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裳cháng

下身的衣服,古人亦稱之爲裙,男女皆服。崔駰《達旨》:“與其有事,則褰裳濡足,冠掛不顧。”亦泛指衣服。張衡《思玄賦》:“襲溫恭之黼衣兮,被禮義之繡裳。”蔡邕《青衣賦》:“綺袖丹裳。”

裳cháng

❶古人称下衣为裳。《卫风·有狐》 一章:“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毛《传》:“之子,无室家者。在下曰裳,所以配衣也。”马瑞辰《通释》:“古者上衣而下裳。无裳,喻男之无妻也。”《魏风·葛屦》一章:“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毛《传》:“掺掺,犹纤纤也。”郑《笺》: “裳,男子之下服,贱又未可使缝。”《小雅·斯干》八章:“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毛《传》:“裳,下之饰也。”郑《笺》: “男子生而卧于床,尊之也。裳,昼日衣也。”
❷用如动词,穿衣。《郑风·丰》三章: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郑《笺》:“褧,(dān)也。盖以縠为之中衣,裳用锦而上加縠也。”縠,hú,绉纱一类丝织品。孔《疏》: “言己衣则用锦为之,其上复有衣矣。 裳亦用锦为之, 其上复有裳矣。 言己衣裳备足, 可以行嫁。”

☚ 髧   裳裳 ☛

读音ch·ang(ˊ),为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市羊切,平,阳韵。
❶上曰衣,下曰裳。如:绿衣黄裳。
❷古代称裙为裳,男女皆服之。

上一条: 下一条:
{}6811见「裳帷」、「裳裤」、「裳包头」

裳chang

古人穿的下衣。《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缟(gao)衣。”(适:恰好。玄:黑。缟:白。)

裳cháng

〈文〉古人穿的下衣,形状像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
另见699页shɑng。


裳shɑng

见932页“衣裳”。
另见92页cháng。

裳轻声chang


○衣~(衣服)。

裳shɑng

见612页“衣裳”。

(3次)
❶下衣。惮褰~而濡足《章·思》 集芙蓉以为~《离》
❷本指下衣,此概称衣裳。女岐缝~《天》
另见〔白霓裳〕

裳cháng

用以蔽下身的衣裙,古时男女皆服。《说文·巾部》:“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裳shang

衣裳(“裳”读轻声)

裳(一)cháng (二)shang

【辨形】 上是,不写作ッ。14画。形声。
【辨义】 裳(一) cháng古代指类似现代裙子的下身衣物,男女都可穿。
(二)shang 〈口〉〔衣裳〕衣服。
【辨析】 二音近义,都指“衣服”。区别在于:
一、词义范围大小不同:裳(一)cháng特指下身的衣裙,词义范围窄;(二)shang泛指全身穿的衣服,指称范围宽。二者之间是种属关系。
二、使用时语体色彩不同: 裳(一)cháng用于书面语; (二) shang用于口语。

凡服,上曰衰,下曰裳。《儀禮·喪服》: “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者。” 鄭玄注: 凡服,上曰衰,下曰裳。”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芾裳裙袴 > 裳
裳  cháng

男女並用之下體服飾。傳說黄帝臣伯余始製。首見于先秦典籍記載。作爲常服,沿用于南北朝而漸衰。遠古人類以樹葉、獸皮蔽體遮羞,發明布帛後即易之爲裳。其形制分爲兩種,一爲帷裳,系以整幅布帛裹于腰際,如今之筒裙。二爲普通之裳,兩側開縫,前身三幅,後身四幅。即《論語·鄉黨》所謂“非帷裳,必殺之”,殺,開縫。周朝裳之質地有明確規定,色澤有嚴格等級,前身三幅繪有對稱之多種圖案,作爲朝廷大禮的祭服,一直承襲至明代始廢。《詩·邶風·緑衣》:“緑兮衣兮,緑衣黄裳。”毛傳:“上曰衣,下曰裳。”《禮記·曲禮上》:“諸母不漱裳。”鄭玄注:“庶母(指諸母)賤,可使漱衣,不可使漱裳。裳賤,尊之者亦所以遠别。”《晉書·孫登傳》:“孫登字公和,于汲郡北山爲土室居之,夏則編草爲裳。”《格致鏡原》卷十八引《身章撮要》:“裳下飾,以羅爲表,絹爲裏。其色,天子諸侯朱,大夫素,士玄黄……凡士幅,殊其前後,前三幅,後四幅。繡四章:藻、粉米、黼、黻于其上。”《周禮·春官·司服》鄭玄注謂夏朝裳上尚有宗彝與火二種繡飾,《三才圖會·衣服·國朝冠服》所繪明朝御用祭服中之“纁裳”與鄭注正同。參見本類“裙”。參閱《儀禮·喪服》、明·羅頎《物源》。

裳cháng

古人穿的下衣,裙子。《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泛指衣服。《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

*

C9D1
(一)shang[衣裳]衣服。
(二)chang 古人称下身穿的衣服,近似现代的裙。

各种裙

各种裙

古称男女下身皆可穿的衣裙:裳(锦~;罗~)
裳与衣:裳衣
穿在里层的裙:衬裙
仙女的裙:飞裙
红色裙子:红裙 绛裙
朱红色的裙子:石榴裙
白裙:柳花裙
长裙:条裙
围裙:饭单
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襜(襜衣;襜裳)
有里和面两层的裙:夹裙 夹裙 复裙
粗布裙:裙布
飘忽的衣裙:风裳

☚ 裙子   鞋、袜 ☛

衣服

衣服

衣(衣裳;衣裘;衣衫;衣袍;衣裙;衣襂;衣着;襦衣;布~;罗~) 裳(裳衣;裳服;衲裳;衽~;长~) 服(~装;礼~;军~;和~;西~) 制 裙衫 襟裾 穿著 衫袍 衫裙 裙衫 襦袴 襦襡 震越 领襘
骂称人的衣服:尸皮
衣和裙:衣裙
古谓男女同用的下裳:
衣服和被子:衣衾
衣服和被褥:衣被
衣服和佩巾:衣巾
衣服和头巾:衣巾 衣帻
衣服和装饰:衣饰 衣著 衣装
衣服等物:装 巾帓
衣带、手板等上朝衣物:钩牒
衣服和行囊:衣装
衣服和车子:衣车
衣服和日用器物:衣物
衣服和裤子:衣裤 袴襦
别的衣服:余衣
以云霞为衣:霞帔 霞衣

另见:行装 裙子 服装 穿戴 穿衣 装束 腰带 披肩 衣带

☚ 衣服   衣食 ☛

〖裳〗 粵 soeng6〔常〕普 cháng

古人所穿的下衣,是裙的一種,但不同於今天的裙。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曰衣,下曰〜。」李清照《一剪梅》:「輕解羅〜,獨上蘭舟。」(羅:穿孔的絲織品。)

裳cháng

用于遮蔽下体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亦借指下体之服,如裤、裙之类。其制出现于远古时期。其形制分为两种,一为帷裳,系以整幅布帛裹于腰际,如今之筒裙。二为普通之裳,两侧开缝,前身三幅,后身四幅。进入汉代以后,渐为裙子所代替。惟礼服中仍保留此遗制。《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诗经·魏风·葛屦》:“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汉毛亨传:“掺掺,犹纤纤也。”汉郑玄笺:“裳,男子之下服,贱又未可使缝。”《礼记·曲礼上》:“诸母不漱裳。”汉郑玄注:“庶母(指诸母)贱,可使漱衣,不可使漱裳。裳贱,尊之者亦所以远别。”《晋书·孙登传》:“孙登字公和……于汲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凡服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后汉书·舆服志下》:“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执事者冠皮弁,衣缁麻衣,皂领袖,下素裳。”晋干宝《搜神记》卷二:“见一女人,年可三十余,上著青锦束头,紫白袷裳。”又卷六:“孙休后,衣服之制,上长下短,又积领五六,而裳居一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序》:“死则焚骸,丧期无数,剺面截耳,断发裂裳。”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一八:“裳下饰,以罗为表,绢为里。其色,天子诸侯朱,大夫素,士玄黄……凡七幅,殊其前后,前三幅,后四幅。绣四章:藻、粉米、黼、黻于其上。”

㊀ shang衣裳,衣服,穿在身上遮蔽身体和御寒的东西。㊁chang古人穿的下衣。类似现在的裙子。

裳chánɡ

(古代指裙子) skirt (worn in ancient China)
另见 see also shɑnɡ。


裳shɑnɡ

(构词成分): 衣 ~ [yī shɑnɡ] [口] clothing; clothes
另见 see also chánɡ。

古代衣服上曰衣,下曰裳,裳多以裙为之。《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王逸注:“上曰衣,下曰裳。”《九章·思美人》:“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蹇裳而濡足。”其字又作“常”,《说文》:“常,下裙也。”

裳cháng


❷掎连袂|裂毁冕|轩华胄

❹拱手垂|毁冠裂

裳《説文》所無cháng,shɑng

[尚(聲符)+衣(意符)→ 裳(下身的衣服。上稱衣,下稱裳。因爲上衣可脱,哪怕是袒胸露臂,特别是男子,並不爲恥,可是下身的衣服“常”,却不能隨便脱掉,所以“常”獲得了“經常”的意思,於是“常”被借用。祗有另造“裳”字歸還。合稱“衣裳”。cháng古指“裙子”。)]
《詩經·邶風·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翠绿的上衣,配上鵝黄的裙。)
[唐] 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唐,自漁陽(今河北薊縣)附近,以十五萬之衆南下攻佔洛陽,次年又取長安,逼得李隆基奔蜀,這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宋] 周邦彦《解語花·上元》:“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

(14画)
❶shang
❷cháng

【提示】上面是, 不是(学字头)。

*裳cháng

14画 衣部 〈书〉 裙子: 霓~。
 另见·shang(358页)。


*裳·shang

14画 衣部 【衣裳】 (yī·—)衣服。
 另见cháng(44页)。

裳★常◎常


形声,从衣,尚声,本义读chánɡ,下身衣服,引申为衣服;又读shɑnɡ,用于“衣裳”,衣服。
【辨析】
裳/衣/服 “衣”本指上衣,“裳”本指下身衣裙,这两个字后都可以泛指上下身衣服。“衣裳”连用泛指衣服。“服”用于衣物,本是动词,指穿着。“衣服”连用原泛指衣裳、服饰等,后只指衣裳。

隶cháng

【析形】形声字。小篆字形从衣,尚声。《说文》正篆作常,从巾,尚声。后世通作裳。
【释义】《说文》:“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空为别人辛苦忙碌,自己得不到一点好处。“裳”与“衣”连用时,读衣裳(shɑnɡ)。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In small seal script the part衣(yī,clothes) is as an ideogram and 尚(shàng)as a phonetic sign.
【original meaning】 Trousers or skir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37:00