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裴斯泰洛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1746~1827JohannHeinrich Pestalozzi

瑞士教育家。出生于苏黎世。毕业于苏黎世大学,研究神学与法律。主张重视体育,并同教育的其它方面配合进行,以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他继承并发展了卢梭的观点,在遵循卢梭的“自然法”之下,又推进了一步,他认为:如果只依赖本性的力量,没有其它帮助,那么要使人从动物的、感性特征解放出来的过程是缓慢的;体育对人格的形成有重大作用。提出儿童的体育活动应根据年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他重视军事体操,运用体操的各种手段培养人在一生中必须要做的各种基本动作,如打击、捉拿、冲刺、抛掷、拖拉、转向、跑步、爬高、跳跃等。他鼓励体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体育活动。他在瑞士官办学校耶佛尔顿教师训练学校任校长2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雇用接受德式体操训练的体育教师,大量地进行器械体操教学,每周上5节体操课。他称德国体操是发展关节弹性的运动。他在设计运动动作时十分注意动作的优美。

☚ 巴塞道   顾兹姆斯 ☛

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1746年1月12日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5岁丧父。少年时亲睹农民生活的苦难,立志献身于解救农民的事业。17岁入卡洛林学院。1768年购地开设模范农场,命名“新庄”,试验新法耕种。从1774年起他把新庄逐渐改造成“贫儿之家”,先后收容6~18岁的穷孩子50多人。他教给孩子们读、写、算的知识,进行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1780年贫儿之家被迫停办。1799年受政府委派在斯坦兹城组建了一所孤儿院,收容了80多个5~15岁的儿童,开始了第2次教育实验。由于战争,1799年9月孤儿院改为医院,实验再次终止。1801年1月他办起了培训初等学校教师的培训班,该班后来成为著名的布格多夫学院,他在那里开始了第3次教育实验。1805年政府收回校址,他把部分师生迁至伊弗东城,建立了伊弗东学校。在这里,他更系统地继续自己的教育革新实验、教育理论探索达20年。由于各种矛盾的出现,1825年他无奈停办了伊弗东学校。此后,他返回新庄,写出了《天鹅之歌》和《生活的命运》,总结自己一生的教育活动。1827年2月17日,裴斯泰洛齐病逝,终年81岁。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1746—1827PeisitailuoqiJohann Heirich Pestalozzi

瑞士教育家,曾以“贫苦者之友”称誉世界。他出生于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先在初等学校和拉丁中学受教育,后进卡罗林学院学习。他17岁那年,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后,深受感动,立志要为穷苦大众改变困境而奋斗。为此,他曾参加青年进步组织“爱国者协会”,撰文抨击政府,要求民主改革,被当局所不容而拘捕。出狱后毅然离开大学移居农村,寻求拯救民众的道路,就在涅伊果夫的一个小庄园里开办模范农场,试图帮助农民合理耕作,以改善农民生活,但初次实验很快以失败而告终。1774年,在涅伊果夫改办“孤儿院”,收容50名孤儿和流浪儿童,一方面组织儿童参加生产劳动,一方面他亲自教他们读、写、算。1780年,孤儿院又因缺乏经费而停办。其后18年,他专门从事著述,写了大量有关社会和教育方面的论著。《林哈德和葛笃德》(旧译《贤伉俪》)是他教育小说的代表作。1798年,瑞士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他受新政府的委派,以高度的热忱,在斯坦兹再办孤儿院,从事他的第二次教育实验。他的第三次和第四次教育实验是在布格多夫(1800—1804)和伊弗东(1805—1825)进行的,在探索初等教育、师范教育和简化教育内容与方法方面获得较大的成功,曾名闻欧洲。1825年他回到涅伊果夫,次年写了总结其教育实践的最后一部著作《天鹅之歌》。1827年病逝于布鲁格。裴斯泰洛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为改善人民的困境而斗争。他主张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学校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教育的目的在于“遵循自然”,“掌握儿童的生理的和精神的本性的发展规律”,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可贵思想;首创了初等教育理论和分科教学法。他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体育、劳动、德育、智育和美育等,指出在此方面的教育必须是在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来进行。他还认为整个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形成人的道德,形成“对人们的积极的爱”,道德教育的要素是母爱。教师应当父亲般地热爱儿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对欧美各国有较大影响,他的学说,清末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初等教育也有一定影响。

☚ 基尔伯特利克   欧文 ☛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1746—1827PeisitailuoqiJohann heinrichpestalozzi

瑞士教育家。在卡罗林学院学习时,深受卢梭的著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的影响。曾在新庄创办孤儿院,收容50多个4~18岁的贫苦儿童。1780年孤儿院停办,从事著述。后又主持过孤儿院,并从事初等教育的试验。1818年在库兰特为贫民子女开办了一所幼儿学校,招收6岁以下的贫儿。其幼儿教育是家庭教育论,认为家庭中的爱尤其母爱是幼儿教育的必要条件,贫儿和孤儿与其进入孤儿院,不如到中产阶级家庭或在领主和地主身边受教育,目的是建立以爱和信赖为基础的贫儿教育。还主张幼儿期的教育应采用直观的方法, 通过孩子日常接触的事物进行教育。主要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立法与杀婴》、《葛笃德是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天鹅之歌》和《幼儿教育书信》。《幼儿教育书信》是他唯一一部幼儿教育论著, 详细归纳了他的幼儿教育原理和方法。

☚ 奥柏林   欧文 ☛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1746—1827Peisitailuoqi

瑞士教育家,1746年1月12日生于苏黎世。他在卡罗林学院学习时,受卢梭《民约论》和《爱弥儿》的深刻影响,1768年移居阿尔高农村,他用个人积蓄和借款在比尔附近置地60英亩,办示范农场。1774年利用捐款在新庄办孤儿院,1798年受瑞士政府邀请,到施坦兹主持孤儿院。1800—1840年在布格多夫创办学院,1805—1825年在伊韦尔东创办学院。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者的职责在于塑造人。主张教育应成为所有人的财富,使所有的人都得到必要的教育。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发展的能力的萌芽,它趋于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借助于教育。他对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估计过高,始终相信通过规劝、启蒙和教育,能激发人们善良的心愿,可以顺利、自然地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和贫富悬殊现象,改变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他提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和用农业、手工业劳动与儿童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生活的思想。他的著名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描述农村妇女葛笃德怀着崇高的目的,以献身的精神改造农村的故事,直接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他在布格多夫、伊韦尔东进行了初等教育改革的试验。他的初等教育理论包括德、智、体和劳动教育等方面。他认为这些教育必须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才能保证人的和谐发展。强调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但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遵循自然,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他明确提出了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由远及近原则、由易而难原则。他对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实验成果是要素教育理论,认为数目、形状、语言是教学中的基本要素。他在《论教学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后又逐步建立了他的心理学化的教学思想体系,这是他对教育心理学的一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学界影响很大,清末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初等教育也有相当影响。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隐者夕话》、《林哈德和葛笃德》、《论教学方法》、《葛笃德怎样教育孩子》、《天鹅之歌》、《母亲读物》、《数的直观学习》等。

☚ 洛克   洪堡 ☛

裴斯泰洛齐1746—1827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瑞士教育家。从人道主义出发,曾兴办孤儿院从事贫苦儿童教育,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并创办学院进行简化教学实验。提出要素教育理论,认为数目、形式、语言是教学中的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著有《林哈德和葛笃德》和《论教学方法》。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著名教育学家。一生从事贫民教育及教育改革实验。开办过孤儿院和学校。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有组织地帮助和激发儿童的天赋能力,使其得到和谐的发展。提出了著名的“要素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来自感觉,而感觉则建立在要素之上。要素清楚了,复杂的印象也就明白了。教育应当从要素开始。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是教育的两大任务。他重视把教育和手工、农业劳动相结合,并第一次提出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建立了心理学化的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教育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家庭是自然教育的基础。他做过多次教育改革的实验,在欧洲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 《隐者夕话》、《论教育方法》 等,著名4卷集教育小说 《林哈德与葛笃德》 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

☚ 康德   洪堡 ☛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 (1746—1827),瑞士著名教育学家。一生从事贫民教育及教育改革实验。开办过孤儿院和学校。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有组织地帮助和激发儿童的天赋能力,使其得到和谐的发展。提出了著名的 “要素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来自感觉,而感觉则建立在要素之上。要素清楚了,复杂的印象也就明白了。教育应当从要素开始。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是教育的两大任务。他重视把教育和手工、农业劳动相结合,并第一次提出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建立了心理学化的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教育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家庭是自然教育的基础。他做过多次教育改革的实验,在欧洲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 《隐者夕话》,《论教育方法》等,著名4卷集教育小说 《林哈德与葛笃德》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

☚ 康德   洪堡 ☛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1746—1827Pestalozzi,J·H

瑞士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1746年1月12日生于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在卡罗林学院学习时,受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的深刻影响。他曾参加青年进步组织“爱国者”协会,撰文抨击政府,要求民主改革,一度被政府当局拘留。1768年移居阿尔高农村,在诺伊霍夫开办模范农场,进行社会实验工作,但没有成功。1774年改办孤儿院,收容50多个孤儿和流浪儿童,使他们一面从事农业和纺织业劳动,一面学习读、写、算,并接受道德教育。这第一次教育实验,由于经济困难,于1780年被迫停办。其后18年,他专门从事著述,阐发他关于社会和教育方面的思想。他的代表作、著名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于1781—1787年分4卷出版。1798年,瑞士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他受新政府的邀请到施坦茨主持孤儿院,开始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验,但这第二次教育实验因战争而中断。1800—1804年,他在布格多夫进行第三次教育实验,简化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初办学者和家庭妇女都能掌握使用。1805—1825年,在伊韦尔东进行第四次教育实验,学校规模很大(有中学和师范学校),名闻全欧洲,后因管理不善而停办。1825年他回到诺伊霍夫,次年写下总结其一生教育经验的最后一部著作《天鹅之歌》。1827年2月17日卒于布鲁格。他的其他教育著作有: 《隐者夕话》 (1780)、 《论教学方法》(1800)、《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1801)等。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使每个人都受到必要的教育;学校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遵循自然”,全面地、合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他认为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塑造人,注重教学与手工业、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他第一次提出了使教育科学心理学化的思想,并建立了心里学化的教学理论体系。他以自然教育原则为依据,首创了初等教育的要素教育论。他创造了初等教育的分科教学法,在教育发展史上被誉为是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裴斯泰洛齐认为整个教育的中心问题在于形成人的道德,形成对人们的积极的爱,而儿童德育的基础是在家庭里奠定的,家庭是自然教育的原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19世纪欧美各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 ☛
000015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