米,在已知的汉代铜镜中可能是最大的。带托镜面背分铸,然后用粘合剂把镜面套入镜托凹槽中,镜背镶嵌绿松石,有精细纹饰,三环钮,系绶,这是考古发掘中的首次发现。随葬兵器有铁剑、铜剑、镞、矢箙、弩机、铁弓、铁铠甲、成箱铅弹丸等。引人注目的还有放在漆木箱中的一套修治竹简的工具,计有斧、锛、曲柄铲、𨱍头、削、刮刀、带鞘刻刀、凿、锉、锯及其他,共70多件,除铜锯三件以外,皆铁制。工具全部装木柄,多数还有绢和麻布包裹。从以上可以看出,南越王墓的随葬品是极其丰富的,质量是相当高的,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2: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