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解热镇痛抗炎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又称“阿斯匹林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常用解热镇痛药有水扬酸类(阿斯匹林、水扬酸钠);苯胺类(醋氨酚、非那西汀);吡唑酮类(安乃近、保泰松、羟基保泰松);芳基烷酸类(消炎痛、异丁洛芬、萘普生);灭酸类(甲灭酸)等。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具有解热与镇痛等共同作用。这类药物大多数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它们能降低发热体温,对正常体温几无影响。目前认为它们的解热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因病原体促使中性粒细胞释放内热原,后者使中枢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这类药物产生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现认为其作用部位在外周的痛觉感受器,亦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镇痛作用,因组织损伤或炎症时所释放的致痛物质中包括前列腺素,后者能使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提高。它们的抗炎作用亦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因前列腺素也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一种重要活性物质。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按化学结构分为四类: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 又名乙酰水杨酸,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缓水解成为水杨酸与醋酸,水溶液显酸性反应,易溶于乙醇,溶于氯仿或乙醚,微溶于水,在碱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口服吸收快,半小时至2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血浆半寿期约15分钟,因在吸收过程中与吸收后迅速被水解为水杨酸,然后以水杨酸盐的形式分布全身,其水杨酸盐的血浆蛋白结合率80~90%。水杨酸盐主要被肝药酶代谢。开始时水杨酸的代谢按一级动力学速率进行,当肝脏代谢能力饱和时,即转为按零级动力学速率进行,其血浆半寿期将明显延长。代谢物主要由肾排泄。
本药具有解热、镇痛、抗风湿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后一作用是由于它抑制环化加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血小板中的血栓素A2 (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TXA2是血小板释放及聚集的诱导剂,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引起凝血障碍,延长出血时间。临床上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关节痛、痛经等慢性钝痛,亦用于解热和控制急性风湿热,还用于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长期服用,胃溃疡及胃出血发生率增加,还可引起凝血障碍、过敏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哮喘)、水杨酸反应(头痛、眩晕、耳鸣、视力减退、恶心和呕吐等)。用于解热,每次0.3~0.6g,每日3次;抗风湿,每日3~5g,分4次口服。预防血栓形成每日0.3g。
水杨酸钠 (sodium salicylate) 本品为白色或微显淡红色的细微鳞片,或白色、无晶形的粉末及球状颗粒,无臭或微带特臭,味甜、咸、不适,遇光易变质,易溶于水、乙醇或甘油。本品作用与阿司匹林类似,但较弱,一般仅用于治疗风湿热及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每次口服1.5g,每日3~4次。


苯胺类
非那西丁 (phenacetin) 为白色、有闪光的鳞片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溶于乙醇或氯仿,略溶于沸水,微溶于乙醚,在水中溶解极微。口服后1~2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在肝脏中代谢,大部分(约80%)转变为扑热息痛,小部分转变为对氨基苯乙醚,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的物质。非那西丁一般不单独应用,常与阿司匹林和咖啡因配伍(复方阿司匹林片,APC片),主要起到解热和镇痛作用。


扑热息痛(paracetamol) 亦名醋氨酚(acetaminoph-en)、对乙酰氨基酚。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热水或乙醇,溶于丙酮,微溶于水。本品是非那西丁在体内的代谢物,主要应用其解热和镇痛作用。常用量副作用较少,主要为胃肠道反应。中毒量可产生肝损害,一般口服每次0.3~0.6g,一日2~4次。


吡唑酮类
氨基比林(aminopyrine,amido-fedrin) 亦名匹拉米洞(pyrami-don)。为白色或几乎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或氯仿,溶于苯或乙醚,水溶液显碱性,在空气中稳定,在日光下能变质。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临床应用与阿司匹林相同。其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症。
常用量为口服每次0.3g,一日1~3次。
安乃近(analgin) 亦名诺瓦经(novalgin)为白色或略带微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水溶液放置后渐变黄色,易溶于水,略溶于乙醇,在乙醚中几乎不溶。本品因易溶于水,可作成注射剂,解热镇痛作用快而强,不良反应中应注意粒细胞缺乏症。


口服每次0.5g,一日3次。
保泰松(phenylbutazone) 亦名布他酮(butazolidi-n)。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略带苦味,易溶于丙酮、氯仿或苯,溶于乙醇、乙醚或碱溶液,在水中几乎不溶。口服后2小时血中达最高浓度。半寿期为3天。血浆蛋白结合率98%。大部分在肝中代谢,其代谢产物之一为羟基保泰松(oxyphe-nbutazone)仍具明显的药理活性。临床上主要应用其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不良反应较明显,表现为:浮肿及血压上升(因抑制Na+、Cl-的排泄)、胃肠道反应、皮疹、肝毒性、造血系统障碍、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每次0.1~0.2g,每日2~3次,维持量每日0.1~0.2g,口服。


其他抗炎有机酸类
消炎痛(indomethacin,indocin) 又名吲哚美辛,为类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溶于丙酮,略溶于甲醇、氯仿或乙醚,微溶于乙醇或苯,在水中几乎不溶。口服后3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血浆半寿期为2~3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90%。在体内大部分被肝脏代谢,约20%以原形从尿排泄。


本药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镇痛和抗风湿作用。用药后约半数患者发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表现为: 胃肠道反应,胃溃疡,胃出血,眩晕,造血系统障碍,过敏反应(皮疹,哮喘)。每次25mg,每日2~3次,饭后服用。
甲灭酸(mefenamic acid)与氯灭酸(chlorfenamic aci-d) 甲灭酸又名扑湿痛,氯灭酸又名抗风湿灵。二药均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甲灭酸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眩晕、恶心、腹泻、胃肠溃疡及出血,偶致肝、肾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氯灭酸的不良反应较少,常见者为头晕、头痛。甲灭酸首次0.5g,以后每次0.25g,每日4次。氯灭酸每次0.2~0.4g,每日3次。


甲灭酸


氯灭酸
异丁苯丙酸(ibuprofen) 亦名布洛芬(brufen)。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异臭,无味,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或丙酮,溶于碱性溶液。口服后1~2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血浆半寿期2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99%。大部分自尿排泄。本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亦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其特点是胃肠反应很少。每次0.2g,每日3次,进餐时服用。

☚ 中枢兴奋药   局部麻醉药 ☛
000054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