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西方经济学流派15世纪以来,伴随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所形成的种种经济学理论流派。各个理论流派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政策主张上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这些理论流派主要有: 1. 15—17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考察,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突破封建经济体系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对商业资本和流通领域等方面的研究。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支持,特别是在对外贸易上需要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来保护本国经济,因此该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又称“重工主义”、“贸易差额论”。 2. 17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的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对自由竞争的要求,该学派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中发展起来。古典经济学的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配第(Petty,William,1623—1687)。18世纪下半期,古典经济学有法国的重农学派(又称“重农主义”)。但从重商主义到重农学派,均未形成严密、完整与成熟的理论体系。直至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以亚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和李嘉图(Ricardo,David,1772—1823)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出现后,古典经济学才发展为严密、完整与成熟的理论体系。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此外,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还有法国的萨伊(Say,Jean Baptiste,1767—1832),英国的马尔萨斯(Malthus,Thomas Robert,1766—1834)、詹姆斯·穆勒(Mill,James,1773—1836)及其子约翰·穆勒(Mill, John Stuart,1806—1873)等。以詹姆斯·穆勒为代表的李嘉图学派以注释和解说李嘉图的观点为特征,试图维护李嘉图的学说,但庸俗化和歪曲了李嘉图的学说。19世纪20—30年代后,由于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其价值理论的自身缺陷及自相矛盾,李嘉图学派和古典经济学逐步走向解体。这一时期,批评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强调经济学研究要同历史的、制度的、统计的研究相结合的理论学派被称为“历史学派”。历史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 3. 19世纪70年代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又称“新古典学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自由竞争发展到顶点,经济学的任务由过去与封建经济关系作斗争,转向研究在巩固和维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最优配置资源与实现利润最大化。边际革命适应了这一需要。新古典经济学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的经济自由主义主张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代替古典经济学成为这一时期经济理论的主流和“正统”。新古典经济学的流派主要包括奥地利学派、瑞士的洛桑学派、英国的剑桥学派。其中,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Marshall,Alfred,1842—1924)综合了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边际分析方法,形成了一套较为精密而又形式化的微观经济理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直接源于马歇尔。这一时期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这些“正统”经济学脱离广阔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伦理环境去研究经济生活提出批评,并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学派被称为“早期制度学派”。 4. 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革命开始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严重打击了此前百余年间在经济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古典均衡理论。古典均衡理论包括主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产物。凯恩斯(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失业和生产过剩的形成原因作出了新的解释,提出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政策主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1946年凯恩斯去世后,凯恩斯主义分为美国凯恩斯学派(又称“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和英国凯恩斯学派(又称“新剑桥学派”、“凯恩斯左派”、“左派凯恩斯主义”、“新李嘉图学派”、“原教旨凯恩斯主义”)。这两个分支统称为“现代凯恩斯主义”或“后凯恩斯主义”。至20世纪60—70年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学的主流和“正统”。这一时期,批评凯恩斯主义、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有新自由主义,它分为伦敦学派和弗赖堡学派(又称“德国新自由主义”、“社会市场学派”);既批评凯恩斯主义又批评新古典学派的有以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Galbraith,John Kenneth,1908— )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以及激进经济学派(又称“新左派政治经济学”);另外,独具特色的有瑞典学派(又称“斯德哥尔摩学派”、“斯堪的纳维亚学派”、“北欧学派”)。 5. 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以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为特征的各种经济学理论流派。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的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又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现代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兴起,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革命”。此外,还有以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科斯(Coase,Ronald Harry,1910— )、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诺思(North,Douglass Cecil,1920— )和福格尔(Fogel,Robert William,1926— )、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布坎南(Buchanan,James McGill,1919— )等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包括产权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经济史学派)。这个新制度学派一方面批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不切实际,谈企业而不考虑其实质,论市场而不涉及法律;另一方面又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起源、构成和运行。作为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回应,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在各种经济学理论流派中,以主张市场经济自由发展、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为特征的理论流派,统称为“经济自由主义”,包括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新自由主义(伦敦学派和弗赖堡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芝加哥学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