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原道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原道说中国古代有影响的一种文学伦理主张,由探讨文道关系进而论述文学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文学创作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荀子最早较明确地提出言辞辩说与“道”的关系。“辩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主)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认为言辞辩说都是“道”的表现,都要符合于“道”。“道”的枢纽在于圣人,圣人通过经典而使道得到显扬。他奠定了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原道”的命题,是《淮南子·原道训》中提出的。但它不是议论文章。从论文的角度讲“原道”,首推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明确提出,“道之文”、“本乎道”和“道沿圣而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这“道”也包含有伦理道德的内容。“道”是“文”产生的根源、依据,通过“文”而得到显明。“文”不能离开“道”而存在,“明道”是它的宗旨。清代纪昀指出,刘勰这一观点,“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唐代韩愈和柳宗元都主张文原于道、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宋儒对文道关系极为关注。他们所谓的道,已主要为“儒者之道”,身心性命的义理之学,伦理道德。周敦颐提出了著名的“文以载道”说,批评了“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朱熹认为文章是“从道中流出”,离开道德就无所谓文,有了道德就自然有文。文和道不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而是“本”和“末”的关系,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两个事物,文好比吃饭时的下饭菜。(《朱子语类》卷139)他不同意韩愈的女婿李汉提出的“文以贯道”的说法,认为这是本末倒置。二程更有“作文害道”说,认为“悦人耳目”的文学作品是玩物丧志。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学,将文道关系引向了极端。这种观点对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成为禁锢文学发展的枷锁。宋代以后,凡注重文学伦理道德内容的作家、理论家,都借鉴于“原道”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