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裹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裹肚guǒ dù束在腰部的围巾。《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适来郡王在轿里,看见令爱身上系着一条绣裹肚。 ” 裹肚 裹肚古代武人所束的腰带。宋陈长方《步里客谈》: “承平时茶酒班殿侍,系四五重颜色裹肚,……今不复系如许裹肚,但有义带数条耳。”第九十回走马耍解使枪棒的教师李贵,“身穿紫窄衫,销金裹肚”。 ☚ 玎珰禁步 "> ☛ 裹肚儿ɡuò dǔr❶小儿、老人的护肚衣。形状像小孩胸前戴的衣裺儿。小孩多用单衣布做成,夏季穿,下边挂带在俩腿上,也叫“牛兜裤”。而老人“护肚衣”,多用夹层布做,一年四季都穿。 裹肚ko53tu213go53du213装钱的布袋,通常拴在腰间。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上路时又淋湿我这布裹肚,吃交时掉下了一个枣木梳。” 可见“裹肚”还可以装小物品。《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又伸手到裹肚里,摸出十个银钱来。”蹇先艾《贵州道上》: “胡小山在裹肚里拿了四百钱递给老太婆,踢了老赵一脚说: ‘抬起走嘛,你这个欠账不还的干人!’”吕叔湘《语文杂记》五《主腰》: “主腰不是普通的腰带,大致就是现在的褡包; 有些地方 (如四川) 称之为裹肚。”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襟袖帶佩 > 裹肚 裹肚 guǒdù 繫於腰間的寬帶。宋·陳長方《步里客談》下:“承平時茶酒班殿侍,繫四五重顏色裹肚。先是京師以竹盛五色線拽之爲戲,謂之變線,又以殿侍所繫裹肚似之,故亦謂之變線。今不復繫如許裹肚,但有義帶數條耳。”《京本通俗小説·碾玉觀音》:“適來郡王在轎裏,看見令愛身上繫着一條繡裹肚。”元·張昱《輦下曲》:“只孫宫樣青紅錦,裹肚圓文寳相珠。”《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回:“身穿紫窄衫,銷金裹肚,脚上蹋腿絣,干黄䩺靴。” 巾 巾用于围脖颈的巾:围巾 项巾 ☚ 纱 布 ☛ 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 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裲 抹胸 抱腹 裹肚 兜肚 襴裙 袜腹 袙复 ☚ 护体物 帽、巾 ☛ 裹肚guǒdù❶也称“包肚”“抱肚”“袍肚”。宋元时男子长衣外包裹腰肚的绣袍肚。通常以纳帛、彩锦为之,制为阔幅,四角圆裁,精美者施以彩绣,周围镶有边饰。使用时加在袍衫之外,由身后绕至身前,用革带、勒帛等系束。初施于武士,后文武通用。官吏所用者通常由朝廷颁赐,彩色及纹样有专门规定。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又祖妣楚国郑夫人有先左丞遗衣一箧,裤有绣者,白地白绣,鹅黄地鹅黄绣,裹肚则紫地皂绣。祖妣云:‘当时士大夫皆然也。’”陈长方《步里客谈》下:“承平时茶酒班殿侍,系四五重颜色裹肚。先是京师以竹盛五色线拽之为戏,谓之变线,又以殿侍所系裹肚似之,故亦谓之变线。今不复系如许裹肚,但有义带数条耳。”《宣和遗事》:“是时底王孙公子,才子佳人,男子汉都是丫顶背,带头巾,窣地长背子,宽口裤,侧面丝鞋、吴绫袜,销金裹肚,妆着神仙。”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二:“升朝官已上赐公服衬衫,大夫已上加裤,从官又加黄绣裹肚,执政又加红绣裹肚三襜。”《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只见跳出一个人来,头带干红凹面巾,身穿一领旧战袍,腰间红绢搭膊裹肚,脚下蹬一双乌皮皂靴。”《宋史·舆服志五》:“应给锦袍者,皆五事:公服、锦宽袍、绫汗衫、裤、勒帛。丞郎、给舍、大卿监以上不给锦袍者,加以黄绫绣抱肚。”《元典章·工部三·役使》:“祗候不系只孙裹肚。”明方以智《通雅》卷三七:“宋大卿监以下,不给锦袍者,加以黄绫绣袍肚,即包肚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回:“身穿紫窄衫,销金裹肚……干黄 裹肚(宋李公麟《打马球图》) 裹肚 裹肚ɡuodu民间服饰习俗。流行于境内各地。古代称为胸衣:“胸间小衣也”,“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用绸、缎、布等质料做成,有的还绣有各种图案,妇女、儿童常用之。《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原来是个白绞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20世纪90年代初,来辉武创制的505神功元气袋,就是利用旧时裹肚加装中药改制而成。 ☚ 裹足谣 端午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