褻衣❶袍襗也。《論語·鄉黨》: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爲褻衣。” 鄭玄注:“褻衣,袍襗也。” (敦煌殘卷唐寫本《論語》 鄭注) 《論語·鄉黨》: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爲褻衣。” 鄭玄注: “褻衣,袍襗也。” (《通德堂經解》) 《論語·鄉堂》: “褻衣長。” 鄭玄注: “褻衣,袍襗也。” (《鄭氏佚書》) ❷私處之服也。《論語·鄉黨》: “褻衣長,短右袂。” 鄭玄注:“褻衣,私處之服也。” (敦煌殘卷唐寫本《論語》鄭注)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衣衫袍襖 > 褻衣 褻衣 xièyī 貼身内衣。始於先秦。《荀子·禮論》:“設褻衣,襲三稱,縉紳而無鈎帶矣。”楊倞注:“褻衣,親身之衣也。”漢·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説文·衣部》:“褻,私服也。”《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九回:“文嫂怎不早説,我褻衣在此。”又以指死者故舊污穢之衣,即死者生前平時家居所穿之便服,死者去世後即應撤除。《禮記·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爲陳於斯?’命徹之。”《儀禮·既夕禮》:“徹褻衣,加新衣。”鄭玄注:“故衣垢汙,爲來人穢惡之。”賈公彦疏:“徹褻衣,謂故玄端已有垢汙,故來人穢惡,是以徹去之。加新衣者,謂更加新朝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