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哀乐中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哀乐中节 指艺术创作的抒情言志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 哀乐,指思想感情;中节,有节制。语出《艺概·诗概》:“不发乎情,即非礼义,故诗要有乐有哀;发乎情,未必即礼义,故诗要哀乐中节。”主张诗赋创作要言志抒情,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诗歌理论。刘熙载反复强调诗“贵于言志”(《诗概》),“词家先要辨得情字。《诗序》言‘发乎情’,《文赋》言‘诗缘情’,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词曲概》)诗之情志是诗人本性、内心的真实写照,所以他说“诗之言持,莫先于内持其志。”刘熙载论诗的言志抒情又和礼义道德联系在一起,他赞同《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主张:“荀卿立言不能皆粹,然大要在礼智之间。”(《文概》)这种文艺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解体,旧民主主义革命日益深入的历史条件下,显然在政治上是保守的落后的。 但是,仍然有其合理因素,他要求艺术要表现人的哀乐之情,而且他还要求艺术家“身入闾阎,目击其事”,深刻体察民生之“饥寒劳困之苦”,用诗词作工具“代匹夫匹妇语”(《诗概》),这是十分可贵的。 同时,“哀乐中节”也反映了刘熙载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他认为文艺表现哀乐之情要有节制。赞赏韩愈的文“无难易,惟其是而已”(《文概》)的主张,认为“辞之患不外过与不及”(《文概》),应当“言各有当”,“当无者尽无,当有者尽有”(《诗概》)。 这就是“哀乐中节”的具体涵义。显然这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 由此出发,他对艺术创作中某些技法如断与续、虚与实、衬与跌、出色与本色、点与染等相需相生的辩证关系,多有精辟的见解。 刘熙载的“哀乐中节”的美学思想,是对孔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毛诗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历史地看,既有糟粕,也有合理因素,在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