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原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原谤》

皮日休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 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1)。然而暑雨亦怨之(2);祁寒亦怨之(3); 己不善而祸及(4),亦怨之; 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 天尚如此,况于君乎? 况于鬼神乎? 是其怨訾恨讟(5),蓰倍于天矣(6)! 有帝天下、君一国者,可不慎欤! 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殊不知尧慈被天下(7) ,而不在于子; 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 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 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8),捽其首(9),辱而逐之,折而族之(10),不为甚矣(11)!

〔注释〕(1)厚于生:使生活条件充裕。(2)暑雨:语出《尚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 。(3)祁寒: 大寒,语出《尚书·君牙》,“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4)不善: 指行为不好。(5)怨:怨恨。訾: 咒骂。讟(dú): 诽谤,痛怨。(6)蓰(xǐ)倍: 几倍。(7)被天下: 普及于天下。(8)扼: 掐住。吭(háng): 喉咙。(9)捽(zuó):揪。(10)折:作推翻解。族之: 杀掉全族。(11)甚:过分。

〔鉴赏〕提到皮日休的《原谤》,很容易联想起韩愈的《原毁》来。这,一则因为两人同是唐代的著名作家,二则因为两文的题目很是相似,只有一字之异: 一为 “毁” ,一为 “谤” 。而从意义上说,“毁”即 “谤” 也,“谤” 即 “毁” 也。《原毁》中就这样写道: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原谤》中也说: “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 “毁” “谤”并提,可以说是互文见义,意思完全一样。但《原毁》和《原谤》,无论从文章的主旨,还是从写作的方法技巧上来说,都是大不相同的。韩愈的《原毁》是推论当时士大夫好说别人坏话的根源和这种坏风气的恶劣影响,作者为文的本意,在于呼吁当时的大人先生们来转变这种坏的社会风气。文章采用比较对照的论述方法,和并列双行的结构方式,推比成篇,处处呼应,而又活泼流转,气势雄健,是流传后世的名篇。《原谤》的主旨,在于推论百姓对当世君主的怨恨与咒骂。作者为文含有对统治者的警告。文章采用垫拽的手法,分宾主行文,以天为宾,以君为主,以宾衬主,层层翻进,步步紧逼,最后逼出文章的本意。全文短小精悍,而文意曲折,写得十分出色。

皮日休的主要活动时期是唐懿宗咸通至唐僖宗广明的二十年间。这个时代是十分黑暗的。韦庄的《咸通》诗写道: “咸通时代物情奢,欢杀金张许史家。破产竞留天上乐,铸山争买洞中花。诸郎宴罢银灯合,仙子游回璧月斜。人意似知今日事,急催弦管送年华。”陆龟蒙的《村夜》诗更为概括: “万户膏血穷,一筵歌舞价。”这些诗句,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生活是如何地糜烂与腐朽。而他们对人民的压追与剥削,竟然达到了以 “刳剥生灵为事业” (贯休诗句)的地步。这就是皮日休所生活的时代环境。

《原谤》全文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民对天的怨恨; 第二层写人民对君主的怨恨与咒骂; 第三层,写作者对统治者的警告。文章从天与民的关系写起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 ”上天给了人民无穷的利益,真是仁爱到了极点! 先概写一笔,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写出这些利益: “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三个排句,从“美于味”、“便于用” 、“厚于生”三个方面具体写出了上天给予人民的好处。说“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 ,不为夸大。上天对人民是如此地仁爱,人民又是怎样来对待上天的呢?文章写道:“然而暑雨亦怨之; 祁寒亦怨之; 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 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文章连下四个“怨”字,写出了人民对上天的怨恨之多,怨恨之深。如果说,“暑雨” “祁寒”是上天造成的现象,因而怨恨上天还多少有一点道理的话,那么,“己不善而祸及” ,“己不俭而贫及”,则完全是自己酿成的,一味地“怨天” ,而半点也不“尤人” ,这就未免太不公平,太不应该了。上天给了人民这么多的好处,人民不但不感激它,反而恩将仇报,一个劲地埋怨,这难道不是不仁到了极点么?所以文章总锁一句: “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 ” 由于有上面四句叙述作为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一句论断便显得极为有力,无可辩驳。写天之于民,文章先下断语,后作分析; 写民之于天,却是先作分析,后下断语,这就显得活泼而不板滞。“其不仁至矣” 正应“其仁至矣” ,结构十分严谨。

接着从怨天写到怨君。“天尚如此,况于君乎? 况于鬼神乎?”对待上天尚且如此,更何况对于君主,更何况对于鬼神呢?使用反诘的语气,运用递进的句式,连用两个“况” 字,写出人民对君主的怨恨更有甚于上天。这里提到鬼神,但那是用作陪衬的。“是其怨訾恨讟,蓰倍于天矣! ”这两句紧承前句,具体说明人民对君主的怨恨咒骂的程度。既然人民对君主的怨恨是如此之深,咒骂是如此之厉,而人民又是既能“载舟” ,又能 “覆舟” 的,那么,君主难道可以不谨慎地对待人民么?所以文章紧接着写道: “有帝天下、君一国者,可不慎欤! ”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逻辑严密。作者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加强文章的说服力,便又举出尧舜被谤的情形作为例证。“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尧传天下于舜,而不传其子,所以有人说尧不慈; 舜得不到父亲瞽叟的欢心,所以有人说舜不孝。但是,问题能不能这样去看呢?作者的回答是否定的。文章兜转一笔,加以申述: “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 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原来如此! 尧的仁慈遍及了普天下的人民,只是不在于儿子,——应该说是大慈; 舜的孝行影响到千秋万代,只是不在于父亲,——应该说是大孝! 所以,还是屈原说得正确: “彼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尧舜的高尚行为,远远超出世俗,直薄云霄。一个“殊”字,深刻地揭示出一般人对于尧舜的高尚行为是很不理解的。文章极写尧舜行为高尚,也要受到毁谤,目的在于陪衬当世之君受到毁谤,那是理所当然的了。写到这里,文章的立意尚未表达出来,于是作者再翻进一层写道: “呜呼! 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 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作者的这一番话,真是说得痛快淋漓,喊出了当时人民的呼声。为什么人民会如此痛恨、仇视不为尧舜之行的君主呢?作者在《读司马法》一文中说道: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 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虞尚仁,天下之民,从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 汉魏尚权,驱赤子于白刃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由士为诸侯,由诸侯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 这一段话,正好作为上文的注脚。它深刻地揭露那些所谓创业垂统的圣帝明君,也都不过是屠杀人民的最大刽子手而已。既然这样,人民又怎能不怨恨、不诅咒、不打倒那些君主呢?作者说尧舜之君也难免受到人民的毁谤的看法,是并不全面的; 但是最后归结到警告当世之君,则是相当大胆的见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写作上来看,文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宾主分明,以宾衬主。有些事物,单从它的本身去写,不易写得生动; 有些道理,单从它的本身去讲,很难讲得深刻。如果使用宾主手法,写入别的事物,说上别的道理,以此为宾来作陪衬,那么所要写的事物就会生动得多,所要说明的道理就会深刻得多。《原谤》的主旨是要说明人民对君主的怨恨与咒骂。为了说明这个主旨,作者先写人民对上天的怨恨,以怨天为宾来陪衬怨君。在写怨天这个意思时,文章又有宾主之分,先说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 ,再说 “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 。前者是宾,后者是主,说天之“仁” ,是为了衬托出民之“不仁” 。在写到“怨君”这一意思时,先不写人民怨恨后世之君,而写人民毁谤尧舜。毁谤尧舜又是作为宾来写的。既然连尧舜这样的大圣都遭到毁谤,那么,后世那些远不如尧舜的皇帝遭到怨恨和毁谤,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因此,写人民对尧舜的毁谤,正是为了衬托出人民对后世君主的毁谤。文章就是这样以宾衬主,突出重点,层层翻进,步步紧逼,最后逼出文章的主旨。正因为这样,文意便显得深刻,内容便显得丰满,而行文也就避免了单调。此外,本文还使用了垫拽的手法。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文谱》中这样说道: “垫拽者,为其立说之不足耸听也,故垫之使高;为其抒议之未能折服也,故拽之使满。高则其落也峻,满则其发也疾。”垫高犹如提高水位,使水落下去时更为有力; 拽满好比拉开弓弦。弓拉得越足,箭射出去就越有力量。《孟子·公孙丑》就曾运用了这一手法。《原谤》中也使用了垫拽的手法。文章说: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 ”上天对百姓极为仁爱,有了这样一句,已经够清楚了。但是作者觉得这样说力量不够,于是在这句之下又加进“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 三句,这就把上天对人民的极为仁爱的意思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话也就显得有了力量。又如,“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 ” 人民对待上天极不仁爱,有了这样一句,也已经够清楚了。但是作者觉得这样说力量不够,于是在此句之上又加进“暑雨亦怨之” 等四个排句,这样,“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 的话就有了力量。由于使用了垫拽的手法,《原谤》的文辞便由简单而变为丰满,由质朴而显得斑斓。

字数:3784
何伍修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854-858页.

古典文学作品《原谤》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原谤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2〕。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3〕,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4〕,蓰倍于天矣〔5〕。有帝天下、君一国者,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6〕。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7〕;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8〕,捽其首〔9〕,辱而逐之,折而族之〔10〕,不为甚矣!
 
 〔1〕此篇选自《皮子文薮》卷三,为皮日休所作一组论文《十原》中的一篇。(皮日休生平,见唐诗部分)
 〔2〕厚于生:使生活充裕富足。
 〔3〕“暑雨”二句:《尚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祁寒,大寒。
 〔4〕怨訾(zi)恨讟(du):怨,怨恨。訾,骂。讟,诽谤。
 〔5〕蓰(xi):五倍。
 〔6〕“尧有”二句:尧将天下传给舜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说他不慈。舜和他的父亲瞽叟不和,所以说他不孝。《楚辞》屈原《哀郢》:“彼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洪兴祖补注:“尧舜与贤而不与子,故有不慈之名。《庄子》曰:‘尧不慈,舜不孝。’言此者,以明尧舜大圣,犹不免谗谤,况馀人乎!”
 〔7〕“于”字原无,据《全唐文》补。
 〔8〕扼:用力掐住。吭(hang):喉咙。
 〔9〕捽(zuo):揪住。
 〔10〕折:这里意同打倒。
 
 皮日休的《十原》为模仿韩愈“五原”之作。此篇从题目上便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韩愈的《原毁》,然而文章的主旨却与韩愈大相径庭。《十原》,据皮日休自己说是“穷大圣之始性,根古人之终义”;“穷理尽性,通幽洞微”(《十原系述》),但他发明先圣义理,根本目的却是着眼于现实。如此篇从民之怨天说起,指出像尧舜那样的君主也难免受到人民群众的讥谤,那么后世君主之德行且不如尧舜者,老百姓侮辱他们,打倒他们,甚至杀死他们,也不算过分。本文思想可贵之处并不在于指出“怨”是人民群众的天性,乃在于它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反抗行为,即造反的合理性。在晚唐那个黑暗、腐朽,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皮日休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原谤 - 古代小品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原谤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 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蓰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者,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殊而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 尧舜,大圣也,民且谤; 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皮子文薮》)


 原谤,即推论谤的根源。古代有一种推论事理根源的文章,称为原。除本文外,皮日休还写有《原化》、《原宝》、《原亲》等凡10篇,总称《十原》。
 全文分三层展开论述。第一层论述天与民的关系。发端揭出天之仁在于利下民后,即用排句生发: 风调雨顺,天赐衣食之利于民,则民知天、顺天、求天。然而民偶遇 “暑雨”、“祁寒”,却会怨天,甚至因己“不善”、“不俭”招祸致贫,也会怨天。由此可见,天于民,“其仁至”,民于天,则“其不仁至”了。利民而仁,是这一层次的关键。接着, 文章过渡到民对国君及神, “其怨訾(指责) 恨(诽谤),蓰 (五倍为蓰) 倍于天”,并以“有帝天下、君一国者,可不慎欤”的感喟,顿宕一笔,启人深思。三句片言居要,为一篇警策。唐初魏征所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第二层论述尧舜与民的关系。作者认为唐尧、虞舜作为古代圣君,“慈被天下”,“孝及万世”,但仍不免有“不慈之毁”,“不孝之谤”,以此照应帝天下、君一国者,不可不慎。这层以 “呜呼! 尧舜,大圣也,民且谤”收束,引出第三层对后世君王的论述。后世君王较之于尧舜,不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弊,而是为一己之私利,加害于民,既然如此,则民“扼其吭 (喉) ,摔 (揪) 其首,辱而逐之,折 (挫败) 而族(灭族)之”,是并不过分的。全文至此,揭示出一篇主旨,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它虽受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影响,但析辞警醒,气势充沛,如骏马纵坡,莫之能挡,更富于警世力量。联系唐末民怨鼎沸的现实,则黄巢起义在即的征兆,于此文可见。
 皮日休的小品,多一事一题,主题集中。本文围绕民谤展开论析,通篇不涉他事,意尽言完,深刻有力。行文之间又饶有跌宕之姿,由天而及于君,由古之圣君而及于今之暴君,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丝丝入扣,不显空疏游离,这也体现了作者在谋篇上的造诣。
原谤

《原谤》

政论散文。唐末皮日休撰。“原”是古代一种专门用来推论事理的文章,首创自韩愈。本文从怨天说到怨皇帝,而怨天不过是引子,主要思想是怨皇帝。文章前边的话都是陪衬铺垫的,最后的一段话:“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才是全文中心所在。本文具有强烈的反叛封建传统的思想,与清代黄宗羲的《原君》一起,是声讨君权的战斗檄文。

☚ 读司马法   化洽亭记 ☛
000067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